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线上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 商鞅变法 B. 汉武帝改革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A ‎【解析】关键信息: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 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 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根据“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非幸也,数也”可知,荀子认为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故C正确,B错误;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答案】D ‎【解析】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和谐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C项;‎ ‎4.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利于加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是 A.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B. 建立县制 C. 奖励军功 D. 奖励耕织 ‎【答案】D ‎【解析】奖励耕织属于经济领域的举措,因此有利于加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D正确;ABC均不属于经济领域的举措,排除。‎ ‎5.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D. 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正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变法顺应这一潮流,C正确;A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商鞅变法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D是阶级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 ‎6.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化改革。选项中D符合题意。反映了所有制发生了变化,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所以选D。‎ ‎7.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C. 有利于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商鞅变法,抛却传统礼数,两年行使后使得秦朝旧有民风衰败。所以秦朝的人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给他娶个媳妇儿)。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样做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有利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 ,所以C正确。ABD题干没有体现。‎ ‎8.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以上《汉书·识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 ‎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 ‎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意思是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指废除井田制)后,先王的制度(指奴隶制)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平民之中富的人积累了万贯家财,而穷的人却只能吃糟糠;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③ ④是错误的;这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B。‎ ‎9.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A. 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B. 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 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D. 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改革的理解。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目的是维护奴隶制统治。战国时期的变法是为了适应地主阶级需要。选项中C项符合题意。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 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B. 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 牛耕得到迅速推广 D. 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比较彻底的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一个,A选项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的修筑等,都不是使秦国富强的最主要原因,BCD三项错误。‎ ‎11.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 吴起、商鞅变法时机还不成熟 C.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答案】D ‎【解析】吴起是被大臣射死,商鞅是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不能反映他们实施的变法不得民心,故A项错误;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由此可知他们的变法已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故BC项错误;吴起变法改变了世袭的分封制,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都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双方矛盾激烈,故D项正确。‎ ‎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统治特点有 ‎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政治思想以法家为主 ③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④推行严刑峻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后,秦国在经济政策上实行重农抑商,在思想上推行法家思想,在文化上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在社会管理上采取严刑峻法,D正确;ABC概括不全,排除。‎ ‎13. 如下图是“秦始皇兵马俑”的缩略图,图片再现了秦朝强盛的国力和兵力,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下列哪一改革措施(  )‎ 秦始皇兵马俑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 C. 推行县制 D. 什伍户籍制度 ‎【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是关于军事,奖励军功,不仅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而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符合。A不对,这是经济方面的措施。CD不对,这是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14.《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答案】A ‎【解析】材料“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体现的是该“人”挑拨秦王和商鞅的关系,意在反对变法,因此该“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商君书》:“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国时期“农战思想”产生客观条件是 A. 七雄兼并战争 B. 百家争鸣局面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 中央集权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商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根本途径,这是针对当时正在经历七雄兼并战争这个客观条件,故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6.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体现是 A. 改变单一的生产方式 B. 促进封建化进程 C. 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D. 加速民族的融合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不仅仅是改变生产方式,因此A不是主要体现,排除;孝文帝改革在综合国力方面并无明显增强,排除C;D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桓宽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答案】(1)原因: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 ‎(2)核心思想:法治、农战。‎ ‎(3)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灭亡。态度:对商鞅持否定态度。‎ ‎(4)方法: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 ‎(2)核心思想:据材料二“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法治、农战。‎ ‎(3)据材料三“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即可概括“大夫”“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不同评价:大夫认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认为导致秦朝迅速灭亡。态度:根据“桓宽《盐铁论·非鞅篇》”可以判定桓宽对商鞅持反对态度。‎ ‎(4)方法:本题要求学生说明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 ‎18.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戌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裡同褒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各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 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緣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商鞅是如何消灭这一“陋俗”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实质。‎ ‎【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 ‎(3)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实质:封建化过程。‎ ‎【解析】‎ ‎(1)陋俗:由材料“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可知,当时的陋习是大家庭共居一室。‎ 消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为了减少宗族势力对社会的影响,采取了大而化小的策略,即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要求分家,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表现:由材料“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可见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由“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可见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由材料“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可见是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由材料“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可见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3)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变化,故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故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秦朝的封建化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