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21课 愚公移山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21课 愚公移山

‎21 愚公移山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chèn)  荷担(hè)  孀妻(shuāng) 箕畚(běn) 万仞(rèn) 穷匮(kuì)‎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2)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3)杂然相许(皆,共同)‎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变换)‎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划一处)‎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移山。‎ ‎6.用原文语句填写。‎ ‎(1)愚公之所以决心平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这一句而言的。‎ ‎7.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根据所给提示指出其不同之处。‎ ‎(1)性质不同:愚公的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然后是“献疑”,即提出疑问,而非反对移山。智叟却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 ‎(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 ‎8.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谈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道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精神。‎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取。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移山是开创之举,创造论认为适应环境,‎ 顺从环境的实践是低级的;而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实践是高级的。从认识世界到把握世界再到创造世界,愚公正是认识到山的两边要联系,要发挥两地优势,才做出了创造性的壮举。愚公的行为是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只有坚持这种改革才会有创造。愚公之智走出了心灵的黑暗,找到了光明的方向。‎ 示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目光远大,看到移山乃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和智叟的观点一样,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实乃愚也。‎ ‎02 课内精读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苦于)‎ ‎(2)吾与汝毕力平险(尽,全)‎ ‎(3)杂然相许(赞同)‎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簸箕和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1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12.文章通过描写智叟的劝阻、神仙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何重要意义?‎ 智叟的阻止,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神仙帮助搬山,表现了愚公精神的感人。‎ ‎13.有人说,愚公移山的举动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愚蠢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示例:不赞同;“愚公移山”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个性,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而不能单纯地从过程与结果去考虑。‎ ‎03  拓展阅读 ‎(荆门中考) ‎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节选自袁枚《卖蒜老叟》)‎ ‎【注释】 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乙文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慢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子,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 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1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解析:B项是“才”的意思)‎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解析:A项挖敲打;B项将要,快要况且;C项代词;D项赞同量词。)‎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7.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