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二轮复习2015-2012高考满分作文特辑学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个命题特点有三: (1)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材料内容为“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无奈在微博私信举报自己的父亲,引起广泛讨论”。在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公民安全意识淡薄的大背景下,材料显得贴近生活。 (2)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试题材料涉及对象有老陈、小陈、警方和其他相关方等四个角色,既有个体角色,也有群体角色,这为考生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生活实际自由行文。 (3)启迪考生辩证思考。材料考查考生对“情与理”关系的理解。当“情与理”发生矛盾时,即当亲人违背规则时,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才正确?是“重人情轻道理”,还是“道理高于人情”?考生如果能够站在情与理的角度,融入一些辩证思考,文章会更有深度。 解读这则材料,需抓出老陈、小陈、警方和其他相关方四个角色。其行为导致的舆论结果各有不同。由果及因,逆向推理,我们可以从四个角色分别出发去立意,也可以综合其中几个角色立意。因此,这封信可以或劝慰开导甚至批评老陈,指出他不遵守社会规则,不仅是对其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或赞美、肯定小陈,称赞她是“中国好闺女”,为父亲、为家人的生命长久的安全负责,大义“灭”亲;或否定小陈,批评她忘恩负义,置亲情于不顾,让老陈丢尽了面子,过激的行为有损孝道;或对警察执行公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行为表示感谢,并对其提出在执行公务的同时也应该照顾一下当事人的隐私,保留一份人文关怀的建议和期待;还可以赞扬网民的参与意识。 文章要求考生写成书信体议论文。首行收信人的名字带冒号顶格写;第二行空两格写“您好”或“你们好”;正文每段段首空两格;“此致”另行空两格写,“敬礼”另行顶格写;署名和年月日分两行写于右下角。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尊重生命,珍爱家人 以“尊重生命,珍爱家人”作为文章的论点。先指出老陈的做法是对生命的不负责,是对家人和路上行人的不负责,接着摆出一些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酿成交通事故而给生命带来伤害的种种现象,最后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对老陈提出忠告,希望他能够认识到开车时接电话的危害,并改正这一违规行为。这样,利自己、利家人、利行人。 子为父亲计深远 以“子之爱父母,则为之计深远”作为文章的论点。引论:先开宗明义,小陈的做法,是对父亲的爱,是对生命的负责。本论: 先说小陈的举报行为是拳拳爱心的表现,后说开车接电话的危害,再拓开一笔,孩子举报父亲并非偶然,有举报父亲酒驾者,有举报父亲贪污者,这些举报使父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使父亲迷途知返,名为无情,实乃有情。 保留一份人文关怀 以“保留一份人文关怀”作为文章的论点。可针对“政务微博公开老陈违规被女儿举报”这一事件发表看法,先肯定警方严格执法警示公众行为的积极意义,后从警察的做法可能让当事人的隐私受到侵害,对当事人造成两次伤害的角度发表议论,主张“政务微博”在公开的同时,要尽可能考虑当事人的感受, 给当事人保留一份人文关怀。 遵规守范,珍惜幸福 以“遵规守范,珍惜幸福”作为文章的论点。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头援引材料切入,指出女儿做法可取的一面,主体可从“违规”“悖情”两大方面说理: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还辅之以危害,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遵规守范”的重要性、必要性,让老陈警醒,改掉陋习。 举报父亲,有损孝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亲是普通人,在高速公路开车时接电话,当女儿的应该怎么办?是否一定要采取报警的方式?女儿“大义灭亲”,万一父亲被交警扣留几天怎么办?我们可以针对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生发议论,先分析草率举报父亲有伤亲情,有损孝道,后指出可采取一些其他更加委婉的方法,比如促膝长谈等。 致老陈的一封信 江西一考生 老陈先生: 近佳否? 当您看到这个称谓时,难免会认为我不通笔墨,既称“老陈”,又唤“先生”,简直是不文不白、不伦不类。请少安毋躁,听我道来:叫您“老陈”,是为了拉近与您的关系,犹如忘年交一样没大没小、“没心没肺”,因为您做错了事,我们推心置腹地“唠唠嗑”;称您“先生”,是源自对您的尊重,因为您培养了一个好女儿,特向您道喜。 《三字经》中早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著名论断,反过来也成立,那就是“子既教,父之功”,您的女儿持身正直,不为亲人隐瞒,敢为诤谏,这是当代社会多么稀缺的精神品质啊!不少“官二代”与贪污腐败的父母蛇鼠一窝,享受父母特权带来的无数利益,“乐在其中”,根本就没有劝谏父母、举报父母,最终东窗事发,一家人锒铛入狱。相较之下,高下立判。您可能是陋习所致,致使身陷安全隐患中,而您的女儿能够帮您打上安全“补丁”,对尊长的爱护之情天地可鉴,于您也是“玉不琢,不成器”,经此一“教” ,修得圆满。家有芝兰玉树,想必是您十年如一日的悉心教导所致,想必是您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所致。先生授业解惑之功,先生养女诲女之德,由此可略见一斑。这是我要向您道喜的第一个地方。 您的女儿,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知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知其事虽小而将有祸于身,故以谏君,谏君不成,进而举报,由软及硬,先礼后“兵”,循序渐进,可见处事之干练、行事之远虑。如此人才,实为难得。此等识见,此般手法,非我等所及,如果莘莘学子都能像您女儿一样始知终、勇任事,那么年轻一代将无愧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名号。由此观之,这不仅仅是您一个人的幸运,而是天下的幸运。这是我要向您道喜的第二个地方。 老陈,《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由此可见,您生有此女,为父者又有何求?所以,请不要被“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偏见所蛊惑,请敞开心扉热情拥抱您的女儿。此时此刻,我想她受到的苛责或许远甚于您,您受到的是外界的批判,而她受到的是自己心灵的折磨,如果您稍稍假以颜色,您的女儿将尴尬难抑,心痛不已。况且,为人父母,更应以身作则,男子汉大丈夫,错就错,对就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末了,祝福您家庭怡心、生活顺心、事业遂心! 明华 2015年6月7日 赏 析 ☜开篇书信格式正确,叙写娓娓道来,语气委婉自然。 ☜通过《三字经》中的名言,指出老陈的女儿举报父亲,恰恰是父母教育得好的功劳,并且通过对比手法,叙写了“官二代”那类人,不知相劝亲人,导致亲人入狱。因此作者道喜。 ☜通过精练的语言、华丽的文采,生动地叙写老陈的女儿敢于举报,见微知著,能防患于未然,表达自己望尘莫及的敬慕之情。这是第二个道喜的理由。 ☜结合《孝经》,呼吁父亲应该摒弃偏见,体谅女儿,并且率先垂范,知错必改。言辞恳切,情深意重。 ☜结尾以祝福作结,格式正确。 ☞ 精彩点击 本文叙写可谓非常成功。作者别开生面,以具有幽默感的称呼和“给老陈道喜”的方式,煽情开头,引人入胜。接着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道喜”的原因,且能自圆其说,论据令人信服。尤其是在语气处理方面,作者既体现出对举报女孩的赞美之情,又能体谅父亲的心境,设身处地,委婉圆融,让人读后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以此足见作者挥洒自如的文字驾驭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形式上看,试题采用了三选一的组合型材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放宽了学生的思考和写作空间。从内容上看,材料主题内容充满了正能量,体现了多元化的人生追求,也弘扬了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就材料的主题来看,2013年“高中阶段同学关系”的作文材料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2014年“给野生动物喂食”的作文材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2015年“选择一个更有当代风采的人物”的作文材料体现的则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大稳定,小创新”的稳健、成熟的设计理念。 首先要准确理解“风采”的含义。一般来讲,风采是指一个人的风度、神采或一个人美好的仪表、举止、态度。揣摩命题意图,题目中的“风采”应该理解为材料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因为这些精神品质能够体现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 今年的作文材料提到的三个人物,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焊接工,还有一个是摄影爱好者。这三个人的精神品质,也就是他们的风采,可以分别概括为: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美好。可写角度如下: (1)写科学家:笃行敏思,创新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人类的更快进步贡献智慧,展现当代创新人物的风采。 (2)写焊接工:爱岗敬业,踏实勤勉,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大厦添砖加瓦,展现当代普通人物的风采。 (3)写摄影爱好者:追求美好,发现美好,传递美好,用美感动别人,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从精神层面鼓舞社会,展现当代艺术人物的风采。 纵观材料,还可以从整体立意:特色不同,各具风采。人物所属的领域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有各的风采。 文题立意角度宽泛,让学生有事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议,一般不会跑题。但从考场反馈来看,有少数考生还是不能把握材料的导向、材料的核心,例如:将“大李的故事”误解为“奉献”,将“小刘的跋山涉水”误解为“看世界,走四方”,让阅卷老师惋惜。有不少考生陷入“引用题目中个别词语”之中,没有结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变为写创新、敬业、追求等传统话题,套作色彩浓郁。还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觉得三个人都好,将三个人都在作文中浓墨重彩地评价。可以适当地评价自己所选人物的独特之处,即与其他人物所不同的方面,略加点评。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立志创新,勇攀科学高峰 大李创新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人类的更快进步贡献智慧,展现当代创新人物的风采。创新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创新引领。生活在世界上的我们,要成长,要进步,就离不开创新。做一个创新型的人,才能书写美丽人生,将创新变成行动,就是当代最具风采的人物。 爱岗敬业,脚踏实地 老王爱岗敬业,踏实勤勉,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大厦添砖加瓦,展现当代普通人物的风采。可见,潜心工作、热爱事业的人最具风采。老王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从普通到完美,需要的是爱岗敬业、脚踏实地。 回归本真,传递精神文明 小刘追求美好、发现美好、传递美好,用美好感动别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从精神层面鼓舞社会,展现当代艺术人物的风采。世界从来都不只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存在。人也不能仅仅追求物质生活,还应适 当顺应心灵的呼唤,追求精神的愉快。具体写作时,要特别点出当代社会物欲泛滥、精神匮乏的一面,以突出摄影艺术之于当代社会的价值。 特色不同,各具风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物所属的领域不同,追求不同,成就各异,各有各的风采。凡献身科学,潜心岗位,寄情山水者,都在为国家大厦添砖加瓦,都可实现自身价值,都各具风采。写作本文可概括人物的不同特色,比较他们别样的风采,号召大家干一行,爱一行,共筑中国梦。 传承文化,风采独具 甘肃一考生 水美于柔,石美于坚;花美于红,树美于绿。若自相比,犹大江中看百舸争流,明华自现。 ——题记 某年某月某日,A市正在进行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其场面之热闹自是不言而喻。最后经重重比拼,只留下三位还站在台上。他们三人各有所长,如何评判,这可难倒了在座的评委,主持人只好宣布,今天暂时由评委组织讨论,明日再宣布结果,众人哗然而去。 且说大李,他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现今已率其团队跻身于国际学术前沿。再说老王,他爱岗敬业,硬是把一手普普通通的技术做成了完美的艺术。还有那个小刘,他酷爱摄影,用手中的相机留下了各种世间美景,在博客上聚起了一大堆的粉丝。今天的评选会上,甚至有观众大喊大叫,让评委选他。唉!这个抉择真是难啊! 我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晃荡,我想选大李吧,现今国家正缺这种创新型的人才,再说他都把自己的团队领到了国际学术的最前沿。 不行!老王也不错啊!那些技术在别人手里可能是谋生的工具,一辈子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技术,而到了他手里愣是变成了一件完美艺术。 但是小刘可有众多的支持者啊!乡愁文化古已有之,现在小刘用他的相机赢得了大片的粉丝。若是让他落选也不太好啊! 唉,真是不好办啊! 想着想着到了家门口,我无力地开门,进去,躺在沙发上。 收音机里正播放着余光中的《乡愁》,女声带着淡淡的哀伤一字一句地读着:“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忙了一天,眼皮沉重了起来,渐渐地,身体温热起来,热得让人想进入梦乡。 我,睡着了。 我走在家乡的小道上,青石铺的台阶被苔藓染成绿色,氤氲着水汽,显得朦胧、轻柔。 那条小河还是那么美,河边有人在唱歌。走近了,才听清楚是在朗诵诗歌。那悦耳的韵调,正像歌一样美,一样沁人心脾。 ——不是小刘吗? 我猛然惊醒! 是啊!说到底,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才是最具风采的圣物。 就选小刘吧,评委席上的措辞我也想好了。 对了!就这样吧。 淡淡的星空正在窗外闪耀着它的光辉,那不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吗?! 赏 析 ☜标题醒目,揭示文章中心。 ☜运用对比、比喻,巧拟题记,语言典雅。 ☜起笔构想风采人物评选活动进入三人角逐阶段,到底留谁,难倒评委,只好休会讨论,明日宣布结果。开篇巧设悬念。 ☜“且说”一词,承上启下, 引出下文对三位选手事迹的简介。并有意补述评选会上观众的期望,自然过渡到“抉择真是难”。 ☜以下三段,写“我”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说明三位选手旗鼓相当,第三次点明“难倒”。 ☜“愣是”一词传神,写出老王的特别。 ☜巧用“但是”笔锋一转,过渡到小刘,引出乡愁文化。 ☜“唉”“想着想着”刻画出一位尽职尽责的评委形象。“无力”“躺”等词精当,说明“心力交瘁”。 ☜镶嵌“乡愁”诗句入文,匠心独运,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写“入梦”做铺垫。 ☜“眼皮沉重”昏昏入睡,自然进入梦乡。 ☜写“梦回家乡”,抓住小道、小河来写,而这些美景,正是小刘的追求,至此悬念得以解除。 ☜“措辞我也想好了”,使“我”的形象更加丰满。 ☜以景写情,点明文章的中心。 ☞ 精彩点击 本文立意准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晰。具体特点如下: 1.立意精准,构思新颖。该文巧妙设想“我”作为评委评选时的纠结和最终决定,新奇有趣。篇末点明主旨“说到底,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才是最具风采的圣物”,立意精准,行文大气。 2.语言流畅。文章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打动人心的。 3.结构严谨。以自己作为评委的矛盾心理和难以取舍开始,到最后作出决定作结,其间穿插大量的过渡句,文章井然有序,结构缜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5年的山东高考作文材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价值指向性。简单的故事情节浓缩了深刻的哲理寓意,质朴的语言体现了思维的品质。这个题目继承了“强调意识”和“强调思辨”这两大不变的主题,“内挖人性中的闪光点与多元性”与“外探社会中的真善美和深思索”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蕴。材料中的思维冲突设置有力度,此题目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材料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纠缠在一起很难分辨这一客观现象;第二段说一个小孩想把二者分清,结果把缠在一起的茎叶都扯断了;第三段说父亲以成人的口吻告诉小孩,种丝瓜和肉豆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审题时,每一段都是一个立意的角度,从每一个角度都能概括出一个恰当的立意。 (1)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角度立意:“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既然分不清,那么顺其自然就好了,等结出果实,一切纠缠自然就没有了。由此联系到社会实际,人生也如丝瓜藤和肉豆须一样,时不时与人纠缠不清,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不被生活中相互缠绕的“藤须”左右了心思,最后自然会结果。 (2)从小孩的角度立意:孩子想分辨两种植物,认清它们,结果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孩子的做法,可以说是好奇心驱使的结果,这是一种探索精神, 可以写鼓励探索精神,保持好奇心,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等。 (3)从父亲的角度立意:父亲强调“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说明父亲务实,看重的是丝瓜与肉豆的果实,可以说是注重结果,至于他们的生长过程倒在其次;丝瓜藤与肉豆须无需分开,它们自会各自结各自的果,可以写尊重自然规律。 这道作文题目可写角度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写作时千万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增强作文的思辨性。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分清主次,抓大放小 凡事都要讲究主次、轻重、缓急,不要死死追寻事物的细枝末节,而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主流。这符合古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处事标准。“大行不顾细谨”,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少做或不做无所谓的争执。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人们完全可以专注于“大事”而把无关的事情放下。否则,就会重演《兄弟争雁》的故事,贻笑大方。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皆有其自然法则,顺其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才是生命成长的常态。种什么样的瓜,就会有什么样的果。丝瓜藤与肉豆须虽然无法分辨,但丝瓜结出的是丝瓜,肉豆结出的是肉豆,谁也无法改变。如果倒行逆施,就会是盲动、妄为,白费气力。 家长应该鼓励小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自古成功皆尝试。小孩虽然扯断了茎叶,但孩子想分清两种植物,想认识它们,这就证明孩子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的这种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在行动上予以支持。久而久之,你的孩子因为勇于探索,或许就会成为哥伦布,成为爱迪生,成为瓦特, 成为袁隆平,成为屠呦呦。 认清方向,请君莫为细节累 “请君莫为细节累”,人生也像丝瓜藤和肉豆须,如果时时纠结于要分清它们,就是不知轻重。“吾生也有涯”,我们只有记住自己的目标,认清方向,才能直抵成功彼岸。只要人生航向不偏,又何必纠结那些无关紧要的形式呢?过程诚可贵,结果价更高。 何需分清 山东一考生 第一幕 【背景:门口外的菜地里,静悄悄。微风拂过,菜园里边腾起翻滚的绿波,这里面有丝瓜藤和肉豆须。要是没有那藤须杂乱之音便好了。此时,乡农之音响起:“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丝瓜藤:(挺直身子)哼,怎么会分不清,我就…… 肉豆须:(揉揉惺忪的睡眼)别吵了,何需分清,睡觉吧! 丝瓜藤:(傲慢地)你懂什么,我多高贵,而你……(斜眼看了一眼肉豆须)和你在一起,掉价。 肉豆须:相信谚语吧!(继续揉眼睛)睡觉吧,争取做迎接明日阳光的第一人。 丝瓜藤:(不屑地)你,哼,真是没志气。 旁白:丝瓜藤总想分清,它拼命地挺立身躯,以期这样和肉豆须区分开,最后因体力不支,跌倒在地,久久地。 第二幕 【背景:孩子背着书包,嘴里念着“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这句在学校里刚刚学到的谚语,走到自家菜园子,停下。】 孩子:(歪头状)真的分不清吗?(迷惑地)我家菜园里就有丝瓜藤和肉豆须。(慢慢靠近菜园子) 旁白:孩子起初耐心地分辨这二者的不同,时间和耐心一起消逝,心急的他,把自家菜园子里丝瓜和肉豆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丝瓜藤:(惊恐地)我们的兄弟姐妹……(流泪)唉!还好,那孩子上学去了,不然我们全都得遭此毒手。 肉豆须:分清的悲剧。(沉默不语来表示痛失兄弟姐妹) 第三幕 【背景:父亲干活回来,看到家中菜园子的景象,心里已有了想法,此时儿子放学归来,父亲问明了原因。】 父亲:(语重心长)儿子啊,你太心急了。 儿子:(愧疚地)爸,我……我……(眼里充满了泪水) 父亲:(摸摸儿子的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等它们成熟后,结出了瓜豆,就一目了然了。 丝瓜藤:(睁大眼睛)原来如此,我错怪你了,肉豆须。 画外音:不听古人谚,吃亏在眼前,待到成熟期,一切水落出,莫言心头急,坏了大事情,何需分太清,需等秋天后,莫要心太急,生活亦如此,莫忘切莫忘。 赏 析 ☜文题揭示剧本的中心思想。 ☜采用三幕剧的形式,在体裁上就让人耳目一新。 ☜【 】内的语句揭示文章背景内容。内容虽然短小,但剧本的元素,如剧中人物、时间、地点等都已具备。 ☜“丝瓜藤”“肉豆须”的对话,针尖对麦芒,照应材料中的谚语。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两者形象丰满:“丝瓜藤”不屑一顾,目中无人;“肉豆须”从容淡定,尊重规律。 ☜旁白告诉人们,傲慢者最终因不按规律办事而抬不起头。 ☜第二幕,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剧情也向前推进。 ☜孩子学以致用,因疑惑而探究,难能可贵。 ☜旁白既照应了材料,又吻合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孩子一味想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结果却做了错事。 ☜残酷的现实,让丝瓜藤惊恐,让肉豆须更清醒。 ☜镜头切换到第三幕。父亲想查明菜园子丝瓜和肉豆茎叶脱落的原因。推动戏剧进入高潮。 ☜父亲教子不要心急,等它们结出瓜豆,谁是丝瓜藤,谁是肉豆须就一清二楚了。父亲的话如点睛之笔,将主旨表达到位。 ☜“愧疚地”写孩子心理,孩子的醒悟,使文章立意大为升华。 ☜“原来如此”表明“丝瓜藤”恍然大悟。 ☜画外音化用名句,巧用文言文句式,将故事内容哲理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精彩点击 这是一篇由阅卷组评定的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新颖的形式、鲜明的主旨、思路清晰而被评为满分卷。具体特点如下: 1.避熟就生,形式新颖。在众多考生的试卷中,千篇一律的文章总是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当不少考生选择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时候,作者采用了剧本的形式,在题材的选择上是一种大胆的突破。这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势必会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那么高分甚至满分自然不在话下。 2.主旨鲜明,冲突激烈。既然是采用剧本的形式,文章就要具备戏剧的冲突。本文围绕丝瓜藤、肉豆须、孩子、爸爸四者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冲突激烈, 从而使主题突出。在剧本的结尾,父亲的话突出了主旨“等它们成熟后,结出了瓜豆,就一目了然了”。最后,画外音再次升华了主题。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凸显,而非刻意雕琢。 3.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全文以时间为序,用三个镜头,从三个侧面揭示同一个道理:生活要按古谚办事,不必急于探求事物真相,否则会适得其反。剧本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2015年江苏卷作文题是一道哲理性材料命题,其导向是积极的,要我们通过努力收获智慧,用智慧去造福社会。本题的第一关键词是“智慧”,材料表述简洁干净,无误导,只有引导,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在审题上没有障碍。写作过程中,只要围绕“智慧”来写,一般不会跑题。 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或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之间又有着逻辑上的紧密关联:经验可以积淀为智慧,智慧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最后的省略号提示考生:关于“智慧”,还应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考生:“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从立意角度讲,考生对“智慧”都有自己的阅历、感受和体悟,每人都应该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但是“智慧”所包含的写作范围比较广,把握不好,内容上就会显得空洞无物。要想写得出彩,还要看考生在选材、构思和语言上的功底。考生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智慧是一种经验”“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境界”“智慧如同大自然” 这些说法中的其中一个做阐述,也可以将这些有机融合,并紧扣关键词“智慧”加以生发。这种类型的作文,最忌讳每一点都涉及,但都不深入,像一个大拼盘。具体立意可以是以下几种: (1)智慧是一种经验。智慧是经验的结晶,是一种经过升华提炼了的经验。 (2)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化险为夷的能力,是一种以小博大的能力,是一种以少胜多的能力,是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是一种竞争中探寻合作的能力,是一种平凡中孕育伟大的能力。 (3)智慧是一种境界。智慧的境界,是有多年的经验,在生活中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 (4)智慧如同大自然。真正的智慧如同大自然一样深不可测,如同大自然一样令人起敬,如同大自然那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贡献。 (5)其他角度:关于“智慧”的更多方面的思考,更深层次的挖掘。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品味智慧 开头要提出中心论点:我对智慧的具体感悟。主体部分可以选用具体素材加以具体论证,关键是要挖掘出素材背后的“智慧”因素,可以采用“品味智慧,感悟(懂得)智慧+具体事例+点题”的格式,给读者以直观的认识,使得文章有理有据,主题突出。 智慧是辨别判断、创造发明的能力 智慧是辨别判断、创造发明的能力。怎么去培养辨别判断、创造发明的能力呢?第一,要有宽松自由的环境;第二,要有刻苦努力的精神;第三,要有合理的竞争机制。我们学生需要开启智慧人生,高效迎接未来挑战。 请君带着“智慧”上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请君带着“智慧”这一工具上路,其理由如下:人生时时处处离不开智慧,智慧的作用可谓大矣。可以按功能说明智慧的重要性。比如,要生活得好,需要智慧;要学习得好,需要智慧;要战胜风险,需要智慧;要创造发明, 需要智慧;等等。我们需要以智慧为船桨,乘风破浪,直抵成功的彼岸。 说输论赢谈智慧 可以围绕输赢来谈智慧,“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输赢,须有一颗智慧之心”,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从正反方面论证有无智慧之心在于能否掌握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皱纹中的智慧 江苏一考生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哟喝,哟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地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响起了哟喝声。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爷爷回来时浑身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但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实用啊。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的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迷蒙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哎,这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意儿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眉头皱起,低下头去,自己又开拨。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 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哟,爷爷给你唱戏吧。”爷爷清了清嗓子:“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爷爷的唱腔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了: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 赏 析 ☜以“皱纹中的智慧”作标题,颇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开头巧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形象。起笔点题,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冒雨牛耕图”这一片段,写农耕文明,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哟喝,哟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状景,颇有文学根底。 ☜写祖孙对话,使读者如闻其声。孙女乖巧,爷爷勤劳,跃然纸上。尤其写爷爷坚守牛耕的原委,洋溢着爷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真。 ☜“爷爷拨珠图” 这一片段,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是一种从容淡定的智慧。 ☜“得咚,得咚……”,本段除采用第一片段由声写人、对话描写以外,还运用了精当的动词和神态描写,如“眉头皱起”等,个性符合人物身份。 ☜“爷爷唱戏”这一片段,写的还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人生智慧。 ☜爷爷的唱腔并不动听,但他热爱生活、疼爱孙女的心却无与伦比。 ☞ 精彩点击 本文以独特的立意、清晰的条理、新颖的形式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该文最大的亮点就是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文章以“皱纹中的智慧”为题,通过对爷爷平凡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爷爷对人生的深刻理解,紧扣材料“智慧”这一主旨,让人读后,拍手叫绝。 2.条理清晰,内容丰满。文章以简短的开头引出爷爷的智慧人生。主体巧拟三个小标题,组合成三个片段。三个片段,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对爷爷的智慧人生进行具体述说。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3.描写生动,语言简洁。每一个片段,作者都以生动的故事情节,营造一种具体的情境,展示爷爷的“智慧”风采。通过对爷爷的动作、语言、肖像、神情的描写,以及运用环境烘托等表现手法,使爷爷的“智慧”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是新材料作文。命题取材来源于生活实际,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旨在引导考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思考自我与他人、坚守和突破的关系,具有思辨色彩。 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递进关系的材料,有两个有效信息:一人通过,一人被挤下桥,突出了“遵守规则”,这是信息一;预赛时两个学生“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即“打破规则”,是信息二。这两个信息是审题立意的核心,是首选角度。按照常规思维方法审题,可做如下解读: (1)从“遵守规则”角度立意: ①应该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守规则,才会有公平竞争,才不会出现有悖体育精神的现象。 ②不守规则,不成游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③缺乏规则意识会漠视公平竞争。 ④有规则才能有自由。 (2)从“打破规则”角度立意: ①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规则。只有挑战规则,打破规则,才能解放思想,寻求更好的发展。 ②社会的进步需要对规则的质疑、挑战和推动。 (3)综合整个材料的角度立意: ①既要遵守规则,也要突破并完善规则。 ②与其指责违背规则不如努力完善规则。 ③合作共赢。双方选手相遇,并未发生常见的山羊抵角般的对抗,而是采用了“互相抱住,转身换位”的和平的方式,凭借“友好”之举顺利过桥,获得双赢。 写作时,既不能对“规则”一概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不能把“遵守规则”说得尽善尽美,把“变通创新”说得一无是处,反之亦然。议论文写作,行文措辞要严密,不能仅凭主观喜好,厚此薄彼,犯极端性错误。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尊重规则 比赛队员的“新情况”不能让观众享受比赛,甚至会让裁判无所适从。人们要看的是比赛,结果却看到了一场毫无硝烟、两全其美的握手言和,这不符合比赛的要求。由此角度,可立意为“应该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守规则,才会有公平竞争,才不会出现有悖体育精神的现象。因此要理性竞争,不能破坏“游戏规则”。 勇于创新 面对固有的“规则”,比赛选手勇敢地改变“习惯”,并且达到了比赛的目的,双方都得以顺利过桥。从“传统项目”到“新情况”,从有规则到变通创新,喻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对的态度。据此,可立意为“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规则”。只有挑战规则,打破规则,才能解放思想,寻求更好的发展。 坚持原则 对于“违规”的参赛选手,无论是观众、运动员还是裁判员,都要谨记“规则面前无例外”,不要因为主观因素而影响自己对事物客观公正的评判,不能纵容违规者,绝不允许任何特殊公民存在。 要遵守规则,又要敢于打破规则 先要制定规则,遵守规则,让事物逐渐成熟起来,然后从内部打破规则,让它更好地发展,即“要遵守规则,又要敢于打破规则,在‘立’与‘破’中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如早期填词讲究“平缓短促” 的规则,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经过长期实践,这种规则桎梏了人的思想,不便于抒发情感,词到柳永为之一变,出现了慢词长调,柳永成为“破坏规则”的人,也因此成为一代“词作大家”。如能这样立意,更具思辨色彩,也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 双赢的智慧 北京一考生 墨守成规就是胶柱鼓瑟,不知变通;转身换位、华丽通过,乃人生大智慧。规则都是人定的,借力转身的人巧妙利用了规则,实现双赢,有何不可? 不但不能质疑,还要大加鼓励,唯其如此,我们的创造力才能将既定的死板的规则打破,寻求生存新天地。 自然界崇尚的法则是互利共赢,而不是你死我活。豆科植物将养分输送于固氮菌,固氮菌为植物提供氮素,相依相偎,相利相存,不是自然告诫我们的最高法则吗?犀鸟为犀牛吸食寄生虫,犀牛不但少了体肤之患,也可以根据小鸟的敏感活动感知敌人远近,又何必一口把犀鸟吃掉呢?傻子以邻为壑,智者懂得双赢。 蔺相如就是一位智者,他深知廉颇和自己对赵国的重要性,因此没有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处处避让,以宽容大度的心胸和高瞻远瞩的智慧感化廉颇。廉颇当然也不是傻子,二虎共存,不必一死一伤,可以共处一室,肝胆相照。人生没有那么多的独木桥,不是只有一个赢家。游戏就是游戏,而人生并非游戏。 敢于打破常规看法,实现双赢,才是最好的规则。 古语云“唇亡齿寒”,就是对“独木桥”规则在国家关系上的深刻提醒。但是日本不这么想,他们侵夺中国领土,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课本,挑唆亚洲各国联合对付中国,就犯了对外关系的大忌。唇齿相依,此消彼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日本却倒行逆施,一再视中国为最大威胁,可谓井底之蛙,所见不过方天。中国追求和平合作,可惜日本不以为然,一再挑起事端,那中国只有针锋相对,伤害的又岂止是中日的利益?日本真该“风物长宜放眼量”,把目光放到更远的未来。 大到国家,小到商业,双赢都是最好的发展路径。 同行业当然存在竞争,但是义乌神话告诉我们,天下虽有独木桥,抱团转身,完全可以双赢。当众多商家组成商品的汪洋大海,当相同的行业形成规模,义乌瞬间变成了世界小商品的集散地,义乌人可以挣全世界的钱,这是何等智慧的选择啊!假如一根筋只知道相互倾轧,结果只能是双败。这是义乌带给中国的最宝贵的财富。犹太人是聪明的民族,如果你开个西服店,他就能想到开个领带店或皮鞋店。这两种思维相加,大概就是最高的商业机密吧。 观之社会,“胜者王败者寇”的死脑筋实在应该换换了。多少人为了争夺一方利益,誓将对方置于死地;多少人为了通过唯一的独木桥,导致同归于尽的结局,不亦悲乎?不是有一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吗?最终得利的是不参与争斗的渔夫,真是绝妙的讽刺。国家在鼓励人们竞争的同时,也要多给双赢一些盛赞。毕竟,人生不是体育游戏,竞争不可少,双赢更重要。 赏 析 ☜标题短小,但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对比和反问的运用,彰显文采,给人以深刻印象。 ☜打破规则,可以迎来新天地。 ☜从自然角度谈互利共赢,用反问加重语气,加强了说服力。 ☜“傻子以邻为壑,智者懂得双赢。”过渡巧妙,引出下文对人类的议论。以“将相和”为例,论证文官与武将可以和谐共存,双赢共荣。 ☜赋予规则以崭新含义。打破常规看法也是规则,高见! ☜以“唇亡齿寒”引出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例,分析透彻。 ☜再笔锋一转,日本一再挑起事端,中国只有针锋相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流露出考生不卑不亢的态度。 ☜“大到……小到……”总结上文,说明“双赢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义乌神话一例再次告诉人民合作双赢的重要性。 ☜“……如果……就……”形象注脚了“双赢”,朴实而简练。 ☜引用“胜者王败者寇”,语言有文化底蕴。“不亦悲乎?”反问句再次凸现作者的观点:过独木桥不可取。最后以“鹬蚌相争”收束全文,强化论点。 ☞ 精彩点击 本文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立意准确,说理自然。具体特点如下: 1.开篇点题,语言定睛。议论文中开篇点题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模式,但点题的方式却各有千秋。本文开头段只两句话,却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方式,简洁中透出力道,生动中体现出思想。所以尽管读者通过文题已经明确本文立意,但还是对作者的文笔和思想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下去的好奇心。 2.材料纵横,引人入胜。本文作者选用了丰富的事例,通过正反对比运用,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已有素材的驾驭能力。本文的材料从自然界的动植物互生到中国古代的负荆请罪,以“唇亡齿寒”引出中日两国对中日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 ,再从国家过渡到商业领域,用义乌神话来加以佐证。材料来源于古今中外,涉及大事小情,从诸多方面、诸多角度对观点进行论证。 3.说理自然,回味无穷。在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语言生动形象,不由人不点头称是。接下来作者从多角度对事例进行分析,叙议结合,不管是段中评议,还是以段过渡,都是一语中的,既有深刻的分析,也有中肯的劝告,自然真诚,在逐层论述的基础上,又回扣材料进行总结,不知不觉中本文的观点已经阐述明白透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的新课标Ⅱ卷作文题是材料作文,试题材料简短,内容明确,没有设置理解障碍,考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从命题的价值取向来看,这一命题考查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并学会理性处理好这些关系。从内容上看,回归本真,更关注身边的生活;以人为本,关照人的生存与发展;尊重规律,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材料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人们因喜欢野生动物而给它们喂食,这样容易使野生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二是保护区做出相应规定,警告游客不要给动物喂食,对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立意时,要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到人、动物、警示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材料深处的意蕴。可分别从游客、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三个方面进行立意: (1)从游客的角度分析:游客给动物喂食的行为,是出于对动物的喜爱,但是这种爱却会给动物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可得出“切勿好心办坏事”“不要以好心的名义伤害别人”“爱要讲究方式”“不理智的关爱就是伤害”等相关立意。 (2)从野生动物的角度分析:野生动物的宝贵之处在于其自己觅食,保持住了动物的本性,如果经常有人喂食,就会形成依赖,从而失去觅食的能力。由此,可得出“拒绝喂食,反对依赖”“放弃安逸,自立自强”等相关立意。 (3)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分析:保护区懂得怎样保持动物的本性,才会给游客写警示语,由此可得出“理智地爱才能更长久地保护”等立意。 写作时,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自由发挥,如果善于讲述事件,可以选择记叙文;如果精于说理,可以选择议论文;如果长于虚构,可以展开想象, 书写童话。考生也可以站在动物的角度来立意,以动物的口吻告诉人们“喂食”的危害,这样会让作文更有新意。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不理智的关爱就是伤害 先援引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给野生动物喂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因为这样容易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给动物带来不利影响。可以写自己或他人仅凭喜欢就率性而为,结果犯了错。喜欢、关爱要讲究理智,要为对方做长远打算;否则,关爱失当,就变成了伤害。 家长一味地给孩子“喂食”的危害 谈家长一味地给孩子“喂食”的危害。援引材料“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入题,联想生发开去,谈家长如果一味地给孩子“喂食”,就会让孩子失去生存的能力,号召家长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做缺乏理智的“喂食”者。让孩子放弃依赖,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自己走路。 拒绝喂食,自立自强 选取适当的材料,说明生活中因习惯于接受“喂食”而走向衰亡的故事,倡导学生拒绝“喂食”,放弃依赖,勇敢地接受生活的磨炼,培养真正的生活能力,学会生存之道。 理智地爱才能更长久地保护 喂养野生动物容易使动物失去觅食能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容易使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选取古今中外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对比探究正确的关爱方式,不做缺乏理智的“喂食者”。这样,于个人有美好未来,于国家有美好明天。 拒绝“喂食” 自立自强(遗嘱) ——一只老帝王蛾的遗嘱 吉林一考生 我亲爱的蛾族后辈们: 你们好! 在我即将走完一生的奋斗历程,告别这个美丽富饶、充满竞争和快乐的世界的时候,虽然有些舍不得你们,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生物也不能够违背。为了让你们更了解我们种族的生活习性,顺应成长规律,更快地发展壮大,繁衍我们的种群,有些话,不得不与你们说说,权当一只老蛾子的叮嘱吧。 在昆虫的世界里,我们为何被称为“帝王蛾”?这既不是因为我们生就了一双长达几十公分的美丽双翼,也不是因为我们能够对其他蛾类发号施令,而是因为我们有无以复加的苦难经历。这是我们突破了命运的苛刻设定,战胜了巨大的艰难险阻,拥有了飞翔的生命才赢得的。可以自豪地说,“帝王”的冠冕,非我辈莫属。 我们的出生比其他的蛾类要苦难得多。同样是破茧而出,其他的蛾类在把茧弄破以后就可以轻松地走出那个小洞,而我们却要艰难地爬出那个比自己的身体小得多的“牢笼”。那个过程,回忆起来真是痛苦而且残酷。在那生死攸关时刻,我只感到头昏脑胀,似乎全身的血液都集中到了头部;只感到脸颊红热、晕头转向,甚至分不清东南西北;又感到双翅隐隐作痛,血液好像要从翅膀中冲出:那种痛苦啊,简直要比经受炼狱还艰辛千倍万倍!然而,只有经历这殊死的搏击,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 如果有人动了恻隐之心,将幼虫的生命通道弄得宽阔一些——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让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就能轻易从那个牢笼里钻出来,那么,破茧而出的蛾子不能算是真正的“帝王蛾”——因为它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功能、成为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爬行。 正因为如此,世上才盛传着“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 的格言。是的,乞求怜悯、依靠施舍,怎么能潇洒地飞舞于世间呢?真正的生命从不乞求怜悯和给予,而是致力于磨难中的自立自强、成长壮大。我们虽然不可能成为世界的统治者,但完全可以做自己的帝王! 我亲爱的孩子们,以上既是我生命过程中的体味和感悟,也是我的真诚叮嘱和殷切期望。愿你们都能勇敢地拒绝怜悯和施舍,个个练就过硬的生存本领,发展壮大我们的种群。这样,我这只老蛾子也就能含笑九泉、死而无憾了。 此致 祝生活快乐、种群壮大! 一只永远爱着你们老蛾子 2014年6月7日 赏 析 ☜文章巧拟正副标题,凝练简洁,观点鲜明醒目、富有吸引力,使人欲一读而探其究竟。 ☜“我亲爱的蛾族后辈们”的称谓既拉近了与小帝王蛾的距离,又表明写信人的长者身份。 ☜起笔的独白,紧扣材料旨意,抓住“顺应生命规律”做文章,用语精当。 ☜解释“帝王蛾”这一称谓的由来,表明桂冠源于荆棘,苦难铸造辉煌。为下文埋下伏笔。 ☜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详写“帝王蛾”破茧而出的过程,其间心理描写细腻,说明“帝王蛾”破茧过程中承受的艰辛。 ☜巧用“如果”过渡,说明怜悯“帝王蛾”,帮助其破茧的危害。 ☜“正因为如此”承上启下,引出关于“自立自强、成长壮大”的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直呼“我亲爱的孩子们”亲切自然。写“我”的叮嘱和希望,一来强化了文章的主旨,二来呼应了开篇,三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思。 ☜祝颂语、署名等,用语简洁,规范得体。 ☞ 精彩点击 这是篇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的佳作,所定等级为一类上,其理由如下: 1.新颖的文体样式。如果说追求文体创新,考场作文年年都有写书信体的文章,但是以书信方式写遗嘱,还从未见过。本文是篇难得的书信体遗嘱,读后不得不佩服考生思路的开阔、想象的大胆。 2.健康的思想内容。文章以拟人手法,巧借老帝王蛾之口,向读者讲述了帝王蛾一族的“蛾”生际遇,既有生活中的真切体验,又不乏一定的科学依据。通过述身世、谈感悟,间接地反映了“拒绝‘喂食’,自立自强才是硬道理”的深刻主题。值得一提的是,想必作者一定读过张丽钧的《帝王蛾》,但如此使用材料不等同于抄袭,足见作者头脑灵活、手法巧妙。 3.准确质朴的语言。文章不追求语言的华丽,通篇以一位老者的口吻, 满怀深情地与其后辈们娓娓诉说。所述内容虽然不乏告诫和叮嘱,但感情真挚、平易近人。于言之凿凿之中,洋溢情之殷殷;在意之切切之处,彰显理之昭昭。作者的文学功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可见一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4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为新材料作文,表述简练,却为考生提供多个可入手着笔的关键词,颇有新意。本题有约束,又有开放;有限制,又有灵活。窗子的画框之喻,颇有寓意,窗外的世界譬如人生,隔窗观画,人生如画,画如人生,画面各异。不同人透过窗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画。审题的突破点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窗”的含义,联系生活中与此相近的事物,充分发挥想象,解读其含义。牢牢抓住这一点,构思作文就容易得多了。 不同的人,看到的风景也不同,因考生所见不同、认知层次不同、生活阅历不同,自然写出的文章也就不同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人看待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告诉我们事物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事物的答案丰富多彩,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周围的人和事。 (2)境由心生,景随情移:同一窗子,看到的一幅图画,为何会不同?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不同的心态或心境,看到的景物显然也就不同,眼前浮现的图画就是你心境的外化。 (3)笑对人生:遇到事情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不要太过执着,要以乐观心态面对磨难,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笑对人生,活出精彩。 (4)拥有发现生活美好的眼睛:给自己一个好的心态与角度去打量、欣赏这个世界,你就会发现世界处处都有美好的风景或图画。 (5)“看到”到“想到”:你看到了 窗外的俗,可人家却看到了雅;你看到了窗外的闹,人家却看到了静。为何看到会有所不同呢?是眼睛有问题,还是视野有问题,还是心灵的底片有问题? 写作时要做到材料新鲜、有说服力,将旧材料说出新意。如仅仅写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或过度看重人的心灵和内心的态度;或不提窗子,也不提对风景或图画的态度,而是谈个人修养、幸福观,就会被判为偏离题意。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横看成岭侧成峰 援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人看待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告诉我们,事物的答案丰富多彩,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周围的人和事。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立场,往往看到的风景与图画就不同,需要考生自己去着色与勾画。 境由心生,景随情移 境由心生,景随情移。通过同一扇窗子,面对同一幅图画,人们眼中看到的为何会不同?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不同的心态或心境,看到的景物显然也就不同,甚至会截然相反,所以就有了“雅和俗”“闹和静”的不同风景。境由心造,景由心生,眼前浮现的图画就是你心境的外化。给自己一个好的心态与角度去打量、欣赏这个世界,你就会发现世界处处都有自己的风景或图画。 笑对人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事情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不要太过执着。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磨难,把磨难看作一种推力,你会获得前进的力量,赢得胜利的果实。日子总是在前进,好也一天,坏也一天,不如多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笑对人生,活出精彩。 拥有发现生活美好的眼睛 援引名言入题,提出只有提高文化素养,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提出中心论点以后,主体部分可以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来论证。论证时,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列举典型事例,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尾最好呼应开头,重申论点。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行文。 “看到”到 你看到了窗外的俗,可有人却看到了雅;你看到了 “想到” 窗外的闹,有人却看到了静。为何看到的会有所不同呢?是眼睛有问题,还是视野有问题,还是心灵的底片有问题?由“看到”到“想到”,便有了人生社会等方面的大思考。 我心自有云白山青 山东一考生 叔本华说过:“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曲欢快的协奏曲;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汪寂静的死水。”角度不同,心态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也不同。 窗子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这图画是虚幻的现实。内心云白山青的人在喧闹中看到的也是寂寞的美好;内心乌云密布的人在文雅中看到的却是低俗的趣味。要从画框中望这个世界,首先收拾好自己的心态,用冷酷的哲思与美好的遐想,还现实这幅画本来的美好。 近代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一生钟情于林徽因,但他的爱坦坦荡荡,朋友与当事人都知道,他不学心碎浪子远走他乡,也不学乡里霸王强拆鸳鸯,而是在林徽因身旁默默守望,这一守便是一生。旁人可能看到的是金岳霖一生的孤单寂寞,是林徽因的不识才子,其实从金岳霖的眼中去望,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了,他抵住了诱惑,稳稳站在属于自己的角落,这才让美得以持久。守住自己的本心,你从窗子里望见的图画,一定被涂上了最美丽的色彩。 去望这个现实,这是生活的本质,你我都去望,生活这幅画面却截然不同,你我望孤独,望见的是满目的黑色,而村上春树望孤独,它只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也许村上春树洞悉了人生,他并不将孤独视作洪水猛兽,而是用一种玩味的笔调给我们望见的黑色涂上了美丽的颜色。村上春树的眼中,生活不可变,只有心态可变;图画不可变,只有看画人的心情可变。那何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跳出人生最为瑰丽的舞步呢? 在这个万般千态的浮世中,在错乱复杂的名利场里,我们容易在无端狂热中迷失方向,在无味竞争中迷失自己。其实人生如梦,年华似雪,梦醒了,雪停了,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看到的窗子外的图画,不是眼中所见,而是心中所感悟的,只有守住我们的本心,用澄澈的心去看现实的画卷,才能感悟生活的美好,看破这冷酷梦境,走出这无涯雪场,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任世事无端变幻,我心自有云白山青。守住内心,弘一法师方能发出“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感悟,三毛才能在丈夫死后仍拥抱寂寞。《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世间“花迎鸟笑,谷答椎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尔”。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现实,用心灵的画笔遮住现实中不完美的画面。 我心自有云白山青。 赏 析 ☜巧引诗句为题目,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浓浓的文化味道与理性内涵。 ☜援引叔本华关于角度的名言切入,提出“角度不同,心态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也不同”这一中心论点,起笔蕴含哲理。 ☜透过生活现象发掘本质:窗与景,画与心,文理在溯源求本的分析中自然呈现。 ☜摆事实,巧用金岳霖钟情林徽因这一素材引申发掘,在“寂寞”“守望”的背后发掘出“本心”的坚守,从而巧妙地论证了中心。 ☜作者在说理时融入“他抵住了诱惑,稳稳站在属于自己的角落”这句自我感受,凸显“守住本心”,图画才有最美的色彩。 ☜紧承上文,通过比较论证说明面对同一幅画卷,之所以不同人望的结果不同,因为看画人的心情不同。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论证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我,坚守本心。 ☜结尾用弘一法师及《菜根谭》箴言圆合中心,言尽意永,不落俗套。 ☜文末照应题目,再次点题,结构严谨。 ☞ 精彩点击 这是阅卷专家组推荐的满分作文。切合题旨、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主要特点有: 1.开篇切题,立意准确。本文以“我心自有云白山青”为题目,文章开篇引述叔本华关于青年人与老年人看生活的角度不同这句名言,切入话题,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角度不同,心态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也不同”。这一看法紧扣材料,立意鲜明准确。开篇靓丽有文采,特别是叔本华的名言,能够第一时间在切合度和文采性上打动阅卷老师。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为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开篇引述叔本华的名言,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本论从两个方面论证问题:先运用金岳霖抵住情感的诱惑,守住自己本心的事例,论证“我心自有云白山青,方可心无旁骛,守护住一份窗外的美丽”的观点;后用村上春树看待孤独与时人的不同,论述“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方可跳出人生最为瑰丽的舞步”的看法。事例一中一外,涵盖面广,论证充分。结论再引述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名句来升华主旨。详略得当,结构清晰。 3.论证多样,说服力强。作者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增强了分析问题的逻辑力量。作者除了运用金岳霖、村上春树等典型论据说理外,还巧妙运用“云白山青”与“乌云密布”来对比 ,使得文章既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又富有文学气息。 4.行文简洁,富有张力。全文结构简单,例证、论述各展其能,相得益彰。围绕着核心观点,作者既借用了金岳霖、村上春树等详例,又运用了弘一法师、三毛及《菜根谭》等简例,并穿插一系列紧贴论点的论述,详略得当,论证严密,使文章富有张力。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给了“门”和“路”两个意象,引导考生思考“门与路”的道理。材料关键词“门与路永远相连”开宗明义,点明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终点”与“起点”、“挡住你的脚步”与“走向世界”分说思辨关系,点明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是具体列举,采用了以大缩小或以小见大的方法论证,很有典型性。“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的比喻句需要还原本意,如果把“门”解读为“理想、目标、希望、事业、愿景”等,你要入门,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必须要有“通行证”才行。“路”让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而“门”让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我们要奋斗、要发展、同时也要停歇、要休整、要回归。 这则材料常见的立意角度有: (1)从“门”“路”“通行证”的喻意角度立意:把“门”理解为“成功与辉煌”,“路”理解为“人生之路”,“通行证”理解为“学习、探索、创造”。 (2)从“终点”“起点”的角度立意:终点始于起点,起点之后在于坚持。 (3)从“门”“路”的功能角度立意:“路”让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门”让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 (4)从“门”“路”“大学”的角度立意:大学的门与路,大学的门,并非一切的终点;大学的路,也不仅是一条学识之路。 从文体上看,这则材料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 还可以写成散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注意材料的时效性,要注意选择一些新鲜的,具有时代感的材料。此外,还要注意拟写一个亮丽的标题,以吸引人的眼球,不宜拟成“门与路”这样没有特色的题目。 精彩拟题:①莫畏困难遮前路;②门为勇于探索者开;③让每一步走得优雅;④一门一世界,一路一人生;⑤迈出门,便是晴天;⑥致往返门路间者书;⑦行探索之门,迈成功之路;⑧行行重行行,蓬门为君开;⑨行改革之路,敲梦想之门,结丰收之果。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佩戴通行证,拥抱辉煌 把“门”理解为“成功与辉煌”,“路”理解为“人生之路”,“通行证”理解为“学习、探索、创造”等。写在人生之路上行走,既要敢于奋斗拼搏,不能害怕失败,又要开拓创新,才能“入门”。(素材:马云、莫言、李娜) 终点始于起点,起点之后在于坚持 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在求学之路上行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一步一个脚印,满怀信心迈向终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素材:梁思成、金岳霖、洪战辉、刘翔) 无怨无悔,曾经徘徊在大门口 行走在事业之路上,有的脚印很浅,有的脚印很深,无论浅和深,只要坚持行走,便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健康都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走路的人能找到回家的路,获得打开大门的喜悦,因此要正视没有入门所带来的难堪、伤心,有勇气再找入门之路。(素材:俞敏洪、褚时健) 让门与路并驾齐驱 路,让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门,让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我们要奔跑、要奋斗、要发展,同时也要停歇、要休整、要自省、要回归!(素材:曼德拉、陈州) 门,代表一种契机与转机, 学会开启成功之门 也代表一种挑战。门是可以推开、可以进入的,但是,门背后的世界永远是未知的,引领我们一直去尝试开启下一扇门,行走在求索的路上。(素材:马云、马化腾、白岩松) 走踏实之路,敲胜利之门 引论:援引鲁迅的名言切入,提出中心论点,路不是被人们踩出来的,而是自己铺就的。本论: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路一直向门延伸,门一直为路而开,为胜利之门铺成功之路。结论:愿我们所有考生,走踏实之路,敲胜利之门。 启门一瞬观 浙江一考生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这世上本也没有门,纵横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现了门。世间万千道路分分合合,亦有万千门户隔绝两地。人在世间行,行于路,歌于途,入于门。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终点。经过那扇门,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点,是世界之极的天涯。 门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起点。打开那扇门,便是展开了一世生、一世梦,便又是一世浮生若梦。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巅的极光。 门是关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总是让人恐惧,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与此同时,已知让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希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门视为起点,有的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门是选择,交错纵横的道路上立着各式各样的门,每扇门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天地。是进入还是退后?是大道还是小径?是青山绿水还是高楼大厦?门后有着不同的诱惑,也有着不同的艰难,万千的门户代表着万千的选择,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选择一直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只看你摊开或是握紧,有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 门是因果,当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就注定另一扇门的关合。门前是一段完结了的果,门后是一段等待开启的因,那是一段必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结局可以握在自己的手中。缘起缘灭,正如同门的开合,了却一段宿旧缘,重启一段新缘。一段路最后的终点,是因为你踏上了起点而产生的,无始便无终,而无门便无路。 门是轮回,人间循环往复的旅程,在门的开闭间不断地重启,不断地前行。门是终结,亦是起源,像是圣经中记载的那场洪水,终结了一段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世界的起源。万物都是在环形的跑道上赛跑,起跑的那条白线,同样也是终点的那条红绸,不断的追逐竞争,最后还是回到开始的样子。打开一扇门,就是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开启一段新的轮回。 我不知门为何物,因为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绝路亦是希望,是终结亦是起源。它是关卡,是选择,是冥冥中的因果,是无限循环的轮回。人生弹指间,启门一瞬观。看到的是红尘世间,是若梦浮生。门后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唯有在开启以后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有路的地方就有门,只因门本就是路。 赏 析 ☜标题“启门一瞬观”新颖。 ☜以鲁迅的名言切入,点题巧妙,且总括全文。 ☜下文六个段落将“门是……”作为中心句,主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及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围绕“门与路”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将门这一本体以不同的喻体阐释出来,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视野。 ☜本段巧用对比,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精练老到,堪称完美的表达,令人读之难忘,回味无穷。 ☜本段巧用排比句“是……还是……”富有气势,读后酣畅淋漓,还辅以对偶句“行左行右,是正是邪”,语言简练。 ☜“当你……就……”化用名言“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语言深刻凝重,蕴含哲理。 ☜“门是轮回”这个比喻颇为新颖,令人读后不禁叫好。 ☜以上六段围绕着对“门”的诠释,层层推进,丝丝入扣,将“门”的内涵剖析得入木三分。 ☜以“我不知门为何物……”总括上文,结束对“门”的万端思绪,并巧妙引出下文一组排比句,以此呼应上文,思路可谓严谨缜密。 ☜结尾以“有路的地方就有门,只因门本就是路”收束全篇,将所供材料中涉及的“门”和“路”合二为一,可谓画龙点睛。 ☞ 精彩点击 此文系2014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精彩之处主要有四个: 1.善用引用,首尾巧妙。开头化用鲁迅名言,又不止于其言,曲径通幽,导入话题巧妙,成功形成引人入胜之势。结尾段,照应开头,再一次借助鲁迅名言巧妙深化了主旨。 2.善用排比,结构鲜明。段内句与句间形成排比,表意抒情连贯畅 快;而且主体段分别以“门是……”句开头,形成排比段,横向展开内容,突显了层次,又丰富了内容。 3.善用隐喻,语言优美。门是本文叙写的主要对象,也是说理的载体,是本文最重要的一个喻体。除门外,还有丰富多样的喻体,或大或小,寓意耐人寻味,既深化了表达的内容,又强化了语言的美感。 4.善于点题,主题明朗。作者深谙点题之道,采取篇首点题、篇中点题、篇末点题和通篇点题等四种点题方式,给阅卷老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本文为不可多得的通篇点题和篇末点题相结合的典型之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寓言型的材料作文。材料以“勇气”为核心内容,与新形势提倡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大的智慧与勇气将改革推向前进是一脉相通的。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 材料具有发散性,为考生提供“经验与勇气”“勇气”“勇气与价值”“抛开顾虑”等不同的写作角度,供不同认识水平、思想倾向的考生选择使用。试题尊重考生个性,审题难度不大,学生大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材料作文的写作途径有三“思考”。一要着眼于材料中的人物思考:本材料涉及三个人物,商人、老切割师和年轻的徒弟,但主体人物是老切割师和徒弟。二要着眼于寓言中的事件思考:年轻的徒弟,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有老师的经验作指导,因为他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因为他不去想钻石的价值。三要着眼于材料的关键句思考,“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据此,作文的基本立意角度有: (1)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莫让价值束缚手脚;成功需要经验,但更需要勇气。 (2)从年轻徒弟的角度立意:放下顾虑,排除干扰;患得患失,难以下手,就无法取得成功;面对挑战和机遇,要敢于坚持不懈,敢于尝试。 (3)从材料中事件的角度立意:让经验与勇气同行。 总体说来,这篇作文的立意难度不大,只要抓住“勇气”这个关键词就行了。从选材来看,关于这个话题的材料还是很多的,无论是经典素材,还是热点素材。最好能结合热点来谈,比如雅安地震救灾、抗击H7N9禽流感等焦点事件,从中都可以提炼出与“勇气”相关的素材。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要靠经验技术,更要靠勇气。 成功要靠经验技术,更要靠勇气。人生中的事业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璀璨的钻石,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当然需要我们有经验、有智慧、有技能,但更需要一份敢于剖开它的勇气与魄力。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知识与技能,另外百分之八十五靠语言交际的能力和激发热情的能力。” 人应该放下一些东西 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满脑子塞满功利的东西,就不能轻装上阵,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抛却“价值”,实际上就是在追求更大的价值,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勇气助你行天下 生活是一条风浪迭起的河流,生命是随着风浪起伏的小舟,只有那些具备勇气的舵手才能乘风破浪,远行四方。勇气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勇气是成就大业的前提,勇气是身处逆境的动力。 让经验与勇气同行 生活中,我们需要经验的指导,更需要勇气的支持,让经验与勇气同行,能帮助我们走向成功。写作此题,立意的重点是“经验与勇气”对事业成功起推动作用,可以分别谈谈“经验”“勇气”的作用、意义,然后进行总结,让读者相信,“经验与勇气”同行,方能保障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在功利至上的 莫让价值束缚手脚 社会,价值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过度的关注则会产生焦虑、心慌,甚至导致行动失败。不要把价值视为终极目标,不要总把价值放在心上,患得患失。 胆大显艺高 河南一考生 俗语云:艺高人胆大。我却觉得,是“胆大显艺高”。因为胆大,我们会有追逐梦想的勇气;因为胆大,我们敢有“不以物喜”的追求;因为胆大,我们能遨游江湖,无所畏惧。 纵使切割师们经验丰富,缺乏勇气的他们只能被后浪推开,拍在沙滩上。唯有胆大,才显艺高。 想当年,相如有勇,青云直上。 蔺相如本为一介布衣,可他心中却怀凌云之志,寻伺时机施展才华。赵王珍爱和氏璧,不欲予秦,相如奉命于危难之际,出使秦国,完璧归赵。朝中大臣叹异,却也不得不服。相如心中怀着为国为民的勇气,面对强秦毫无惧色,而那些经验丰富的朝臣们的胆量却早已被秦王的威严吓得不知踪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相如有勇,扶摇直上,终让梦想照进现实。 品诗文,太白潇洒,佳作频出。 即便有“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李白的仕途依旧不顺,静言思之,或许出仕不是最适合他的,他应有胆量去开创一番新天地。离开京都,梦游天姥,他大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饮宴桃园,他欣然曰“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他敢于放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不再为做官疲于奔命,而是大胆放开,追求浪漫诗境。太白有勇,开怀豁达,芳名永存。 观江湖,梁山好汉,沧海一笑。 迫于官府的种种压制,他们也曾试图忍而不发,但骨子里似有种抑制不住的豪情,让他们不能一味忍耐。一呼百应,好汉们纷纷聚于梁山,开始自己的侠义生活。就算萍水相逢,他们也会仗义相救;朋友有难,他们更会两肋插刀;面对恶事,他们绝不姑息;对待恩情,他们十倍相还。凭着满腔热血与一身勇武,他们行走江湖,毫无畏惧。官府招安,他们大笑一声,继续吃喝。好汉有勇,相望江湖,潇洒一生。 胆大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即使被焚也丝毫无悔;胆大的詹天佑主持修路,面对质疑,不言退缩;胆大的吴菊萍勇敢接婴,面对危险,毫无畏惧。因为胆大,才显“艺高”,若无勇气,终属平庸。 我们虽是小角色,但只要心怀勇气,就不怕被埋没,终有一天,我们会绽放出自己的异彩! 赏 析 ☜标题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此段没有寻常考生的引例分析,没有拖泥带水的议论。开篇直奔主题,运用比喻,将三个因果的思辨关系直接切开,可谓稳、准、狠。 ☜再次点题。 ☜分论点一:“想当年,相如有勇,青云直上”。举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论证勇气带来成功。 ☜分论点二:“品诗文,太白潇洒,佳作频出”。举李白寄情山水的故事,论证勇气带来成功。 ☜分论点三:“观江湖,梁山好汉,沧海一笑”。列举好汉们聚义于梁山的故事,论证勇气带来成功。 ☜以上三个分论点单独成段,简练醒目,深深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再辅以概括事例,扩大文章的容量,强化文章的说理力量。再次点题。 ☜展望未来,我们因为胆大而精彩。 ☞ 精彩点击 考生紧扣材料,反向思维,角度准确,材料丰富,极具说服力。本文主要的优点有三: 1.标新立异,层次分明。作者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把常人公认的熟语倒过来立意,且由点到面,逐一展开,由个体形象到群体形象,由国内写到国外,让“胆大显艺高”的中心浮出水面。 2.运用排比,气势磅礴。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句,读来颇显气势,如文章开头的“因为胆大,我们会有……”“因为胆大,我们敢有……”“因为胆大,我们能……”这组排比句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胆大”的重要性,又如文章的结尾“胆大的哥白尼”“胆大的詹天佑”“胆大的吴菊萍”,列举古今中外因为“胆大”而有成就的经典事例,大增文章的说服力。还有文章三个分论点句式整齐,也构成排比。 3.一咏三叹,反复点题。作者不忘时时点题,段段点题。标题观点鲜明,结尾拓宽加深内容,中间紧扣关键词点题,便于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这种写法值得考生借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直接面对学生现状,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性强,让学生有话可说。很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复旦大学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对于考生,这样的作文不会出现审题失误、无话可说的情况。 材料第一段用优美抒情的文字来描述同学关系,通过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给本题的写作奠定健康的导向;第二段引用有关机构围绕同学关系做的调查,指出虽然有少数人不满意当前的人际关系,但多数人还是表示满意的;第三段材料紧承上述的“不满意”来探究原因,通过“有人认为”,集中指出“自我意识过强”“志趣、性格不合”“竞争激烈”等三种因素;第四段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增进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的途径。材料以绝大多数人“非常有信心”结束,预示人际关系可以搞好,社会能够和谐。其中,第四段为材料的核心立意部分。 立意角度有: (1)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当今同学关系紧张原因之我见。 (3)多为他人着想,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4)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5)化干戈为玉帛,让仇恨之树开出宽恕之花。 (6)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轻轻扶一把。 写作时,可叙写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遭遇和深切感受,重在描写,妙在倒叙,可以使用书信、日记体等体裁;亦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要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事例论证,使得文章缺乏说服性,要延伸扩展开去。且引用的素材要贴近社会与学生实际。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先提出“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观点。然后侧重从严以律己、治学修身方面做拓展,阐述加强自身建设与营造和谐氛围的关系的措施。写记叙类、议论类文章都可以。 当今同学关系紧张原因之我见 围绕当今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展开论述。自我意识过强、志趣与性格不合、竞争激烈是同学关系紧张的三个主要原因。写作时,可以主攻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指出成因,揭示危害,指点措施,但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多为他人着想,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文章中心:多为他人着想,在尊重理解、宽容友善中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写议论文,先提出观点,然后选古今中外事例和名言来阐发宽以待人,没有尊重、理解和包容就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道理;写小说、记叙文,可以通过演绎生活故事、塑造形象来反映主题。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文章中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写议论文,可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结合实际,正反对比分析论证;或找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揭本质、提措施。亦可写成记叙文,表现同学、师生之间各种微妙的人际关系。加入细节描写会更精彩。 化干戈为玉帛 学会理解和宽容,让仇恨之树开出宽恕之花。在现实生活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就要懂得理解和宽容,学会原谅别人的过失。写作时可叙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遭遇和深切感受,亦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 致我们正在冷漠的青春 河北一考生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古人又云:平生知己者,屈指能有几?真正的知己是高山流水的绝唱,是肝胆相照的坦诚,是会心一笑的灵犀。古人可能不会想到,过去了千年,当我们具备了寻找知己的条件,一大群人能够聚在一起学习、生活,却离知己愈行愈远。何哉?时移世易,贱情重利。 君不见,莘莘学子伏案苦读,竞争的压力危机四伏;君不见,关起门来朝天过,你的好坏关我何事;君不见,你有性格我有个性,你不服我,我何必服你!我们变得更像炸弹,一丝小小的火苗就能点燃一场血战。拳打脚踢,拉帮结伙,只为一泄私愤,恨不得打死你再踏上一万只脚。我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如此紧张?我们的青春到底怎么了? 有人说我们私心太重,只为个人前途、情感考虑,置他人于不顾,但是我们也有爱心,我们也一样喜欢帮助别人。有人说我们太过自我,周瑜的眼里容不下诸葛亮,但是我们并不是看谁都不顺眼,个性不是爱的杀手。有人说我们不善于理解他人,但是我们一样能捕捉到别人心灵的一丝颤动。但我们是有问题的,而且有时问题很大。 复旦大学投毒案才过去几天,瘦小的黄洋尸骨未寒。仅仅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便怀恨在心、痛下黑手。难道一个正在勃发的年轻的生命抵不上一念之恨?连生命都不尊重,更何谈尊重彼此的情感和观点!我们太脆弱了,脆弱得经不起一句狠话;我们心胸太狭小了,小得连一点谅解都放不进去。世上最可怕的并不是怨恨,而是有了怨恨积聚成仇;世上最可怕的也不是仇恨,而是正在冷血的青春。 当然,这只是个案,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种美好正在消失。 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各种宠爱包围,世界以我为中心。但是一旦走出家门,你忽然之间变得不重要了,没有人处处为你着想,于是你开始用冷漠的眼光看待别人,用自私的想法揣摩别人,用最坏的心思判断别人。毫无疑问,在局部地区,我们已经面临严重的情感生态失衡。 莫言说过:如果你觉得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那你必将失去朋友。朋友不是索取,不是贪念。朋友是关照,是理解,是宽容,是单纯的爱。没有了这些,我们什么都会失去。 是啊,我们必须真诚面对彼此。山东聋哑女孩张明月七年如一日照顾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同学张月,从而唤醒了身边所有同学的爱心;河北农大的学生照顾病逝同学的父母,举起了友爱的火把。一件件,一桩桩,不正表明着我们的青春其实是美丽的,我们的爱沉睡在心间很久了吗? 维吾尔族有句名言:朋友的深情,刀子砍不断。我们在一起,区区三年光阴,又何必让误解、哀怨、仇恨充斥其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让我们的青春像春天一样明亮美好,让我们之间的情感像花朵一样馨香四溢,让我们的青春洒满爱的光芒。 赏 析 ☜化用热播的电影名称作标题,新颖。 ☜引用古人的名言,反衬当今同学关系冷漠,暗扣材料,点题巧妙。 ☜由古及今,分析当今的同学离知己愈行愈远的原因。设问的运用,引人注目。 ☜三个“君不见”组成排比,具体解说“贱情重利”,气势磅礴。形象地写出同学之间剑拔弩张、针锋相对之状,字里行间饱含忧虑。 ☜三个“有人说”一气呵成,指出尽管人们对我们心存偏见, 但我们还是心存闪光之处,只是问题很多,自然引出下文“复旦大学投毒案”。 ☜此事例经典而鲜活,论证当今同学关系之紧张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反问、对比修辞的运用,强化了文章的情感色彩。 ☜“个案”说明此类现象不多,“美好正在消失”点明问题性质严重。 ☜再次分析“情感生态失衡”的原因,发人深省:因宠爱而导致自我为中心。 ☜莫言的名言,精准阐释朋友的内涵,对当今青年犹如灯塔,指引他们走出迷茫。 ☜承上启下,列举同学关系友善的正面事例,增强了文章的亮色,给人以鼓舞,让人满心亮堂。 ☜以“朋友的深情,刀子砍不断”收尾,呼应开头。结尾晓之以理,号召我们珍惜同学情谊,让青春充满友爱。 ☞ 精彩点击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本文主要的优点有三: 1.标题别致,引人眼球。本文题目套用热映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别致新颖;文章从青春角度切入,谈“为了青春美好,我们应该多些关照、理解、宽容,这样我们的青春才不会逝去”,符合题意。 2.层次鲜明,说理透彻。内容上紧紧抓住同学关系变得紧张的内在原因,条分缕析,逐层推进,由现象到追问,再到赞颂和期待,层次鲜明,构思有致,结构严谨。针对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深入浅出地进行质问,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很有现实感,使说理更透彻。结尾的两个正面事例,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3.语言优美,句式灵动。本文的语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原因在于整句的合理使用,如对偶句、排比句,有时还夹杂着一点文言,偶尔用几个叠词,如“一件件”“一桩桩”等,另外引用恰当的古诗文,使得本文更显厚重,更有论辩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简单明了,直接由关于孩子的三句名言警句引出命题。文题切中社会热点,关乎社会道德走向,对引领、指导中学作文教学起着正面作用,能引起人们的深刻思索。 丰子恺的话表达了对孩子眼光的欣赏、羡慕,但对考生来说,“眼光是直线”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因此带有追忆的特质。英国作家赫胥黎的话则侧重于对“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的批评与深沉的忧虑,对于考生,这便是他们的当下。英国作家菲尔丁的话则表达了对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的痛心,这个“孩提王国”当然应该包括孩提时期的天真、直率、真诚、善良、同情等人类诸多的美好情感,对于考生来说,那是他们即将面对的将来。 三句话的侧重点和内涵虽不同,但它们隐含着三个世界:孩提王国、青春年华与成人世界,材料中心对孩提王国持正面肯定态度,并对这一王国正在失去表示隐忧。细读文题,该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从正面切入:让我们的童心与时代一起跳动,永葆童真之心,不失赤子之心,发现诗意之心,让青春永恒,让灵魂永恒。 (2)从反面切入:分析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的危害,探究人类(成年人)失去童心的原因。 (3)还可以正反结合:谈创设宽松环境,议净化社会氛围。 此外,还可以从立意新颖的角度写:谈物质与精神对童心的冲击。 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要写出佳作,考生要有理性的思考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写作时可以“童心”为中心词语,然后回顾过去,针对当前,反思自我,返璞归真,写出充满童趣和理性的佳作。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永葆童真之心 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真正的生命,应该是本真的、柔和的、灵动的,即使是成人,也应葆有青春、葆有童真,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趣。 发现诗意之心 有了童真,不失赤子心,我们观看天地山川,就有了更多的诗意。你看:大自然就是一位妙音歌手,一阵风后,她在瓦楞间、山川间、天地间奏起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重音乐、轻音乐、打击乐、摇滚乐、大提琴曲、小夜曲……少男少女的心是柔软的。 创设宽松环境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称自己获奖得益于作品的文学品质,作品中一直在写人,“一直把所有人都当人看,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于教育而言,这一点同样适用。哲人有言,教育就是让学生有幸福感。把学生当成生命,当成人。需要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更彻底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一缕阳光,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孩子的童年,该有他们应有的童话世界。 净化社会氛围 在这个高速运转、喧嚣浮华的社会,快餐文化泛滥,还有各种青春言情与致富“秘籍”…… 我们需要从文化传媒的各个层面净化孩子成长的环境:文学、影视、娱乐、音乐、美术、动漫、网络等。我们应让孩子远离喧嚣、浮华、功利。 让物质与精神同行 我们成长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一切物质的丰富都与我们的成长成正比,但不知为何我们的精神却随着长大在萎缩,我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原本柔软的心灵变得硬化?又是什么让那心中原本美好的童真王国,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逐渐崩塌?是童心的遗失。“人不能光靠吃米而活着!”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苟且而忘记了心中的梦和远方”。 遗失的童真 浙江一考生 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孩子从卖气球的人手中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那张灿烂的笑脸。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我们不应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何圆滑世故,我们应反省是什么造成了童真的遗失,又是什么加剧了这种遗失的势头。 反观社会,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充满竞争意识,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当成年人大多在为金钱名利而奔波时,当与孩子共处时的谈资均为事业发展、利润亏损时,试问一张白纸又怎能不被沾染得墨迹斑斑?与此同时,将大人的不满足强加于孩子的成长历程之中,狼爸、虎妈层出不穷的当下,一个孩子的童真不是被孩子淡忘,而是被一种恶性环境所扼杀。 汪曾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金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时捉虱子的场景。这些童真未泯的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为虚浮名利、钩心斗角忙碌终生,而应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积极的乐观情绪。 在一个鼓吹神童的媒体时代,在我心里,不是童亵渎了神,而是神亵渎了童。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也因如此,他们能看到我们遗失的美好,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发问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童真的目光,或许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爱,能够照亮冰点以上的风景。 这份童真、这份初心,倘若一直坚守,如同守护一株鲜红欲滴的玫瑰,梦过于美好,守护也便更加沉重。天上人间,现实让人们知道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但为什么现实让人们害怕得连一个梦的开端也不肯轻易地为孩子许下呢? 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最好的成长,不是小小年纪就考上了名牌大学,不是小小年纪就深谙世俗之法,不是小小年纪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我更愿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之景。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便不会畏惧。 有些事终要经历,那便到时深究,有些事如此美好,为何不好好珍惜?遗失的童真,带给了我们怅惘,但愿这番省悟能让天真无邪的笑声在风中散播得更久一些。 赏 析 ☜以排比加对比加比喻的形式开篇,长短相间构成整句,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文采飞扬。 ☜三个“被”字用词精当,直逼“遗失”之因;末句承前三句顺势立论,呼应标题,揭示中心。 ☜“孩子从卖气球的……”句,形象阐释童真,说明孩提时的美好。而如今“沉重的学业”使得童心丢失殆尽。今昔对比,情蕴其中,顺势提出论点。 ☜巧用“反观”过渡,分析社会竞争、家庭影响也是童心遗失的原因。 ☜“强加”揭示了成人行为的荒谬,把脉童心早泯的根源,思辨中见逻辑之美。 ☜“不是……而是”并列复句,强调环境对孩子的扼杀。反面论证之后,再正面论证“童真未泯”者可爱的一面。 ☜从“童亵渎了神”到“神亵渎了童”,字里行间能看出考生对生活的哲思和独到的见解。 ☜假设论证。坚守童真,时间就会美好,但这需要坚守者本身的努力和大人们的默许。 ☜“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言现实何其无赖,颇具讽刺意味。 ☜写“我”向往的童真,先用三个“不是”否定,然后用“更愿”肯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原始童真图。 ☜结尾呼应标题,揭示中心。 ☞ 精彩点击 此文为2013年浙江高考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满分,主要有三点: 1.以小见大,主题深刻。文章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度的思考,借一个中学生的眼光来审视“童真的遗失”,揭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观点沉重深刻,可谓小角度、大主题。 2.语言精练,富有文采。文章洋洋洒洒近千言,除首段稍显枝蔓,其他几乎字字珠玑,语言从容中显简洁之美;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并引用课文中学过的诗句,形成了一种富有韵味的腔调,语言富有文采。 3.为时为事,感情真挚。作者感时伤怀,面对遗失的童真,顾盼中,作者悲天悯人、痛心疾首的姿态跃然纸上,尽现行文情感之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材料为寓言故事。材料说的是修船工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刷油漆外,顺手帮船主补好了船上的小洞,无意中拯救了船主的孩子。船主在事后感激酬谢。材料蕴涵丰富,所提供的切入角度比较多,有很大的选择机会和发挥空间。这道作文题鼓励考生发挥创造力,多角度看问题,弘扬时代正气,彰显美好的精神品质。 作文没有在审题上为难考生,让大家都有话可说。像“善行”“良知”“职业道德”“责任”“小与大”“细节与成败”“知恩图报”“诚信”“和谐”等立意都在材料范围之内。 这个材料涉及“修船工”“船主”两个对象,因此至少有两个立意角度: (1)从修船工的角度:①歌颂善行、义举(小举动大善行);②强调责任、职分(修船工只要完成给船刷油漆这一本职工作即可,但他顺手把漏洞给补好了,体现了修船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可以写“责任与良知”“敬业习惯与素养”“责任伴我行”等;③重视细节,小事关大局,于细微处见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小举动有大力量。 (2)从船主角度:①知恩图报,懂得感恩,常怀感恩之心;②对待隐患的态度,办事情不能马虎大意。 (3)还可以从兼顾修船工和船主的角度:①小善成大德,举手之劳成大德;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③行善有好报;④一方无私付出,一方知恩图报。 应该注意的是,寓言故事只是引子,不能拘泥于材料不做生发、就事论事,不能只谈船主和修船工之间的事,必须将文章的主题拓展到人生或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出乎其外”,完成由具体材料向抽象道理的升华,体现材料所蕴涵道理的普适性。 精彩拟题:①分内与分外;②心蚕吐丝,织善成网;③付出与所得;④有一种品质叫感恩;⑤带着善心上路;⑥无心插柳柳成荫;⑦让善念点亮人间;⑧善举无痕爱意长;⑨感恩哥与善良弟的书函;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善念义举 修船工的工作是给船刷漆。修补漏洞,并非其分内之事。但其发现船底有漏洞后,就顺手补好了。修补漏洞后,无片言张扬之语,低调、淡定。船主的孩子安全归来,船主送来酬金,人们方知修船工修补了漏洞,可见修船工心存善念,行善是其本能。据此,可赞美善行义举、高尚人格;亦可鞭挞人性沉沦于功利,呼唤人性良知。 利人利己 修船工修补船底漏洞,无心插柳柳成荫,挽救了船主孩子们的性命,自己也收到船主送来的丰厚报酬,由此可见,“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利人之举,常常也是利己之事。可倡导人们乐于做好事、做善事,善有善报,即使没有得到物质报酬,起码有精神赞誉。可劝慰人们,即便没有精神赞誉,毕竟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精神上超越他人。 知恩图报 船主在孩子乘船出海后,悔恨连连;得知孩子安然无恙归来,原来是修船工修补了漏洞之后,感谢连连,送修船工丰厚报酬,表现船主知恩图报,心存感恩。据此可结合“南京彭宇案”,号召人们要乐于行善,受益者要知恩图报 ,两者结合,才能世风清爽,河山大美。当今社会感恩意识淡薄,人心不古,英雄流血又流泪,理当引起社会反思。 责任、细节 船体刷油漆之前,漏洞未补;船下水之前,还是亦然。可见,船主对细节把握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倘若不是修船工顺手补好了漏洞,乘船出海的孩子定命丧大海。据此可从“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勿忽视细节”“今日事,今日毕”“细节决定成败”等角度审题立意。当然,亦可实题虚做,主张补上事业漏洞、社会漏洞,甚或民族、国家漏洞。 勿以善小而不为 河南一考生 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因此挽救了一群孩子的生命。生活中也是这样,小小的举动往往有大的收获,尽己所能,何乐而不为? 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 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会想到,许多年前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当他还是记者时,曾报道过一次很平常的盗窃案,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结尾做了一句点评:“以如此娴熟、细腻的手法作案,真让人惊叹,这样的人若做其他正事难保不成行业先驱。”那名小偷为此大受鼓舞,洗心革面,如今已成为台湾几大连锁食品店总经理。确实,林清玄一次无心的赞美改变了小偷的人生,使他演绎出别样的传奇。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善良的话语能带来无限希望。 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 一位农夫发现跌入粪池正在挣扎的小孩,毫不犹豫地救了孩子。作为回报,小孩父亲答应供农夫的儿子接受教育。于是,农夫儿子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成为二战时挽救无数人生命的特效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而被救的小孩则是二战时叱咤风云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倘若不是农夫的举手之为,二战时英国又究竟是怎样一番惨象?没有药品,没有精神领袖,英国的历史定是悲剧。就像落在干旱土地上的一滴甘霖,善良的行为能创造伟大奇迹。 点滴爱心,汇成社会关爱的海洋。 我们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雷锋一出门,好事一火车” 。他总是从小事做起,给老人让座,为难者捐钱,帮助有困难的人……用点滴的爱心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把有限的生命活成无限的长度。同样,“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几十年来坚持献血,总量达全身血液的十倍!这些鲜活的事例无一不让我们感动,敬仰!把他们作为学习榜样,奉献各自的爱心,世界就会变成一片爱的海洋,和谐美好。就像蝴蝶一挥翅能引起一场飓风,善良的行动能积累出人性的光辉。 如今,社会上确实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扶起老人反被诬,小悦悦无人救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是的,我们承认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本性,不能抹掉人与人之间最纯洁的关爱与真情!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用小行动点燃大激情!相信善良的力量,相信人性的美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愿我们铭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奉献自己的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 赏 析 ☜标题“勿以善小而不为”引用名句,可以视为总写,统领全文。 ☜采用“情节压缩法”切入,对转述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一笔带过,入题简洁。 ☜分论点一:“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好言一句三冬暖,林清玄善良的话语,给小偷以极大的鼓舞,小偷从此洗心革面。 ☜“善良的话语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明”,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分论点二:“举手之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列举农夫的善举,形象地论证帮助别人,幸福自己。 ☜“善良的行为就像落在就像干旱土地上的一滴甘霖”,尤为及时。 ☜分论点三:“点滴爱心,汇成社会关爱的海洋”。本段以雷锋、郭明义为例,把善良的行为比作“蝴蝶一挥翅能引起一场飓风”,能让世界充满爱。 ☜在上述正面论证的基础上,从反面列举社会上不良的现象,并阐释我们应该如何正视这种现象,大增文章的时效性。 ☜篇末再次强化中心,引用名言、歌词彰显文采。 ☞ 精彩点击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条理清晰,说理透彻。主要优点有: 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值得称道的是精心组织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总论引用材料中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的故事,主体用并列式的三个分论点分层面展开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井然。篇末再次强化中心,引用名言、歌词彰显文采,结构严谨。 2.选材广泛,鲜活新颖。文章既摆事实,先后列举了林清玄、英国农夫、雷锋、郭明义等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与不同领域,不但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与深度;再者讲道理,援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等名言、歌词,或来自古人,或来自领袖,或来自歌词,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铿锵有力,激情飞扬。文章所列三个分论点及每个分论点后的“就像……”的比喻句使文章感情充沛而且自然流畅,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试题沿用了往年“提示语(材料)+题目”的形式,即引用古今中外有内在关联的三则材料+命题。而这三则材料又有明显的提示、引导的作用,实际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这一题目可写的东西很多,可以写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也可以写现实,还可以写历史。题目能引导考生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爱生活、爱家庭、爱社会的理念。 三则材料涵盖古今中外:第一则从亲情角度,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怜爱;第二则从个人角度,讲的是个人对祖国、对大地的忧戚与深爱;第三则从伟人的角度,讲的是伟人心灵中那种博大的忧患与至爱。 这三则材料的中心是“忧与爱”。忧,指担忧、发愁、忧虑等。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爱,指关爱、慈爱、博爱等,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与”则表明两者的关联。“忧与爱”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是一体两面的。忧,源自于爱。爱之深,忧之切。忧中有爱,爱中生忧。写作时要注意,这种类型的作文不能只顾一方,忽略另一方。 三则材料提供了三种具体的写作角度: (1)从母亲对子女的忧与爱的角度:忧从爱中来。 (2)从公民对祖国、对大地的忧与爱的角度:因爱而生忧。 (3)从伟人心灵中的忧与爱的角度:爱之深,忧之切。 本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如一般的议论文、叙议结合的散文、针砭时弊的杂文、情景交融的抒情文、情感深厚的记叙文。但无论写哪种文体,一要化大为小,大题小做;二要文中有“我”,避免“大路货”,避免“套话作文”;三要注意“忧”“爱”的对象应该是同一的,不要写成“忧甲爱乙”。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因爱而生忧,忧国忧民催生大爱 从伟人心灵中忧与爱的角度立意:先援引杜甫“穷年忧黎元”“安得广厦千万间”等诗句,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列举屈原、鲁迅、邓小平等忧国忧民的事例,引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来阐述大爱,再引用辜鸿铭希望汪精卫不要亲日,要爱国,担心他成为汉奸、危害祖国的事例,论证“因爱而生忧”的论点。 爱之深,忧之切,山河之殇 从对自然和文化忧与爱的角度立意:写爱江南的优美与风韵,忧江南的污染与破坏性开发;爱传统文化之精妙而忧当今之消逝,如湖南江永女书之不传,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之被拆等,凸现对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现状的担忧,借此表达“爱之深,忧之切”的主旨。 母子间,忧与爱 从母亲对子女的忧与爱的角度立意:通过小事讲述母子之间的情感故事,子女离家时母亲的反复叮嘱,表明“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离家时,子女嘘寒问暖,表现“母行千里儿担忧”。这样,表现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忧与爱。 教育的忧与爱 爱是一门学问,忧也是。哪儿有恰当的忧,哪儿有真正的爱,哪儿就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曾道:“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育人犹种树,异代不同时,如此而已。忧与爱互动,完美的家庭教育何尝是单向的? 忧与爱 江苏一考生 老王蹲在墙角,两手对插在袖筒,终于不耐烦地啐了一口。 小区近来又开始搞绿化,就在老王所住公寓后,轰隆隆的机子整天响个不停。这咬一口,那儿又吐出来,一排常青植物规矩地躺在路边。 老王进城一年多了,还是不能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看到这些小树,他总忍不住怀念老家那片地。 “噫,种两垄豆角哪!这么好的地!”他望着花坛,叹了口气。 老王从前可是个种田好手,手上老茧至今又厚又硬。 前年拆迁,老王无奈地住进高楼,地耙、平车、铁锨都没地儿放,只好当破烂扔了,只一把锄头实在舍不得便留在了墙根。 离开了土地的老王像塌陷的土坑,只有被寂寞逼疯的草在向上生长。 那块地,他回去看过几次。晒豆腐干似的被晾在那儿,没有动静。 他觉得心疼,那份烦忧藤条般缠捆了笑容。老王是个粗人,提炼不出“家园荒芜”这样的概念,他只是担忧。 像担忧秋日里留在地里没收的一亩庄稼,担忧扔在墙角的一包麸皮,或者一只秃了尾巴的老黄狗。 他被逼无奈,抛弃了它们。 始终是放不下的,生活可以一夕之间改头换面,而对土地生生不息的爱哪能说断就断? 忧与爱似利箭进入皮肤,因为深,所以痛。 老王渴望重回故土,哪怕再扛一扛锄头。 然而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失了根的农民,他能如何反抗?唯一可以慰抚自己的,还好,还有一把锄头。 “举——前探——”老王扛着锄头在一群老头、老太太前做着示范,“好,回落——收!”戴眼镜的老人们略显生疏地扛好了锄头。 老王啐了口唾沫在手上,想起前些日子自己被邀来做“锄头健身操”的教练,他稍一迟疑也就答应了。 因为他肩扛锄头时,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觉才会淡一点儿,那块干旱的心地才如久旱逢甘霖——滋润起来。 最近,老王又开始了新研究——“铁锨健身操”。 沉溺于此,只因他不知如何排解他的忧,不知如何安放他的爱。 赏 析 ☜“蹲”“插”“啐”等动词,逼真地写出了失去土地后的老王之“忧”。 ☜因为爱之深、忧之切,故而睹小树而思家园。 ☜真乃见仁见智!成天待在水泥盒子里的城里人见到空地想到的是“绿化”,而原本务农的老王想到的是“种瓜种豆”。 ☜这把锄头是一个“由头”,为下文的“锄头健身操”埋下了伏笔,也为情节的展开张本。 ☜巧妙的比喻,写出了老王失去田园这个“根”后身心无着的痛苦。 ☜化无形之“烦忧”为有形之“藤条”,形象而真切。 ☜这丝丝缕缕、碎碎片片,就是这样让老王“不思量,自难忘”,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老王那份已融入血液中的“忧”。 ☜题扣得巧!既由感而发,不抒不快,又入木三分,直穿主旨。 这把“锄头”是一根精神的“稻草”。 ☜老王做得很专业!老王于“寻他千百度”之后,终于找到了排解痛苦的出口,因而“示范”得投入而忘形。 ☜这一细节,于不经意间显露出老王是一个干农活的“老把势”。 ☜“迟疑”一词,写出了老王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城里的一群老头、老太太面前“表演”,老王怎拉得下那张老脸啊!但终是“爱”深“忧”切,老王最终还是“豁”出去了。 ☜这是一种情怀的“软着陆”。真是“一发而不可收”。 ☜“沉溺”一词用得够味,老王实在被煎熬得太久了! ☞ 精彩点击 这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亮点在三“化”: 1.化大为小。作者通过小小的锄头承载了对于生命之“根”之忧(即田园“荒芜”之忧),表现了农业文明远逝情境下的阔大思虑,也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重大主题。而老王之所以忧,是因为爱,爱他生活的家园,爱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小说切入口小,旨意深远,被阅卷老师称为“一篇惊警世人的小说”。 2.化虚为实。“忧与爱”是一缕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思,但作者却借助老王的一把锄头将它“实化”了。随着“失田园——寻慰藉——扛锄头”的情节展开,老王心中的那份对田园“忧与爱”的情思逐渐渗滴、流淌直至奔涌了出来。的确,在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逐步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个朴实得像泥土一样的农民失去土地之后,虽有切肤之痛,却是无力回天。老王舞动的“锄头”是意念中的,他的抗争也是阿Q式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带给人的是一种“含泪的笑”。 3.化抽象为具体。作者精选比喻,如“离开了土地的老王像塌陷的土坑,只有被寂寞逼疯的草在向上生长”“那份烦忧藤条般缠捆了笑客”“忧与爱似利箭进入皮肤,因为深,所以痛”,均能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形象生动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2012年浙江卷给出刘继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材料,要求就网民对其女儿“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热议,选择一种看法来写作。这适合学生思考维度,将现实生活现象上升到对英雄,其实是对人生成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上来。因此,本题目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更有利于引领和开拓考生的思路,引导考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人生成功和成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生命观。 从内容上来看,理解“路边鼓掌”和“路上奔跑”的内涵,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行文的关键在于如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触,由表及里,体现自我对于人生定位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材料中网民甲、网民乙、网民丙的话分别代表了人们对此话题的三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写作。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追求,更同意哪一种观点,愿做这三类人中的哪一类人。具体说来,材料中的三个网民,加上刘继荣女儿,立意角度有四种: (1)从网民甲的角度:赞成做个“路边鼓掌” 的人,过好自己想要的普通人的生活。 (2)从网民乙的角度:赞成做个“路上奔跑”者,成为时代的英雄。 (3)从网民丙的角度:时代呼唤“奔跑”的英雄,也需要“鼓掌”的人。 (4)从女儿角度立意:既可以肯定其做个“鼓掌”者,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行为,也可以否定其一味“鼓掌”,生活中不敢于“奔跑”的行为。 本文写作的关键在于围绕自己选定的主旨,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融入自主的探究思考,呈现自我的生命景观,这样文章才会构思独特,内容鲜活,情感真挚,才能彰显个性魅力,触动读者心灵。 立意角度 写作思路 赞成“路边鼓掌”,过好自己想要的普通人的生活 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奔跑者”甚至“领跑者”,所以甘做“鼓掌者”是值得肯定的。“坐在路边鼓掌”并不意味着就是人生的失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种快乐。谁说坐在路边鼓掌的就不是英雄了呢?只要快乐幸福,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而这需要被教育者有精准的人生定位及教育者应该有良好的心态。 赞成“路上奔跑”,成为时代的英雄 社会发展需要普通劳动者即“路边鼓掌者”,但更需要精英、模范,即“路上奔跑者”。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有人“奔跑”,才能带动路边的“鼓掌者”,才能引领更多的人向他们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数的“鼓掌者”有了心中的榜样,有了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弄潮儿,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写作时要确立做“路上奔跑者”这一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议论或记叙即可。 时代呼唤“奔跑”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定位各不相同。“ 的英雄,也需要“鼓掌”的人 奔跑”者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带给我们希望,因此能做将军的人就努力做将军,成为“奔跑者”。同样,历史的发展也不能缺少“路边鼓掌的人”。如果当不了“将军”,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在某些时候,“士兵”也能晋升为“将军”。精英有精英的价值,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作用,社会需要“奔跑”的英雄,也需要“鼓掌”的人。 不能一味“鼓掌”,生活中要敢于“奔跑” 喜欢“路边鼓掌”,是甘于平庸,不思进取之心作怪。如果我们一味充当看客,畏手畏脚,在稳定的工作岗位追求安稳,那么我们的青春无异于一潭死水。“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要敢于走在时代前头,以勇气为支撑,以智慧为工具,直抵成功的彼岸,要让他人为我鼓掌。 光荣的荆棘路 浙江一考生 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身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仅有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会有谁在奔跑,将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将有谁来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社会像一个大舞台,站在台上表演的人有之,而站在台下鼓掌的人却是占了多数。人们为他人的精彩鼓掌,分享他人的成功来体会快乐,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我也同样能够让别人见证我的美丽,也唯有这样的共同创造,才能推动时代前行。 我想起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会的大梁,成就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槃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 况且这样的参与对别人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我也许不是鼓掌的那个人,但我踏过的每一步,洒下的每一滴汗,留下的每一份情,俨然都是为我身后的人群添了一点温暖,一点鼓励。谁能否认我在这样奔跑的同时也为他人留下了掌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在奔跑。我勇敢地踏上了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哪怕一个人,哪怕孤单到想落泪,我都愿做一个先行者。 我不能否认刘继荣女儿的话有一定的可取性,为别人喝彩的确重要。但我更坚信,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种信仰,一种期待,一种追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亲自参与努力奔跑的过程。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那么多世纪,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我只愿随历史的洪流一路奔跑,时代推我前进,我为时代领航。 赏 析 ☜“光荣的荆棘路”引用安徒生的散文题目,暗扣作文题“路上奔跑”,凸显文章的立意。 ☜假设论证,论证人人都做鼓掌者,那么就没有谁来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就无法开创新天地。 ☜正面分析我们也可以创造人生的精彩,推动时代的进步,让别人见证我的美丽。 ☜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叙写民族的引领者群像:他们都是奔跑者,而不做鼓掌的人。 ☜用“有……对……”的句式,列举沈从文、巴金、茅盾、郭沫若等人的事例,论证只有人人勇敢奔跑,才有民族的进步与复兴。 ☜“况且这样的参与对别人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一句,堪称“天外飞仙”,一下子把“奔跑”与“鼓掌”榫合起来。引冰心的话严丝合缝,紧接着的议论又提升了文章立意的高度。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我”不做鼓掌者,而愿做先行者。为身后的人群添一点温暖,一点鼓励。境界高妙。 ☜树立自己的观点,但不排斥其他言论,体现了作者的哲学素养。 ☜拟人修辞,形象生动说明历史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我愿追随历史奔跑前行,成为一个领跑者。再次点题。 ☞ 精彩点击 本文是浙江卷阅卷组推荐的难得的满分作文。文章主要优点有三: 1.立意高远,主题深刻。考生紧扣考题材料落笔,中规中矩,然后笔锋一转,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主旨: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但进步与复兴需要奔跑前行的人。立意颇具思辨色彩。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开头援引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反向假设引出下文,进一步正面强调观点,再用“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的一代人的事例来佐证观点,材料经典,不落俗套。由于他们的奔跑,“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至此,立意更加高远起来。紧接着,文章再将主题挖掘引向深入,强调奔跑的意义以及“我愿做一个先行者”。最后再次分析考题材料中刘继荣女儿的话语,既不断然否定,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结尾,回扣题旨,重申主张,格调高昂,振奋人心。 3.取材巧妙,材料丰赡。文章取材巧妙,考生避开了作文素材书中常见的大路货,另辟蹊径,从课本选材,不管是诞生晚清的群体形象,还是冰心的名言,都可以在语文教材中找到其影子,作者大胆拿来,为我所用,不费气力就完成了文章的写作,不愧为选材用材高手。 附录 《王大绩高考语文备考方案》精选 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是什么? 一方面,高考语文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对中学语文学科的属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恰切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自有渊源。唐人韩愈曾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并没有说可以“大学而小遗”。他是在晚唐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偏重“小学”,轻忽“大学”,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状况下,提出上述观点的。韩愈所强调的实质上就是“小学”与“大学”的统一。韩愈说的“小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等;韩愈说的“大学”,就是儒家之“道”。对于韩愈的这种思想,我们今天大体可以意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离开语文的“人文性”,只谈“工具性”,这种“工具”固然是苍白的;反之,离开语文的“工具性”,空谈“人文性”,这种“人文”也是廉价的——这里的关键是二者在实践中的“统一”。 正是中学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中学的其他学科都是科学学科:自然科学是理科,社会科学是文科。科学必须讲究专业术语,必须探究细密的方法。非科学的语文就不适合这样。中学语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学科,不是与其他学科等同意义的科学。承认中学语文学科不是科学学科,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们说中学语文不是科学学科,有许多证据。同学们写议论文,议论文应该是中学语文中相当具有“科学”特质的内容。有一种论证方法叫举例论证: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不是科学的证明方法;科学不允许,也不承认这种证明。数学家陈景润致力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偶数都可以表现为两个素数之和的形式。有一千个、一万个例子表明它的正确,人们至今举不出一个能证明它不正确的例子;但是仍然不能证明这个猜想的科学性—— 这才是科学。举若干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不是事实胜于雄辩,这是雄辩胜于事实。语文环境创造的往往并不是科学定理,只是某一社会环境下认定的公理。一杯水,这是常识。它有两个发展方向: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就是水的分子式、离子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向语文的方向发展,就可能是一掬清凉、一种滋润、一股生机、一份殷切的期盼、一片体贴和关怀。 中学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学科,中学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高考语文一贯淡化专业术语、摒弃琐细的所谓“技巧”,这符合并体现着中学语文的性质和要求。诸如语法、修辞、句式、手法、流派,这些对语言、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把语言、文学当作科学来研究的专业,是学问,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从业基础,但与中学语文,以及与高考语文的基本方向、核心内容并不相同。我们需要遵从学科规律,依据高考实际,做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学语文学习的核心是感悟生活、体察语言、锤炼思维,进而使学生思想深刻、感情丰富、传承民族文化、通达事理人情。高考语文也在其中。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高考也是一种对智力能力的考试,不是单纯的体力毅力的拼争。要提高备考效率,优化备考效果,就不能盲目陷入“题海”战术。备考目的要高度明确:一是明确意识和思路,做到思路清晰透彻,答题正确快速;二是激发充实内涵积淀,在高考的鞭策下,扎实提升语文素养。 基于上述原因,语文备考需要明确考点,认识各类题目的特点;更需要模糊考点,充分认识各类题目的共性。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有“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语文高考采用笔答形式,不考“听”和“说”,只考“读”与“写”。“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吸收、判断、鉴赏的相关能力;“写”考查释放能力,即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归纳,“写”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演绎。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阅读”“写作”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价值。如果把语文试卷喻为一张餐桌,那么,在这张餐桌上,摆放着形态各异的馒头: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高的、扁的……我们需要认识它们外在的差异,更需要明了它们本质的相同。各类题目,只是对“读”“写”要求的侧重不同。阅读类题目,以“读”为主——读诗、读文,是“读”;但回答问题,就是“写”,只是不要求写800字,而是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写作类题目,以“写”为主——读作文题目,读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是“读”;但显然,“写”成800字作文是主要的。 这样认识语文备考,才能提升效率、优化效果。因为,我们做任何一种专项准备,都牢盯“读”“写”的根本规律,迁移、转化、共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语文高考,自然需要了解语文备考的要义。平时,学生们学习语文,目的是充实知识,提高能力。打个比方,是在打造一把刀剑。进入备考阶段,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打造刀剑,而是磨砺锋刃。如果刀剑没有打造好,锋刃当然就磨不好。我们要解决的是,刀剑打造得不错,知识能力都不欠缺,就是总不能获得稳定的、理想的成绩,也就是要解决磨砺锋刃的问题。至于语文考试——我这里说的,只指每年6月7日的高考考试,而不代表任何模拟考试。模拟考试,都是备考行为——在高考考场上,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磨砺锋刃,而是使用刀剑。快速正确,获取高分,是考场行为的唯一目的;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获得最高的成绩,是考场行为的不二追求。 在这一点上,做模拟试题和做高考试题有重大差异。例如,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道选择题目,A、B、C、D四个选项,如果判断出答案是A,那么B、C、D就不必再看了;但是在模拟考试中,四个选项都需要审思,因为它们都是很好的“磨刀石”,都有“磨刀”——备考的价值。在高考考场上,一道选择题目的四个选项里,有两项犹豫不定、把握不准,那没关系,正确认定答案选项就是胜利;但是在模拟考试中,能够确切认定的选项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并不需要通过它解决什么疑难,而把犹豫不定、认识不清的选项弄明白,才是更重要的。这一差异,只在语文学科里体现得特别鲜明。对于数学选择题而言,四个选项里,一个正确,其他三个自然错误;但在语文选择题中,四个选项,大多是各自独立的,相当于四道小题目。如果将模拟考试的方式用于高考考场,写作文的时间将捉襟见肘;如果将高考考场方式行诸模拟考试,就达不到备考的效果——“用刀”和“磨刀”,势难兼顾。 其他题目,也存在类似差异。在高考考场上,一道问答题,答出要点是关键;在模拟考试中,则要追求尽善尽美。若非如此,就不能通过备考实现意识高度明确、思路特别清晰和激发充实内涵积淀、提升语文素养这两项任务,更不能在完成答题任务的同时,提高语段写作的能力。 一、据题精答——检索的自觉 我们关注试题的走向,更需要认识试题的本质。我们关注试题的外在形式,更需要关注试题内在的思维要求。高考语文试题的本质不是随个人意志转移的,它是被语文学科的性质和高考的环境任务决定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着语文考查的本质。 常说“语文等于生活”,都知道“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同”,这两句话不能只是空谈。生活中我们在做什么?出生、哺育、择校、选友,乃至我们迈出每一步路,都是在“检索、加工”。只是,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很多“检索、加工”的行为都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自觉“检索、加工”,往往只在重要事情中显现。因为重要事情创造价值,需要斟酌权衡、讲求效率、优化效果。语文高考,当然重要,因此必须提升“检索、加工”的自觉性。“自发”还是“自觉”,这是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分野。经过多年勤奋学习,同学们有理由以“专业考生”的姿态进入考场。 所谓“检索”,就是根据题目的指向,从文本中提取答案信息的过程。 所谓“加工”,就是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达到题目要求的过程。 高考的环境任务,决定着语文试题的本质。 高考语文题目所采用的文字材料,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是一个词句,一个句群,一个段落,一篇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是散文还是诗歌,它的本质都必然呈现为“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交织的状态。这是不以命题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这“必然”,为高考的环境和任务所决定。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考试,又是大规模的快速阅卷,为保证权威性,答案必须建立在鲜明的、确凿的、无可置疑的答案信息的基础上。但是高考又是选拔性的考试,它的每一道题目都需要有一些考生答对,还必须得有另一些考生答错才行;如果某道题目所有考生回答都正确,那就是一道废题,因为它无法实现高考区分、选拔考生的任务。怎么让一部分考生失误呢?只有用干扰信息滋扰。只要高考的环境和任务没有改变,那么无论谁来命题,什么地方命题,都无法另起炉灶、另辟蹊径。 如是,既然题目如此构成,那么无论解答何种题目,根本原则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两类信息——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分割,检索、加工答案信息。 [2015年天津卷,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________。阅读散文,我们能体味到鲁迅的________,冰心的________,梁实秋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________。 A.情趣 冷峻深沉 温和娴雅 至关重要 B.情趣 冷峭阴沉 冲淡平和 至关重要 C.情调 冷峭阴沉 温和娴雅 举足轻重 D.情调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举足轻重 【答案】 A 【典例精析】 第一组近义词语:情趣、情调(比较“趣”和“调”:前者侧重“志趣”;后者侧重“格调”) 检索题句横线前后语句: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________。判断依据词语:个性。 个性和情趣——恰当;个性和情调——不恰当。 第二组近义词语:冷峻深沉、冷峭阴沉(比较“峻、深”和“峭、阴”:前者侧重深刻;后者侧重阴郁) 检索题句横线前后语句:我们能体味到鲁迅的________。判断依据词语:鲁迅。 鲁迅的冷峻深沉——恰当;鲁迅的冷峭阴沉——不恰当。 第三组近义词语:温和娴雅、冲淡平和(前者侧重“举止”,多指女性;后者侧重“心态”,多指男性) 检索题句横线前后语句:冰心的________。判断依据词语:冰心。 冰心的温和娴雅——恰当;冰心的冲淡平和——不恰当。 第四组近义词语:至关重要、举足轻重(前者侧重“重要”;后者侧重“地位”) 检索题句横线前后语句: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________。判断依据词语:真挚。 真挚至关重要——恰当;真挚举足轻重——不恰当。 【聚焦考查实质】 在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间连线。 ①个性 情趣 情调 ②鲁迅 冷峻深沉 冷峭阴沉 ③冰心 温和娴雅 冲淡平和 ④真挚 至关重要 举足轻重 【说明】 答案信息是答题的依据,考查的实质。题目必须以答案信息为支撑,不然答案就没有权威性,不能在大规模笔答考试中采用;但是,题目又不能只有答案信息,必须用干扰信息来保证考试的区分功能。处于考试环境和考试目的之间的高考题目,必然呈现答案信息与干扰信息交织的态势。 [2011年课标卷,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答案】 A 【典例精析】 A.默读,提取出阻隔内容“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如果有语病,就认定病句;如果没有,就跳过。再默读余下部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战略课题”。 B.默读,提取出阻隔内容“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如果有语病,就认定病句;如果没有,就跳过。再默读余下部分“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默读,提取出阻隔内容“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 80%反映确实有疗效”,如果有语病,就认定病句;如果没有,就跳过。再默读余下部分“这种感冒新药经过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 D.默读,提取出阻隔内容“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如果有语病,就认定病句;如果没有,就跳过。再默读余下部分“以带给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聚焦考查实质】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是 A.质量是因素,提升是课题 B.创造服务 C.在病例中试用 D.以带给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2015年浙江卷,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________。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 D 【典例精析】 语段共三句话。要求填写语句的横线在第一句:“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________”,关键性答案信息是“大石头上坐坐”。A、C两项说“阳光和雨露”,B、D两项说“这石头”。衔接紧密的应是B、D,排除A、C。 比较B、D,两项差异在于:B项描述一种情状,重点仍在“阳光和雨露”;D项明确介绍“这石头”的状态,与上文衔接更连贯,最恰当。 【聚焦考查实质】 下列与“大石头上坐坐”衔接紧密的是 A.阳光和雨露 B.这石头被 C.阳光和雨露 D.这石头是 二、检索阅读——检索的实用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内容,更需要具备“检索、加工”的自觉意识。 各份试题对现代文阅读的设置、定位和名称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或者称作“必考阅读”,或者称作“论述类文本阅读”,比较统一的通俗名称为“小阅读”。这一组题目以选择题目为主(某些自主命题省市的试题也有简答题目、填空题目,例如北京卷、江苏卷,浙江卷等)。 第二类,或者称作“选考阅读”,或者称作“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比较统一的通俗名称为“大阅读”。这一组题目以简答题目为主(某些试题也有选择题目,还有探究题目、延伸题目等)。 一般而言,“小阅读”(尤其是其中的选择题目)侧重于对检索意识和思路的考查,需要意识明确,思路清晰;“大阅读”则侧重于对加工意识和能力的考查,需要思想深刻、感情丰富、逻辑严密、通达事理人情,富有审美情趣,需要更丰厚的人文内涵。 对“阅读”和“阅读能力”不宜笼统看待。阅读目的有别,方式也不尽相同。看看小说、杂志,是消闲阅读;翻翻晚报、广告,是浏览阅读——这类泛读是低于高考阅读考查要求的。读学科课本、学术文章,是专业阅读;搞学术研究、科学研究,是探究阅读——这类研读是高于高考阅读考查要求的。无论哪种阅读,都离不开检索和加工。 高考阅读的主要方式是信息阅读,又称精读(精明阅读),大体介于浏览阅读和探究阅读之间。据题检索,进而加工,更是必需的环节。 精读能力在考试中展示的双翼,一是检索答案信息,二是加工答案信息。这里我们用的表述是“展示”,而不是“提高”。一方面因为,“提高”并不是语文备考阶段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因为,“精读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都大体具备,只是往往不能展示。若要双翼高张,一要排除干扰信息滋扰,二要调动知识能力积累。需排除的干扰信息,大多是文本中与题目疏离的专业性、铺排性、描述性信息;需调动的知识能力,大多是生活常识和语文能力,而不是专业性的知识。下面举例来说。 [2014年课标Ⅱ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思路结构图]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答案】 C 【典例精析】 A.检索选项对应文句: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是“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 B.检索选项对应文句:①《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②《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亟尽孰燔其余”“有余者速焚之”是“ 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检索选项对应文句:①《二年律令》规定:“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②《唐律》规定:“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以故致死”是“伤害生命”。 D.检索选项对应文句:《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意思是“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答案】 B 【典例精析】 A.检索选项对应文句:①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②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是“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检索选项对应文句:①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②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表明行会是“政府机构”。 C.检索选项对应文句: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表明“方便官府收取费用”。 D.检索选项对应文句: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是“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答案】 B 【典例精析】 A.检索选项对应文句:《唐律》规定“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是不是“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检索选项对应文句:宋代规定,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 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按行业登记在籍,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是一种“管理方法”。 C.检索选项对应文句:①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②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③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表明“始于”。 D.检索选项对应文句: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聚焦选项考查实质:“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指“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是“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题目和选项,共计近1 800字,实质上考查的是这样一组判断对错的题目: 1.“以故致死”是“伤害生命”。 2.“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表明是“政府机构”。 3.“最早的记录”就表明“始于”。 三、文言文阅读——检索的传承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与高中文言文学习,有关联也有区别。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传承中华文化,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选择题目和断句题目是以一般性读懂文言文作为解题基础的;文言语句的翻译题目,也只是要求局部确切读懂。近年有些简答试题,在尝试向内涵延伸,但比起文言文阅读学习仍有较大差距。正因为此,我们认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是以检索为主、加工为辅的考查。当然,这并不表明可以忽略或放弃文言文阅读学习,因为中华文化丰厚的内涵积淀除了人格熏陶的根本意义之外,在现代文阅读、诗歌阅读和写作中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文言文阅读的备考中,要注重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相结合,其中,检索意识相当重要。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知识积累的源泉,“思”就是思考判断。知识积累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就一般性读懂浅易文言文而言,文言实词最为重要。因为文言实词的积累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大多是读懂文言文的结果。思考判断,则是检索聚焦语句的关键点,做是否符合情理、事理和文理的推断。 [2012年课标卷,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 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明有奇才,小时候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秦桧的亲党秘密地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调他主持考试,萧燧问其中的原因,那人说: “秦桧的儿子将要应举,想把应举之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去主持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中了前名。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召诸教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萧燧针对当时任官制度,提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皇上非常高兴,制定了《用人论》赐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之前,萧燧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数与萧燧有关,因为他未曾做过县令,于是就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在朝廷之外都拿着符节,他们行事依靠权势,没有好的表现,萧燧给皇上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的事,皇上以此就问萧燧,他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后果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皇上说:“忠言啊!”他趁机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正直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帝王的亲信有功劳的可以用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权力。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离京任职严州期间,严州土地狭小,财力匮乏,刚到严州时,官府钱不到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使之够用。两年间,励精图治,用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当时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名分,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婺州。严州送行的百姓站满了道路,萧燧几乎不能走,送出严州境外的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严州的制度,萧燧没花多大力气就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施予粮食给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诏书召回他,说:“江浙一带连年水涝干旱,想下诏书以求进谏,仍令各主管部门宽松各县赋税,不要催得太紧。”十年,上书议论广西一带百姓的丁税很难收取。萧燧上奏的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丁税的减免一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说明】 文言实词:考查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 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调动判断意识;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 大致步骤:①根据题目给出的释义,检索关键词语判断;②调动相关知识积累,为判断提供必要依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答案】 D (加点词的正确解释:过错,缺点) 【典例精析】 A.检索关键词语:公。调动知识积淀: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检索判断:符合情理,解释正确。 B.检索关键词语:之。调动知识积淀: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 检索判断:符合情理,解释正确。 C.检索关键词语:一员。调动知识积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检索判断:符合情理,解释正确。 D.检索关键词语:官。调动知识积淀:通“缺”(通假字)。 检索判断:不符合情理,解释不正确。 【说明】 信息筛选:考查范围是对文本中答案信息的甄别,干扰信息只是滋扰。考查的实质是理解相关文意,不是筛选方法。题目要求的筛选判断,只是考查对相关文意理解的一种“切入”方式。备考中,要致力于把握文意,不要致力于钻营琐细方法。 大致步骤:①依据题目要求,检索判断答案信息的要点;②结合上下文明确句子的意义,排除错误选项,检索正确选项。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参考答案】 C 【典例精析】 ①表明萧燧刚正不阿;②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③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④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⑤表明萧燧节俭为官;⑥表明萧燧恪尽职守。 【说明】文意解析:考查的范围是对文本内容的全面理解,考查的实质是理解相关文意,不是概括分析,错误选项的误点是明确的:或无中生有,或颠倒黑白。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本中的对应语句,逐一检索,比较聚焦判断。 大致步骤:①在文本内检索选项的对应范围、相关文句;②逐点对照,快速聚焦突破错误选项的一处误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参考答案】 A(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典例精析】 A.检索相关文句: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检索判断:不符合文意(错误点:文本“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选项“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 B.检索相关文句: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检索判断:符合文意。 C.检索相关文句: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检索判断:符合文意。 D.检索相关文句: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检索判断:符合文意。 【说明】文句翻译: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第Ⅰ卷文言文选句。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翻译赋分的重点是语句中特殊用法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备考中和考场上,都要坚持以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大致步骤:①结合上下文意,透彻理解要求翻译的文言文句;②检索、加工,译准句中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译句要力求晓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参考答案】 (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赋分点:“杂糅”“浇浮”“内治”)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赋分点:“异路”“与”“安”“旧治”) 【备考答案】 (1)现在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糅合,风气习俗浇薄虚浮,军队力量未能强大,资财力量未能充裕,应当卧薪尝胆来谋求国家内部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应该供给粮食,但是怎能忍心对曾经的辖区坐视不管呢?” 四、加工阅读——加工的实用 “加工阅读”不能过于琐碎,不要片面求异。要依据“清晰其途,丰腴其实”的原则,有板有眼,有根有据,做到文本要点无一处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第一步检索信息,好比“采掘矿石”: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检索承载答案信息的词句。第二步筛选加工答案信息,好比“冶炼钢铁”: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答案信息加工为答案要点。第三步连缀要点,好比“制造成品”: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各要点,形成规范晓畅的答案。 [2012年课标卷,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裤先生 老 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思路结构图] [选择题目]立足思辨,认清实质。 大致步骤:①检索——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区域;②加工——以全文主旨、内容、情节为背景,在相关区域中思辨选项有无根据,是否合乎事理、文意文理;③判定——加工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参考答案】 BD 【典例精析】 A.“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极富戏剧性”概括恰当,但“情节曲折、紧张”概括不恰当。(赋分:1分)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概括恰当,小说四次写到茶房眉毛的细节:“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赋分:2分)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表现了他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性格特点。小说中没有确切根据能表明马裤先生是知识分子,他经常挖鼻孔,击打靴底上的土,用手巾擦手提箱上的土,在头上摔袜子和把痰吐到车顶等细节,更表明他并不讲究卫生。(赋分:0分) D.恰当分析并概括了小说的内容、感情和风格。(赋分:3分) E.“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在小说里和“茶房”形成鲜明对比,并不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赋分:0分) [简答题目]清晰其途,丰腴其实。 大致步骤:①检索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检索承载答案信息的词句;②加工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答案信息加工为答案要点;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各要点,形成规范晓畅的答案。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做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典例精析】 检索、加工答案信息: 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小说开头第一段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是矫情装扮、不伦不类的;问的是没话找话的废话,语气是装腔作势的。形象的几笔,夸张的细节,勾勒出一个空虚无聊、装腔作势的人物形象,而“马裤”更是具有典型性。这段简洁传神的描写,会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题目问到“意图”,必须联系全文思考。为下文马裤先生举止所表现的空虚矫揉、自私自利、旁若无人做了铺垫。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为小说情节中展现出的马裤先生粗鲁浅薄、没有教养、旁若无人、自私自利的个性特点做了坚实的铺垫。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小说开头矫揉造作的形象,到结尾变成清清楚楚、粗鲁如雷的一声“茶房!”,前后对比鲜明,形成辛辣的讽刺。 【备考答案】 小说开头第一段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是矫情装扮、不伦不类的;问的是没话找话的废话,语气是装腔作势的。形象的几笔,夸张的细节,勾勒出一个空虚无聊、装腔作势的人物形象,而“马裤”更是具有典型性。这段简洁传神的描写,会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并为小说情节中展现出的马裤先生空虚矫揉、粗鲁浅薄、没有教养、旁若无人、自私自利的个性特点做了坚实的铺垫。开头的矫揉造作,到结尾变成清清楚楚、粗鲁如雷的一声“茶房!”,前后对比鲜明,形成辛辣的讽刺。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按:“参考答案”只有“特点”,没有“分析”。而且很多要点难说是“性格”,这里只好把“性格”做宽泛的界定来回答。) 【典例精析】 检索、加工答案信息: 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装扮矫情,不伦不类,空虚无聊,装腔作势。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拿枕头!”……“茶房!”……“拿茶!”……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举止粗俗,颐指气使,语言粗鲁急切,旁若无人。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铺张招摇,贪小便宜,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粗鲁,没有教养。 “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上面又打了雷,“茶房!”……“拿茶!”……“不要茶,要一壶开水!”……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粗鲁丑陋,没有教养。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总得问问茶房。茶房!”……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不顾公德,旁若无人,百无聊赖,贪小便宜,自私自利。 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自以为是,斤斤计较,毫无自知之明。 【备考答案】 小说展示了马裤先生鲜明的性格特点。他衣着不伦不类,矫情造作,时不时没话搭话,表现空 虚无聊、装腔作势。他抠鼻孔、打靴土,举止粗俗,无尽无休地呼喊茶房,喊声如雷,十足地颐指气使,粗鲁急切,旁若无人,不顾公德,而且斤斤计较,自以为是;他打鼾、咬牙、说梦话,又不加任何节制,摔袜子,向车顶吐痰,更见出粗鲁丑陋,没有教养。他乘车带八件行李,占满一个卧铺,衣物挂满车厢衣钩,横立通道,妨碍通行,表现出自私自利,贪小便宜,损人利己的习气,极尽招摇,毫无自知之明。 [探究题目]以本为据,合理探究。 ①遵循“检索加工”答案信息的途径,做到要点完备;②按照题目要求的范围探究,做到有理、有据、有节;③答题要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晓畅;④备考中可将探究范围向外再延伸,扩展到写作领域。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按:“参考答案”对对立观点没有做适当批驳;“观点一③”和“观点二②”都牵强。) 【典例精析】 探究要点:①根据小说对“我”的具体描写,认识“我”的性格特点;②根据“我”在小说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分析;③就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作分析。 【备考答案】 小说中的“我”当然有人性弱点。正如在生活中,不存在完满无缺、没有人性弱点的人一样,“我”对马裤先生粗俗丑陋、不讲公德、妨害他人的言行,不做劝说、不加制止等表现,放到生活中看,也可以说是“我”的人性弱点。但是,小说是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这篇小说通过塑造马裤先生这一典型形象,揭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状况、一个侧面,具有警示世人的意义。马裤先生的形象塑造,主要是经由他与茶房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的。“我”作为小说的线索人物,在小说中充当作者客观描写视角的角色,“我”和马裤先生有限的对话,“我”的诸多感受,都是为了辅助性地揭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从小说创作的意义来认识“我” 这一小说人物,思考、谈论、追究其性格弱点,是没有道理,也是毫无意义的。 五、古诗阅读——加工的传承 我们阅读一首古代诗歌,核心目的是品味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感情。《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代诗歌是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当然,透过古代优秀诗人感情的跃动,我们往往也可以抚摸时代的脉搏。和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古代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另一种是间接抒发,主要经由形象来表达。后一种是我们要着意体会的。毛泽东评价唐人诗歌水平高于宋人水平,说过一句很明白的话:“诗歌贵在形象思维,唐人更懂得形象思维。”诗歌中一个孤立形象,有时很难说表达什么感情,将若干形象整合起来,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感情寄托,并被我们所理解,这就是常说的“意象”。打个比方,形象好比是陌生人,意象则如同熟人,差别在于是否进入了内心世界,能否读得其人的心思感情。 李清照有一句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总是被误解和滥用。我们常听人说“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累字了得”“怎一个苦字了得”……甚至还被当作文章题目。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李清照说这句词之前,是铺陈了一系列形象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年华易逝,朱颜已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寂寞孤独,百无聊赖;“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缠绵黯淡,无尽无休。铺陈形象,淋漓尽致,才说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太单薄、太概念化、太抽象,太没有个性特点,不足以表达诗人独有的丰富感受。李清照的意思绝不是说:一个愁字不能了得,需要一万个愁字才能了得。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位卓越的诗人,李清照是懂得形象思维的。 (一)景语情语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古代诗歌创作的真谛,也是我们解读古代诗歌的一把钥匙。其中,“景”即指形象,“情”便是感情。意思是,古代诗歌里,一切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表达感情的;同时,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又是经由形象来表达的。王国维先生创立的“境界说”,就是强调景与情的统一,形象与感情的真实及自然,即“真景物”“真性情”,首要是一“真”字。其中,“真景物” 又是从属于“真性情”的。这些道理,不但应该懂得,而且要成为我们阅读古代诗歌的自觉意识,体现在阅读每一首古代诗歌中。 又如顾随先生所言:古代诗歌包含文字、形象和感情三项要素。文字,是诗歌表达的载体,它所承载的就是形象和感情。形象和感情,亦即“景”和“情”,或曰“形”和“神”。其实,这为所有文学形式所共有——只是古代诗歌表现得更为凝练和鲜明罢了。 以景达情有多种形式。以乐景表乐情,以哀景表哀情,比较容易理解;而以乐景表哀情或以哀景表乐情的,就需要我们格外细心品味了。 杜甫长篇诗歌《丽人行》起首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从景色到人物都很美好,但全诗却充满着忧虑、愤懑和嘲讽之情。这种感情凝聚到诗的尾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才豁然显现。 王安石的五言绝句《梅》,通篇二十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前两句写梅花处境狭仄,孤独无助,严寒威逼,兀自开放。后两句揭示梅花品性,远远看去像雪一样洁白,更有着雪所不具备的幽香。激赏之情跃然呈现。 更多的古代诗歌,感情在景观中或隐或现,需要我们捕捉品味。品味古代诗人的感情,往往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要沉下去,不能只漂浮在文字表面。 例如苏轼的七言绝句《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的后两句,字面上是在盛赞岭南荔枝甘美,表达喜爱之情。但是结合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品味出诗中的抑郁不平之情。宋绍圣二年,年近六旬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广东惠州一带。当年,这里贫穷落后,民智未开。诗人远离亲人,郁郁寡欢。这两句诗,内里是意气牢骚,反话正说: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那就情愿长做岭南人,再也不回京城啦! 如此品味,诗前两句对罗浮春色的描绘,潇洒旷达中也郁结着块垒内核呢。 同样,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诗人笔下的江村景物恬静,生活悠闲。梁间飞燕,水中白鸥,质朴老妻,天真稚子,无不情致盎然,灵动传神。是啊,长期动荡离乱,如今一家老小聚首,得以宁静栖身,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但这种惬意也只是表面的,内里隐藏着许多悲苦。诗在结句转出凄婉:今日能享宁静村居,全靠老友接济禄米啊!这怎能不令素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心的诗人惆怅感伤!诗人的一首《江村》,也未尝不是老妻画纸的棋局,稚子敲针的钓钩,一钩一画,无尽辛酸! 古代诗词言简意赅,哀喜交织,含蓄内敛。这就更需要读者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像知交亲人一样,悉心揣摩体味。细细品味古代诗词的景与情,有时我们会得出一些新的见解。 例如宋代李之仪的词作《忆秦娥·用太白韵》: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人们一般认为这首词表现诗人远离朝廷的苦闷,怀念帝乡的失望与惆怅。依据是从“凌歊”(凌歊台,用南朝宋孝武帝典故。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可以看出诗人僻居荒隅,远离朝廷,内心苦闷消极;“望断”一词,表明诗人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天际”一词,暗示诗人盼望帝京心切;“音尘绝”,可见诗人的失望与惆怅。 但是,这样的理解,与词上片所写的景,景中的情,明显背离。 “清溪咽”——内心悲苦,却又清澈;虽有阻隔,却未滞塞。 “霜风洗出山头月”——霜刀风剑,磨洗出皎洁高悬的明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云遮云去,任归任别,迎得送得。 上片景语也是情语,描绘出高洁形象,淡泊胸襟。这应是诗人形象、感情的自况。 由此可见,下片对“凌歊”“双阙”的遥思,并不是内心苦闷消极,而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一份情怀吧。 再例如晚唐韦庄的词作《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们一般认为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同时抒发了诗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可是,这一喜一愁的两种感情究竟以何为主,又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呢? 诗人饱尝离乱之苦,避乱入蜀,时关中涂炭,诗人怀归不能,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 先看中间四句景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 “春水碧于天”——晴日。由兵乱的关中到宁静的江南,春水荡漾,水天澄澈,满目明丽景色,顿生无限惊喜之情。 “画船听雨眠”——雨天。画船中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进入梦乡。满怀焦虑忧思得到暂时的宽解,竟而至于沉醉。 “垆边人似月”——偶见。酒垆卖酒的女子像明月一样皎洁美好,此间竟有这样女子,分外惊喜,感受温存慰藉。 “皓腕凝霜雪”——特写。目光集中到女子如霜雪凝结的素腕上,赏色泽,体温凉,久久观赏几乎到忘情的程度。 这四句景语,印证落实了“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判断,转引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情语——尽管沉醉忘情,诗人毕竟还是怀想战乱中的家乡。碧天春水、画船雨眠、垆人似月、皓腕凝雪,都无非过眼云烟,诗人纠结的唯有家乡。可是,这战乱的家乡还能再见,还能回归吗? 词前后用“老”字呼应绾合,“老”者,“死”也。诗人思家肠断,近乎绝望。这痛彻骨髓的哀伤感情,在词中四句景语的反衬下,令读者为之潸然。 抒写如此哀痛的感情,诗人却为我们留下了美丽如“画船听雨眠”“皓腕凝霜雪”的句子。这不能不让我们沉思古代诗词之美——景美,情更美。 不由得又想起韦庄曾祖韦应物的七言绝句《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首句就有一个形象“幽草”。很多同学读诗时并不注意:“幽草” 不就是涧边幽僻之处生长的丛草吗?但是,我们还需要想一想,这个诗歌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感情?“独怜”,怜,就是爱。诗人为什么只爱“幽草”?“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羽毛那么漂亮,鸣叫那么悦耳,可以说人见人爱,诗人却不爱它。当然是因为诗人身处社会底层,被人忽视,任人践踏,正因为与幽草同病相怜,所以才情有独钟。 “春潮带雨晚来急”,写的是自然的春潮晚雨,但也寓示着社会动荡,民生不安。什么感情?诗人既然关注到这一现象,当然有报效社会、拯救民生之心。可惜他没有机会。诗人只是在“野渡”——荒野的渡口;“无人”——没人理会他,没人需要他;“舟自横”——一条船孤零零横在那里。这里倾诉的是一种怀才不遇、满腹牢骚的感情。与周边格格不入的横舟,是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无人野渡,是横舟的处境;春潮晚雨,是大的社会背景。 怀才不遇,满腹牢骚,在诗人笔下,却点染成了一幅意境幽远的韵律之画。我想,诗人就是这样在以景融情中,表现出古代诗词“怨而不怒”“思无邪”的雅正传统的吧。 我们说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上,更不能是挂在嘴边的空话。我们要步入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而进入心灵深处的途径,便可经由“检索、加工”的思维途径。 “检索、加工”的思维途径是怎样的?简而言之:检索聚焦形象,加工把握感情。 (二)读懂诗歌 要确切把握诗歌中的形象、感情,以及其间的纽带“意象”,首先要读懂诗歌;或者说,把握住这几个梯次层进的要点,才能读懂诗歌,才算读懂了诗歌。这就需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检索诗歌中的重要形象,加工整合诗歌意象。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推断。 看一个例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尝尽做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 于十月一日到杭州,这首诗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更便于我们把握诗人的感情,诗歌读起来也更有意味。“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忧喜杂陈,既有庙堂之忧思和余悸,又有远离的欣幸与轻松。“九月初三夜”新升的一弯新月,为什么格外让诗人喜爱呢?可以想象,这之前的“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没有这般清新与真切吧?诗人得以从朝堂党争的旋涡中脱身,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遍野露珠、一弯弓月传达了出来。 怎么读懂诗歌?用谢冕先生的话说,首先要“泡”——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但在诗人内心,是有清晰的意识流的。读诗要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的处境与内心,还原诗歌的情境;经由“检索、加工”,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翻译成同学们更习惯的表达样式——散文、故事,乃至诗人的一篇日记。 有些同学不重视读懂诗歌,只重视回答试卷题目。其实,任何试卷题目都是一种切入方式,实质都是对读懂诗歌的考查。为此,我们特别强调要“重视诗歌,淡化题目”。还有些同学只读诗歌,忽视诗歌题目。其实,诗歌题目,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有些诗歌仿佛谜语,诗歌题目便是谜底。例如唐代诗人钱珝的七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留意题目“未展芭蕉”,我们才更容易把握诗歌描绘的芭蕉未展的画面,并联想到含情未展的少女气质与情愫。 有些诗歌表达感情含蓄委婉,不关注题目便容易误解。例如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七绝:“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字面上看就是一首情诗。留意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我们才明白诗人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水部,以公婆比主考官。诗人用这首诗征求著名诗人张籍(张水部)对自己诗歌创作(应试)的意见。 上述等等,无不是“检索、加工”的过程。 [2014年课标Ⅰ卷,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译词]春风吹拂细雨围绕着残败的花枝飘洒,凋花落下就被打湿粘在地面无法飞起。小小池塘里寒水清澈将要滋生起涟漪,雨过初晴临近傍晚太阳已然偏西。 帘幕一半卷起,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回。要掩抑内心的愁绪却无奈透露在两眉。转回身子整顿案几上的残棋预备落子,思忖应对棋局打劫局面,沉吟中却不禁迟疑。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备考答案】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有两层作用:一层是因景生情,一层是景中有情。 词中人物由半卷帘幕偶望窗外,只见春风吹雨,绕树飘落,花枝凋残,落红满园,欲飞也难。一股抑郁感伤之绪从心底涌出。再望寒池清碧,涟漪欲生,纵是雨晴,也已日暮,更添一种凄清消沉之情。 另一层,风雨、残枝、落红、寒池、落日,作为词中意象,勾勒出人物抑郁感伤、凄清消沉的内心世界。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备考答案】 词篇结尾两句写出了词中人物郁结沉重,欲解也难,纠结纷乱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人物动作的精微细节表现出来的。 词中人物难以隐瞒内心的悲愁,于是转回身来整顿残棋,希望靠弈棋转移悲愁的压抑。但是此时要专注沉思也很困难,在面对比较复杂的打劫局面时,不禁迟疑,心思旁骛,以致迟迟不能定夺落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