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6月(零诊模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6月(零诊模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 6 月(零诊模拟) 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 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 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 A. 宗教神话的传播 B. 人文精神的觉醒 C. 崇尚运动的风尚 D. 公民政治的实行 【答案】D 【解析】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的设施不只是神庙和体操竞技场,排除 AC;材 料和人文精神的觉醒无关,排除 B。古希腊集市广场的布置开放随意,主要 是便利于公民政治的实行,排除 D。故选 D。 2.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 “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 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B. 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 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可以看出,罗马文 化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当时希腊已经被罗马占领;C 项错误, 不是“被罗马人继承”;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万民法,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B。 3.(题文)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A. 始终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B. 侧重保护未成年人权利 C. 有力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努力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答案】D 【解析】材料罗马法从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判决乙的儿子有罪,D 正 确;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 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材料 没有说明乙的儿子是未成年,B 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人权问题,不是私有财产的侵犯 问题,C 错误。 4.“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 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 最终在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 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实际上是在强调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是不可避免的, 即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A 正确;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而未强调新航路 开辟的影响,而欧洲出现“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B;材料是强调新航路 开辟的条件而非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排除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而与新航路无关,排除 D。所以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 路开辟的原因 5.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都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泉州港在元代与一百多个国家 建立贸易往来,达至极盛,明清后则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则至今仍是欧洲第四大港口。 这两个港口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造船、航海技术的差异 B. 手工业发展的程度 C. 经济形态的差异 D. 资本积累的程度 【答案】C 【解析】阿姆斯特丹港主要从事和荷兰有关的对外商业贸易,而中国的泉州港主要和中 国小农经济模式相联系的对外出口手工业品的贸易,由于经济形态不同导致结果的不 同,C 正确;造船航海技术差异不是导致二者地位不同的主要原因,A 错误;手工业发 展程度与两个的命运关系不大,B 错误;D 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 6.威尔·杜兰特:“文艺复兴已厌倦原罪以及令人心悸的、神秘的对死后的恐怖,它不 再理会死亡,开始面对生命,早在席勒和贝多芬之前,它便唱出快乐的、无比的颂歌礼 赞欢乐。”这表明文艺复兴重在 A. 告别信仰 B. 释放本能 C. 礼赞生命 D. 追求高尚 【答案】C 【解析】材料“开始面对生命,便唱出快乐的、无比的颂歌礼赞欢乐”说明文艺复兴时 期倡导个性解放,对于生命大唱礼赞,C 正确;西方一直信仰宗教,A 错误;释放本能 不符合潮流中对于生命的礼赞信息,B 错误;追求高尚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7.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 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 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这反映出, 霍布斯的思想 A. 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 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 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 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答案】B 【解析】“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 宣布。”的信息强调了君主地位至高无上,实质上是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故 B 项正确; A 中背离说法错误;C 中共和主义与专制主义相违背;D 与社会契约理论不符。 8.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 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 A. 天赋人权思想 B. 人类意识觉醒 C. 信仰自由理论 D. 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天赋人权”是指人生来就有的权力,“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 利条件”符合“天赋人权”的思想,A 正确;人类意识觉醒早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出现, B 错误;信仰自由和主权在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和 D。 9.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 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马克垚 主编《世界文明史》)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 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C.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D. 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牛顿的经典力学促进了唯物认识 的发展,这是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 开始,故 B 正确;A 选项没有体现出哲学影响;C 选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来源在于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D 不符合史实。 10.1694 年,英王威廉三世为了在对法作战中,防止党争,增强行政效率,曾采纳桑 德兰伯爵的建议,专任国会下院多数党辉格党的领袖为枢密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B. 已经建立责任内阁制 C. 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 D. 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 【答案】D 【解析】A 项说法错误,国王统而不治是在 18 世纪初;B 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建立的时 间是 1721 年;C 项应该是美国,与材料不符;结合所学 1689 年《权利法案》使君主立 宪制确立,1694 年国王任命国会下院多数党辉格党的领袖为枢密大臣,说明君主立宪 制进一步发展,故本题选 D。 11.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 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作 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A.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 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 C. 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D. 体现了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 【答案】D 【解析】由“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实现了地域的平衡;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实现了权力体制的 平衡,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只能体现地域平衡;B 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C 项只能 体现体制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 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和分权制衡体制,结合所学进行判 断选择。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 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D.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与议会的矛盾斗争复杂曲折, 在宪法中表述含糊不清,都说明当时法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的产 物,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故不能说明行政权不能 制约立法权,故 A 选项错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不能说明法国民主政治 的虚伪性,故 B 选项错误;仅仅据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说明总统与议会斗 争的失败,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13.下表反映的是 1851 年与 1755 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 年 =100),这表明英国 1755 年 1851 年 增幅% 农业工人 65.46 100 52.8 非熟练工人 47.54 100 110.3 熟练工人 56.29 100 77.7 白领阶层 23.93 100 178 所有工人 42.74 100 134 A. 经营方式改变 B. 贫富差距缩小 C. 产业结构变化 D. 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各类工人的工资增幅,体现不出经营方式的改变,故 A 项排除;从表格各类工人工资增幅相差较大,不能反映出贫富差距缩小,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农业工人工资增幅远小于工人,故反映出国家产业结构中 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故 C 项正确;消费水平提高不是材料主旨, 故 D 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数据的准确分析,也就是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 史本质 14.14.19 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 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 30%,关税平均约为 15%,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B. 导致两国关税收入的大幅下降 C. 体现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D. 缓和两国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 世纪中期”“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降 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得出工业革命后因生产力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盛行, A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降低关税,并未提到关税收入的变化,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 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是在罗斯福新政后,C 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两国对殖 民地的争夺,D 项错误。 15.“不合宜者,渐渐凘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 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 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 A.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D.达尔文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材 料中的“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为 生物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从“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也可以印 证此为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本题选 D。A 是物理学;B是相对论;C是物 理学,均不予材料中意思相符。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成就•生物学成就•进化论 【名师点睛】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的理论,它不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规律,并 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伪科学理论。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 的形成,也不是达尔文追求的目标。所以,不能因此而否定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16.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 需要获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 人民主权原则 B. 权力制衡原则 C. 民主共和原则 D. 州权至上原则 【答案】B 【解析】所谓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体现为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排除 A; 权力制衡指权力分属不同部分或比部门,彼此牵制,故故选 B;美国国家结 构实行联邦制,并非州权至上,排除 D;民主共和原则体现在美国实行总统 共和制度,排除 D。 点睛:美 1787 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上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在国家结构上体 现了联邦制原则,在权力产生和行使上体现了民主原则。 17.(题文)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 政治的职位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 明巴黎公社政权 A. 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 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 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介绍的是巴黎公社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政治职务都由工人 阶级来担任,所以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意味,故 A 选项正确;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政 权,不是工农联盟的政权,B 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解决人类不平等问题,故 C 项错误; 巴黎公社并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 错误。 18.1917 年 11 月,中国国内报刊纷纷报道:“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乱……俄京现无政府 亦无议院,若数日内社会党首领不能阻止稳固政府,俄京不免大乱。”材料所述事件 A.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完成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917 年 11 月”和“俄京现无政府亦无议院,若数日内社 会党首领不能阻止稳固政府,俄京不免大乱”可以判断出本题考查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 A 项错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B 项是巴黎公社,与题干要求不 符;C 是二月革命,与题干不符。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名师点睛】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区别:1、领导阶级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孟 什维克”领导。 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领导。 2、革命性质不同: 二月 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未能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临时政府”。 十 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专政上台建立“苏维埃”政权(苏俄)。 3、革命对 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 十月革命推翻对象是“临时政府”反动 统治。 4、革命影响不同: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倒行逆施,对内镇压工农运动, 对外继续参加“一战”。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没在历史中。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采 取了对外卫国战争、对内巩固政权、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苏俄成为世界上第 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19.下表是 1928 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格信息揭示出 产品种类 苏联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 5 17 16 15 113 生铁(百万吨) 3 14 7 10 39 钢(百万吨) 4 15 9 9 52 A. 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 B. 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 C. 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 D. 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苏联 1928 年在钢、电力和生铁等方面都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说明苏 联想通过实行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的愿望,C 正确;表格体现出的是工业产量,不是经 济增长率,A 错误;表格只能体现出几个国家的工业产品产量,很难看出美国工业发展 速度,B 错误;经济危机是 1929-1933 年,时间不符合,D 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 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 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0.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30%,1932 年占 50%, 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 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这表明 A. 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B. 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 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 D. 经济危机客观上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择优、低价购买……1931 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 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发生经济危机, 需要拓展国际市场,苏联趁机择优、低价购买机器设备,故 D 选项正确;材 料只是反映了苏联择优、低价购买美国的机器设备,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 优于市场经济体制,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出口机器设备不能说明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21.“经济大危机(1929—1933 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 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 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 彩的是 A. 调整农业 B. 美元贬值 C. 以工代赈 D. 计划指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可知“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 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即为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在国际 贸易中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这样可以把国内过剩的商品倾 销到其他地区以转嫁经济危机。其他三项更多着眼于稳定国内社会秩序、刺激就业、恢 复生产等。因此 B 项正确。 22.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 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 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 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 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 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 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答案】A 【解析】该学者认为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会导致“自觉 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即仅仅站在当代的立场无法真正认识本来的历史,因 此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要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故答案为 A 项。该学者探讨的不是 对材料的选择,而是对历史观的认识,排除 B 项;C、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23.下表 据下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A. 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B. 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C. 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 D.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初期西欧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经济得到了复兴,但是 物价并不稳定,即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工农业生产只是复 兴而非迅猛发展,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物价并不稳定,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 除;选项 D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24.一般认为,1952 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 的“第三世界”是指(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在历史上“第三世界”曾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1952 年正是两大阵营形成之际,所以第三世界主要指的是两大阵营之外的国家;到 1974 年毛泽东把两个超级大国定为第一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广大亚非拉属于第 三世界。法国学者眼中的第三世界显然是前者,所以 A 项正确;B 项及 C 项中的“华约” 都发生在 1952 年之后,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因为毛泽东所说的第三世界是独立后 的亚非拉地区国家,而非独立国家也谈不上成为一股政治势力。 25.1962 年,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提出以利润、奖金等 刺激生产。他的建议 A.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B.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重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C.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重视 D. 在赫鲁晓夫时代受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受批判 【答案】A 【解析】“提出以利润、奖金等刺激生产”是注重企业利润,调动农民和企业积极性, 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实行下放企业管理权体现,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也体现出该措施, A 正确;B、C 和 D 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 26.(题文)下列四幅世界名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 彰显时代进步洪流 B. 体现理性主义思潮 C. 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D. 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答案】D 【解析】第一幅代表是浪漫主义;第二图是古典主义;第三幅图是现实主义;第四图是 现代主义,都是每个历史时期历史史实的反映,D 正确;A 中进步潮流不符合每一个特 点;只有第二幅是理性主义表现,B 错误;C 中一脉相承说法错误。 27.有学者认为,1919 年英、美、法控制着整个世界;而 100 年之后,任何政治集团 将不仅是由 3 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 7 个或 8 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 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A. 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 B. 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 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 D. 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一战后是英法美主导世界格局,“世界 7 个或 8 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 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说明当今世界格局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增强,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国 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C 正确;殖民体系瓦解是 20 世纪末期,A 错误;国家利 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是二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特点,B 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世界格局 多极化力量加强,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故 D 项错误。 28.《新全球史》:“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想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 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限制性贸易惯例。推动无限制全球贸易的 工具是由 23 个非共产主义国家在 1947 年签署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工具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 B. 该体系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C. 中国始终被排斥在体系之外 D. 该体系带有一定的冷战色彩 【答案】D 【解析】“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利益”“23 个非共产主义国家”说明该体系是排除社会主义 国家的贸易体系,带有一定的冷战色彩,D 正确;材料论述的是 1947 年签署的《关贸 总协定》,A 错误;该体系目标是消除国家贸易壁垒,实际上没有达到,B 错误;中国 是该体系签字国,C 错误。 点睛: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关贸总协定控制了 世界贸易,布雷顿森林体系控制了国际货币金融。 29.1967 年西欧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截止到 2016 年欧盟成员国发展到 28 个。 然而,英国却于 2016 年 6 月 23 日举行“脱欧公投”,支持率达到 51.9%,此外意大利 也在想方设法“脱欧”。这些“脱欧”现象说明 A. 欧盟内部国家利益尚需协调 B. 东西欧国家间矛盾不可调和 C. 欧洲区域合作水平严重下降 D. 域外大国介入造成欧盟解体 【答案】A 【解析】英国脱离欧盟,意大利也想脱离欧盟,说明欧盟内部的国家利益仍需要协调, 故 A 正确;欧盟主要是欧洲国家,故 B 错误;英国脱欧并不能说明合作水平的下降, 故 C 错误;欧盟还没有解体,故 D 错误。 30.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多极化发展趋势严重动摇美国霸权 B. 国际体系合理化改革遭遇严重困难 C. 美元稳居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D.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多极化改革”受到“美国”的阻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国际体系合理化改革中遭到美国等诸多因素的阻碍,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中 无法体现出美元的地位和经济发展速度,故 CD 项排除。 评卷人 得分 二、新添加的题型 31.1862 年俾斯麦在议会中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清楚,普鲁士瘦长身躯不可能…… 单独 地、较长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俾斯麦的 这段 话说明 A. 德意志地区主要是由普鲁士及其邦国构成 B. 德国统一必须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完成 C. 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 D. 资产阶级和议会是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力量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俾斯麦认为,德意志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统一, 并不是说德意志地区主要是由普鲁士及其邦国构成,故 A 项排除;德国统一 由普鲁士领导完成,故 B 项排除;据材料“只要看一眼地图就清楚,普鲁士 瘦长身躯不可能……单独地、较长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 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得出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资产阶级和议会,故 D 项排除。 32.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 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 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 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 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 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 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 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 C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36 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B 错误;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后基本实现工业化,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当听到要把石油以 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 欲坠”,说明一部分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理解。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宗教影响,19 世纪以前英国提倡一夫一妻且反对离婚,法律单方面维护男性 在婚姻中的统治权。19 世纪初,英国许多文人和思想家开始积极鼓吹女权。从 19 世纪 中期到 20 世纪前期,随着一系列法案的出台,英国妇女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潘迎华《19 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妇女家庭法律地位的演变》等 材料二维新运动期间,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民国初年的婚姻立法基本沿袭前清刑 律相关内容。1930 年颁布的民法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并规定配偶有相互 继承遗产之权,承认女儿与儿子有相等的继承权。但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 统习俗,素恨,女子离婚的韩复榘主政山东时还对诉讼离婚案横加干涉。婚姻法虽然规 定一夫一妻原则,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以前的纳妾契约也没有废除。 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兴起,但社会舆论多认为女子参政属“光怪陆离”,袁世凯复辟 后妇女参政呼声暂退。到了 20 年代初,多省建立女界联合会,再次争取女子参政权。 还有人提出与革命的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对抗封建军阀;与革命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对抗帝国主义。20 年代后,各省新宪法先后承认了妇女参政权。 ——据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近代妇女法律地位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进程的特点, 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的共同原因。 【答案】(1)妇女法律权利不断扩大,如获得财产权和选举权等;妇女法律地位日趋独 立,如可以独立订立契约,独立处理白己的财产等;男女法律地位日趋平等,如 21 岁 以上女子和男子有平等的选举资格等;妇女的人格尊严日益得到法律维护,如行为清白 的母亲可以监护 14 岁以下的孩子等。(每点,其中概括,说明,任答三点。若只答出“妇 女法律地位总体上不断提高”,并举例说明,只能得 (2)特点:要求男女平权的主张受西方影响;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起步较晚;妇女法 律地位变化城乡不均;与本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关联;受本国封建势力和传统习俗阻 碍明显; 改善妇女法律地位的司法实践效果有限。 共同原因: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妇女白身不断的争取与斗争。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国近代妇女法律地位发生的 变化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财产权、选举权的获得、女子和男子具有平等 的选举资格等均能证明妇女法律地位发生变化。 (2)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进程的特点是非常多的,主要突出受西方影响大、城 乡变化不均衡、起步晚、阻碍因素多等。近代中英两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的共同原因要 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还要强调妇女为自身地位 的提高也在做努力。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 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 规范性。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 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 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 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 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 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 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 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材料中关于¨中心一边缘”的观点。(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 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 美诸国和日本。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 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二战后,随着布雷 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 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 2】 观点: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阐述: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 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 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19 世纪中期,成为“世界 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 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二战后以西欧 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 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 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 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 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 地位难以永保 (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者,同等给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 强化。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提取观点或者从“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这一观点是正 确的”分析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新航路开 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 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等归纳论证。 点睛:全国卷比较注重中西思想的交流,考查该知识点主要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 程命题,尤其是新思想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新文化运动则是命题的 重点。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 年 9 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 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 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遥步 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 年 10 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 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 年 8 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 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 年 1 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 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 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 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答案】(1)特点:重视基础教育曾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 享受教育的权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教育。 (2)相似: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道德教育;政府主导。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 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890 年 10 月,日本明治天皇签 署颁布了《教育敕语》”概括出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两国的改革相似之处可以结合材料归 纳即可如两国都有自己学制---《学制》“壬寅学制”均重视儒学道德教育---“人之所以立其 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 之学为基”还有既借鉴外国经验也不忘记自身特点政府主导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