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8.12.21‎ 友情提醒:‎ 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案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附加卷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现在有些人背负着    的重压,生活被设立在无数的标准之中,不再关注内心的感受。其实,以简单的态度    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简单了。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    。‎ A. 功名利禄 关照 特立独行 B. 功名利禄 观照 身体力行 C. 浮名虚利 观照 身体力行 D. 浮名虚利 关照 特立独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浮名虚利”形容名利是空虚的东西。词义与语境符合,但与文中“背负”“重压”不搭配。故选“功名利禄”关照:①关心照顾;②照应;③口头通知。观照:原为美学术语,现也指仔细观察,审视。此处用来修饰“这个世界”,应选“观照”。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此词与上文“崇尚简单”构成递进关系,“特立独行”就不一定是“简单”的了。此处应选“身体力行”。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 ‎【点睛】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 ‎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变速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   (称奇 称道)的事。(2006年山东卷)‎ 析:“称道”是称述,称赞;“称奇”是称赞奇妙。“称奇”比“称道”语义重。这里用“称奇”。‎ - 32 -‎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例:“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目前 日前)仍在修复当中。(2006年江西卷)‎ 析:“目前”指说话的时候,“日前”指几天前。这里指直到说话的时候“仍在修复当中”,因此用“目前”。‎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例: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馈赠 捐赠)的历史画上了句号。(2006年江西卷)‎ 析:“馈赠”是赠送(礼品),“捐赠”是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这里“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是赠送物品给政府,因此用“捐赠”。‎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例: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该 本)病。(2006年江西卷)‎ 析:“该”是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本”是指自己方面的,多用于口语。‎ 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例: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仍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探索出固有的而不是 (臆造 编造)的规律。(2005年重庆卷) ‎ 析:“臆造”指凭主观的想法编造。“编造”①把资料组织排列起来(多指报表等);②凭想像创造(故事);③捏造。“臆造”是贬义词,“编造”是中性词,因此应该选用“臆造”。‎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例: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手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适当“新发现”     (涵盖 囊括)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銌。(2006年山东卷)‎ 析:“涵盖”是包括,包容;“囊括”是把全部包罗在内。这里“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銌”从搭配关系来看,应该用“涵盖”。‎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例:故乡的小溪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轻轻私语, (给予 给以)我精神的抚慰。(2006年浙江卷)‎ - 32 -‎ 析:“给予”是指给,是动词,可以直接接宾语;“给以”是指给,后面只说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所接受的人。本句后面接的宾语是“我”“精神的抚慰”,因此应该用“给予”。‎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例:(淡去 淡忘)火红的时代背景(2006年北京卷)‎ 析:“淡去”是指逐渐的离去,“淡忘”是指冷淡下去以至于忘记。“淡去”强调客观性,“淡忘”强调的是主观性。因此,这里应该用“淡去”。‎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例:就此事件,我新华社 (授权受权)发表声明。(2002年高考)‎ 析:授权,把权力委托给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受权”和“授权”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接受,后者是授给别人。因此,应该选用“受权”。‎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例: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 (风范 风尚)(2006年北京卷)‎ 析:“风范”是指(书)风度,气派;“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这里说“他身上有”,是个体具备的,而不是“社会上”群体具备的,因此,这里应该用“风范”。‎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  。  。  。  。  。  。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 ①③②④⑤⑥‎ B. ①⑥③②④⑤‎ C. ⑤①⑥③②④‎ D. 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C ‎【解析】‎ - 32 -‎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C项,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要瞻前顾后。所给语段话题是“冷”,横线前后语句都提到了“冷”。分析所给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横线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①中“但”是对⑤的转折,⑥中的“这”是指“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克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冷”,和横线后的语句联系紧密。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是:⑤①⑥③②④。故选C。‎ ‎【点睛】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语言有:‎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3.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学会借鸭孵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B. 对孩子的教育应从胎教抓起,越早越好;放眼未来,着手现在。‎ C. 父母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推卸给别人。‎ - 32 -‎ D. 教育孩子不可操之过急,望子成龙没错,但不可违背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漫画寓意的揭示,方法主要有:①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②找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是标题);③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A、B两项,感情色彩都错了,漫画是指出鸡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操之过急(鸡还未出生)和违背客观规律(鸡不会游泳)的错误,并非肯定和赞美。C项,“推卸责任”属于断章取义。D项分析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 一、仔细观察画面 ‎ 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 二、看画中的语言文字 ‎ 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 ‎ 三、看清漫画标题 ‎ 有些漫画试题会展示漫画的标题。标题,很可能就是漫画的“眼睛”;而这个“画眼”,常常暗示了画旨。 ‎ 四、联系生活实际而不就图论事 ‎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的,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象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有没有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 ‎ 五、其他几个答题要点 ‎ - 32 -‎ 说明画面内容,要力求囊括整幅画的所有信息,不能丢三落四。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应防止的两种失误:①误将说明写成记叙文;②误将说明写成议论文。‎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寂寞不是病态心理,而是人心路历程的标志。我国有许多有名的诗篇,都得力于作者当时心境的淡泊寂寞,如众人熟知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一言以蔽之,当心灵产生寂寞感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如果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你的天赋、才华会因寂寞的冶炼而升华一个境界。‎ A. 作家只有在寂寞时才能写出优美的诗歌。‎ B. 要表现你的天赋必须能够忍受寂寞。‎ C. 寂寞的坏处大于好处。‎ D. 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它就不是坏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围绕事件核心概括即可。A项,中的“只有……才……”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原语段意思不符。B项中的“必须”说法绝对,与语段不符。C项,“坏处大于好处”的说法不对。D项,可以阅读语段抓关键语句,结合关键语句加以理解,如段中的“寂寞不是病态心理,而是人心路历程的标志”“当心灵产生寂寞感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如果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你的天赋、才华会因寂寞的冶炼而升华一个境界”,由此可知,讨论的是有关“寂寞”的话题,语段的主要观点是“要正确认识寂寞,利用寂寞升华境界”。故选D。‎ ‎【点睛】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几条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视幅应面对整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 ‎2、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 - 32 -‎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 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纪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捍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士有折逆旅匕箸者 逆:背叛 B. 即斩以徇 徇:示众 C. 会雨不克攻 克:能够 D. 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 以:率领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现为里巷、邻里之意。古时把贵族称为“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 B. 开元、贞元:属于古代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 32 -‎ C.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D. 《新唐书》: 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了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3)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 ‎8. 结合文意,概括高崇文的形象特点。‎ ‎【答案】5. A 6. B ‎ ‎7. (1)(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山西边,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 ‎(2)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 ‎(3)官军随后直奔成都,其余贼军都反绑着手归顺。 ‎ ‎8. ① 治军严谨 。②心怀仁义。 ③ 尚武忠义。④ 恃功而奢。‎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士有折逆旅匕箸者”中“逆”,迎。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一个皇帝可以不止有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多个年号,如明英宗就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故选B。‎ - 32 -‎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后”,延后;“罪”,获罪;“军”,驻军。(2)“衣冠胁污者”的被动句式,“诣”,到;“活”,使……保全了性命。(3)“趣”,趋;“面缚送款”意思是反绑着手归顺。‎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本题,文中记叙了高崇文,“治军有声”“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可见其治军严谨 。他“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可见其心怀仁义。 他忠于朝廷,作战英勇,屡建战功,可见其尚武忠义。 他“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可见其恃功而奢。‎ ‎【点睛】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 32 -‎ 高崇文,字崇文,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开元年间,皇帝两次下令表彰他们一家。高崇文性情朴实庄重寡言,年轻时被召入平卢军。贞元年间,随从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理军队有名声。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吐蕃发动三万人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败,朝廷封他为渤海郡王。刘辟反叛,宰相杜黄裳推荐说高崇文有才能。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等到任命的诏书发下来,都大吃一惊。当初,高崇文选了五千精兵,平常总像敌军来犯似的进行训练,到这时候,卯时接受命令,辰时部队已经出发了,武器装备精良完好,没有不齐全的。军队经过兴元,士卒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高崇文率军从西面的阆中出发,打退剑门的守兵,解了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 皇帝下诏拜授他为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冲,刘辟在这里筑城,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寨,用来抵抗东边来的官军。高崇文开始在城下打败了两万贼军,但因碰上下雨天而城池未能攻克。第二天,双方在万胜堆交战,官军前后八战八捷,贼军军心开始动摇。大将阿跌光颜与高崇文约定了出动日期,(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山西边,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贼军非常震惊,其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仇良辅带领鹿头城两万人马投降。官军随后直趋成都,其余贼军都反绑着手归顺。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拘押在囚车上送往京城。‎ 高崇文进入成都,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不惊扰百姓,珍宝财物如山一样堆积,但士卒秋毫无犯。邢泚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在鹿头山上刻石记载他的功绩。‎ 高崇文不通文字,认为官署中的案牍公文繁多可厌,况且蜀地优越富饶无所事事,请求保卫边塞来效力,于是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兼任京西诸军都统。高崇文仗着有功肆意奢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害怕入朝拜见,皇帝下诏说听凭他走便道前往屯戍之地。高崇文在邠三年,武器装备整齐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着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9. 这首词的构思特点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0. 鉴赏此词结句的妙处,并写出一例与其有相似手法的诗句。‎ ‎【答案】9. 词的上片由现实中的别宴写起,进而追忆过去相聚的时日;下片仍写别宴,重写歌声,进而想象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流到湘江。 ‎ ‎10.‎ - 32 -‎ ‎ 运用想象,想象自己明朝酒醒后已随舟漂流到湘江的孤独之景;采用拟物修辞,“满载”一词化抽象的离恨为具体物象,形象地突出了词人内心离恨别愁之深重,表达了词人不忍离别和别后孤独悲苦之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构思脉络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分析诗歌的主旨,并把握诗歌构思特点。本词,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词的上片由现实中的别宴写起,进而追忆过去相聚的时日;词的下片仍写别宴。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进而想象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流到湘江。‎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采用拟物修辞,“满载”一词化抽象的离恨为具体物象,形象地突出了词人内心离恨别愁之深重,表达了词人不忍离别和别后孤独悲苦之情。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一船离恨向衡州”运用想象,想象自己明朝酒醒后已随舟漂流到湘江的孤独之景。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与其有相似手法。‎ ‎【点睛】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诗词赏析:‎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 32 -‎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一开篇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屡次寄居,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为什么“仍搔首”?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这里词人很自然地追忆起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吟诗”两句,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赞为“好在句中”,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仍写别宴。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古人送别时唱“骊歌”,如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声远远飘去,可见宴会的盛大,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因此感动了词人:“记著樽前雪”。“雪”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也同作者《别大光》诗的“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相补衬。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这里情感更为丰富。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与义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四、默写 (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水经注》)‎ ‎(6)荡胸生层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 32 -‎ ‎(7)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__________________,行必果。(《论语》)‎ ‎【答案】 (1). 虽一毫而莫取 (2).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3). 钿头银篦击节碎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飞漱其间 (6). 清荣峻茂 (7). 决眦入归鸟 (8). 小人穷斯滥矣 (9). 言必信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誉、誉、篦、漱、眦、滥。‎ 五、现代文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 - 32 -‎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 ‎(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 ‎(17)“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 ‎(18)“谁?”‎ ‎(19)“骆驼呀!”‎ ‎(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2. 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 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 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 32 -‎ D. 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13. 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 ‎14. 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15. “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2. D 13. 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 ‎14. 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 ‎15. “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分析错误,写春天来了,骆驼褪毛,表达的是对骆驼的关注,和上文一样。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子的作用,一方面要照应结构,一方面要照应内容(包含情感)。第⑥段划线句子描写的是骆驼吃草料咀嚼的样子,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在结构上,突出“我”观察的仔细,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在内容和情感上,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结尾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解答此题先抓住前者是孩子的视角,后文是成年人视角;再抓住前文是写童年生活,后文是回忆和珍惜,答案就总结出来了。‎ - 32 -‎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 “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是在冬天。童年的冬天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骆驼队运煤,观察骆驼吃草料。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如“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冬天快过去的时候,“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点睛】文章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二) 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从生命到罐头 王开岭 很多时候,生命的“成长”表现为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明晰到混沌、从纤盈到臃肿、从摇篮到罐头的路径。‎ - 32 -‎ 对少年心理有着诱惑和塑造功能的并非课本,而是成人世界的生活模型和价值面貌。不管少年的天性如何纯真,无论童年教育多么诗意和美好,一旦他离开童话和教室,面对实际的社会挑衅与竞争敌意——尤其生活的诸多不公、复杂人际和“潜规则”,在经历了短暂的惊愕、迷惘、沮丧、失措后,他便开始了适应世侩秩序、遵守集体契约的人生实习。‎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追逐“成年”的游戏中,一方面,他为自己的稚气惴惴不安、羞愧难当,陷入深深自卑——他狠狠撕毁童年的名片,宣布与之决裂;一方面,他潜心观察那些成人榜样,仔细揣摩,暗暗效之,唯恐模仿得不像,唯恐不知深浅不合规矩不对路数……渐渐,他开始以“成熟”“稳重”自居,以嘲笑同辈的“幼稚”“单纯”为能事了。‎ 至此,在其心目中,他才真正“长大”。他为自己终于换来的“老道”沾沾自喜,引为生命资本。其实,“老道”又何尝不是“势利”“圆滑”“乖巧”“投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同义语?可惜,他已不觉有何异常了。即使他童心未泯,良知犹存,偶尔也会对某些阴暗和不公露出愤懑,但这并不改变什么,为了保全自己,他同样会向“复杂”妥协,对“臃肿”微笑,向“龌龊”献媚,与“潜规则”合作,甚至倚仗俗恶扩充自己的生存实力和地盘……‎ 褪去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动,剪掉了羽翼。当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狼吞虎咽——并因不节食而变得臃肿,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亦变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到涛声,嗅不出海的气息了。‎ 生命终于变成了“成品”。一个个儿童排着长队,由教父们领着,经过“学校”一级级甬道,走向“社会”这座热气腾腾的孵化器。终于,一队队的商人、官员、买办、得意者、落魄者、蹒跚者、受难者——手执各种证件、履历、薪袋、诉状、合同、标书、欲望计划……鱼贯而出。‎ 凯斯特纳说:“从前他们是孩子,后来长大成人,不过现在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啊,什么样的人呢?‎ 冷漠、猜忌、等级、敌意,取代了爱、信任、平等和友谊,温柔变成了粗野,轻盈变成了浊重,慷慨变成了吝啬……生命变成了罐头。生命就这样诗意地开始,又这样臃肿而可耻地结束。‎ 孩子有了新的孩子,教子成了新的教父。公正的上帝,曾送给每人一件了不起的礼物——童年!可惜,多少人很快就将其丢掉了。‎ 然而,这绝非我们的初衷。绝非我们生活的目的。‎ 尼采悲愤地说:“我要告诉他们,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又为何变成小孩……小孩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自转的轮,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 在神性的眼里,儿童世界,是人类的天堂。而孩子,代表着未来的全新的生命类型。‎ - 32 -‎ ‎16. 结合文意,分析生命变成罐头的原因。‎ ‎17. 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内涵。‎ ‎【答案】16. ①成人生活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消极影响。②激烈的社会竞争所产生的生存压力。③孩子自身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和卑劣生存法则的妥协和顺从。 ‎ ‎17. ①美好的世界应当像儿童的世界一样充满爱、信任、平等。②未来的全新的生命类型应当像孩子一样具有纯真、诗意和美好的特征。③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回归到“人之初”状态的期待和呼唤。‎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对应的信息源,然后进行筛选概括。从全文来看“生命变成罐头”,是因为:①“对少年心理有着诱惑和塑造功能的并非课本,而是成人世界的生活模型和价值面貌。”成人生活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消极影响。②“为了保全自己,他同样会向“复杂”妥协,对“臃肿”微笑,向“龌龊”献媚,与“潜规则”合作,甚至倚仗俗恶扩充自己的生存实力和地盘……”激烈的社会竞争所产生的生存压力。③ “他潜心观察那些成人榜样,仔细揣摩,暗暗效之,唯恐模仿得不像,唯恐不知深浅不合规矩不对路数”孩子自身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和卑劣生存法则的妥协和顺从。‎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文本最后一段,①“儿童世界,是人类的天堂。”美好的世界应当像儿童的世界一样充满爱、信任、平等。②“而孩子,代表着未来的全新的生命类型。”未来的全新的生命类型应当像孩子一样具有纯真、诗意和美好的特征。③综合分析可知,最后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回归到“人之初”状态的期待和呼唤。‎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 32 -‎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三)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新年伊始,直播答题迅速掀起了一波全民答题热潮,直播答题APP通过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参与。各大直播答题平台的玩法基本一样,由主持人出题,网友在线面答,通常每场共12道选择题:在指定时间内全答对的人可以瓜分巨额奖金。事实上,“知识变现”的狂欢并不是一场撒钱的慈善活动,“答题者”看到的是利益,“出题者”看到的同样是效益。看直播从花钱到赚钱的转变激起用户热情,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意愿。‎ 直播兴起后,“低俗”“无厘头”一直是撕不去的标签。在吃了“低俗网红”的亏之后,直播答题似乎是一条相对符合政策的安全道路。在网友点灯熬油答题“变现”的时候,已有直播答题平台拿着流量数据实现了商业变现——包场式广告赞助纷沓而至。1月9日,美团100万元冠名花椒“百万赢家”中午场,映客的芝士超人的首个广告则被趣店以l亿元拿下。‎ - 32 -‎ 直播答题仍在探索期,最终能否产生出持久的民生红利,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需要提醒的是,娱乐永远是娱乐,我们不能让娱乐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也不能幻想,通过直播答题让全民知识有多高的飞跃,更不能做一夜暴富的梦。‎ ‎(摘编自《央视·直播答题为何突然火了》)‎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出通知指出,今年以来,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节目,吸引大量网民参与抢答,在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级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管理,网络直播答题的内容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健康有益的知识,不得传播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传播格调品味低下的内容,不得宣扬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任何机构和个人,一律不得开办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直播答题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相应的条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已开展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对合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的监管,引导业态有序平稳发展,防止过度炒热;要把日常监管、定期巡查与网民举报结合起来,对违法违规问题即发现、即处置;建立方便广大网民参与监督的举报制度;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引导网民理性参与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督导合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摘编自《新华网:官方加强管理网络直播答题》)‎ 材料四:‎ 题目,是直播答题的基础,题目出得好坏,直接决定节目水平高低。然而纵观当下直播答题节目,出题水准堪忧。比如有的出现事实错误,硬把“肉夹馍”划成江苏小吃;有的内容无聊,要求回答“西瓜视频”四个字共有多少笔画,毫无知识性;甚至还有些在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上出现严重误导,令人匪夷所思。‎ - 32 -‎ 有人认为,不过是一两道题出得不好,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直播答题过程中,动辄上万乃至几十万人同时在线,一旦题目内容包含严重错误或不良导向,不仅可能歪曲事实、误导不知情的观众,甚至会对互联网领域的文化生态产生冲击和不良影响。一味强调娱乐性、互动性,而忽视题目设置本身的严肃性、严谨性,无疑会让问答跑偏,令知识失色。‎ 把题库扎扎实实做好,是直播答题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而泾渭分明地区分真正的知识和垃圾信息,则是做好题库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别让垃圾信息玷污“知识”》)‎ ‎18.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播答题APP用户对直播答题平台增加包场式广告赞助商产生反感,这使接近三分之一的直播答题APP用户卸载过直播答题APP。‎ B. 二线城市的直播答题APP用户是直播答题APP用户的主力军,无论是用户分布还是用户渗透都处于城市直播答题APP用户第一位。‎ C. 直播答题是一种娱乐方式,不是真正的知识传播,也不是真正的知识变现,所以直播答题让网民知识飞跃以及一夜暴富都是不可能的。‎ D.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要求是从各级管理部门、相关部门以及网友等的角度来诠释规范直播答题节目的责权利方面的内容。‎ ‎19. 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直播答题APP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提高了使用直播答题,APP用户在线答题的兴趣,这也保证了这些用户今后会继续使用直播答题APP。‎ B. 绝大部分用户是为了参与直播答题才安装直播答题APP的,只有小部分用户是之前安装,这说明直播答题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很有效果。‎ C. 直播答题是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吸引网民答题的节目,关涉到直播答题平台、网友和广告商的经济利益。‎ D. 网络在线直播答题的积极方面是能促进文化知识传播,消极方面是所出题目有知识错误,而这些知识错误使相关部门对直播进行监管。‎ E. 合规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必须具备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及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的专业主持人。‎ ‎20.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直播答题如何才能真正传播知识。‎ ‎【答案】18. A 19. BC ‎ ‎20.‎ - 32 -‎ ‎ ①远离低俗。传播的知识要高雅,也不能拿金钱为噱头。②加强监管。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规范直播答题节目的管理,直播答题的节目内容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传播健康有益的知识。③做好题库。直播答题的基础是题目,不能把垃圾信息作为知识进行传播。‎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对直播答题平台增加包场式广告赞助商产生反感……卸载直播答题APP”错误,用户卸载直播答题APP的原因会很多,平台增加包场式广告赞助商产生反感只能是其中一种,但不是全部,所以卸载直播答题APP的用户不能全是因为“反感”使然。‎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题APP可以看出,“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未必能让直播答题APP用户继续使用该程序。D项,“这些知识错误使相关部门对直播进行监管”有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直播进行监管除了题目出现知识错误外,还有传播的思想、开办直播答题的资格和主持人业务素质等诸方面。E项,“专业主持人”错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合规”的“规”就是《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主持人不是规定要求的,同时“通知”要求主持人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不是“专业主持人”。‎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回答问题时注重思考几则材料中对直播答题的具体看法。比如材料一,介绍了直播答题的相关情况:①直播答题的玩法;②直播答题的本质是为直播找一条符合政策的安全之路,直播答题的经济利益涉及到答题者、平台、广告商等三方;③直播答题让全民知识有高的飞跃以及答题者一夜暴富都是不可能的。这则材料涉及到直播答题中有关知识方面的内容是有关题目的问题。材料三,介绍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直播答题的监管问题,涉及到文化知识的是有关传播健康有益的知识问题;材料四主要是从直播答题题库质量的角度议论的,主要观点是直播答题题库要传播真正的知识等。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内容。‎ - 32 -‎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六、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孩子吗?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群。‎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开豪车接送孩子被踢出群 到底是谁“玻璃心”‎ 家长群越来越成为新闻富矿了。近日,杭州的李先生就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竟然被踢出了群。‎ 在家校关系本就敏感复杂的现状下,这件小事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孰对孰错?恐怕没那么简单。‎ 从事情的起因来说,教师保护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教育本来就应该在孩子心里种下公平、平等的种子,假如早早地就过度重视物质的话,显然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但是,有了美好的目标,却未必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一个爸爸能不能开豪车接送孩子?当然能。正如这位父亲所说的,钱是他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了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的车来接送孩子吗?‎ 这位耿直爸爸的发言显然触怒了老师,但话糙理不糙。何况其他孩子真的有这么脆弱吗?其实,一个孩子怎么看待一件事物,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引导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对于开什么车的问题,影星刘烨讲过一个故事,他的太太因为保姆教孩子认识车标,就把这个保姆辞退了。因为她不想让孩子知道车的贵贱,从而生出区分之心。这种做法当然有点极端,但也不失为一个值得参考的思路。归根到底,假如家长觉得车子只是代步的工具,那么不管面对什么车,自然都能够保持平常心。但是,假如家长自己就觉得车子是财富的象征,是区分人群的标准,那么,孩子当然也免不了这么想。‎ - 32 -‎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落差”的考验。一个社会最大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而不可能做到财富上的绝对公平。人和人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必然是有差距的,怎么面对?这正是教育的好机会。假装差距不存在,世界已经“大同”,只能是自欺欺人。假如由此产生“仇富”心理,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培养健康的财富观,也是教育应有的内容。面对财富,很多成年人都未必有正确的认识,比如很多人一方面爱钱,一方面却又耻于谈钱,矛盾的心理导致了很多问题。其实,谈“钱”没什么可耻的,因为挣钱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我们辛苦工作的回报。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通过正当渠道挣的钱,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去消费,无需遮遮掩掩。实际上,一个人在获取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一个人在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所以,教师要求家长不开豪车,本来就不太合理。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似乎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是不是太专制了呢?就算是家长错了,也得给人家说话的机会啊!或许其中有什么误会呢?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可以在沟通中获得某些收益。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教师和家长之间,如果是这种服从关系的话,所谓的家校共育还怎么做?‎ 在面对家长的时候,这位老师尚且如此“不留情面”;面对孩子的时候,又会如何?这种不容反驳的行事风格,是不是也会对孩子潜移默化,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权威说了算的,别人都没有说话的余地?习惯于服从权威,而不是在互相尊重和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恐怕比开个豪车的危害大多了。‎ 教育是对人心的养育,仅仅有美好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个高尚的名义,实施不恰当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分层理解,把握材料内容。材料共有四个层次:一是李先生开法拉利跑车接送孩子,上学;二是老师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因为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三是李先生未听取建议,认为自己钱来路正,没有什么不对,总不能为别人活;四是李先生因此被踢出家长群。如何评述这一事件以及所引出的相关问题,是我们每一位考生要自己选择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针对这一具有争议的社会事件(或话题),‎ - 32 -‎ 作出自己的判断,体现自己的思考与权衡。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侧重点进行评述,比如:一个爸爸能不能开豪车接送孩子;老师的建议到底怎么看;教师和家长如何有效沟通;也可以从现实层面,整体关照这一事件本身的社会意义。我们的孩子如何应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落差”考验;所谓的家校共育到底该怎么做;如何培养健康的财富观等。参考立意:教师言行角度,(1)老师是保护学生,防止攀比心理。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育是对人心的教育,以一个高尚的名义,实施不恰当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2)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这种“落差”。如果这位老师用用一个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这正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假如由此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产生“仇富”心理,只会适得其反,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3)这位老师不容反驳的行事风格,是不是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习惯于服从权威,而不是在相互尊重和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恐怕比开豪车的危害更大。家长言行角度,(1)培养健康的财富观,挣钱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我们辛苦工作的回报。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通过正当渠道挣的钱,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去消费,无需遮遮掩掩。(2)家校共育来自有效沟通。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附加题 使用时间:2018年12月21日 一、文言语段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今之 谈 词 者 亦 知 尊 美 成 然 知 其 - 32 -‎ ‎ 佳 而 不 知 其 所 以 佳 正 坐 不 解 沉 郁 顿 挫 之 妙 彼 所 谓 佳 者 不 过 人 云 亦 云 耳。摘论数条于后,清真面目,可见一斑。‎ ‎(节选自《白雨斋词话》)‎ ‎22. 用斜线“/”给上面选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今 之 谈 词 者 亦 知 尊 美 成 然 知 其 佳 而 不 知 其 所 以 佳 正 坐 不 解 沉 郁 顿 挫 之 妙 彼 所 谓 佳 者 不 过 人 云 亦 云 耳。‎ ‎23. 《白雨斋词话》的作者是_______(人名),选文中提到的“美成”是______(人名)。‎ ‎2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美成的词学成就有哪些?‎ ‎【答案】22. 今 之 谈 词 者/ 亦 知 尊 美 成/ 然 知 其 佳 /而 不 知 其 所 以 佳/ 正 坐 不 解 沉 郁 顿 挫 之 妙 /彼 所 谓 佳 者 /不 过 人 云 亦 云 耳。 ‎ ‎23. (1). 陈廷焯 (2). 周邦彦 ‎ ‎24. 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沉郁顿挫,得词中三昧(答既有姿态,又极深厚亦可)‎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亦”在“知”前,为副词,在前面断开;“然”表转折,之前断开;“而”连接“ 知其佳”和“不知其所以佳”表转折,所以在“而”之前断开,“所以佳”之后断开;“彼”为代词,做主语,之前断开;“者”表示判断,之后断开。‎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根据对知识的积累和识记可知,《白雨斋词话》的作者是陈廷焯,周邦彦字美成。‎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概括要点。这段文字是对周邦彦在词作方面的贡献的评论,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四句,“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说周邦彦能继承苏、秦的词风,并开启南宋之后的格律词派,可概括为“承前启后”;后面的文字为第二层,“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 - 32 -‎ 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为中心句,从中提取关键词“沉郁顿挫”“ 词中三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网上找不到参考译文)‎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打算放下那些新鲜农产品就走,没想到投了凤姐和贾母的缘,被热情挽留并参加大观园盛会,她搜寻些话儿说,胡诌的故事竟引得宝玉信以为真。‎ B.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打起球来生龙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比赛扳手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 《茶馆》这部话剧,作者没有过于追究那些社会渣滓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他把矛盾焦点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D. 《三国演义》中刘备不愿暂弃百姓先行,导致行军缓慢,被曹军追上。乱军中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成功突围救回阿斗,刘备赞谓“子龙一身都是胆”,并掷阿斗于地。‎ E.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但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便更觉自负。‎ ‎【答案】B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B项,狄马吉奥“体格完美”不准确,他的身体有缺陷。D项,刘备谓“子龙一身都是胆”的赞誉是在汉中之战的时候。故选BD。‎ - 32 -‎ ‎26.简答题。‎ ‎(1)《〈呐喊〉自序》鲁迅去日本仙台留学前、《白光》中陈士成、《家》中高觉新毕业后的梦分别是什么?‎ ‎(2)《红楼梦》第63回中,大观园里群芳夜宴,湘云抽到一支花签,题着“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黛玉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可以看出湘云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1)《〈呐喊〉自序》鲁迅去日本仙台留学前的梦,是医治许多像父亲那样的病人,有爱国爱民情怀;《白光》中陈士成的梦是科举成功,并能发财;《家》中高觉新毕业后的梦则是娶梅表妹,到上海或北京有名大学继续研究化学,还想到德国留学。‎ ‎(2)答案:原因:白天的时候,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备酒席行酒令。湘云被罚酒多喝了几杯。不久,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的一个石凳上。形象:浪漫不羁(不拘小节,随性皆可),娇憨可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呐喊〉自序》鲁迅去日本仙台留学前的梦想是医治许多像父亲那样的病人,有爱国爱民情怀;鲁迅的《白光》塑造的则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在《白光》中,陈士成一心想升官发财,但连续16回的落第,粉碎了他的升官梦,勾起了他的发财欲望。在幻觉中,银子发着白光,左转右拐地把他从家引到山里。他怔怔忡忡的追逐白光,最后溺死湖中。巴金的《家》中高觉新毕业后的梦则是娶梅表妹,到上海或北京有名大学继续研究化学,还想到德国留学。但处在长房长孙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 32 -‎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本题,黛玉为湘云解签,因白天的时候,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备酒席行酒令。湘云被罚酒多喝了几杯。不久,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的一个石凳上。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湘云是一个浪漫不羁(不拘小节,随性皆可)、娇憨可爱的女孩。‎ ‎【点睛】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 ‎(2)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 识记辨别类。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等类型。  ‎ ‎②理解概括类。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的题目,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不当、表义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③赏析评点类。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例如这样一道题: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三、材料分析概括(15分)‎ 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世间有许多读书人,他们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的。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 - 32 -‎ 而已。读书拒绝媚俗,忌讳雷同,读书一雷同,也就什么都雷同了。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另谋生路。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别样的声音。这个道理简单得如同走别人不曾走的路,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一般。选书要选得很有个性,而读法与理解也要有个性。同样一篇文章,在他们眼里,却有另一番天地,另一番气象,另一番精神。不在乎别人对那篇文章的唠叨,不在乎专家权威对那篇文章的断评,而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怪想去读,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出神入化。书海浩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人面对那么多的书,他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早晚会沦为知识的奴隶。而无驾驭意识,知识不过是一堆毫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具有使人升华的力量。只有那样的读书人,也才会有畅游知识海洋的莫大快感。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会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 ‎ ‎(选自曹文轩《个性化阅读》有删改)‎ ‎27. 解释文中画线的“书箱子”的含义 ‎28. 根据文义概括怎样才能做到个性化阅读?‎ ‎29. 结合选文,谈一谈你对文末画线的“那样一个境界”内涵的理解。‎ ‎【答案】27. 比喻读书不动脑子,不能举一反三,使知识扩大的书呆子 ‎ ‎28. 拒绝媚俗,忌讳雷同,独辟蹊径,另谋生路;选书、读法、理解都要有个性;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 ‎ ‎29. 能驾驭所积累的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自主畅游知识的海洋;能点石成金,使知识升华,创造出个性化的别样风景。‎ ‎【解析】‎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以根据就近性的原则,运用“同义互解”的方法解答。根据文中“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的;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可知,读书人读书的效果区别就在于“举一反三、扩大知识”和“装书”,而“书箱子”便是对那些读死书、不知举一反三,不能通过读书扩大知识的读书人的讽刺。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时,应结合文章关键内容概括作答。整段文字从四个层次讲述如何读书,可以提取这些观点句,“读书拒绝媚俗,忌讳雷同,读书一雷同,也就什么都雷同了”“会独辟蹊径、另谋生路”“选书要选得很有个性,而读法与理解也要有个性”“一个人面对那么多的书,他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根据这些句子提取关键词组织答案即可。‎ ‎【29题详解】‎ - 32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所在语句的上下文进行分析。由“那个境界”后的冒号可知,后面的文字就是对它的解释,同时要结合上文“无驾驭意识,知识不过是一堆毫无用处的石头······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具有使人升华的力量”,有助于理解“那个境界”的含义。作者把知识比喻成漫山遍野的石头,“只轻轻一挥鞭子”可以看出读书者的从容以及对知识的驾驭能力;石头可以变成“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知识在读书者的理解和掌控下,竟然完全变幻成另一幅场景,这是对那些有自主意识的读书者的赞叹,在知识的引领下,他们可以获得巨大的能量。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解答内容概括题,一定要切实提高审题能力,必须首先最大程度明确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同时,应该习惯于在读文章时即把全文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序号,然后以题目所要问的问题为准,逐个段落排除。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笼住答案。‎ ‎ ‎ - 32 -‎ ‎ ‎ - 3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