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共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定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 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被发扬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竟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唐朝曾上书《 论佛骨表》的韩愈之“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 辅教篇》 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荃人之心”。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之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压倒了“外王”。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来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则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这一变异,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 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来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 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胜利” ,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 (摘编自孙海燕《 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和汉代两个阶段的儒学都特别关注社会的政治伦理,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B.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已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佛教要想跻身中国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思想。 C.如来藏强调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学说思想相对接近,因而如来藏系得以在中国生根并发扬光大。 D.慧能创立的禅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样就拉近了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因此能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社会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异族的欺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 B.为了弥合儒佛二教之间的差别,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寻求儒佛二教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佛教可帮助儒教治理天下。 C.《中庸》《大学》 等著作能够在宋代成为儒家经典,与这一时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极力弥合佛教与儒学之间的鸿沟有密切关系。 D.南宋时期,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使得他们越来越关注修身齐家、安顿身心,并将之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与禅宗的渊源,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纳的思想史。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间伦理, 再如儒家开拓出“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B.韩愈上书《 论佛骨表》 高举排佛旗帜,体现了儒学与佛教的价值鸿沟,这种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续。 C.到了南宋,由于儒学原来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有所减弱,所以,儒家将关注的思想重心转移到内在品德的自我提升上。 D.宋代很多儒者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论而阐发出新儒学,这一过程也是宋代多种思想合流的一种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朗读与呐喊 莫 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处境,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5.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6.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100=理想) 社会稳定 医疗保健 文化与环境 教育 基础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分 要 素 评 价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看居住率,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 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C.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D.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B.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材料三中仇保兴说的“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意思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看居民是否愿意定居该城市。 E.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9.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0-13题,共19分) 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有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B.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C.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D.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11.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B. 立生祠,古代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并加以奉祀,在古代供奉的生祠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C.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D. 宿直,又称“寓直”,唐代有文官宿直制度,即官员夜间值守官舍,其含义与今日部分公务员“值夜班”大抵相当。 12.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仁杰很有政治谋略。在任鸾台侍郎时,就提出要因地制宜,利用少数民族的力量来安定边境。大家都很赞同。 B. 狄仁杰性情耿介,有直臣之气。他经常在朝堂上直言谏诤,武则天对他所提的建议意见大多采纳,有时甚至违背了自己的本意。 C. 狄仁杰为国选贤举能。选才认真,所选人才大多成了名臣;用才较真,他坚持荐举张柬之为相,武则天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 狄仁杰一生清正忠贞,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却被贪婪残暴的儿子拖累了名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2)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14-15,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杜牧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句写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靠近茅山石涵村,触动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B. 第二句写诗人非常熟悉石涵村居的风俗,为进一步描写石涵村的做铺垫。 C. 第五句写石涵村民温暖的春日在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村民的勤劳。 D. 月光下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写出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E. 最后一联融情于景,渲染陵阳秋天的色彩悲凉暗淡,暗示诗人思归之情。 15. 本诗的颔联中“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16.默写(10分) (1)王维《使至塞上》诗中最能鲜明地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句子是: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将月亮人格化,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的诗句是: , 。 (3)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山之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5)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三、课内语基和语言文字运用。(16分,每题2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夫然后之中国 C. 君子以仁存心 D.牺牲既成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偷:不厚道 B.天下恶乎定? 恶:罪恶 C.畜君何尤 尤:过错 D.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所以:用以,用来,用来……的方法 19.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其待我以横逆 B.则君子必自反也 C.舜为法于天下 D.天听自我民听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利吾家 B.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C.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D.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B.无是,馁也 馁:空虚 C.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槁:枯干 D.安居而天下熄 熄:指战争平息 2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平时夸夸其谈,显出自己很有能耐的样子,遇到一点事情就期期艾艾,摆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这样的人怎么会讨人喜欢? ②王明远刚到山区支教时,看到赵家洼小学里课桌椅那么破旧,孩子们穿的衣服捉襟见肘,那时便萌生了要帮一帮他们的想法。 ③神秘潜艇装备北海舰队,对中国海防力量来说简直是为虎傅翼,外媒纷纷发文猜测该型号潜艇的功率和潜航里程。 ④1995年,朝鲜平安北道发大水,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灾民嗷嗷待哺 ,媒体引述朝鲜劳动党组织部的说法称,现阶段是朝鲜的“苦难行军”时代。 ⑤汉赋铺陈排比,文辞瑰丽,错彩镂金,散韵相间,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篇末往往加上一个“讽谏”的结尾,即所谓“劝百讽一”。 ⑥当前越野车市场品牌众多,在紧凑型SUV 车中,日产公司的“奇骏”是一款硬派车型,若论性能优越,该车型当仁不让。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和信息等领域的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B.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丝织文明,这一伟大创造曾经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广泛流传,途经阿尔泰山南麓再向北最终到达南西伯利亚。 C.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故土情结和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未因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强大的魅力。 D.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2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交流会:既然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愚,那么我也谈谈我的拙见,仅供大家参考。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王强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 周国平曾说:“生命平静地逝去,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都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季延中学2018年春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1. B(“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出思想”错。原文为佛教做出“性格调试”) 2.D("将修身齐家作为人生理想”理解错误)3.C(强加因果) 4. B,主题概述错。 5.(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呼应,使文章有了波澜。(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一点2 分,二点3 分,三点5 分) 6.(1)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形散神聚的妙处。(每点2 分,共6分) 7.B(B项“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于文无据。) 8.AD(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B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成绩”错,C项 “也更重要”属主观臆断。E项原文说的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能判断为“未来的趋势”) 9.①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投入,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 ②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③尊重民意,提高市民建设宜居城市参与度。④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 10. B 11. B 12. A 13. (1)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 (2)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 【文言文题目解析】 10.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省军费”“并甲兵”“使夷狄”“何必穷”“与……较”这些动词省略的主语都是狄仁杰说的“我们”,这些词语前面都要断开。因此选B项。 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错,古代其下级官员也可能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为上级官员立祠。所以其对象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2.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大家都很赞同”理解有误,因为这年事没有实行,有识之士赞同,说明有人不赞同。 13.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直,只,只是;万乘,万乘之尊;致,使……到来;惑,迷惑;非万乘所宜临也,表否定的判断句。第二句中,信重,信任倚重;及,比得上;名,名词作动词,用名字称呼。这些词句都是翻译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狄仁杰上疏认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从典籍记载看,声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国家都已经全部兼并了。我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二十九日),太后前往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太后参观埋葬佛舍利,太后答应了。出发时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头前说:“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让天下的君主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只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说:“这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正直之臣的正气。” 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张柬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早年,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因为他施政仁爱宽厚,当地百姓就为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成了百姓的祸害,于是老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14. AE 15. “惊”与“待”运用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燕子归来、篱上桑叶生长的情状,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诗歌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联点题而写,写眼前的十亩山田景色与石涵村的景色十分相似,引发了诗人对茅山石涵村的怀念接着诗人发出感慨,石涵村的风土人情诗人曾经是那么熟悉,自然就引起下面对石涵村的民俗民风进行描写。所以A项对“近”理解有误,此处的“近”是相似之意:而B项正确。颈联从物转为写人。前一句写石涵村民的劳动场面,他们在暖暖的春日来到山岭的北面采茶;后一句写石涵村民的生活场景,明月初上,村民到山溪的南边买酒,这一联展现村民的勤劳,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知足快乐的态度。所以C、D两项正确。尾联又回到当眼前,陵阳己到了深秋,而自自己越发想要回到茅山石涵。最后一句描写陵阳的秋景,经的红叶萧萧而下,落在碧绿潭水之上,这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景图。诗人巧妙地将怀念思归的深情寄托在对白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所以E项“渲染陵阳秋天的色彩悲凉暗淡”有误,对景物情味赏析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颔联承接上一联,用两个特写镜头具体描写石涵村春色的印象,窗前的白色艾草惊讶于春燕的归来,篱边的桑叶长势喜人在等待喂养晚蚕。此联中的“惊”与“待”用字精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点睛:分析诗歌鉴赏中的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6.(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⑶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5)水中藻荇交横 (6)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7.C 解析:C项,不是古今异义词,古今义同,居心,用心。A项,死亡,古义:被诛杀或者逃亡。今义:死,失去生命。B项,中国,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D项,牺牲,古义: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18.B 恶,何。19. D 解析: A、C两项为状语后置,B项是宾语前置,D项不是特殊句式。20. D,解析:A项,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B项,古义:这样而。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C项,古义:国都,都城;今义:国家。D项,古今义同,均指国家。21. B B项,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22. B ( ①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句中并不是指口吃,而是强调其遇事缺乏决断,犹疑无从下手。②捉襟见肘,意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借以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亦比喻资金、物质条件以及能力上的匮乏或欠缺。③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褒贬失当。④嗷嗷待哺,原指小鸟饥饿时叫着,等待母鸟来喂食。比喻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也比喻处境极为困难,亟待救济、援助。多形容灾民饥饿的惨状。⑤错彩镂金,错:涂饰;镂:雕刻。涂绘五色,雕刻金银,装饰得十分工丽。形容诗文的辞藻十分华丽。⑥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用错对象,不合语境) 23.B(A项,偷换主语,在已成为前加“我国”;C项,不合逻辑,并列不当;D项,结构混乱,将“受”改为“在”,或去掉“下”) 24.D(A项,一得之愚: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不能指别人,应该改为“高见”。。B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C 项,家严,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5.【写作提示】 可从热闹与平静两个方面立意: 从热闹的角度,可从反面立意,把热闹理解为,为争名而躁动的心,为获利而起的纷争,以及一些不理性的叫嚣与谩骂,还有一些彼此的恭维与谄媚。可以批判热闹的喧嚣与浮躁,批判现代社会的功利与短视,批判一些人坐不了冷板凳,心浮气躁,热热闹闹;可从正面立意,把热闹理解为生机与活力,热闹的背后是人间烟火,是百家争鸣,是开放与活力。 从平静的角度,平静是面对在世人争名夺利时内心的淡泊;在浮躁甚嚣尘上、不理性叫嚣和谩骂肆虐时的冷静、沉淀和为世界保留一些本真的坚守。平静是倾听内心的声音,是从容淡定,静看庭前花开花谢,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平静的背后是理性,是淡然,是豁达,是坚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