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提示: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A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D项错误。 2.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A. “工商食官”满足了社会需要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顽强抵制 C. 农民贫困难以形成有效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强力实行 【答案】B 【解析】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B。A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CD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3.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 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 B. 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 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 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农业发展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可知宋人中仕宦、不仕者都重视田亩的拥有,这种思想会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固,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B项中“化解矛盾”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C项“趋向豪强地主”,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对小农经济的重视,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状况 【名师点睛】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认识与理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4.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 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 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 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答案】C 【解析】 “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是近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这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 B. 胡适思想守旧落后 C. 新旧文化存在互补调和 D. 新文化运动科学理性的一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胡适整理国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找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所以不是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排除A。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排除B。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表明他主张采取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故排除C,选D。 6.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理学) 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 A.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A 【解析】 “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表明有一定封闭性,故A正确;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故B错误;C太过绝对,故C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源的问题,而是为了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正确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全面分析可知,材料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二是说明具有一定封闭性。 7.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8.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1.82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这种现象说明 A. 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 B. 考古与文献记录可以相互印证 C. 考古比文献记录更可信 D. 《史记》对孔子身高的记录不可信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二者关于孔子身高的记载有较大差别,不能相互印证,还需进一步考证,说明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故A项正确,B项错误;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对孔子身高的记载,也属于后世人的描述,不属于原始材料,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史记》的记载就存在谬误,故D项错误。 9.梁启超、唐才常等在要求学生“熟读《噩梦》《明夷待访录》《日知录》等书”之后,与学生共同研习时“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这一做法意在 A. 革除传统儒学教育的弊端 B. 弘扬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 C. 增强学生的政治民主认知 D. 培养学生的民主革命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97年”“时务学堂”“发挥民主民权之说”“以启发思想’’。由所学知识可知,时务学堂由维新派创办;梁启超等为维新派代表,其借用黄宗羲、顾炎武等著作,研讨他们思想中的民权民主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关心时局的意识、宣传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服务,增强国人的政治民主认知,因此选C。A、B均不是其主要目的,梁启超等不是革命派,因此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唐才常 10.陈独秀认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世界上绝没有“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陈独秀意在 A. 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 B. 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 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 说明中外思想的相通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可知宇宙的真理就是包罗万象,日新月异,保守停滞是行不通的;由材料“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 可知世界上没有人人适用、万世不变的道理,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故可知陈独秀提倡人要具有改革思想,为此提倡改革旧文化,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的精神,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陈独秀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而是强调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排除B。陈独秀不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不是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中外思想的相通性,而是强调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排除D。 11.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体现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D项正确。“夫童心者,真心也”,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跟传统儒家思想无关,A项错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要指发展工商业或者民主权利等,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李贽的思想没有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C项错误。 12.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 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 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 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 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执行和司法学说以及洛克的行政司法分立分别对中西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D项正确。洛克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立学说旨在限制国家权力的某一端恶性膨胀,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A项错误。唐代对相权进行程序分工,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分权是为集权,B 项错误。权力制约和平衡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的重要内容,唐朝缺乏相应理论和制度,C项错误。 13.《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 A. 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B. 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C. 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 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不是人文主义、开辟新航路、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等,“没有教会”意在反对教会的神学迷信,“没有国王”意在反对国王的专制,所以本题意在强调“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1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信息,排除A;BC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选D。 15.“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 A. 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 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 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内容为宰相冯道、李愚请令要求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制雕版印制出售,朝廷听从建议,使得书籍流传广泛。雕版印刷技术已于隋朝出现并应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五代之后的北宋,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文献的广泛传播依靠的是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而非手抄。故C项错误。 D项,根据材料,雕版印刷技术应用于书籍的印制,使得其流传广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五代”,时间介于唐宋之间。由此,结合印刷术的知识,可以排除AB,而C表述绝对化了。 16.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 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B. 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答案】D 【解析】 根据“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说明人的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与制约,D正确;A无法体现“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材料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无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的准确解读,联系所学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分析解答。 17.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北宋时水师在海上辨别方向时,晚上依靠星星,白天则依靠太阳,只有在阴雨天气时才用到指南针,据此可知指南针在当时水师辨别方向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综合科判断出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B项“迷信”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项的“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中“各国”的表述不合题意,题干中只是“中国”。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指南针 18.江晓原在《科学史十五讲》中写道:“明代中国数学的发展表现得非常特殊。一方面,对理论数学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甚至连宋元时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逐渐被人遗忘;另一方面,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明代实用数学的普及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B. 明代理论数学的衰退与宋明理学的盛行有关 C. 明代数学的特点反映了中国科技的普遍特征 D. 明代科举考试的改革促进了实用数学的普及 【答案】D 【解析】 【详解】科举考试主要是词赋,考试形式是八股取士,压制人的思想自由,并不会促进实用数学的普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时代”说明明朝数学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A正确;宋代理学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导致理论数学研究的谁退,B正确;明代数学属于总结性特征符合该时期科技发展特点,C正确。 19.据美国沃克斯网站2017年2月3日的文章称,纵观历史,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天才往往都相信占星术、炼金术和魔法等非常奇异的事物。这主要表明 A. 经典力学受到封建神学的冲击 B. 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的研究风格 C. 伽利略和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 D. 近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够深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中伽利略和牛顿相信占星术、炼金术和魔法的行为说明科学的发展水平不够,还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牛顿的经典力学,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伽利略和牛顿科学家相信占星术的分析,不是说明牛顿和伽利略研究的继承关系,故B项错误;经典力学是牛顿提出的,故C项错误。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局限性 【名师点睛】 20.以下是中国某些政治阶层在近代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作用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末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实现中国工业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启蒙与救亡并重 D. 推动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分别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的是西方的科技,推动了中国的物质方面的近代化;郑观应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章太炎是革命派的宣传家,宣传革命,建立共和。他们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梁启超的言论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思想的解放,是思想领域里的近代化。根据以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中国近代化 21. 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④理论体系完整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提取信息:题目总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形成的一些条件,其中没有包括出现的实验探索。“化学并不突出”一句表明了③不正确,排除③;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农业表明②重视实用技术。物理成就不多,生物学理论和化学不突出的例子说明理论体系不完整,排除④。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 22.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了西方是先启蒙在现代化,启蒙是原动力,而中国却是先现代化再启蒙,救亡的现代化是原动力,即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导致了上述差异,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方政治制度的问题,也未涉及中西方传统文化,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进化理论在科学领域之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在生物学等领域内的影响。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进化论成为马克思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B. 进化论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 进化论为西方的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武器 D. 进化论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远远超过了在生物学等领域内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并不包括进化论,故A错误;进化论形成于19世纪,不可能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故B错误;西方的殖民者宣扬适者生存,说明进化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武器,故C正确;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属于生物学领域,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超过了在生物学等领域内的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的殖民者宣扬适者生存的目的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4.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这类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剖析和强烈批判。下列作品属于这一风格的是 A. 《悲惨世界》 B. 《红与黑》 C. 《海燕》 D. 《百年孤独》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故B项正确;《悲惨世界》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海燕》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散文诗,《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内容充满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故ACD项错误。 25. 下图是法国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1841-1895年)借助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创作的《少女与狗》。这幅画 A. 捕捉了光和色之下的瞬间情态 B. 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心灰意冷 C. 强调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 D. 刻画了法兰西民族的现实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以来,物理学取得长足进步,贝尔特·莫里索是法国印象画派女画家,印象画派的特点是追求“光”和“色”的效果,借助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就,故A项正确;“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的是浪漫主义流派,故B项不符合题意;强调艺术家内心“自我表现”的是现代主义流派,故C项不符合题意;关注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是现实主义流派,故D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25题22分,26题18分。) 26.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父亲得知后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启蒙学者主张人的理性是检验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否认现在的一切外界权威,把封建的政治制度、宗教、传统的理论,都押上理性的法庭,使它们受到无情的批判。理性论者认为,以往的历史是谬误和偏见的统治,现在,应该抛弃一切违背人类理性的东西,根据他们发现的理性原则重新建立社会制度。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王国”。在对理性内容理解上有相同点,他们都认为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宗教迷信是违背理性的,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性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最初的表现形式,并写出一位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新发展。 【答案】(1)形式: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或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人物:莎士比亚。 作品:《哈姆雷特》(写到其他作品亦可)。 (2)发展: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留下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解析】 (1)从材料“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代表之一。 (2)从材料“人的理性是检验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把封建的政治制度、宗教、传统的理论,都押上理性的法庭,使它们受到无情的批判”“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王国””“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和科学则是符合理发理性的”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7.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 ——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答案】(1)理念:①为政以德;②为国以礼。 理由:①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②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2)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观点,影响唐宋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问题:①理学走向僵化;②思想文化专制。 发展:①追求个性解放;②批判君主专制;③提倡工商皆本;④经世致用。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得出。第二小问,根据“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 (2)“董仲舒的孔子”指董仲舒对早期儒学的发展,以适应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要的思想学说。“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作答是要揭示各自的思想渊源和主要思想主张。 (3) 由材料“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以归纳为:理学走向僵化和思想文化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归纳其新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