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卷·2018届安徽省宣城四校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卷·2018届安徽省宣城四校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试卷 (解析版)

安徽省宣城四校2015级高二第一学期11月联考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配合区域开发,该区域制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10年后,规划部门为快捷准确地获得规划的落实状况,可借助(   )‎ A.GPS技术 B.GPS及GIS技术 C.RS及GIS技术 D.GIS技术 考点: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答案:C 试题解析:10年后,规划部门为快捷准确地获得规划的落实状况需通过RS获得该区域的遥感影像图,及GIS提供的其他信息。‎ ‎ ‎ ‎2.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地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  A.人口众多 ‎  B.广泛分布黄土 ‎  C.河流结冰期长 ‎  D.季风气候显著 ‎(2)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  B.气候 ‎  C.河流 ‎  D.土壤 ‎(3)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  B.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  C.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D(2)B(3)D 试题解析:1.甲、乙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2.甲为旱地,两年三熟,乙为水田,一年二或三熟。两地耕作制度不同主要是气候因素不同。‎ ‎3.甲地位于华北平原,水资源缺乏。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酸雨危害严重。‎ ‎ ‎ ‎3.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红色荒漠”(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  A.风化作用 ‎  B.流水作用 ‎  C.风力作用 ‎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植被破坏 ‎  B.过度放牧 ‎  C.开山取石 ‎  D.环境污染 考点:环境问题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答案:(1)B(2)A 试题解析:1.南方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使红壤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南方人们破坏植被加剧了“红漠化”。‎ ‎ ‎ ‎4.图为我国两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信息图,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图的正确叙述是(   )‎ ‎  A.甲省区在国土整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 ‎  B.甲省区七月份等温线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  C.乙省区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  D.乙图中的株洲市系京九线修建后而兴起的铁路枢纽城市 ‎(2)下列资源的跨地区调配工程,经过甲省区的是(   )‎ ‎   A.东电西送 ‎   B.南水北调 ‎   C.北煤南运 ‎   D.西气东输 ‎(3)2008年1月中下旬,甲乙两省区均遭受雪灾,乙省区较甲省区损失更大,其主要原因是(   )‎ ‎①面积和资产密度更大 ‎②人口密度更大 ‎③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④缺少对雪灾的应急预案 ‎⑤防御雪灾的工程性措施差,灾后恢复慢 ‎  A.①②④‎ ‎  B.①②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B(2)D(3)D 试题解析:1.甲位于新疆,在国土整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乙位于湖南,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乙图中株洲市系京广线修建后兴起的铁路枢纽城市。‎ ‎2.西气东输源头在新疆。‎ ‎3.乙省区位于我国南方纬度低,气温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较远,此次受雪灾损失较大的原因主要是②④⑤。‎ ‎5.读“甲、乙两图”,回答1~3题:‎ ‎(1)图甲所反映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   )‎ ‎  A.南极洲 ‎  B.亚洲 ‎  C.北美洲 ‎  D.欧洲 ‎(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当地的降水 ‎  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什么关系 ‎  D.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3)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影响很小 ‎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加快 ‎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答案:(1)B(2)A(3)D 试题解析:1.图甲所示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位于南亚、东南亚地区。‎ ‎2.热带雨林能涵养水源,增加蒸腾,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3.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①③④,也会影响全球的水热分布情况。‎ ‎6.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下列属于缓解煤炭外运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  ②辅以公路建设 ‎  ③大力发展水运和航空 ‎  ④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  A.①‎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3)山西省利用能源矿产发展电力工业的意义不包括(   )‎ ‎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  C.增加产值 ‎  D.降低该区环境污染 考点: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案:(1)A(2)B(3)D 试题解析:1.图中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直接措施是扩大煤炭开采量。‎ ‎2.根据该地煤炭的特点和需要求量,水运和航空运输不符合实际。‎ ‎3.利用煤炭发电并不能降低该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7.读下图,田纳西河流域电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1~3题。‎ ‎(1)下面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整个干流的落差均较大 ‎  B.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  C.矿产资源缺乏 ‎  D.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 ‎(2)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之初,田纳西河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   )‎ ‎  A.航运 ‎  B.防洪 ‎  C.旅游 ‎  D.灌溉 ‎(3)利用图中资源,田纳西河流域可以大力发展的工业是(   )‎ ‎  A.冶金 ‎  B.普通服装加工 ‎  C.航天 ‎  D.生物制药 考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答案:(1)B(2)B(3)A 试题解析:1.田纳西河流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 ‎2.田纳西河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防洪。‎ ‎3.图中拥有大量的矿产,还有田纳西河的水电,所以田纳西河流域可以大力发展的工业是冶金。‎ ‎8.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已变成“北大仓”。但是湿地被大量垦殖后,生态失衡,所获得经济效益远不及环境效益大。因此在2000年国务院已下令停止开发“北大荒”。据此回答19~20题。‎ ‎(1)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广的自然原因是(   )‎ ‎①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冻土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干 ‎②河网密集,地下水水位低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荒地多,人为开垦多影响小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2)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 ‎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 ‎③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C (2)D 试题解析:1.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广的自然原因是河网密布,地下水水位高。④为人为原因。‎ ‎2.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并不能消纳一切污染,而且污染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臭氧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层中。‎ ‎9.2009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从振兴农业做起”。并在《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也特别强调了对农业的支持。据此完成1~3题。‎ ‎(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  A.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  B.便利的交通条件 ‎  C.农业生态环境较好 ‎  D.城市和工矿业发达 ‎(2)目前不属于影响黑龙江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  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  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 ‎  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3)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 ‎①耕地面积广阔 ‎②粮食单产高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C(2)A(3)A 试题解析: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农业生态环境好,污染小,所以能发展绿色农业。‎ ‎2.黑龙江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大。‎ ‎3.黑龙江耕地面积广阔和土壤肥沃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0.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粮食连续12年丰收,且近五年粮食产量均在1万亿斤以上。但是,为满足粮食需求,今后10年内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80亿斤。回答第1~2题。‎ ‎(1)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生产与消费仍处于 “紧平衡”状态,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  B.粮食出口量大幅增加 ‎  C.农业劳动力不断减 ‎  D.人口增长数量大 ‎(2)关于保证我国粮食增产的措施及其具体做法对应正确的是(   )‎ ‎  A.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停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  B.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  C.建设粮食优势产区——扩大新疆、内蒙古的粮食种植 ‎  D.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 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答案:(1)D(2)D 试题解析:1.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每年增长的人口数量仍然较大。‎ ‎2.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二、综合题(共1小题)‎ ‎11.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 ‎(2)该地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典型植被为        。 该地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3)解决该地区农牧民生活能源短缺的途径有哪些?‎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北半球   中纬度   内陆地区 (2)干旱   荒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3)营造薪炭林  兴建沼气池  开发太阳能、风能  推广省柴灶等 试题解析:(1)图示地区为我国新疆地区,地理位置为北半球中纬内陆。‎ ‎(2)该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典型植被为荒漠,人为原因为过渡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3)当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可以开发。还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 ‎12.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试简要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   ‎ ‎(3)列举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至少写3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至少写3点)。‎ 考点: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案:(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邻近(北京、天津)等城市,输煤、电距离近;市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交通:有大秦、石太、太焦等铁路,交通便利。(2)输煤:优点:减轻本地区环境污染.缺点:附加值低,效益低;加大铁路运输压力。输电:优点:附加值高,效益高;减轻铁路的运输压力。 缺点: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浪费水资源。(3)生态问题及对应措施:①破坏土地资源——保护土壤,进行复垦; ②造成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   ③造成地表下沉,地下采空——回填采空区等 试题解析:(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部,邻近天津、北京等城市;市场广阔,需求量大;交通便利,有大秦、石太、太焦等铁路线经过。‎ ‎(2)输电污染小,输煤污染大,对交通压力大。‎ ‎(3)煤炭资源的开发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对应措施主要有保护土壤、植树造林、回填采空区等。‎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流域内的AB河段河流水文特征。‎ 据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青海湖面积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大,2011年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而2004年之前的近3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面积曾不断萎缩。‎ ‎(2)简述2004年前青海湖湖面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推断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答案:(1)水文特征: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有冰期(或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2)导致局地气候趋干旱;植被退化;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3)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短期冰川融水注入量增加;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人为原因:政府支持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 试题解析:(1)该河位于我国青藏高原。AB段该河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有冰期。‎ ‎(2)青海湖萎缩会导致局地气候趋于干旱,植被退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主要是全球变暖,冰雪消融,注入青海湖的水量增加。人为原因可能是政府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