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临朐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临朐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临朐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个1.5分,共60分)‎ ‎1.“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的“仁爱”注重(   )‎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讲求实际功利 D.区分等级名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兼爱”是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克己复礼”主张之上的,他所谓的“礼”就是维护西周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度。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D。‎ ‎2.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 A.克己复礼 B.性善主张 C.仁者爱人 D.兼爱主张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伤人了没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主张。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D项表述是墨子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2008年残奥会会徽(上图)的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3种颜色的3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是(   )‎ A.墨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和韩非子没有“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荀子有句名言“制天命而用之”即“主张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要求臣民和君主服从天的意志。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4‎ ‎4.《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w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a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是其志也”、“是其事也”、“是其行也”、“是其和也”、“是其微也”可知,荀子论证的是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h ‎5.下列主张体现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   )4‎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② “仁者,爱人”8‎ ‎③“天人感应”a ‎④知德合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1‎ C.①②④ D.①③④H 考点: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比较、鉴别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人文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天人感应”带有迷信色彩,不符合题意。AB两项组合都含有③,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组合符合题意,正确;D项组合含有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Y ‎6.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h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x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K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老天爷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 “天”的敬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有关。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5‎ ‎7.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勤俭节约 B.天人感应k C.重农抑商 D.格物致知G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x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反季节蔬菜”、“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看法是受到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a ‎8.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w B.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强化礼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发展了人性论的同时,融合了法家的一些理论。A项表述“开创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利益同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9.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孔至秦汉以至后来一脉相承的理论即是“三纲五常”等儒家传统道德。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禅宗语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的“仁恕”学说 B.朱熹的理学 C.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 D.王阳明的心学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文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王阳明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相类似。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11.某君画的《孔子编书图》错误百出,其中明显的历史知识错误是(   )‎ ‎①房间里烧着煤炭取暖 ‎②墙上挂着一柄铜剑 ‎ ‎③孔子把纸铺在桌上 ‎④用楷书书写:仁者,爱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汉字与书画科技成就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手工业的发展、科技成就以及汉字与书画,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晚 期,汉朝时才开采使用煤炭,原始社会末期已有青铜器,纸出现在西汉,魏晋时期楷书形成,只有②是正确的。A项组合含有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组合不含②,都符合题意,正确; CD两项组合都含有②,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12.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比较分析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于社会的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1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盲”。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6287053‎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兴之初,由于历经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汉高祖为休养生息,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14.某中学高中历史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商皆本”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故选C。‎ ‎15.“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的教育注重“父为子纲”“尊敬长者”的儒家伦理道德。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16.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比较归纳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贵君轻”与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时代背景有关,“君权神授”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思想意识。A项表述中的孟子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董仲舒的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董仲舒不在转型时期,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故选B。‎ ‎17.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宋明理学强调天理即是三纲五常,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8.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是儒学与佛、道思想的融合产物,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19.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 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明朝”“要做的只是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哲学家主张“格物致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王阳明和李贽都是明朝人士,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20.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该主张一致的是格物致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2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6287053‎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判断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异质”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明清之际思想家猛烈批判孔孟思想,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范畴,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观点没有体现“西学东渐”,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影响巨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故选A。‎ ‎2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强调“重义轻利”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批判传统思想的思想家,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23.《汉书·艺文志》:“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隶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出现的 ‎②隶书的发明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 ‎③隶书便于书写 ‎ ‎④隶书是由甲骨文直接发展演化而来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考点:汉字与书画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与书画,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符合题意,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出现的,①④表述错误。A项组合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24.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划平正,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考点:汉字与书画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与书画,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楷书特点就是笔画详备,字体工整。A项表述是小篆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C两项表述都是草书特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25.有人这样评价一部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这部著作应是(   )A.《诗经》 B.《离骚》‎ C.《逍遥游》 D.《庄子》‎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著作应是《诗经》。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离骚》、《逍遥游》、《庄子》都是浪漫主义风格,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26.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对明清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僵化的理学等,展开深入批判和揭露,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文学名著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迁移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以荣国府的 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对明清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僵化的理学等,展开深入批判和揭露,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选C。‎ ‎27.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28.宋代出现了一股嗜古之风,影响到了艺术趣味、学术研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如宋代金石学的兴盛就是明显体现。这股嗜古之风的兴起说明宋代(   )A.文化的内敛特征已经较为明显 B.理学的影响波及到社会各方面 C.商品经济冲击了儒学积极入世的观念 D.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文化疏离现实 考点:宋明理学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商业的发展和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读、鉴别题文有效信息的能力。联系历史背景可知宋代嗜古之风的兴盛是整个文化日益内敛化的体现,反映出积极关注现实社会,开创性以及恢宏气势的文化特色的消失,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两宋时期,理学的社会影响还不普遍,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故选A。‎ ‎29.清代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记载,“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下列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小说被社会更多阶层所接受 B.小说的影响力十分广泛 C.儒学不再居于统治地位 D.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可知,A项表述符合题文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文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符合题文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0.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工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工夫”可知,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31.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趋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趋势,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32.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①②都不符合题意,③④都符合题意。ABC三项组合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组合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33.下图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影响汉字演变的主要因素有(   )‎ ‎①印刷技术的进步 ‎②书写工具的改进 ‎③文化传播的需要 ‎④外国文化的影响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考点:科技成就汉字与书画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与书画和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汉字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印刷技术的进步、书写工具的改进、文化传播的需要,中国汉字自成体系,没有外国文化的影响。①②③表述都符合史实,④表述不符合史实。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34.时代变迁会影响书法风格的变化。右图书法反映的最突出的社会特征是(   )‎ A.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 B.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 C.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D.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 考点:汉字与书画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与书画,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结合图片有效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大唐西京千福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是唐朝时期的书法,唐朝的突出社会特征就是开拓奔放。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35.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6.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杂剧(   )A.产生的背景复杂 B.反映的内容丰富 C.演出的情态逼真 D.刻画的人物生动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上…,下…,以至…,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可知,材料是说杂剧反映的内容丰富。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37.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A.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 B.朝廷扬“雅部”抑“花部”‎ C.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 D.昆曲脱离了广大民众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可知,是百姓与戏曲的关系,与士大夫无关,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与朝廷无关,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好听”也没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百姓”、“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38.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 ‎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 ‎ ‎④喜欢听京剧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文学成就汉字与书画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与书画、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形成在清朝,④一定不会发生。ABC三项组合都含④,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组合不含④,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39.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考点:汉字与书画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与书画,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迁移能力和解读图片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第一个高峰期是600-8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唐朝,处于唐朝的著名画家是吴道子。顾恺之是东晋画家,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张择端是北宋画家,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郑板桥是清朝画家,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0.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使公众进一步走近了这位“蓄须明志”显民族气节的文化名人。据报道,在京剧艺术家中,梅兰芳出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这说明(   )A.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 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C.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D.作为“同光十三绝”的梅兰芳德艺双馨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表述“世界最有影响”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根据材料文字“梅兰芳出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文主旨,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6287053‎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试卷第二部分共有3道试题。‎ 二、非选择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3分,第43题14分,共40分)‎ ‎41.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考点: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2)原因: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③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二者没有本质差别。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1)问,继承并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对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在“仁”的思想和民本思想两个方面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文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并结合“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发展”以及“汉武帝接纳儒家思想并采取措施强力推行”等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差别,依据材料二对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概括说明即可;第二小问,是否存在本质差别,根据所学知识从二者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和本质目的的相同两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42.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材料一 ‎ ‎  材料二  熹平(东汉灵帝年号)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  材料三 ‎ ‎(1)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2)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  (3)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就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方。结合材料,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 考点: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1)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张;整理和修订“六经”,以作为教材。影响: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六经”奠定了古代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特点:官府重视教育;官方统一思想;以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色:传播理学思想;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教育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和教材编订三个方面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对教育局面、教育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文字“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国家政局,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第(3)问,特色,根据材料文字“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等概括作答即可。‎ ‎43.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  材料二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  材料三 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是其中的精品。‎ ‎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  ——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  (1)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观察材料三,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  (3)材料四中反映了明朝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倾向?‎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时代背景。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文学成就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6287053‎ 答案:(1)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2)特点:通俗化,平民化。特征: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3)反映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倾向。 (4)背景: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关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学成就、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材料、图片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 第(1)问,表现,根据材料文字“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为学应求务实”等从政治、经济、学术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文字“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3)问,倾向,根据材料文字“丧夫后要改嫁”概括作答即可。‎ 第(4)问,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概括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