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不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这242年间的史事。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的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文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以《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着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示《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共事在诠释者看来就只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叙述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逆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公羊传》虽然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不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它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摘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羊传》和《左传》虽都是注疏之作,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 B. 《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其本身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C. 《公羊传》把《春秋》这部編年史看成哲学著作,也就把《春秋》的文本性质转为经学,注重探究《春秋》的义理。‎ D. 《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 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 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D. 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B. 《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C. 《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 D. 《公羊传》在诠释《春秋》时,为了达到成全义理的目的,有时不懂扭曲史实。‎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这一信息;‎ B项,“《春秋》……而实际上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错误,从文中来看,“经学”只是《公羊传》的观点,并非事实;‎ D项,“《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颠倒,从文中来看,应是成功诠释在先,然后才有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道”,选项变成“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且此例出自《春秋》,是真实的。‎ 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错误,从最后一段可知,《公羊传》“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揶。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肴,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构思精巧,看似散漫,实则严谨绵密。前半部分叙写了“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后半部分叙写了父亲的“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终结。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 B. 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了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C. “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被雨湿了的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不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描写与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 D.‎ ‎ 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和终点的深刻思索与关怀。‎ ‎5. 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6. 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目送儿子上幼稚园。②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目送儿子登机。③儿子上大学,目送儿子坐公交车去上学。④父亲送自己到大学报到,目送父亲回去。⑤父亲生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轮椅被推进自动玻璃门。⑥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炉门。 ‎ ‎6. 第一次:内容上,是感慨儿子与自己感情的疏离,“不必追”是一种果断的抉择,也是基于理性的一种放手: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又有引起下文的作用。第二次:内容上,是感慨与渐渐老去的父亲之间的离情,“不必追”是基于理性的一种告别,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收藏;结构上,收束全文,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错误,文章中还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如“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本题问的是“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然后要到文中找到与“目送”相关的情节,抓住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如第一到四段,这个片段是“我”目送儿子华安上幼稚园,“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如第五到七段,这个片段是“我”目送儿子到美国去,“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揶”;如第八段“我”目送儿子坐公交车上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如第十一、十二段是写“父亲”送“我”到大学报到,“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第十三段写“我”目送父亲的轮椅,“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如第十五段写“我”目送父亲的棺木推进炉门,“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这两处“不必追”,再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用。第一次出现在第九段,而第九段之前都是写“我”目送儿子,伴随着儿子的成长,儿子离“我”越来越远,“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此时是以母亲的心态目送孩子的成长,这里的“不必追”是放手,让儿子去闯自己的世界,内容上,既感慨与儿子情感的疏离,也表明果断放手的态度,结构上来看,下文写“我”目送“父亲”,此处的“不必追”起到过渡作用,既是对上文目送儿子的总结,也引出下文目送父亲离去。第二次的“不必追”出自文章最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肴,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里是以子女的心态目送父亲的渐渐老去,这里的“不必追”是与父亲的告别,与上文形成呼应,同时深化主旨。‎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 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紀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 B. 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 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D. 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巳、石星。‎ B. 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 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亭,并得罪了沈一贯。‎ D.‎ ‎ 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2)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答案】7. A 8. C 9. D ‎ ‎10. (1)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 ‎(2)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这段话是说“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纯”“之”“永清”“一贯”等,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 B项,“乃”意思是“于是”,是副词,修饰谓语,表示动作之间的顺承关系,不能放在句末,一般放在下一句的开头,这就排除B项;‎ C项,“三”即“三次”,修饰“疏”,指的是上疏的次数,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 D项,“论”意思是“议论”,宾语是“之”,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赠,……指给活着的……封官爵”错误,“赠”是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错误,文中说的是“帝为霁威,道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意思是“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由“已而卒不行”可知,并没有答应。‎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尽捕”,全部逮捕;“付”,交付,交给;“行法”,依法处置;“亟”,急忙,赶快;“税监之害民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害民之税监”, 危害百姓的税监。第二句中,“雅”,一向;“重”,看重;“谕”,下令;“强”,勉强;“视事”,处理政事。‎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攻陷广东广海卫,大规模屠杀抢劫而去。总兵刘焘(却)上报击退敌人,温纯弹劾刘焘欺骗蒙蔽。当时正征调刘焘督察京城军队,于是搁置不追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皇帝下令准许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温纯进言事情没有了结,不应当仓促继承爵位。宦官陈洪请求封他的父母,温纯坚持不同意。谏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责,温纯上疏解救他们。俺答请求设立贡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托病回家。征召担任左都御史。矿税使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宦官们更加强横,所到之处就抢劫,奸污妇女。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商兴地采纳了,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温纯说:“好处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也没有得到批复。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皇帝全部搁置不察看。温纯等人担忧害怕,不知怎样才好,于是首先提出各位大臣跪伏宫殿前哭泣请求。皇帝震惊发怒,追问是谁发起的,回答说:“都御史臣温纯。”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广东李凤等人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税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赏权力以十人计算,跟随者依靠税使声势的以百人计算。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御史于永清担任陕西按察使时贪污,害怕温纯检举上奏,跟都给事中姚文蔚勾结而倾轧温纯。温纯非常愤慨,上疏彻底揭发于永清相互勾结的情况,言语侵犯到首辅沈一贯。沈一贯等人上疏辩解。皇帝为此批下于永清、姚文蔚两人的奏疏,而温纯弹劾的奏疏留住不批下。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温纯廉洁奉公。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端正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名臣。去世,赠官少保。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 李建勋(唐)‎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 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 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12.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 B 12. ①客居他乡思家之情。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闲悲世路多”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通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标题来看,“早春寄怀”交代了时令——早春,同时也点明诗人是在早春“寄怀”;从首联来看,“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前一句点明诗人身处他乡,有心归家却“未得”,后一句“又”点明诗人身在异乡不止一次,正逢早春时节,内心涌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颔联来看,“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以“光阴速”点明时光流逝之快,“悲”流露出时光飞逝、美好的光阴已经不在的伤感,而“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从颈联来看,“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风”是春风,是暖风,“雪”也已尽,露出了庭院里的草,早春萌动的春意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情;尾联“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欲”意思是“想要”,诗人在这春光之中,在这离家在外的情境之中,想要“醉”,想要“狂眠”,想要“放歌”,流露出豪放之情。‎ 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通过占卜确定婚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批判当时随意歪曲法度,竞相苟合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尔卜尔筮 (2). 体无咎言 (3). 背绳墨以追曲兮 (4). 竞周容以为度 (5). 纵一苇之所如 (6).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尔、卜、筮、咎、墨、竞、纵、苇、凌、顷。‎ 三、语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国际心理健康和成瘾期刊》指出,过度自拍并把自拍传到网上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爱自拍,是不是“瘾”?最近几年出现的与高科技相关的心理疾病例如“无手机恐惧症”等,将其称之为“瘾”,有点 。网传有位男子沉迷自拍,每天都会自拍照片上传,并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某次拍照200张也挑不出1张完美照片时, ,服下安眠药,被紧急送医。与药物成瘾,毒品成瘾相似,达到“成瘾”级别的人对自拍有严重的依赖性。用标签来概括人类的复杂行为,会给人错误的心理暗示。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当成是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现代科技如果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表明。与人们最熟悉的“节后综合征”相似,远离了假期人们会有困倦、 等较轻的症状,甚至惧怕上班,但一旦 地投入工作,一切都会发生好转。迷恋自拍的人群,(  ),他们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向。‎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三心二意 专心致志 B. 危言耸听 恼羞成怒 心不在焉 专心致志 C. 骇人听闻 恼羞成怒 三心二意 推心置腹 D. 危言耸听 义愤填膺 心不在焉 推心置腹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当成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如果现代科技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证实。‎ B. 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当成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现代科技如果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印证。‎ C. 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认为是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如果现代科技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表明。‎ D.‎ ‎ 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当成是心理疾病,也遭到了很多批评。现代科技如果令人成瘾,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印证。‎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叫停自拍之后,当更有吸引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会产生焦虑等症状 B. 叫停自拍之后,会产生焦虑等症状。但是当更有吸引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 C. 会产生焦虑等症状,被叫停自拍之后,当更有吸引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 D. 被叫停自拍之后,会产生焦虑等症状,但是当更有吸引力或者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 ‎【答案】14. B 15. A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空:“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是说把过度自拍称为“瘾”有点夸大之嫌,应选“危言耸听”;‎ 第二空:“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此处是说该男子在某次拍照200张也桃不出1张完美照片之后发怒,所以才有后面吃安眠药的行为,应选“恼羞成怒”;‎ 第三空:“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此处是说远离了假期人们表现出的状态,应选“心不在焉”;‎ 第四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推心置腹”,形容待人真诚,此处形容投入工作的状态,应选“专心致志”。‎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B项,“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被当成心理疾病”句式杂糅,“把……当成”和“……被当成”两句杂糅;语序不当“如果”应移到“现代科技”之前;‎ C项,“那么成瘾产生的机制,仍需更大量的基础研究来表明”搭配不当,“机制”与“表明”不搭配;‎ D 项,“当成是心理疾病,”成分赘余,“当成”与“是”含意有交叉;语序不当,“如果”应移到“现代科技”之前。‎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A项,前文主语是“人群”,第一句应是被动句式,即应为“被叫停自拍”,后文说“他们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向”,这应该是更有吸引力或更重要事情出现的结果,故选项第二句和第三句的顺序应颠倒;‎ B项,前文主语是“人群”,第一句应是被动句式,即应为“被叫停自拍”;‎ C项,第一句和第二句顺序不当,因为“产生焦虑等症状”是“被叫停自拍”的结果;‎ D项,补写的恰当。‎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和下文中“麒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其真容。‎ A. “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B.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C. 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 据说这是稀世之宝——一种难得的良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选项中的破折号和下文中‘麒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然后回顾破折号的作用有哪些,再分析“麒麟”后破折号的作用,最后分析四个选项。语段中“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中破折号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说明“麒麟”是“非洲长颈鹿”。‎ A项,“嘎”是水禽的叫声,其后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B项,前面质疑其姓赵,后面直接说明对方不配姓赵,程度加深,此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递进;‎ C项,选项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跳跃或转折:‎ D项,“稀世之宝”后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与语段“麒麟”后破折号作用相同。‎ 故选D。‎ ‎18.下面四句嵌入题采石矶太白楼的两副对联最适合的一项是(  )‎ ‎①独有千秋 ②酒杯在手 ③明月当头 ④竟无一语 对联一:公普登临,想诗境满怀, 甲 ‎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 乙 ‎ 对联二:旷代文章,问江底青天, 丙 ‎ 抚怀今古,看楼台明月, 丁 ‎ A. 甲③ 乙② 丙① 丁④ B. 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 C. 甲④ 乙③ 丙② 丁① D. 甲① 乙④ 丙② 丁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对联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对联的常识,如对联的基本规则: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然后看题干所提示的对联缺少什么部分,题干中两幅对联末尾几个字均被挖去,现在要将它们填补上去,在选择时,一看对仗关系,二看平仄关系。可以根据平仄确定哪两句是上联,哪两句是下联,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就是说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据此原则,甲丙两空的句子应在②④中选,这样就可以排除AD。‎ ‎④句“竟无一语”属于动宾结构,①也是动宾结构,其中“无”与“有”,“一”与“千”对仗工整。②“酒杯在手”是主谓结构,③“明月当头”是主谓结构,两个句子对仗工整,所以②③是一个完整的上联,④①是一个完整的下联。排除C项。‎ 故选B ‎19.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 A.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C. 日气渐炎人度夏,禾浆刚满麦知秋。‎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鲜明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考生要注意题于中的提示“四月初”“请晨”。‎ A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提示季节:“东风”指的是“春风”,“寒食”在四月初,符合题干要求;‎ B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是秋末冬初,与题干“四月初”不合;‎ C项,“日气渐炎人度夏,禾浆刚满麦知秋”说的是“小满”节气,不符合“四月”这一季节;‎ D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写雪景,与题干不合。‎ 故选A。‎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 伏惟启阿母 伏惟,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D.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下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D项,“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错误,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故选D。‎ ‎21.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虽好修姱以機羁兮 機羁:機,马缰绳。羁,马笼头。‎ B.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敲扑: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C. 谨庠序之教 庠序:都是学校,商(嚴)代叫庠;周代叫序。‎ D. 蟹六跪而二螯 跪:蟹钳。螯:蟹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意思是“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C项,“谨庠序之教”意思是“注重乡校的教育”,“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D项,“蟹六跪而二鳌”意思是“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跪,蟹腿,螯,蟹钳。‎ 故选A。‎ ‎22.下列各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指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B. “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包括司马迁著的《史记》、班固著的《汉书》、范晔著的《后汉书》,以及陈寿著的《三国志》,都是纪传体例。‎ C. 《师说》中“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 《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D项,“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错误,该短语出自《琵琶行》,诗歌中原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处境而不禁想到自己的处境,衣衫为泪水所湿,极度悲伤,由此可知,“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故选D。‎ ‎23.下面是关于数据视觉化的一段论述,请提取其中重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 数据视觉化是指通过图形化手段对信息进行清晰、有效的传递。要求数据进行有效性传递,也就间接要求了数据图片的美学形式和功能性必须齐头并进。美学形式上要求数据呈现出来的图片必须具有直观美化的特点,让观者一目了然,而且讲究形式上的美感。功能性要求数据呈现要简明科学,数据的显性特点必须足够突出,让人一下就读取到关键信息。在现代社会决策越来越依赖数据的前提下,数据视觉化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必然。‎ ‎【答案】数据视觉化、有效性传递、齐头并进、直观美化、简明科学 ‎【解析】‎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清语段的类型,看是记叙性语段,还是议论性语段,还是说明性语段。 如果是记叙性语段,首先要找出叙述的对象是什么,文段围绕这个对象说了什么事,最后的结果如何或者影响如何,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议论性语段,首先要找出语段的观点是什么,围绕此观点分别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说明性语段,就要首先找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对此说明对象说明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提取完成后要检验,方法是把提取到的关键词连结成句,如果能够体现短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认定是符合要求。‎ 四、写作 ‎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时代呼唤“年份英雄”‎ 岁月流金。一句“酒是陈的香”,道出了人们对白酒价值的认知标准——年份。‎ 年份,是时间沉淀的味道,是跨越时空的优雅。在中国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仰望星空的执着,脚踏实地的苦干,诠释“年份”的终极奥义。‎ 有人用生命去回答。20多年来,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村魂”文朝荣领着海雀人向荒山要绿地,让瘦土出效益,苦干实干吃上饱饭,把极贫村建成了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美好家园。他笔记里写着:“幸福不是天上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有人用心灵去感悟。3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西营镇农民王秀芝,克服了失去右小臂的创伤,自主创业、帮扶他人,用勤劳奋斗铺就乡亲们的致富之路。她说:“我的能力有限,但是只要我有一分热就会发一分光,尽我的能力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有人用信仰去诠释。40年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厅级退休干部高德荣,走遍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被亲切地称为“老县长”。如今,高德荣退而不休,不顾年岁已高,继续驻扎在独龙江河谷,全力以赴督战独龙江帮扶项目工程。他说:我是独龙族的儿子,共产党才是我们独龙族的头人。‎ ‎20年、30年、40年,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年份英雄。年份之于他们,是为改变贫困面貌而坚如磐石的宝贵品质,是为大家舍小家而感动岁月的赤子情怀。‎ 时代呼唤“年份英雄”。领袖曾说,“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当下的中国,正处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更加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来帮助我们提振精气神。只要将“年份英雄”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前进中攻坚克难的奋斗源泉,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奇迹都能创造。‎ 做“年份英雄”要甘于平凡。英雄干的不一定是惊天动 地的大事,但一定是为民谋利益的事。他们的伟大渗透在身体力行中,渗透在日常的工作、平凡的坚守中。行之愈深,其进愈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于农村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做成同样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比以往多得多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干部苦干实干,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年份英雄”人人可为。新年的钟声敲响,到2020年,一个百年魂牵的梦想就要实现。3年多辛勤耕耘,酿造的是一坛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乐的美酒,是一坛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佳酿。攻坚拔寨,同步小康,人人都是“年份英雄”,矢志奋斗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会让这坛美酒愈加甘醇厚重。‎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年份英雄”成为各级党员干部队伍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支队伍焕发出的蓬勃的发展激情,一定能撕掉贫困的标签,成就这个时代的丰功伟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感受。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如何界定“英雄”这一概念,如何展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借助古诗词来阐释“英雄”这一概念,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下到底有没有英雄的存在。解答本题需要厘清在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为国奉献是英雄,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这样,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当今的时代当然还有英雄!但要注意,英雄是一个大写的“我”,英雄必须头顶道义、肩杠民族、手托家国,英雄必须具有担当精神,这也正是英雄和偶像的一个区别之处。另外,还需要思考英雄的情怀与价值,反思当前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和态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英雄,用纯洁的心灵敬仰英雄,不要被吃青春饭的偶像遮望眼,从而看不清自己奋斗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材料极具现实意义,今天确实应该高举英雄大旗,弘扬英雄精神,促进社会发展。本次作文的命题方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人文底蕴——人文关怀;健康生活——健全人格;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同时,考生还要注意审题的限制性:‎ 其一,“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材料要求考生厘清“英雄”和“偶像”两个概念,并针对当前人们对英雄和偶像的认识来发表见解,针对性强。其 二,材料引用杜甫和辛弃疾的诗句,暗中界定了“英雄”一词的内涵:立足大我,胸有家国,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为考生论证今天英雄的内涵和标准限定了方向。‎ 其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材料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说理能力,暗中将文体指向了议论文。‎ 同时,还要注意所给材料的开放性:‎ 其一,“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考生认同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其二,“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今天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可以成为论证的事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劳动模范、身边爱岗敬业的榜样都可以写,这就给了考生选材的自由度和开放性。‎ 参考立意:1.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3.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4.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5.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6.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一个英雄盛行的时代》,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次由材料入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总有一群人在默默耕作着,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正文主体部分先从“他们是走在创新前沿的英雄”和“他们是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奔波的英雄”两个角度阐述我们的时代英雄,接着以阐释这些英雄存在的价值——“让这个浮躁的社会仍保有一份闲适”。结尾总结全文,并强化观点,再次指出这些默默无闻的平凡人“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躬身前行,铸造英雄时代”。‎ 素材:‎ 新时代呼唤英雄精神 ‎《战狼Ⅱ》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吴京塑造的“中国英雄”“中国硬汉”形象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 为正义、为和平、为中国而战的“战狼精神”,让无数中国观众提气,表达了一个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强大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应有的国民心态和精神状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群众中诞生的英雄推动、引领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物质遗产、精神成果、文化经典,那些创造辉煌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那些在民族苦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忠臣良将、豪杰义士,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 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星空,是我们的“床前明月”,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中华民族的历史闪耀着英雄的光辉,因英雄而精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外侮、伤痕累累,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永不言败、决不退缩,那些慷慨赴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革命先驱,那些东奔西走上下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开路先锋,都是国家的英雄。‎ 一个能哭着微笑的人不会被打倒,一个饱受屈辱还能泪眼望远的民族不会停下脚步。只要英雄的情结和精神尚存,英雄的血性和气概还在,散落一地的基因和细胞就会聚合成钢筋铁骨,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人物,那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民领袖,那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劳动大众,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坚强砥柱,都是人民的英雄。新中国的蓝图记录下英雄的荣耀,因英雄而多彩。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个时代当有自己的楷模。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温暖。没有英雄豪气的人会萎靡不振,消解英雄的社会没有希望,缺少英雄的国家没有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气势磅礴的伟大事业,靠无数各路英雄共同推动。那些胸怀坚定理想、执着信念、崇高使命、深沉情感、强烈责任的身体力行者,那些致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勇敢担当者,那些心系人民呕心沥血、面对灾难赴汤蹈火的无私无畏者,还有那些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国家功臣、先进典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身边好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民族复兴的伟业呼唤着英雄的精神,因英雄而出彩。英雄不问出处,好汉各有来路。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岗位、什么地位,只要我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你就是英雄。不必抱怨没有脱颖之机、用武之地,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英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为我们开启了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的好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们开辟了群英荟萃、英才竞现的宽广舞台。把“战狼”点燃的激情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你我都是英雄。‎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 ‎78年前,日本军国主义铁蹄在当时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此,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包括骇人听闻的的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回顾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正是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打出了中国人的铮铮骨气、中国人的英雄气概,才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 人要有骨气,民族要有精神。抗日战场上,张自忠将军在与日军枣宜会战前留下绝笔:“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战斗中身负七处重伤,壮烈殉国。一百多名将士拼死抢回张将军的遗骸,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10万人,可歌可泣!‎ 抗美援朝战场上,邱少云、黄继光,一个个普通的战士,在生死考量间,在民族大义与个人私利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身取义,牺牲小我、成就大局。正是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抱着对中华大地的深深热爱,抱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让中国军人具有了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精神,也让装备精良的敌人闻风丧胆、肃然起敬!!‎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就是英雄的情怀,这就是决定战场上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有无数的无名英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饮水当思源,正是这些舍生忘死的英雄,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中浴血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建设发展成就的今天。 ‎ 在当下和平年代,没有了硝烟战火,英雄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钱伟长、60年如一日造福百姓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吴孟超、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他们的活跃在抗击洪流的堤坝上、活跃在治病救人的病床前、活跃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活跃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在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的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舍己为人的大爱、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坚守岗位的执着。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是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但正是这种大爱、这种责任、这种执着,让他们成为了“英雄”。‎ 英雄不应该站在云端和神坛,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亲情的普通人。在展现军中英雄报国志的同时,也记录下他们的儿女情、英雄泪,让他们的选择和坚守在家与国的“双线叙事”中更显不凡与崇高。中国空军第一人王文常,随身携带着与妻子谈恋爱时收到的百余封情书;驻守黑河的“冰花男神”张书辉,已13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每年冬天带着战士们建冰哨、刻冰雕以解乡愁。这是记录更是唤醒,是表达更是传递,它激发了人们心中深藏的种子,以一组负重前行的时代英雄群像,焕发出整个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谭清泉在大山深处坚守40‎ 年,是导弹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被人誉为“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这是精忠报国的价值血脉;王文常29年翱翔长空,3次与死神擦身,却驾驶歼击机安全飞行5000小时,刷新中国空军的纪录,这是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满广志从小立志“绝不仅为吃饱穿暖,还要干成大事”,在训练场上激励将士“赢我才能过关,胜我才能打仗”,这是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这里,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许多与我们有着共同信仰的人们彼此确认的情感联结,让观众在我和祖国之间发现了“我们”。‎ ‎1、自信是英雄的本质。——爱默生 ‎2、战胜自己,远比在沙场战胜数千个敌人,更有资格称为英雄。——法句经 ‎3、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 ‎4、在人类自由最不受重视的地方,英雄崇拜总是盛行的。——赫·斯宾塞 ‎5、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6、有卓越智力作用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克劳塞维茨 ‎7、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英雄好汉!——赫塞 ‎8、英雄只在艰难的时候才被认识。——欧洲 ‎9、英雄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是他们极能控制对自己和别人的控制。——戴维 ‎10、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 ‎11、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许浑 ‎12、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张佳胤 ‎13、英雄是大众说出来的。——克拉尔德·斯坦利·李 ‎14、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伏契克 ‎15、英雄就是对任何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罗曼·罗兰 ‎16、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波特莱尔 ‎17、英雄不仅比普通人有勇气,而且能把五分种勇气无限期地延长。——爱默生 ‎18、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爱默生 ‎19、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后汉书 ‎20、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恽代英 ‎21、一种过度的勇敢和豪情,尤其当它表现在形势险恶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个英雄的性格,并且使一个人成为后代的景仰的对象。——休谟 ‎22、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往往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希契科克 ‎23、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叫好。——威尔·罗吉斯 ‎24、虽然是英雄,也不免瑕疵。——法?拉劳士福古 ‎25、谁高出众人一筹,谁在众人眼里就是英雄。——斯威夫特 ‎26、是不是英雄要让人民来评。——柯尔克玫族 ‎27、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王粲 ‎28、社会是建筑在英雄崇拜这个基础上的。——托·卡莱尔 ‎29、如果说英雄是真诚的人,那为何我们不能成为英雄呢。——托·卡莱尔 ‎30、全人类对英雄的崇昨天有,今天有,将来也一定有。——托·卡莱尔 ‎31、面临危险,始见英雄。——法国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