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雅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沙雅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

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一)期中考试卷 高二年级政治(文科)‎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满分50分。其中第1~20小题每题1分,第21~35小题每题2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之所以“需要哲学精神指引”是因为(  )‎ A. 哲学是科学的理论 B.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C. 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答案】C ‎【解析】‎ ‎【详解】C: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之所以“需要哲学精神指引”是因为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符合题意。‎ A: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说法错误。‎ B: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B说法错误。‎ D:材料强调真正哲学的作用,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2.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世界观是人们对主观世界的根本看法 B. 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正确观点 C.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 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对整个世界的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不是对主观世界的看法。B选项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选项错误,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3.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A不合题意,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符合题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不合题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不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故选B。‎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思维与存有无同一性 C.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D:根据教材可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D符合题意,排除A。‎ BC:均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一方面内容,故排除BC。‎ 故选D。‎ ‎【点睛】‎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物质与意识有没有同一性;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则研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哲学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下列正确反映唯物主义发展历程的顺序的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②:唯物主义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阶段,B说法正确。‎ ACD均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唯物主义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局限性)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6.某即时通讯软件的开机画面语为:“因你看见,所以存在。”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基本派别是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可知论 D. 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属于哲学的基本派别,A 不符合题意。“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B不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属于哲学的基本派别,C不符合题意。“因你看见,所以存在”,说明的是事物的存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属于唯心主义,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是 ( )‎ A.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C.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不合题意,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都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但不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D符合题意,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故选D。‎ ‎8.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因为 ‎①哲学智慧是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的 ‎②真正的哲学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①与题意不符。‎ ‎④:真正的哲学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9.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 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 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不合题意,均排除; C符合题意,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故选C。‎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 ‎①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②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④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意识范畴,只能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能决定。 故选D。‎ ‎11.‎2017年7月21日凌晨,受连日强降雨影响,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勐桥乡勐坪村委会苦竹寨发生山洪引发泥石流自然灾害,造成3人死亡、2人失踪、1人轻伤。这表明()‎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②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③自然界是不可认识的 ‎④自然界的存在变化是客观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受连日强降雨影响,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勐桥乡勐坪村委会苦竹寨发生山洪引发泥石流自然灾害,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变化是客观的,①④符合题意;人在自然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排除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可以正确认识自然,排除③。故选B。‎ ‎12.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应该根据本国国情,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其世界观依据是 A.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 真理具有客观性 C.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D.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国在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本国国情,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即强调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其依据在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C选项正确。A、B、D均错误,排除。选C。‎ ‎1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2019年就来到了。这给我们的哲学感悟是 A. 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B. 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C. 运动是有条件和相对的 D.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物质是运动的,不能体现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A不符合题意。事物的运动变化不等于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B表述错误。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C表述错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①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共性 ‎③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④目的性和计划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共性,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②③选项符合题意入选。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①错误。④选项错误,意识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故排除。选C。‎ ‎【点睛】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区 别 内涵 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 外延 客观实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 地位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的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客观存在性,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是多变的、易逝的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 ‎15.‎ ‎ 一个种植地的哥德巴赫猜想:盐碱地里,用海水种水稻-----变成了现实。为了海水稻繁育,“海稻之父”陈日胜奋斗28年,终获成功。这主要说明 A. 规律具有普遍性 B. 规律是可以改变创造的 C. 规律具有客观性 D. 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并非强调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B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被改变和创造; C不合题意,材料并非强调规律的客观性; D符合题意,“为了海水稻繁育,“海稻之父”陈日胜奋斗28年,终获成功”,体现了陈日胜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故选D。‎ ‎16.专家指出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世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A. 必须尽快地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 B. 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C. 必须尽快控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D. 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世界‘将不再存在’”,启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D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A错误。不是要求人们“放弃”工业化发展道路,而是要走科学发展的工业化道路,B错误。C中“控制”一词不合实际。故本题选D。‎ ‎17.下列关于人类意识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 意识是由动物心理自发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D: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动物心理活动不能自发形成意识,D说法错误,但与题意要求相符。‎ ABC: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人脑的机能,AB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不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⑶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内容)‎ 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8.“记忆和思维活动,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即便你我的哀乐,也是化学神出鬼没。”这是北大校长创作的科普歌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中的歌词。强调了人体化学过程所起的作用。这句歌词体现了()‎ ‎①意识依赖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思维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正确,“即便你我的喜怒哀乐,也是化学神出鬼没”这体现了意识依赖于物质; ②不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 ③正确,“记忆和思维活动,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这体现了思维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不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 故选B。‎ ‎19.霍金因罹患神经系统瘫痪症,困陷轮椅已有多年,但并没有妨碍他研究宇宙的构成、“大爆炸”和黑洞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意识具有 A. 自觉选择性 B. 主动创造性 C. 客观物质性 D. 直接现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B符合题意,霍金因罹患神经系统瘫痪症,困陷轮椅已有多年,但并没有妨碍他研究宇宙的构成、“大爆炸”和黑洞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这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D不合题意,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特点。 故选B。‎ ‎【点睛】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0.认识的根本目的是 A. 为实践服务 B. 发现真理 C. 改造主观世界 D. 提升理性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认识最终为实践服务,A说法正确;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践,BCD均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正确选项为A。‎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1.“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强调真理的(  )‎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多样性 D. 条件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B:“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他们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具有同样的真理性,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说法正确。‎ AD: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真理的客观性,不是指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AD与题意不符。 ‎ C: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不存在多样性,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这说明 ‎①需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认识的发展需要推翻已经确定的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正确,我们的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这说明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也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错误,认识并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错误,真理不能被推翻; 故选A。‎ ‎【点睛】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螺旋式的上升性运动过程。不是直线前进型,因为直线前进忽略了认识发展的反复性;也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因为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代表认识又回到了起点,没有发展。‎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①联系的观点 ②矛盾的观点 ③发展的观点 ④创新的观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①③正确,④不符合题意;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②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24.曾经,英国各地的野生鹿已基本绝迹。然而近年来,由于野生鹿的天敌狼和棕熊在英国消失,导致野生鹿的数量激增,目前已达到泛滥程度。这一现象说明 A.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B.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C. 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D.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答案】A ‎【解析】‎ ‎“因为野生鹿的天敌狼和棕熊在英国消失,导致野生鹿的数量激增,目前已达到泛滥程度”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A项符合题意;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但并不是一切事物都相互依存,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B项观点错误;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不会相互影响,所以事物之间并不一定相互影响和决定,C项观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点睛】(1)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5.‎ ‎《鹖冠子》记载了一则“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扁鹊三兄弟治病的特点是:大哥治未病,是治于病未发作;二哥治微病,是治于病之初起;扁鹊治大病,是治于病情严重时。从哲学角度来看,对扁鹊三兄弟的医术评价准确的是 A. 扁鹊医术最高,因为他具有挑战精神,勇于追求真理 B. 大哥医术最高,因为他能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 C. 二哥医术最高,因为他重视量的积累,积极实现事物质的飞跃 D. 以上说法都准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错误,三个选项说法错误;‎ B符合题意,从哲学角度来看,对扁鹊三兄弟的医术评价,大哥医术最高,因为他能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 故选B。‎ ‎26.在经济生活中有投入1分撬动产出100分的现象,这说明(  )‎ A. 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B.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C.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B:在经济生活中有投入1分撬动产出100分的现象,这说明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B符合题意。‎ AD:投入1分撬动产出100分的现象强调的是关键部分的作用,不是强调整体的作用,AD与题意不符。‎ C:投入1分撬动产出100分的现象强调的是关键部分的作用,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 ‎(2)(原理内容):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27.人因工程,是综合运用生理学、生物力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人因工程蕴含的哲理是(  )‎ A. 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 系统与要素紧密联系,系统优化要着眼于整体 C. 部分处于统率地位,部分功能及变化影响整体 D. 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人因工程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紧密联系,系统优化要着眼于整体,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符合题意。‎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说法错误。‎ C:整体处于统率地位,C说法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系统优化,不体现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8.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AI)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 B. 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融合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D: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符合题意。‎ A: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属于质变,质变不等于事物的发展,A说法错误。‎ 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说法错误。‎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不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融合,C说法错误。 ‎ 故本题选D。‎ ‎【点睛】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不等于发展;判断事物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是否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不是以力量的强弱、时间的先后、表面的形式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29.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是该事物 A. 力量的强弱 B. 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支持的多寡 C. 形式的新旧 D.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发展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因此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是该事物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符合题意;看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以该事物力量的强弱、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支持的多寡、形式的新旧等来判断,ABC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是运动变化,不是质变;判断事物先后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是否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不是以力量的先后表面的形式作为判断标准)‎ ‎30.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A. 量变和质变 B. 前进性与曲折性 C. 倒退和前进 D. 运动和静止 ‎【答案】A ‎【解析】‎ ‎【详解】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量变和质变,A项符合题意;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项与题意不符;倒退和前进是事物变化的两种表现,C项与题意不符;事物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31.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坚持对立统一观点,均衡把握复杂事物的矛盾双方 ‎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要善于把握主次矛盾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正确价值观的指导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前提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均衡把握复杂事物的矛盾双方”表述错误,①不选;“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说明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说明要善于把握主次矛盾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符合题意;④“正确价值观的指导是前提”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故本题答案选B。‎ ‎3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以下古语中蕴涵“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 A. 古今易俗,新故异备 B.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D.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古今易俗,新故异备”说明世道变了,处事方式也要变化,体现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题无关,故不选A。‎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故B项正确。‎ C.“乱生于治,怯生于勇”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与题无关,故不选C。 ‎ D.“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题无关,故不选D。‎ ‎​故选B。‎ ‎【点睛】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考生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对政治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正确理解题干中古文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排查,从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提高答题正确率。‎ ‎33.“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A. 矛盾是普遍的、无法解决的 B. 矛盾是普遍存在和稳定不变的 C. 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 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C:“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C符合题意。‎ A:矛盾是普遍的,不等于矛盾无法解决,A说法错误。‎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稳定不变的,B说法错误。‎ D:材料强调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体现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观点)。‎ 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34.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为此,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努力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这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是 A.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B.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C.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属于认识论观点,故不选A。‎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 C:材料中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故C项正确。‎ D:“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属于认识论的观点,故不选D。‎ 故选C。‎ ‎35. 看新闻、刷微博、收发邮件、甚至上购物等,智能手机在带来更多方便和惊喜的同时,也使人们对其依赖程度加深,“接管”甚至“绑架”一些人的生活。对此,我们应该( )‎ ‎①消除矛盾双方对立,拒绝使用 ‎②树立革命批判精神,适度使用 ‎③明确是非判断标准,甄别使用 ‎④具体分析事物价值,理性使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无条件存在的,“消除”矛盾双方对立的说法是错误的; ‎ ‎②④符合题意,题目强调智能手机在带来更多方便和惊喜的同时,也使人们对其依赖程度加深,因此我们应该树立革命批判精神,适度使用,具体分析事物价值,理性使用; ‎ ‎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是非判断标准问题。 ‎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背景材料,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属于简述题,可结合教材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等方面加以简述。‎ ‎【详解】本题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可从三个统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稽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杂交水稻团队经过反复实验,解决一系列关键性难题,对杂交水稻的认识和理论不断提高;(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杂交水稻团队的不断探索,水稻种植方法和水稻产业不断更新换代,为了助力水稻产业的升级,对杂交水稻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攻关目标,并获得了突破;(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杂交水稻团队的不断试验,验证了我国杂交水稻种植理论的科学性,获得世界认可;(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国对杂交水稻的积极探索为国家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袁隆平院士多次运用先进的杂交水稻理论指导国内外杂交水稻的研究与生产,为世界粮食生产提供中国智慧,引起世界瞩目。‎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可结合材料,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杂交水稻团队在袁隆平的带领下不断探索、研究、反复实验,使水稻种植方法和水稻产业不断更新换代,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攻关目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国家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详解】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本题要求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杂交水稻团队经过反复实验,解决一系列关键性难题,对杂交水稻的认识和理论不断提高。随着杂交水稻团队的不断探索,水稻种植方法和水稻产业不断更新换代,为了助力水稻产业的升级,对杂交水稻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攻关目标,并获得了突破,为国家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可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受到表彰。40年来取得的成就正是全党全国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100名“改革先锋”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于敏、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马云、柳传志、屠呦呦……这些“改革先锋”,有着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经历,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他们身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先锋”无论在什么样的行业,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他们都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于担当、敢于拼搏,正是靠着改革开放精神,这才在很多方面都进入先行区和无人区。无论是推进思想层面的大解放,还是推进实践层面的大突破.他们都顺应了历史前进的大逻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改革开放精神,也应体现在每一个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身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站在新的起点上,保持改革开放精神,跑好自己这一棒,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所以有人认为,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改革先锋”的具体做法,请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改革先锋”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对各行各业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各行各业应该学习“改革先锋”身上体现出的改革开放精神,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做法。‎ ‎(3)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各行各业在学习改革开放精神时,一定要把改革开放精神和各自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做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的先进事迹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所以有人认为,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改革先锋”的具体做法这一观点加以评析。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考生运用这一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分两个层次:要不要学习具体做法?如果不学要怎么做?考生逐个分析作答:“改革先锋”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对各行各业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各行各业应该学习“改革先锋”身上体现出的改革开放精神,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做法。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各行各业在学习改革开放精神时,一定要把改革开放精神和各自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做法。‎ ‎【点睛】本题相当于辨析题。考生要找出辨点,然后逐个辨点进行剖析。本题可分解出两个辨点:要不要学习“改革先锋”的具体做法,如果不学,要学习“改革先锋”的什么;如果不学,自己要怎么做?然后运用试题设定的知识角度的相关知识予以分析。‎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的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做的事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架不住人多势众,微小也能变成巨大。‎ 结合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谈谈“微小也能变成巨大”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微公益通过积少成多奉献社会为背景材料,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可结合材料,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事物的发展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等方面,说明“微小也能变成巨大”所蕴含的哲理。‎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谈谈“微小也能变成巨大”所蕴含的哲理。‎ 从材料可以看出,微公益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做的事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架不住人多势众,微小也能变成巨大。‎ 可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等方面,谈谈“微小也能变成巨大”所蕴含的哲理。‎ ‎【点睛】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原理内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等。如果历史只停留在零散的、呆板的符号 上,那将会使传统文化失去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相遇”,向新一代的年轻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使中华文化不被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所淹没。‎ 某校为了让国学文化与“现代相遇”,将国学文化的内涵与当代音少年人格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利用经典诗词与音乐、舞蹈等艺木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树立创新意识”的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 ‎【答案】(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2)要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必须肯定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在价值,同时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中落后、腐朽的东西。(3)要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不仅可以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更要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为背景材料,考查树立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等方面,说明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肯定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在价值,同时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中落后、腐朽的东西,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树立创新意识”的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 从材料可以看出,要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必须肯定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在价值,同时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中落后、腐朽的东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 可运用“树立创新意识”的知识,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等方面,说明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 ‎【点睛】辩证否定:‎ ‎(1)辩证否定的内涵:‎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 ‎(2)辩证否定的特点: ‎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3)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 ‎(4)辩证否定的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