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模试卷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模试卷含解析

贵州省毕节地区 2021 届新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2017 年 5 月我国黑河市与俄罗斯奥伊米亚康 ( 居民约 500 人) 结为友好城市。 读下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木屋 “东倒西歪” 是奥伊米亚康民居的特色 ,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河水冲击 B.暴雪重压 C.大风吹袭 D.冻融交替 2.两地结成友好城市后 , 未来合作交流前景最广阔的领域是 A.制造业 B.旅游业 C.种植业 D.金融业 【答案】 1.D 2.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我国黑河市与俄罗斯奥伊米亚康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民居特色成因、合作交流领域等相 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该地房屋 “东倒西歪 ”主要由地基不稳造成,而造成地基不稳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冻土的冻融作用。奥伊 米亚康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 6~8 月表层冻土融化、地面下沉,冬季土壤重新冻结、体积膨胀,造 成地基不稳; 6~8 月气温日变化大,白天浅层冻土解冻,晚上重新结冻,造成地面不均匀升降,选项 D 符 合题意。当地居民选择经常被洪水冲击的地方居住,因此选项 A 不符合题意。当地民居屋顶坡度大,利于 积雪下泄,因此选项 B 不符合题意。当地居民可以选择避风的地方建设民居,因此选项 C不符合题意。故 选 D。 2.两地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工业基础较差,因此选项 A 不符合题意。两地具有独特的冰雪景观,适 宜旅游业发展,选项 B 符合题意。两地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选项 C不符合题意。 两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金融业不发达,因此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2.读某区域示意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区域位于 A.南美洲 B.北美洲 C.非洲 D.亚洲 2.甲乙两地植被类型不同的影响因素是 A.洋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土壤 3.若甲乙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白昼更长 B.两地昼长相同 C.太阳直射赤道上 D.乙地昼夜差异大 【答案】 1. B 2. A 3. D 【解析】 1.西半球主要是南北美洲,根据纬度和海陆轮廓,该地在中美地峡,可推出是北美洲。 2.北美南部东临墨西哥湾暖流 ,西临加利福尼亚寒流 ,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 ,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答案 选 A 。 3.题中没有明确是晨线还是昏线 ,所以 A、B 都不对 ,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合 ,故太阳不直射赤道, C 错;纬度 越高昼夜长短差异越大 ,故 D 对。 3.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 Q1、壤中流 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 Q3 . 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 流径流量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A. T1 B.T2 C.T3 D.T4 2.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导致( ) A. Q1 减少, Q2 增加 B.Q2 减少, Q3 增加 C.Q1 增加, Q2 减少 D.Q2 增加, Q3 减少 【答案】 1.B 2.A 【解析】 1.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 Q1、壤中流 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 Q3 ,代表 “地表径流”的是 Q1。由图可知,从图最左段至 T1 地表径流在不断增加至最大, T1-T2 之间地表径流在 不断减少, T2 时刻地表径流为 0,T2 时刻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 T3 时刻是壤中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时 刻, T4 时刻是浅层地下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 B 正确, ACD错误。故选 B。 2.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径流流速变慢,植被截留、下渗增加, Q1 减少, Q2 增加;降落到地面上的 水量向土中入渗,除补充土壤含水量外,逐步向下层渗透,如能达到地下水面,则成为地下径流,植被覆 盖率提高后,下渗增加, Q3 增加。因此 A 正确, BCD错误。故选 A。 【点睛】 4. 新加坡被誉为 “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 ”,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 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 5 个人口约 100 万的大区, 5 个大区再 分为 25 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 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图所示) 。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 )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答案】 1.A 2.C 【解析】 1.由材料可知,新加坡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将全国划分为 5 个人口约 100 万的大区, 5 个大区再分为 25 个卫星镇,说明其发展多中心空间体系的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 A 正确。城市变 得分散,减弱了城市管理力度, B 错。城市的中心职能没有疏解,只要为了缓解中心的人口, C 错。分区 政策不能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D 错。故本题选 A 。 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故 A 错误。完善的公共 配套设施起不到减轻就压力的作用, 故 B 错误。 由题干可知, 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 5 个人口约 100 万的大 区, 5 个大区再分为 25 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 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 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 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 (如图所示) ,这些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 为了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故 C 正确。新加坡的城市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其卫星镇 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升城市化水平,故 D 错误。故本题选 C。 【点睛】 本题以新加坡的交通为背景材料, 考查了城市以及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掌 握情况及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5. 兰新高铁的部分路段有 “地上隧道 ”。“地上隧道 ”主要是防止强风吹翻列车。其一侧有许 多圆形小洞。 “地上隧道 “内壁采用双层结构是为了克服当地另外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特征。 下图为兰新高铁示意图及“地上隧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高铁站核心区城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工业 B.园艺 C.商业 D.物流 2.下列关于隧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上隧道”上的圆形小洞的结构便于通风和采光 B.“地上隧道“上的圆形小洞的朝向应避开东南方向 C.“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干旱 D.“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强风 【答案】 1.C 2.A 【解析】 【分析】 1.目前高铁的功能是客运,高铁站核心区域人流量大,交通便利,对外辐射能力强,最适宜布局需要接 近消费人群的商业活动, C 正确。故选 C。 2.结合题中信息,“地上隧道”主要是防止强风吹翻列车,圆形小洞可以起到通风和采光的作用, A正 确;该路段靠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为西北风,风力大,多风沙,圆形小洞的朝向应避开西北, B错误; 该路段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采用双层结构可以防寒保温, C、D错误。故选 A。 6.下图为某大城市商业、居住、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远近变化图,曲线Ⅰ在③位置处地租水 平较高,原因可能是这里 A.位于市中心 B.交通便捷 C.工厂密集 D.环境优美 【答案】 B 【解析】 【详解】 影响地价的因素一般有两个:一是离市中心的距离(离市中心越近,地价越高) ,二是交通通达程度(交 通越发达,地价越高) ;如果城市中有铁路穿过,受铁路影响地价稍低。读图可知:曲线Ⅰ在③位置处地 租水平较高,③处又不在市中心的位置,且比②离市中心远,但是地价高于②处,只能是③处的交通通达 程度较高。 B 正确, ACD错误。故选 B。 7. 密歇根湖是世界第五大湖,湖面风浪很大。其西岸与东岸北端是岩石构成的悬崖,而南岸与 东岸大部分地区则是由沙滩与沙丘组成。 冬季时, 东岸降雪量远大于西岸。 下图中左图示意密歇根湖位置, 右图为某日游客在密歇根湖岸边拍摄的日出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密歇根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岸湖泊堆积作用明显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明显 C.湖泊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D.湖泊成因与贝加尔湖相似 2.密歇根湖区东岸,冬季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墨西哥湾 D.密歇根湖 3.拍摄该景观时,北京时间最可能为 A. 1 月 1 日 19:00 B.2 月 1 日 21:00 C.5 月 1 日 21:00 D.12 月 1 日 8:00 【答案】 1.C 2.D 3.B 【解析】 【分析】 1.据材料“其西岸与东岸北端是岩石构成的悬崖”可知湖泊东部地势起伏大,对湖泊堆积作用不明显, A 错。该地降水较多,湖泊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B 错。该地受冬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故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 C对。贝加尔湖为构造湖,该地湖泊为冰川侵蚀形成的湖泊, D错。故选 C。 2.该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季风携带密歇根湖的水汽到达东岸,故密歇根湖区 东岸,冬季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密歇根湖, D对。其他区域不符合,故选 D。 3.要知道当地日出时北京时间,需知道当地与北京相差几个时区,即确定当地的时区。根据经纬度,可 知该地区时区为 85°W,位于西六区,比北京(东八区)时间晚 14 小时,从图中可至当地湖泊有胡泊冰 现象, 说明是冬季。 冬季日出应晚于 6 点, 西六区 6 点这北京时间应晚于 20 点, B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B。 8. 冻土是特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和变化对区域整体环境影响极大。如 图示意 1950 年以来黄河源区典型多年冻土区域冻土变化曲线(含模拟预测)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通过模拟预测分析, 2050-2070 年该地 A.地温升高幅度不大 B.深层冻土变化不明显 C.冻土厚度比较稳定 D.融化夹层的厚度增大 2.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发育的原因是 A.坡度大 B.纬度高 C.地势高 D.人烟稀少 【答案】 1.D 2.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据图可知, 2050 年后多年冻土上限加速下降、下限抬升,可推断地温升高幅度较大,冻土厚度减小, 故 A 、B、C 错误;读图可知,融化夹层的厚度增大,故 D 正确。故选 D。 2.黄河源区在青藏高原上,地势高峻,部分地带常年温度在 0℃以下,形成多年冻土。冻土发育与坡度、 人口关系不大。黄河源区纬度并不高。故选 C。 9. 图甲为巴西兰索瓦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 “ 白沙碧水 ”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 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 ,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图乙是该地区降水资料。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是 A. 12、1 月 B.3、 4 月 C.7、8 月 D.10、11 月 2.河口附近的白沙受定向风吹拂形成新月型沙丘,该风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答案】 1.B 2.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 “白沙碧水 ”奇观出现在雨季,读右图,该国 3、4 月为降水最多的月份,也是该景观最 佳观赏时间。 B对。 A、 C、D 错。 2.新月形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坡度陡,风是从缓的一面吹过来。读左图, 照片为面向北方拍摄,沙丘坡度小的一侧为迎风坡,朝向东北,所以盛行风为东北风。 C对, A、B、D 错。 【考点定位】景观欣赏时间,新月形沙丘与风向。 【名师点睛】景观有季节变化,时间变化,景观欣赏也有需要有特定的时间或是季节 。了解新月型沙丘 形态与风向的关系,缓坡圆面对着的是风来的方向。注意材料中信息,景观出现在雨季,所以应是降水量 最大的时期。 10.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左图是 “年我 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统计图 ” ,右图是 “2011 年来长三角四省市人口净流入(万人)统计图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读左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逐渐减少 B.人口流动缓解了我国老龄化现象 C.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加促进了人口均衡分布 D.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全国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减少 2.据右图分析,关于长三角四省市流动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人口净流入量呈减少趋势 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人口流入量越大 C.上海的人口流动缓解了当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D.上海、江苏因产业结构升级、政策调控导致人口净流入量减少 【答案】 1.D 2.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人口迁移 1.从图中可读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先增加,后减少, A 错。人口流动不会缓解老龄化现象, B 错。我国 流动人口的增加促使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使人口分布不均衡, C错。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会 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减少人口流动, D正确。 2.从图中可看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人口净流入量呈增长趋势, A 错。四省区相比,上海经济发展水平 最高,但人口流入量不是最大的, B错。从图中看,上海的人口流动以流出为主,不会缓解了当地劳动力 短缺的状况, C错。上海、江苏因产业结构升级、政策调控导致人口净流入量减少, D正确。 11. 下图为 “我国某河段河谷横面示意图 ”,T1,T4 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 (一种阶梯状地貌 ),该 阶地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売下降→流水沉积 C.流水沉积→地売上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売上升→流水沉积 2.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地売持续上升 【答案】 1.C 2.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貌 . 1.图示阶地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 . 有沉积物堆积,然后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从而形成。由于地 壳多次分阶段上升,河流下切。形成多级阶地。故选 C。 2.读图可以看出, T4阶地最老,沉积物为粘土,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河流流速较慢。 T3-T1 阶地越来越新, 沉积物为砾石,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河流流速较快, B 正确。由于地壳上升,流水下蚀,所以河谷是不断 缩窄变深的, A 错误。读图可以看出,东南岸基岩裸露,应该是地表的沉积物被侵蚀所致, C错误。不同 时期阶地有明显落差,说明地壳上升运动是间歇式的,不是连续的, D 错误。故选 B。 12.下图为口罩产业链四大环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图中口罩产业链的四大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A.原材料生产 生产设备 口罩生产 口罩销售 B.口罩生产 原材料生产 口罩销售 生产设备 C.原材料生产 口罩生产 生产设备 口罩销售 D.口罩生产 口罩销售 生产设备 原材料生产 2.下列具体环节分别属于口罩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产业的是 A.医院 / 药店 医用口罩 口罩包装机 B.零售 / 批发 日常防护 口罩无纺布 C.医用口罩 口罩包装机 商超 D.聚丙烯纤维 工业防尘口罩 电商平台 【答案】 1.C 2.D 【解析】 【分析】 1.据图可知,环节一是无纺布生产原料,对应的是原材料生产;环节二是日常防护口罩、工业防尘口罩、 医用口罩生产,对应的是口罩生产;缓解三是口罩打片机、口罩包装机等属于生产设备;环节四是口罩进 入商超、药店等销售环节。综上所述,故选 C。 2.上游产业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主要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的行业。下游产业是在整 个产业链的末端,主要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成品和从事生产,服务的行业。中游产业主要是中间 工业品,如装备制造的一些核心零部件,锅炉的核心部件燃烧器,属于中间工业品。综上所述,分别属于 口罩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产业的是聚丙烯纤维、工业防尘口罩、电商平台。故选 D。 【点睛】 产业链的微笑曲线。 13.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段时间,全球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昼长的变化规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假如地点④位于北半球,图中 M 点代表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假如地点②位于北半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正好纬度从高到低 B.地点①可能位于 80oN C.图示期间地点③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D.地点④在一年之中,有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 1.D 2.C 【解析】 【分析】 1.题干显示④在北半球,且过昼夜均分这个时间后白昼变短,到 M 位置时为最短,可知图中最左侧应 该是秋分, M 为冬至。故 D 正确。 2.由第一小题可知,图示时间为从秋分到冬至,然后向春分靠近,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后再 向北移;③位于赤道,因此③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故 C正确。图中四个地点中,③全年昼 夜等长,应在赤道上,纬度最低,故 A 错误。①出现极昼的时间很短,应该在极圈附近,故 B 错误。④ 地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故 D 错误。 14.下图是依据中国天气网气候数据绘制而成。读图,与图中节气描述相一致的是( ) A.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B.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C.小雪才过大雪前,萧萧风雨纸窗穿 D.小寒纪节欣相遇,瑞兆占年定可期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节气是指小雪,小雪为冬至日之前的第二个节气,位于大雪节气之前,时间在每年公历 11 月 22 或 23 日,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因此具有“小雪才过大雪前,萧萧 风雨纸窗穿”的特征, C符合题意;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描绘的是白露节气 (9 月 7~9 日)的景观特征,不是小雪节气的特征,排除 A;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描绘的是冬至节气 (12 月 21~22 日),排除 B;小寒纪节欣相遇,瑞兆占年定可期,描绘的是小寒节气( 1 月 5~7 日)的特 征,排除 D。故选 C。 15. 南非的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每年某一段时间,当一股低温的沿 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南非沙丁鱼就从厄加勒斯浅滩出发,沿着南非东岸向北迁徙,目 的地是德班附近的海域, 路线长度超过 100 公里。 迁徙的沙丁鱼群通常有 7 公里长、 1.5 公里宽、 30 米深。 结合下图。 回答下列各题。 1.当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沿岸寒流并向北流动之时,当地的 ( ) A.东北信风在加剧 B.副热带高压在加强 C.东南信风在加强 D.盛行西风在加强 2.南非沙丁鱼的产卵地选择在德班附近的海域,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水温较高,适宜孵化 B.沿岸上升流涌起下层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丰富 C.鱼群的活动空间更大 D.寒暖流相遇,形成水障 【答案】 1.D 2.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厄加勒斯浅滩出现沿岸寒流并向北流动说明,厄加勒斯暖流较弱,应为气压带和风带北移,此时西风 影响加强, D 正确, B 错误。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A 错误。东南信风加强,厄加勒斯暖流应加强,沿岸寒 流北流受阻, C错误。 2.德班附近的海域纬度较低, 水温较高, 适宜孵化, A 正确。 沿岸没有离岸风, 很难形成上升流, B 错误。 厄加勒斯浅滩比德班附近的海域鱼群的活动空间更大, C错误。寒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 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D 错误。 【点睛】 综合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推理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 力。 16.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019 年 12 月 5 日 08 时 02 分,在唐山市丰南区(北纬 39.3 度,东经 118.0 度) 发生 4.5 级地震。北京有震感。唐山与北京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震级相同,烈度相同 B.震级不同,烈度相同 C.震级相同,烈度不同 D.震级不同,烈度不同 【答案】 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判断,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 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因此唐山与北京相比两地的震级相同,但是由 于距离震中距离的远近,两地感受到的烈度不同,据此判断 C 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17. 风陵渡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 (下图 ),历史上商旅云集 ,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 风陵渡上游河段 模动频繁。 1970 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 ,风陵渡航运业务受到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风陵渡货运量息剧增 加 ;1994 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此处商旅云集的盛况逐渐消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陵渡成为图示地区的重要渡口,主要是由于该河段 A.河面狭窄 B.河道稳定 C.流速平缓 D.含沙量小 2.20 世纪 80 年代风陵渡货运量急剧增加 ,得益于 A.铁路运力下降 B.水运条件改善 C.渡口旅游兴起 D.商贸快速发展 3.1994 年以后风陵渡商旅云集盛况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流量减小 B.基础设施陈旧 C.无需在此中转 D.货运量减小 【答案】 1.B 2.D 3.C 【解析】 【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的摆动范围较大,风陵渡附近河段摆动较小,河道稳定,故成为图示地区的重 要渡口;河面狭窄不是主要原因;流速平缓相差不大;该处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故选 B。 2.20 世纪 80 年代风陵渡货运量急剧增加 ,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商贸快速发展, D 正确;铁路适合长距离 运输,运力不会下降;水运条件的变化不大;旅游兴起对货运的影响较小。故选 D。 3.1994 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货运可直接从大桥经过,无需在此中转过渡,故风陵渡商旅云 集盛况消失,主要原因是无需在此中转, C 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流量增大 , 货运量增大;基础设 施陈旧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故选 C。 18. 下图为额尔齐斯河上游峡谷处的神钟山景观图和形成过程示意图。山峰表面既圆润平滑,又 十分陡峭,海拔高约1000 米,相对高度 351 米,孤峰傲立,为阿尔泰山之最。被当地人称为穹状山峰。 岩体中,存在倾斜角度在 60° - 2° 以上的穹状节理面。 (注: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 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神钟山地貌形态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侵蚀 B.断裂抬升 C.搬运堆积 D.岩浆喷发 2.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的主要原因是 A.山峰海拔高度高 B.山体抗侵蚀能力强 C.山峰相对高度大 D.节理的倾斜角度大 【答案】 1.A 2.D 【解析】 【分析】 1.神钟山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因此神钟山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应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 岩形成于地壳内部,而神钟山为出露地表的山峰,因此必须经历地壳抬升的过程,抬升至地表后,上覆岩 层被风化侵蚀后, 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形成穹状山峰。 形成神钟山地貌形态的地质作用是风化侵蚀, A正确。 过程中没有断裂抬升、搬运堆积、岩浆喷发, BCD错误。故选 A。 2.由过程示意图可知,花岗岩体沿着一层一层的节理面剥离分解崩塌。从材料中可知,岩体中存在倾斜 角度在 60°~2°以上的穹状节理面,由于这些穹状节理面的倾斜角度很陡,从而导致该山峰表面十分陡 峭,故D 正确。故选 D。 19.下图为某山脉东、西两坡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垂直带谱分布符合图示山脉的是 A. A B.B C.C D.D 2.该山脉所处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答案】 1.D 2.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成因及气候类型的判断等知识点, 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1.该山地山麓地带 7 月份气温低于 1 月份,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最冷月气温在 0° C~15°C之间,因此 该地山麓位于亚热带;降水 7 月份(当地冬季)多, 1 月份(当地夏季)少,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该 山地南北走向,其西坡为西北风的迎风坡。据图可以看出,在相同海拔,西坡降水多,气温高,东坡降水 少,气温低,自然带分布高度主要受温度影响,因此同一自然带西坡分布的海拔高, AB错误;该山地海 拔 2100m,山顶没有雪线,因此 C错误, D正确。 2.该山地山麓地带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气候,该山脉所处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亚热带 常绿硬叶林带, C正确, ABD错误。 【点睛】 下图中南坡是迎风坡,积雪冰川带南坡在南坡直接到达高山草甸带,如果某些地区降水异常多,冰川进一 步发育,可以直接伸到高山灌木林带,因此降水量影响较大 20. 昌平草莓,北京市昌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昌平位居北京城的上风上水位置, 空气质量好,通透性强,不易形成雾霾天气。地处山前暖带,生态环境优越。该区在种植草莓时采用黑色 地膜覆盖的方法,使产品质量更加优异。昌平草莓产业自 2008 年发展开始,特别是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 的成功举办,大幅提升了昌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品牌影响。昌平草莓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 并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 1.黑色地膜覆盖对草莓生长的可能影响有 A.增强光照 B.保持土壤水分 C.保持温度,促进早熟 D.提高土壤肥力 2.昌平草莓能远销新加坡、香港根本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草莓质量优异 C.草莓品牌影响 D.交通便利 【答案】 1.C 2.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试题难度一般。 1.由于地温较低,黑色地膜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也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 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保持土壤温度,促进早熟,故选 C。 2.自然条件优越有助于草莓的种植和品质的提升,不是远销外地的根本原因, A 项错误;昌平草莓品质 优良,从而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故根本原因是品质优良, B项正确, C项错误;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助于 产品外销,但不是远销外地的根本原因, D 项错误;故选 B。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地理一选修 6:环境保护) 拉市海是云南省第一个以 “湿地 ”命名的有然保护区,这里水草肥美,湖色优美,被誉为 “ 生命的摇 篮”。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短短几年内,不大的区域内马场数量增加到 58 家,马匹数量达 4500 匹,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1)列举马场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 (2)从规范马场发展的角度,简述保护当地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水污染;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对策:整合马场,控制马匹数量;治理垃圾和马粪等带来的污染,防止污染物流入拉市海;划定马 场骑马旅游区域,严禁在生态脆弱区骑马旅游;对已取缔的马场进行生态恢复,植树种草;鼓励生态脆弱 区的农户,马场经营户等进行搬迁。 【解析】 【分析】 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 (1)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如水污染、 大气污染、 植被破坏、 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该地“水 草肥美,湖色优美”、是“生命的摇篮”,由于大量马场的出现,马匹数量急剧增加,使马匹食草数量增 加、草场的践踏严重,对草场资源造成了破坏,造成草场退化;马粪多,水污染加剧,再加上景区内游客 数量增加, 排放的生活垃圾多, 河流、 湖泊水污染严重; 草场资源的退化和湿地生态恶化, 影响生物生存, 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2)首先要减少马场、马匹的数量,将马匹数量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减少马匹对草场资源的破坏;治理 已经产生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执法力度,防止河流、湖泊再次遭受污染; 根据当地的生态现状,保护和治理生态脆弱、生态退化较严重的地区,将马场骑马旅游区域限定在生态环 境较好、恢复能力较强的区域,合理控制游客规模;对已取缔的马场进行生态恢复,如恢复植被、治理水 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等;防止对脆弱地区生态的进一步破坏,政府引导、鼓励生态脆弱地区的农户、马 场经营户进行搬迁、合理安置,以利于当地生态恢复。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 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夸差异较大,同一个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减少。下图 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 (1)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特点。 (2)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3)研究表明,造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弱。请从下 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原因。 (4)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束次冰盛期石器制品数量明 显减少,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答案】 (1)位置偏东、偏南 (2)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后退。 (3)末次冰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夏季,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冰川冻 土融化吸收能量多,夏季陆地增温慢,亚洲低压势力减弱等原因,吸引夏季风的能力降低;黄河中下游地 区离海距离增大,夏季减弱。 (4)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自然带由温带森林草原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渔业资源减少,植物生物量减少, 动物南迁, 食物数量减少, 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 大地湾石片遗址中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 (或 单位面积资源量不足,采集和渔猎需要更大面积、更长距离,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的整体性。 【详解】 ( 1)温带森林-草原带位于长江流域,位置偏南,偏东。 ( 2)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海岸线位于现在海岸 线以东的地区。从气温、海平面上升分析。 (3)我国夏季风的形成主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末次冰 盛期夏季气温低大陆气压较高, 海陆气压差小, 风力小; 黄河中下游地区离海距离远, 风力难以到达。 (4) 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说明人口数量减少,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气温降低,资源减少。 【点睛】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23.(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某地采用土壤生物工程对公路沿线边坡(路基两侧的坡面)进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该工程是公路边陂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 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 下图示意柳干扦插时和柳干生根发芽后 的景观。 分析该地的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案】块石可固定表土,紧实土壤,增加坡面稳定性;柳树生长时根系固土,吸收多余水分,防止土坡 下滑。 该地夏季多暴雨,码放的块石可防止土壤直接遭受暴雨的袭击,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植物的枝叶还 可拦截降雨防止坡面溅蚀。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 主要考查了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从图 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 图示块石或卵石压在坡地的土壤上,柳干置于坡面且根系垂直于地面。对边坡稳定的作用体现在,块石可 压紧表面土壤使其不易下滑,柳干根系对边坡起到了固土作用。对水土保持来说,块石、柳干枝叶可防止 暴雨冲击土壤,也可减缓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由材料 “该工程是在公路边坡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 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 ”可知,块石可固定表土,紧实土壤,增加坡面稳定性;柳树生长时根系固土,吸收 多余水分,防止土坡下滑;该地夏季多暴雨,码放的块石可防止土壤不直接遭受暴雨的袭击;块石可增加 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植物的枝叶还可拦截降雨防止坡面溅蚀。 24. [ 地理一选修 3: 旅游地理 ]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间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 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敦煌文化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 内容最丰富、 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 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敦煌附近有莫高窟、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等著名景观,下图为甘 肃省敦煌市旅游景点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某旅游团夏季到敦煌旅游,假如你是导游,从气候角度需要提醒游客携带什么物品并说明理由。 (2) 结合材料评价敦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答案】 (1) 携带物品 : 足够的饮用水 : 防治中暑和感冒的药物 : 夜间御寒的外套 : 白天防紫外线的防晒标、 遮阳帽、 墨镜 ; 防沙尘的纱巾等。 理由 : 敦煌地处沙漠,气候干燥, 容易出现沙尘天气, 夏季白天气温较高, 太阳辐射较强,昼夜温差较大。 (2) 有利条件 : 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 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地,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游览价值大。不利条件 : 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 交通通达性差 : 地区接待能力较差 : 莫高窟洞开放面积小,环境承载力有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 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描述和阐释 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携带的物品需要考虑敦煌地区夏季严酷的自然条件。敦煌夏季白天气温高,太阳辐射强,因而需要 携带足够的饮用水,防中暑的药物,防紫外线的防晒霜、遮阳帽、墨镜等;夜晚气温低,需要夜间御寒的 外套;昼夜温差大,需防感冒;地处沙漠,多风沙,需携带防沙尘的纱巾。 (2)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包括:旅游资源质量(游览价值、集群状况、地域组合) 、市场距离、交通位置的 通达度,以及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等五方面。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材料和图示 可知,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等各具 特色的旅游地,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因而游览价值很大。但是,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的西北地 区,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市场距离远;地处偏僻,交通的通达性差;处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接待能力较差;莫高窟洞窟开放面积小,环境承载量有限。 【点睛】 旅游区的区位分析 (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高 ( 优质、独特 , 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 ) 、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旅游景点多)和地域组合状况(地区范围内没有雷同或质量更高的景点) 。 (2)市场距离: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经济距离 ( 旅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 越长,吸引的游客越少。 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 (4)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关系到服务质量高低和盈利水平。 (5)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 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