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必修)卷·2019届江苏省盘湾中学、陈洋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2017-11)
2017年秋学期期中陈盘联考 高二生物(必修)试题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第一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含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血糖浓度 B、尿液浓度 C、体内温度 D、细胞外液渗透压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模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3.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抖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的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的产热速率大于20℃时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则小于20℃时散热速率 4.下列几项中可以分别代表下图中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是 A、垂体和甲状腺 B、下丘脑和垂体 C、甲状腺和下丘脑 D、T细胞和B细胞 5.如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与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甲状腺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D、由图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6.如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2.0 3.1﹣6.8 pmol/L 胰岛素 1.5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7、下列各项与特异性免疫无关的是 A、过敏反应 B、移植器官的排斥 C、疫苗接种 D、溶菌酶清除细菌 8、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引起手足口病,还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消除EV71 9、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10、如图为人体的某种特异性免疫图解,①~⑤表示不同免疫细胞,Ⅰ~Ⅵ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中①⑤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代表的是抗体或淋巴因子 C、抗原经过程Ⅰ、Ⅱ、Ⅲ传递后,能刺激细胞③增殖分化 D、物质与细胞④均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性 11、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2、人体的呼吸中枢、身体平衡中枢、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分别是 A、脑干、小脑、脊髓 B、下丘脑、小脑、大脑 C、小脑、脑干、脊髓 D、大脑、脑干、下丘脑 13、跳楼机下落时人非常紧张,人体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中的某些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B、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心脏,作用于靶细胞 C、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所以需要不断合成 D、人紧张时的各种反应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4、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15、下图是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根据下图可判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可产生 A、神经反射 B、神经递质 C、静息电位 D、局部电流 16、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17.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甲状腺的分泌 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软骨的形成和钙化 D、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1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作用与共同调节 B、植物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20、如果在草莓果实发育的早期除去果实中的全部种子,那么,采取下列哪种方法能使花托长大成果实 A、摘除草莓的顶芽 B、摘去草莓侧枝上的所有侧芽 C、在花托上涂上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 D、在花托上涂上适当浓度的生长素 21、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如下表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B、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解除顶端优势 C、顶芽的存在并不影响侧芽的生长 D、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22、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授粉,为防止产量的减少,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此举对下列哪种植物有效 A、水稻 B、玉米 C、花生 D、番茄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控制, 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正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24、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N5的去向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呼吸作用散失 D、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 25、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6、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A、掌握能量流动中的传递规律 B、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 C、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7、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A、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B、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 C、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应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方面着手进行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8、列关于人口过度增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造成资源危机 B、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与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无关 29、生态系统是指 A、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B、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C、由动物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D、由植物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0、如右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A、食物网 B、生态系统 C、种间关系 D、捕食 3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 ②某池塘的全部生物 ③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 ④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32、如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C、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D、“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33、下列关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昆虫种群的性成熟推迟,对该种群的出生率无影响 B、一般情况下,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随天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C、减少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34、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两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②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①说法正确 B、只有②说法正确 C、两种说法均正确 D、两种说法均不正确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之间 B、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C、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措施有增加某些种类生物的个体数量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 2017年秋学期期中陈盘联考 高二生物(必修)试题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在“”中写数字,在“”上写名称.4表示细胞,1、2、3表示三种细胞外液,A、B表示液体流动方向.) (1)图中4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________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________ (用数字和箭头表示)。 (2)1﹣4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2与3进行物质交换需经过的结构是________ ,1的来源是[ ]。 (3)若此图表示胰腺局部组织,则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含量会________。 37、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____ ____,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 ___。 (2)⑥代表的物质是____ ____。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____ ____。 (4)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_____ ___和_____ ___。 38、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填字母)。 (2)图1中的③表示 过程,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图2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是图1中的________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________(填字母)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9、如图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根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________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重力引起的,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3)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_____段,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0、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 (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_______形式进入生物群落,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_。 (2)c表示 ,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表示。 (3)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 2017年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必修)试题参考答案 1-5BADAC 6-10DDDBC 11-15CAADD 16-20ABBBD 21-25BDABB 26-30DCDBB 31-35ACDCD 36.【答案】(1)3 组织液 2→3→4 (2)4;毛细血管壁 3 (3)增加 37.【答案】(1)消化吸收;细胞 (2)肝糖原、肌糖原 (3)主动运输 38.【答案】(1)f、Y (2)B细胞增殖、分化;体液(3)e(4)k;抗体 39.【答案】(1)10﹣10;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促进(2)小于;;促进(3)A; 40.【答案】(1)a;二氧化碳;热能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d; (3)恢复力 1.【答案】B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A、人体血糖的相对稳定,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符合题意,A错误; B、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故尿液浓度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内容,B正确;C、体温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它的相对稳定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符合题意,C错误;D、细胞外液渗透压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答案】A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内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故选:A.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如上图) 3.【答案】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A、寒冷时机体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骨骼肌不自主颤抖就是机体增加产热的表现,故A对;B、寒冷刺激,为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个行为是由脊髓控制的,人人生下来就有的,为非条件反射,故B对;C、寒冷环境中,为了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热量,故C对;D、只要体温恒定,无论外界温度如何,产热率总等于散热率,故D错.故选D. 【分析】本题需要掌握:1、寒冷时机体为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表现分别有哪些.2、非条件反射概念.3、体温恒定的原因: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 4.【答案】A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而垂体分泌的激素不能作用于垂体,B错误;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能直接调控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D、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B细胞不能分泌物质作用于T细胞,D错误.故选:A.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5.【答案】C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A、根据试题分析,甲与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甲状腺,A正确; B、根据试题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C、据图可知乙的活动不仅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同时还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D、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C.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据图分析: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6.【答案】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正确; B、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C、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C正确;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故选:D.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7.【答案】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A、过敏反应是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产生的免疫过强的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引起的,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C、疫苗接种主要刺激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D、溶菌酶清除细菌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D.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 (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8.【答案】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A、EV71侵入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A错误; B、效应T细胞能攻击被EV71入侵的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B错误;C、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毒,C错误;D、病毒感染时,机体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D正确.故选:D.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9.【答案】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A、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而T细胞不能,A错误; B、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都可以在相关刺激下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B正确;C、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以杀伤靶细胞,B细胞不能,C错误;D、T淋巴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力,D错误.故选:B. 【分析】1)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3)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10.【答案】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A、图示中①表示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⑤表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分泌抗体,A错误; B、细胞⑤表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C、抗原经过程Ⅰ、Ⅱ、Ⅲ传递后,能刺激细胞③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细胞⑤产生的物质是抗体,不能在人体内长期存在,D错误.故选: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1.【答案】C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故A正确; 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故B正确;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故C错误;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D正确.故选:C.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12.【答案】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故选:A. 【分析】大脑是人体的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是人体的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是人体的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脊髓是人体的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的控制. 13.【答案】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A、肾上腺素是激素,不是酶,其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但不会对心肌细胞中的某些反应具有催化作用,A错误; B、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心脏,作用于靶细胞,这一过程是激素调节,B正确;C、肾上腺素作为激素,发挥作用后会立刻被灭活,所以需要不断合成,C正确;D、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的过程是神经调节,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是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A. 【分析】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这一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本题是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考查,分析题干中给出的实例,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14.【答案】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①正确; ②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③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错误;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从而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④正确;⑤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⑤正确.故选:D.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15.【答案】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变为内正外负,这样形成膜电位差,膜外由未兴奋到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到底兴奋部位,产生局部电流;答案选D。 【点评】考查图形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16.【答案】A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分析】存在于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小泡形式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排出细胞,该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接受轴突传递来的电信号,释放出化学信号,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能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可能变为外负内正,也可能保持外正内负;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17.【答案】B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A、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等,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因此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A正确;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甲状腺的分泌,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调控甲状腺的活动,B错误;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软骨的形成和钙化,C正确;D、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可调节、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而促激素又会调节控制有关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D正确.故选:B. 【分析】1、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2、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18.【答案】B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A、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用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不能获得胰岛素,A错误; B、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C错误;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D错误.故选:B. 【分析】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用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不能获得胰岛素;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 19.【答案】B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A、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作用与共同调节,A正确; B、植物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基因的表达,B错误;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C正确;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D正确.故选:B. 【分析】植物激素的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0.【答案】D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A、摘除草霉顶端的顶芽,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但不能使花托膨大成果实,A错误; B、摘除草莓侧枝上的所有侧芽不能使生长素运输到花托,不能使花托膨大成果实,B错误;C、秋水仙素能诱发基因突变或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但不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C错误;D、由于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除去果实内的全部种子,缺少生长素来源,不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在花托上涂上适当浓度的生长素,能使花托膨大成果实,D正确.故选:D. 【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21.【答案】B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A、从甲的生长状况可知,顶芽摘除后,侧芽能快速生长,A错误; B、乙和丙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实验结果看出,利用细胞分裂素可促进侧芽生长,说明细胞分裂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顶端优势,B正确;C、甲和丙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有顶芽存在,实验结果看出,有顶芽的存在明显影响侧芽的生长,C错误;D、乙和丙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实验结果看出,利用细胞分裂素可促进侧芽生长,说明细胞分裂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顶端优势,说明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有关,D错误.故选: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甲、乙、丙三株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后得到的曲线图,其中丙组不做处理,应该是对照组,甲和乙做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属于实验组.对比甲丙两组可知:摘除顶芽有利于侧枝的生长;对比乙丙两组可知:侧芽的生长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22.【答案】D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受粉,导致植物不能形成受精卵,因而不能发育成种子,导致果实也不能发育.由于水稻、玉米和花生都是收获种子,而番茄收获的是果实,所以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没有种子.因此,防止减产,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只对收获果实的番茄有作用,而对收获种子的水稻、玉米和花生等没有效果. 故选:D. 【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23.【答案】A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控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A错误;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C、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过度放牧会破坏生态平衡,C正确;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D正确.故选:A.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24.【答案】B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 , 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流向蜣螂的能量N6是来自生产者,A正确; B、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是N2 ,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N5 , 因此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N5/N2×100%,B错误;C、N5将有两个去向,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呼吸一热能散失,C正确;D、生产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大部分转变为热能,少部分转变成ATP中的化学能,D正确.故选:B. 【分析】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25.【答案】B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由于人体尿液、粪便须经分解者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物,而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故选:B. 【分析】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必须要由分解者,将其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再回到无机环境参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26.【答案】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起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散失,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才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以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和意义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和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故选:D. 【分 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和意义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和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27.【答案】C 【考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A、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 B、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B正确;C、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应从出生率方面着手进行,C错误;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正确.故选:C.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8.【答案】D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A、人口增长过快,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中的资源的需求量增加,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资源危机,A正确; B、人口增长过快,生活生产污水及工业生产的废物增多,会使环境污染加剧、气候异常等.因此导致环境质量下降,B正确;C、人口数量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势必引起城市规模扩大,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人口过度增长与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有关,D错误.故选:D. 【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都成了能源,给环境带来了压. 29.【答案】B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A、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为一个群落,A错误; B、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B正确;C、生态系统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并非只是动物,C错误;D、生态系统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并非只是植物,D错误.故选:B.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30.【答案】B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一个完整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空气、水等,而生物部分又由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如图所示成分有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B.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遣物分解成无机物. 31.【答案】A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①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属于一个种群;②某池塘的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物群落;③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属于一个生态系统;④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故选:A.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32.【答案】C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解析】A、c~d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使得种群数量波动,A正确; B、杀死一半的老鼠时,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且种群增长速率较快,效果适得其反,B正确;C、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环境条件改变时,K值也会增加,即会被突破,C错误;D、若捕鱼使其数量下降至b以下,种群增长速率较低,渔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D正确.故选:C. 【分析】“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而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3.【答案】D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A、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A错误;B、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随天敌密度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C、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因此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并不能提高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D、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D正确.故选:D. 【分析】种群是指生活中同一地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区别个体.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等特征.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和水平镶嵌结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34.【答案】C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解析】①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K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空间等,①正确; ②图乙曲线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海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②正确.故选:C. 【分析】曲线甲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乙表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 35.【答案】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B错误;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措施有增加生物的种类,而不能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C错误;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D正确.故选:D.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36.【答案】(1)3 组织液 2→3→4 (2)4;毛细血管壁 3 (3)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1)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与血浆相比,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较少. (2)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产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因此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4)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减低,机体会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使血糖升高.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1是淋巴,2 是血浆,3是组织液,4是组织细胞,A是静脉端,B是动脉端. 37.【答案】(1)消化吸收;细胞 (2)肝糖原、肌糖原 (3)主动运输 (4)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解答】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⑤表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的场所是组织细胞.(2)⑥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转化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4)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②肝糖原分解,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表示肝糖原的分解,③表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的转化,④表示尿糖,⑤表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⑥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转化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 38.【答案】(1)f、Y (2)B细胞增殖、分化;体液(3)e(4)k;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1)由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f是淋巴因子,Y是抗体,它们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图1中c为B细胞,因此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3)图2所示为细胞免疫过程,A到B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因此参与该过程的是图1中的e细胞(效应T细胞).(4)图1中的k是记忆B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5)免疫细胞中,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余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没能识别抗原能力的是d(浆细胞).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靶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因此物质Y是抗体;e表示效应T细胞;f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k是记忆细胞;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分析图2:图2表示细胞免疫过程,该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9.【答案】(1)10﹣10;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促进(2)小于;;促进(3)A;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芽的效应是促进.(2)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由于茎对生长素浓度最不敏感,所以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具有促进作用.(3)因为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其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1)10﹣10;10﹣8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促进;(2)小于;重力;促进;(3)A;主动运输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40.【答案】(1)a;二氧化碳;热能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d; (3)恢复力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固定的a.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2)据图分析,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能,其属于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3)农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抵抗力的稳定性上升.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缺水干旱造成的. 故答案为:(1)a;二氧化碳;热能;(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d;分解者;一;(3)恢复力;水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能,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能,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是次级消费者的摄入能,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