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会考第一次模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会考第一次模考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周小燕 审核人:祝渊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种重视姓氏的观念源于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A ‎【解析】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反映出注重家族关系,中国人宗族观念浓厚,这是宗法制带来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CD项。‎ ‎2. 有学者认为,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是最为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A项排除。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排除。科举制创立于隋朝,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3.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举措是 A. 创立三公九卿制 B. 完善三省六部制 C. 废丞相,设内阁 D. 设置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故D项正确;A项是秦朝设置,排除;B项是隋唐时期设置的,排除;C项是明朝设置的,排除。‎ ‎4. 近代史上,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下图场景发生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图片中“致远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这是黄海海战中的情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故C项正确;ABD项都没海战发生,故排除。‎ 点睛:图片中“致远舰”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5. 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A项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是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C项是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 ‎6.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国民大革命 D. 土地革命 ‎【答案】A ‎【解析】上述歌谣提到的“打下南京城”可以判断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因为太平军曾在1853年攻占南京,并改名为天京,作为其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故A项正确;BD项没有“打下南京城”,排除;C项不符合“天兵”“杀妖”,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词是“天兵”“南京城”“田地分”,找到这些关键词后,再回归我们的课堂讲解和教材,便可知道“天兵”就是天平天国的军队,打下“南京城”跟他们定都南京有关。‎ ‎7. 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故B项正确;A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C项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第一部宪法,排除;D项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 ‎8. 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据下图判断,它记录的历史事件应是 A. 兴中会成立 B. 中国同盟会成立 C. 湖北军政府成立 D.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等信息可以得出,图中记录的历史事件应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故B项正确;A项是1894年成立,排除;C项是1911年成立,排除;D项是1912年成立,排除。‎ 点睛:解题时紧扣“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由此可以直接判断出其是中国同盟会成立。‎ ‎9. 下表是某校学生排练的一部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据此推断,该剧的名称应是 A. 义和团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可以得出,这一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10. 从2014年起,我国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血腥大屠杀,据统计遇害者达三十万人以上。根据材料,“我国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故此事与南京大屠杀相关,选D。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18年9月18日,华北事变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功绩。其中与“日出东方”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 C. 遵义会议召开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故A项正确;“星火燎原”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故B项排除;“力挽狂澜”是指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故C项排除;“灯塔指引”是指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进京赶考”是指七届二中全会后,党中央进入北京城,筹备新中国的建立等事宜,故D项排除。‎ ‎12. 根据教育部要求,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始于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战”是指1931—1945年,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故A项正确;B项是1932年,排除;CD项是1937年,排除。‎ ‎13. 某次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该“会议”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该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4. 下图场景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A. 两岸实现停火 B. 两岸民间交往的启动 C. 两岸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D. 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习马会”出现的前提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C项正确;A项是1979年就实现,排除;B项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排除;D项是2008年实现的,排除。‎ ‎15. 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 1949年 B. 1992年 C. 1997年 D. 1999年 ‎【答案】C ‎16. 结束中美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标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事件是 A.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C.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D.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束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事件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17.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联系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事件是 A. 举办第九次亚太经和组合组 B.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C.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远亲不如近邻”体现的是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的体现,故B项正确;A项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C项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 ‎18. 四大发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下图直接相关的发明是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印刷术 D. 火药 ‎【答案】B ‎【解析】图中的物品是战国时期的司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南后来发展成为指南针,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19. 明朝中后期,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礼教,抨击道学的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明朝中后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中可以得出,材料中的思想家是明朝中后期的李贽,故A项正确;BCD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排除。‎ 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点“明朝中后期”;根据这一时间点得出正确答案。‎ ‎20. 维新变法时期,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的人物是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梁启超 D. 严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维新变法时期”“《变法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故C项正确;AB项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翻译了《天演论》,排除。‎ ‎21. 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下图作品属于 A. 小篆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秦始皇”“诏铭”中可以看出,这是秦朝的文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的文字是小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秦始皇”“诏铭”是关键信息;从中可以得出答案。‎ ‎22. 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小明同学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有浓厚兴趣。他可以查阅的资料是 A. 《四洲志》《海国图志》‎ B. 《变法通议》《天演论》‎ C.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D. 《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其中代表作就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故D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的作品,排除;BC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作品,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3. 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它推动了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故A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指导思想,故BD项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形成,故C项排除。‎ ‎24.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 东方红一号 B. 长征一号 C. 神舟一号 D. 东风一号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5.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 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B. 参与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研制 C. 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 参与巨型计算机的研制 ‎【答案】C ‎..............................‎ 点睛:材料“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 ‎26. 1995年,党和政府为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出了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 科教兴国战略 C. “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 依法治国战略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党和政府为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故B项正确;A项是1978年提出,排除;C项是1983年提出,排除;D项是1997年提出,排除。‎ ‎27. 有学者认为,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原始基督教复活”的潮流指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故A项排除;材料“希腊思想之复活”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主张,故B项排除;材料“原始基督教复活”是指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主张因信称义,动摇了教皇的权威,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旗帜是理性主义,故D项排除。‎ ‎28.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宇,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该名言体现伏尔泰的主张是 A. 法律至上 B. 天赋人权 C. 社会契约 D. 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材料“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表明伏尔泰强调人们要有言论的自由,体现天赋人权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律至上、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故ACD项排除。‎ 点睛:“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表明伏尔泰主张自由言论。这反映他主张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而且在伏尔泰看来这种自由是自然权利也即天赋人权,是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29. 下列文学作品中,属于浪漫主义风格的是 A. 《唐璜》‎ B. 《人间喜剧》‎ C. 《战争与和平》‎ D. 《红与黑》‎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伦的《唐璜》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A项正确;BCD项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 ‎30. 深刻揭露金钱至上的罪恶,展示了19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 A. 《哈姆雷特》‎ B. 《唐璜》‎ C. 《人间喜剧》‎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深刻揭露金钱至上的罪恶”“19世纪前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这部作品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故C项正确;A项是16世纪莎士比亚的作品,排除;B项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项是反映的是俄国的社会状况,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前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从中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法治的逐步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指出材料一中图7所示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与图7相比,图8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其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 变化:废除丞相制度(或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 ‎(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一届人大)。‎ 性质:社会主义宪法。‎ ‎(3)特点:制度化;法律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认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民主不断发展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从三省六部制、废除丞相制度、1954年宪法、新时期的法制建设等方面来分析。‎ ‎(1)从“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中可以得出,图7所示中央行政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从图8中可以看出,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这说明此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从材料“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是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民主不断发展完善。‎ ‎32. 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谱写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壮烈诗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划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被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蠲除(注:废除)工商业各项限制;鼓励华侨投资,……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11日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陈旭麓主鳊《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三(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纲 ‎(1)指出材料一的土地分配原则。《天朝田亩制度》是哪一场运动的革命纲领?‎ ‎(2)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二大”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则:平均分配(或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2)功绩: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纲领:三民主义。‎ ‎(3)作用: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解析】(1)从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一的土地分配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2)从材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蠲除(注:废除)工商业各项限制”“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可以概括出辛亥革命的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的历史作用,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33.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015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材料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战例各一例。‎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时间:1937年。‎ 阶段: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 ‎(2)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3)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变化: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中“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间:1937年。 阶段: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 ‎(2) 根据材料中“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可知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 回答本问可结合材料一二中的内容,特别是材料二中“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可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以及两个战场的全面配合,所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 根据材料三中的“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可知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过程、影响 ‎34.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美系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答案】(1)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地点:万隆。‎ 方针:求同存异。‎ ‎(4)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1)从材料“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从材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可以看出,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从材料“周恩来(1955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中可以看出,材料三的“会议”是指在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