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章 章末综合检测
第 2 章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神经调节 1,2,3,4,5,6,7,8,9,10,26 2.激素调节 12,14,15,16,17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1 4.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 13,21,27,28 5.免疫调节 23,24,25,30 6.综合考查 18,19,20,22,29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由 5 个神经元组成 B.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神经细胞 C.刺激感受器和传出神经,都能发生反射 D.刺激感受器会引起效应器发生电位变化 解析:一个简单的反射弧,一般涉及的神经元数目可能只有 3 个(传入神 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甚至 2 个(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效应器中的肌细胞或腺细胞都不是神经细胞;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能 做出应答,但因为未经过神经中枢,所以这不叫反射;正常情况下,刺激 感受器,效应器能做出应答,产生电位变化。 2.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支配的靶细胞建立连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A.神经元由细胞体、神经纤维和突触组成 B.神经元和靶细胞之间可以形成多个突触 C.树突受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至突触小体 D.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 解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多个分枝,能 和靶细胞形成多个突触联系;树突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经过胞体再传 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 细胞。 3.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 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神经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离子不进行跨膜运输 B.神经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同种离子的浓度相等 C.神经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D.神经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时,细胞膜表面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 解析:神经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离子仍进行跨膜运输, 如钾离子大量外流;神经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 浓度比内侧高,钾离子浓度比内侧低;神经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时, 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神经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时,细胞膜 表面有局部电流形成,即有电荷的定向移动。 4.如图是测量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示意图,某一时刻观察到电表读数 为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D ) ①此时兴奋朝左侧单向传导 ②此时兴奋尚未传到 a 处 ③此时兴奋传到 a、b 中间 ④此时兴奋已经离开 b 处 A.①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刺激离体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尚未传到 a 处、兴奋传到 a、b 中间,或者兴奋已经离开 b 处,膜表面上 a、b 两点 电位都相等,因此电表读数都为零。 5.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个较强刺激时,该部位( B ) A.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首先增大,引起钾离子大量外流 B.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首先增大,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 C.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从零逐渐扩大,最终表现为内正外负 D.细胞膜两侧电位差逐渐缩小为零,并且稳定在这一水平 解析: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个较强刺激时,如果该部位细胞膜对 钾离子通透性首先增大,引起钾离子大量外流,膜电位将外更正,内更 负,与发生兴奋的情况不符;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个较强刺激时, 该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首先增大,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细胞膜 两侧电位差逐渐从外正内负逐渐缩小为零,并进一步极性倒转为外负 内正。 6.如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前后的膜电位变化,图中曲线 ( C ) A.a 点前,膜外电位为负 B.b 点时,Na+内流加快 C.c 点时,Na+净流入停止 D.d 点后,膜完全兴奋 解析:a 点前是静息电位,外正内负;随着 Na+内流的进行,推动 Na+内流 的浓度差逐步缩小,b 点时,电位差从作为 Na+内流的动力(b 点前)开始 转变为阻力(b 点后),因此,b 点时,Na+内流减慢;直到 c 点时,Na+浓度差 动力与电位差阻力平衡,净流入停止,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达最大值;d 点后,膜逐渐恢复至静息状态。 7.神经元胞体与轴突的相连处叫做轴丘。实验表明,刺激轴丘比刺激其 余部位容易引起神经兴奋,其原因可能是( B ) A.轴丘部位静息电位高,因而兴奋性强 B.轴丘部位运输钠离子的膜蛋白数量多 C.轴丘部位产生的神经兴奋传导速度快 D.轴丘部位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多 解析:神经表面电位相等,如果某一部位高于他处,将会自发产生局部 电流,与事实不符;轴丘部位运输钠离子的膜蛋白数量多,Na+内流快而 多,就容易引起神经兴奋;题目论述的是兴奋的产生而非传导;突触小 泡一般存在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内。 8.有关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神经冲动的产生与神经元内外离子的特异性分布有关 B.神经兴奋区有 Na+被动内流,相邻静息区有 K+被动外流 C.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质是局部电流的传播 D.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就是指神经细胞膜外的电流方向 解析:静息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浓度比内侧高,钾离子浓度比内侧低,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神经元内外钠、钾等离子的特异性分布有关;神经兴 奋区 Na+顺浓度梯度被动内流,相邻静息区 K+顺浓度梯度被动外流;神经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质是局部电流的传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 向是从兴奋区传向未兴奋区,与神经细胞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 相反。 9.如图为甲、乙、丙 3 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若其中某一神经元受 强刺激后,在 b、c、d、e 处都能测到电位变化,而 a 处没有测到电位变 化,则受刺激的神经元可能是( B ) A.甲 B.乙 C.丙 D.乙或丙 解析: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双向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 传递的规律,刺激甲,a、b、c、d、e 处都能测到电位变化;刺激乙,能让 乙、丙各处兴奋,但甲不能兴奋;刺激丙,甲、乙都不能兴奋。 10.当人的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意,但正常成年人在适宜环 境下才排尿,而不像婴儿或意识丧失的人那样即时排尿,这说明 ( D ) A.形成尿意的神经中枢在膀胱 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成人排尿反射时间较婴儿长 D.排尿反射受不同中枢的分级调控 解析:形成尿意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意识丧失的人也能排尿,说明 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在大脑皮层;正常成年人能够憋尿,而婴儿或意 识丧失的人不能,这并不能说明排尿反射时间的长短,但可以说明大脑 皮层对脊髓排尿反射的控制能力不同。 11.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大脑是直接感知环境刺激的最高级神经中枢 B.小脑与人过量饮酒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无关 C.下丘脑受损可能造成女性月经周期紊乱 D.阅读和理解本题由脑干的不同区域负责 解析:直接感知环境刺激的是各种感受器;小脑能调节身体的平衡,与 人过量饮酒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有关;下丘脑有调节生物节律的神经 中枢,月经周期节律的紊乱可能与下丘脑受损有关;阅读和理解本题主 要由大脑的视觉中枢和有关的言语区等负责。 12.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每种激素都能在内环境中被检测到 B.一种内分泌腺只能够分泌一种激素 C.一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类组织细胞 D.一个细胞只对一种激素有生理反应 解析:激素都能分泌到血液中,所以在内环境中都能被检测到;胰岛和 垂体等内分泌腺都能分泌多种激素;尽管有许多激素有专门的靶器官 和靶细胞,但也有一些激素能作用于多种类型的细胞,如甲状腺激素几 乎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胰岛素也能作用于多种细胞;一个细胞上若 有多种激素的受体,就会对相应的多种激素有生理反应,如垂体细胞既 可接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又可接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又 如肌细胞既可接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又可接受胰岛素的调节,从而表 现出相应的生理反应。 13.血糖浓度升高时,人体有关细胞对此作出的应激反应是( B ) A.肝脏细胞糖原分解速度加快 B.脂肪组织细胞脂肪合成增多 C.胰岛各种细胞分泌活动加强 D.肌细胞摄取葡萄糖速率减慢 解析:血糖浓度升高时,人体有关细胞对此作出的应激反应总的效果应 当是有利于降低血糖的,而肝脏细胞糖原分解速度加快,将会升高血糖; 脂肪组织细胞脂肪合成增多,有利于降低血糖;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肌细胞摄取 葡萄糖速率减慢,不利于血糖降低。 14.根据胰岛素的作用分析,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人体易出现( B ) ①葡萄糖利用增加 ②体重减轻 ③尿液渗透压升高 ④糖尿 ⑤多 尿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因 此,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人体葡萄糖利用会减少,血糖会升高。为维持能 量供应,脂肪等非糖物质分解将增多,体重将减轻;血糖升高,易导致糖 尿 , 进 而 尿 液 渗 透 压 升 高 , 肾 脏 对 水 分 的 重 吸 收 减 少 , 尿 量 增加。 15.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胃酸引起的促胰液素分 泌也表现出反馈调节的特点,据此推测胰液( B ) A.呈酸性 B.呈碱性 C.呈中性 D.酸碱性无法确定 解析:因为胃酸引起的促胰液素分泌也表现出反馈调节的特点,所以, 胰液 pH 应呈碱性,以中和胃酸,减小对肠黏膜的刺激,使促胰液素分泌 减少。 16.有关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可能由同一个器官分泌 B.可能作用于同一靶细胞 C.从分泌部位到作用部位都经过体液运输 D.与靶细胞内受体分子结合后都迅速失活 解析:下丘脑中既有细胞能分泌神经递质,又有一些细胞能分泌激素 (如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神经递质和某些激素(如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都能作用于同一靶细胞;神经递质分泌出来后要 经过突触间隙液(组织液)扩散到达所作用的突触后膜,激素分泌后也 要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神经递质和激素虽然与受体分子结合后 都迅速失活,但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分子并不在细胞内,而是在突触 后膜上,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分子有的在细胞内,也有的在细胞膜上。 17.下列关于激素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机体各项生命活动分别是由不同激素调节 B.一种激素的分泌可能受另一种激素的影响 C.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解析: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往往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如血糖调节;一 种激素的分泌可能受另一种激素的影响,例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就受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同时甲状腺激素的分 泌也影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内分泌细胞 产生的激素要分泌到血液中运输,因此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 系统的疾病;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否则激素的持 续效应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18.下列四组物质中,作用关系与其他三组都有明显不同的一组是 ( B ) A.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B.作用于 B 淋巴细胞的抗原和淋巴因子 C.作用于肝细胞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D.作用于垂体细胞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解析: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兴奋突触后神经元或肌细胞) 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或肌细胞)、作用于肝细胞的胰 岛素(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作用于垂体细胞的甲状腺激素 (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 泌促甲状腺激素)这三对物质的作用相反,相互拮抗,只有作用于 B 淋巴 细胞的抗原和淋巴因子共同刺激 B 细胞活化增殖,与其他三组物质的关 系明显不同。 19.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有关神经 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从生物种类来看,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具有普遍性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和结构基础均不一样 C.运动时呼吸加快是 CO2 通过体液运输直接调节呼吸运动的结果 D.神经递质经扩散运输到突触后膜起作用属于体液调节 解析: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调节,但有体液调节,从生物种类来看,体液 调节比神经调节更具有普遍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 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来发挥作用;运动时呼吸加快, 体液中 CO2 浓度升高,通过体液运输到脑干,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呼 吸中枢兴奋,发出神经冲动再调节呼吸运动,而不是直接调节呼吸运动; 神经递质经扩散运输到突触后膜起作用虽然经过体液,但仍是反射过 程的一个环节,总体上仍属于神经调节。 20.与激素调节相比,神经调节( D ) A.无反馈机制 B.作用时间长 C.作用范围广 D.反应速度快 解析:与激素调节相比,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 限(范围小),反应速度快。 21.有关人体体温的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寒冷刺激下,体温受激素调节,但不受神经调节 B.炎热刺激下,体温受神经调节,但不受激素调节 C.气温与人体温相等时,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很强 D.发热时体温若恒定在 38 ℃,则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解析:冷热刺激下,体温都既受神经调节(汗腺、皮肤毛细血管散热),又 受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调节(细胞产热);气温与人体温相等时, 人体散热困难,而机体却继续在产热,体温有升高趋势,因此体温调节 中枢的活动很强,使得汗腺和皮肤毛细血管多散热;发热时体温若恒定 在 38 ℃,机体产热等于散热(在比正常体温高的水平上),否则体温不 能恒定在 38 ℃,要么继续升高,要么下降。 22.人体皮肤大面积烫伤后容易引起病原体感染,这是因为( D ) A.皮肤中感受器受损 B.神经—体液调节能力降低 C.体液免疫能力降低 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解析:抵抗病原体感染属于免疫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范 畴;皮肤是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体液免疫属 于特异性免疫。 23.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皮肤和消化、呼吸、生殖、泌尿等管道黏膜筑起免疫系统第三道 防线 B.非特异性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机体未接触过抗原就具有的 C.血液中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是机体接触过抗原后产生的 D.免疫系统通过防御、监视和清除抗原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解析:皮肤和消化、呼吸、生殖、泌尿等管道黏膜组成人体抵抗病原体 的第一道防线,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免疫系统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 循环组成的;非特异性的免疫活性物质如溶菌酶等都是机体未接触过 抗原就具有的;机体接触过抗原后,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才能分泌 抗体进入血液,T 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效应 T 细胞,执行杀伤靶细胞的 功能;免疫系统正是通过防御病原体、监视和清除自身衰老和异常细胞 等抗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24.下列各项中,与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异常有关的是( A ) ①艾滋病 ②自身免疫病 ③过敏反应 ④器官移植时的排异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艾滋病是免疫系统受到艾滋病病毒攻击所致;自身免疫病是因免 疫功能失调,免疫系统将自身组织、细胞当做“异己”成分加以排斥;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 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也是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器官移植时,供体器 官对于接受者来说是“异己”成分,免疫系统会将其作为抗原加以排斥, 所以这是免疫系统正常的表现。 25.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不涉及( B ) A.抗体分泌 B.T 细胞呈递抗原 C.T 细胞分化 D.靶细胞凋亡 解析: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血液中播散,遇到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将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对付病毒。如果病毒成功逃脱,进入了人体细 胞,细胞免疫将发挥作用,被病毒入侵的靶细胞将会被效应 T 细胞裂解。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 细胞识别由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后活化并产生淋 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并不是将抗原呈递给 B 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 效应 T 细胞是由 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的。靶细胞的裂解死 亡实际是在效应 T 细胞分泌的穿孔素和其他多种信号因子刺激下,启动 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7 分)下图是用橡皮锤轻轻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膝跳反射的示 意图。 (1) 膝 跳 反 射 中 枢 是 图 中 传 入 神 经 元 和 传 出 神 经 元 A 之 间 的 结构。在框中画出该结构的一般模式图,并标明其关键结构的名称。 (2)叩击使图中伸肌受到牵拉,刺激其中的肌梭(感受器)产生兴奋,兴 奋沿传入神经元传到脊髓,结果除了使脊髓发出的传出神经元 A 兴奋引 起伸肌 外,还使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发生 (填“兴奋”或“抑制”),进而导致传出神经元 B 支配的屈 肌 ,从而协调地完成膝跳反射活动。 (3)抑制性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到达传出神经元 B 的细胞膜相应部位时, 会引起该部位 (填“Na+”“K+”或“Cl-”)内流,从而导致相应的 膜电位变化。 (4)实验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速度快,这是因为 。 解析:(1)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分称为突触,突触结构模式图见 答案。 (2)伸肌收缩,屈肌舒张,才能顺利抬起小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才能 导致屈肌舒张。 (3)抑制性神经元传递的信号使得传出神经元 B 受到抑制,抑制的表现 应当是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得外更正内更负,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扩大。 Na+、K+内流都将缩小外正内负的电位差,会使传出神经元 B 兴奋而不是 抑制。如果 Cl-内流,正好可以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得外更正内更 负,从而表现出抑制。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要在突触前膜经过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神经 递质),再在突触后膜由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到电信号的转变过程,存 在时间延搁,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始终是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的, 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 度快。 答案:(每空 1 分) (1)突触 (2)收缩 兴奋 舒张 (3)Cl-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由化学信号到 电信号的转变过程 27.(10 分)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皮肤活动示意图。请 据图回答: (1)图 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皮肤活动状况。两图中①代 表 ,②代表 。 (2)皮肤中①、②对于冷热刺激作出反应的基本方式是 , 相应的调节中枢位于 。 (3)在寒冷环境中,机体的肾上腺素和 激素分泌增加,提 高 ,增加产热量;同时,骨骼肌收缩 加强,甚至不由自主地战栗,也大大增加了产热量。上述体温调节过程 属于 调节。 (4)寒冷时立毛肌收缩,导致体表毛发竖起,这对于鸟、兽等动物来说, 可以起到 体表隔热层厚度,从而 散热的作用。 解析:(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汗腺和皮肤毛细血管,相比于图甲,图乙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管腔较细,血流量少,散热较少,所以图乙应当表示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皮肤活动状况。 (2)皮肤中①、②对于冷热刺激作出反应依靠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 反射,相应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3)在寒冷环境中,机体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 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量;同时,骨骼肌收缩加强,甚至不由自主地战栗, 也大大增加了产热量。上述过程中,骨骼肌收缩等受神经直接支配,甲 状腺激素分泌还受下丘脑的间接调控,故此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 体液调节。 (4)鸟、兽体表的羽毛和毛发具有隔热保温功能。寒冷时立毛肌收缩, 导致体表毛发竖起,这对于鸟、兽等动物来说,可以起到增加体表隔热 层厚度,从而减少散热的作用。 答案:(每空 1 分) (1)乙 汗腺 毛细血管 (2)反射 下丘脑 (3)甲状腺 细胞代谢速率 神经—体液 (4)增加 减少 28.(10 分)水盐平衡对于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人体主要通过调节 饮水、排汗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等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1) 启 动 人 体 水 盐 平 衡 调 节 机 制 的 有 效 刺 激 是 内 环 境 的 发生变化。 (2)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在 产生渴感,引起主动饮水;同 时, 中有关神经分泌细胞兴奋,发放的神经冲动从细胞 体传导至延伸入垂体的 (填“轴突”或“树突”)末梢,引起该 末梢释放 。该物质通过 运输,作用于肾小管和 肾集合管,提高相应管壁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使肾小管和肾集合 管 增加,尿量减少。 (3)当尿液充盈对膀胱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兴奋会使人产生尿意,排尿 过程中膀胱壁肌肉收缩,导致膀胱壁压力增大,兴奋增强。这种 调节有利于排尿过程的顺利进行。 (4) 由 上 可 见 , 尿 的 形 成 受 调 节 , 尿 的 排 出 受 调节。 解析:(1)渗透压变化刺激下丘脑中相应感受器,启动水盐平衡调节 机制。 (2)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引起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兴奋,引起主动 饮水;同时,下丘脑中有关神经分泌细胞兴奋,发放的神经冲动从细胞 体传导至延伸入垂体的轴突末梢,引起该末梢释放抗利尿激素。该物质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提高相应管壁细胞膜对水分 子的通透性,使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一个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成为信号,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 节即反馈调节,反馈信号加强原来工作效果的,是正反馈,反之为负反 馈。由题意可知,排尿过程符合(正)反馈调节的特征。 (4)由上可见,尿的形成受神经—体液调节,尿的排出受神经调节。 答案:(每空 1 分) (1)渗透压 (2)大脑皮层 下丘脑 轴突 抗利尿激素 体液 对水重吸收 (3)(正)反馈 (4)神经—体液 神经 29.(9 分)下图是反映人体内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示意图,①~⑦ 代表不 同组织细胞可能发生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饭后,人体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 此 时 , 血 浆 中 胰 岛 素 浓 度 上 升 , 这 将 引 起 图 中 过 程 加快。 (2)剧烈运动后,有强烈升血糖作用的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比血糖浓度 要 , 这 说 明 胰 高 血 糖 素 对 血 糖 的 调 节 作 用 具 有 的特点。 (3)已知有两种类型的糖尿病都跟患者体内发生自身免疫有一定关系。 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推测其病因可能是 细胞的攻击使 细胞受损。这种攻击属于特异性免疫方式 中的 免疫;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胰岛素含量处于甚至高于 正常范围,推测其病因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导致胰 岛素 。 解析:(1)饭后,人体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淀粉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被 吸收入血液。此时,血浆中胰岛素浓度上升,这将引起图中过程①②③ ④加快,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根据激素微量而高效的调节特点,可以推断尽管剧烈运动后血糖浓 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上升,但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仍会比血糖浓度 低。 (3)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 害所引起的疾病,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其 病因可能是效应 T 细胞攻击胰岛 B 细胞使细胞受损,这种攻击属于特异 性免疫方式中的细胞免疫。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胰岛素含量处于甚 至高于正常范围,其病因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抗胰 岛素受体的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将导致胰岛素无法与胰岛素受体 结合,使胰岛素无法发挥降血糖效应。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 分) (1)淀粉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被吸收入血液 ①②③④ (2)低 微量而高效 (3)效应 T 胰岛 B 细胞 不能与靶细胞(或:受体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发挥降血糖作用(2 分) 30.(14 分)如图是抗原 X 侵入人体后发生体液免疫反应的示意图。据图 回答: (1)上图表明抗原 X 已经突破了人体的 免疫防线。 (2)细胞Ⅰ、细胞Ⅱ和细胞Ⅲ都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中细胞 的分化成熟需要胸腺提供特殊的人体 。 (3)图示表明,细胞Ⅰ摄取抗原 X 后,通过自身携带的 分子 将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细胞Ⅱ并使其活化。细胞Ⅲ的增殖与 分化,不仅需要抗原信号的直接刺激,还需活化的细胞Ⅱ 作为另一信号刺激。 (4)细胞Ⅳ大量分泌的特异性抗体在胞内合成、加工和运输依次经过的 细胞器是 ,指导该抗体合成的基因在细胞 Ⅴ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 (5)图示免疫反应具有针对抗原 X 的特异性,这体现在抗原 X 与图中 的结合都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根据此特异性原理,可以在疾病诊断中用特殊标记的 抗体检测 人体组织是否存在抗原 X。 (6)图示免疫反应具有针对抗原 X 的记忆性,这主要是通过细胞 实现的。该细胞再次遭遇抗原 X 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 , 中抗体浓度也随之迅速升高。根据此记忆性原理,可以将某病 原体进行人工处理,制成能够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疫苗。对于这种人工处 理的两个基本要求应当是① ; ② 。 解析:(1)题图是抗原 X 侵入人体后发生体液免疫反应的示意图,说明抗 原 X 已经突破了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免疫防线,进入了第三道防线。 第一道和第二道免疫防线所起的作用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细胞Ⅰ、细胞Ⅱ和细胞Ⅲ分别是吞噬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都起源 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中 T 细胞需要迁移到胸腺中才能分化成熟,可以 推测胸腺所起的作用是能为 T 细胞发育提供特殊的内环境条件。 (3)图示表明,细胞Ⅱ识别的是细胞Ⅰ上的抗原—MHC 复合体。细胞Ⅰ摄 取抗原 X 后,通过自身携带的 MHC 分子将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 细胞Ⅱ并使其活化。细胞Ⅲ的增殖与分化,不仅需要抗原信号的直接刺 激,还需活化的细胞Ⅱ分泌的淋巴因子作为另一信号刺激。 (4)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细胞Ⅳ大量分泌的特异性抗体在胞内 合成、加工和运输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 工)和高尔基体(加工、运输)。由于细胞Ⅳ和细胞Ⅴ都是由细胞Ⅲ有丝 分裂、分化产生的,根据有丝分裂的特点,亲代细胞的核 DNA 经复制后 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所以指导该抗体合成的基因在细胞Ⅲ、细胞Ⅳ和 细胞Ⅴ中都会存在。 (5)抗原 X 与图中细胞Ⅱ(T 淋巴细胞)、细胞Ⅲ(B 淋巴细胞)、细胞Ⅴ(记 忆细胞)和抗体的结合都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细胞Ⅰ能吞噬多种病原体, 与抗原 X 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细胞Ⅳ(浆细胞)表面不具有抗原受体, 不能与抗原 X 结合,只是向胞外分泌特异性抗体。因为抗原和抗体的结 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故可以在疾病诊断中用特殊标记的抗 X 抗体检测人 体组织是否存在抗原 X。 (6)图示免疫反应具有针对抗原 X 的记忆性,这主要是通过细胞Ⅴ(记忆 细胞)实现的。该细胞再次遭遇抗原 X 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或: 效应 B 细胞、细胞Ⅳ),浆细胞分泌抗体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抗体浓度 也随之迅速升高。根据此记忆性原理,可以将某病原体进行人工处理, 制成能够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疫苗。为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 这种人工处理的两个基本要求就应当是既要能破坏病原体的致病性, 又要能保留病原体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抗原性)。 答案:(每空 1 分) (1)非特异性(或:第一道和第二道) (2)Ⅱ 内环境 (3)MHC 分泌的淋巴因子 (4)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存在 (5)细胞Ⅱ、细胞Ⅲ、细胞Ⅴ和抗体 抗 X (6)Ⅴ 浆细胞(或:效应 B 细胞、细胞Ⅳ) 血液(或血浆、血清) ① 破坏病原体的致病性 ②保留病原体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 能力(或保留病原体的抗原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