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段考文科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仅一个项符合题目要求。共 22 小题,每题 2 分,共 44 分)‎ ‎2018年8月,荷兰建造了世界首个“漂浮农场”,它漂浮在鹿特丹港海面上,吃水深度约‎1.5米,有走廊与陆地连接(如图)。“漂浮农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顶部装有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其他四面为透明玻璃墙。上层为奶牛放养区,下层有牧草区(通过无土栽培及 LED 照明控温种植)、牛奶生产区、牛排泄物处理区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建造“漂浮农场”的最基本条件是当地拥有 A. 便捷的交通运输 B. 宽阔的较深水域 C. 充足的光照条件 D. 先进的技术水平 ‎2. 荷兰政府鼓励发展“漂浮农场”首要目的是 A. 节省劳动力 B. 促进生态循环 C. 缓解土地紧缺 D. 应对全球变暖 ‎3. 与荷兰的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生产的突出优势是 A. 对环境没有污染 B. 投入成本更低 C. 产品质量更优 D. 受季节变化较小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 漂浮农场”吃水深度约 ‎1.5 米,且“ 漂浮农场”分两层,承重较大,故建造的最基本条件是宽阔的较深水域,要求水域的浮力足以支撑农场,据此选B正确。‎ ‎【2题详解】‎ ‎“漂浮农场”不能节省劳动力,材料中也没体现生态循环,建在海上,不用占用土地,荷兰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故荷兰建设“漂浮农场”的首要目的是缓解土地紧缺,据此分析选C正确。‎ ‎【3题详解】‎ 与荷兰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牧草通过无土栽培及 LED 照明控温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小,故其生产的突出优势是受季节变化较小,D正确。“漂浮农场”对海洋环境可能会有污染,相比天然牧场而言,“漂浮农场”投入成本更高,由于漂浮农场内的温差较小,故该农场内的产品质量相比天然牧场而言并没有明显优势。据此分析ABC错,选D。‎ ‎【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 下左图为印度地形示意图,下右图为印度1950-2016年洪涝濒次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 对该国洪涝濒次空间分布差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降水风暴潮 B. 地形风暴潮 C. 地形水系分布 D. 气温 水系分布 ‎5 该国洪涝主要集中于 A. 1-3月 B. 4-6月 C. 7-9月 D. 10-12月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洪涝灾害记录频次大幅增加,但是因灾导致的死亡人口并未增加。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国 A. 人口总量减少 B. 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逐渐增强 C. 洪涝灾害强度减小 D. 人口大规模从洪涝高频次地区迁出 ‎【答案】4. C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该国洪涝濒次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流沿岸地区,所以对该国洪涝濒次空间分布差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地形水系分布,C对;ABD错;故本题选C。‎ ‎【5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两季,6月-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雨季降水多,且集中,容易造成洪涝灾害。C对,ABD错,故本题选C。‎ ‎【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国洪涝灾害记录频次大幅增加,但是因灾导致的死亡人口并未增加。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国科技水平提高,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逐渐增强等,B对;印度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总量不断增多,A错;洪涝灾害记录频次大幅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洪涝灾害强度不会减小,C错;洪涝灾害分布范围广,人口大规模从洪涝高频次地区迁出,不现实,不符合实际,D错。故本题选B。‎ 迪拜世博会以“沟通思想,创造未来”为主题,将于‎2020年10月20日至‎2021年4月10日在阿联酋的迪拜(位置如下图)举行,其目标之一是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至少占展馆能源使用总量的一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迪拜世博会选择在‎10月20日至次年4月10日举行的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 A. 中西方假日多,方便出行 B. 温度适宜,气候凉爽 C. 白昼时间较长,利于观光 D. 降水较多,空气湿润 ‎8. 迪拜世博会展馆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最主要是 A. 石油 B. 风能 C. 太阳能 D. 潮汐能 ‎9. 迪拜世博会对迪拜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转变城市职能 B. 加快城市产业升级 C. 增加城市核心 D. 提升城市竞争实力 ‎【答案】7. B 8. C 9. D ‎【解析】‎ 试题考查西亚。‎ ‎【7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知,迪拜是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10月20日至次年4月10日为冬季,温度适宜,气候凉爽,B正确;‎10月20日至次年4月10日,太阳直射点大部时间在南半球,白昼时间短,当地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较少;中西方假日多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8题详解】‎ 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当地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因此迪拜利用的可再生资源最主要是太阳能,C正确;当地风能、潮汐能不如太阳能丰富。‎ ‎【9题详解】‎ 迪拜世博会将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往,会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竞争实力,D正确;对城市职能、产业升级、城市核心没有影响。‎ 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西北部,半岛地形平坦,冻土广布,冻土层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气資源,岛上建有规模庞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基地。近年来,岛上陆续发现了数十个“巨坑”,引发了俄罗斯的高度关注。下图示意亚马尔半岛及巨坑位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巨坑的出现引发了俄罗斯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地坑会 A. 引发地表沉降 B. 加剧海水入侵 C. 威胁能源基地安全 D. 加速地表水流失 ‎11. 半岛上液化天然气基地建设采用的是“组装式建设"模式,即部件在其他地方生产,再运至该地组装。采用该建设模式主要是因为半岛 A. 冻土深厚,建设成本高 B. 气候严寒,施工期短 C. 濒临海洋,海运便利 D. 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答案】10. C 11. B ‎【解析】‎ 考查地貌及其成因,区域环境差异。‎ ‎【10题详解】‎ 半岛上巨坑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冻土融化陷落形成。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冻土层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岛上建有规模庞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基地。结合图例根据巨坑和天然气位置可知,引发了俄罗斯高度关注巨坑,主要是因为担心地坑会是漏气,威胁能源基地安全。故选C。‎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纬度高,带来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是气温低,气候严寒,施工期短,故半岛上液化天然气基地建设采用的是“组装式建设”模式,即部件在其他地方生产。故选B。‎ ‎2018年夏,张先生到达某群岛旅行。他不仅乘坐票价低廉的直升机“跳岛”(“跳岛”是指在岛屿之间来来往往地旅行),而且还徒步感受了那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他发现只有在防护园里才能见到少量人工种植的树木。读某群岛位置图(下图)。‎ 完成下面小题。‎ ‎12. 张先生品尝的美食中,主要食材不可能产自当地的是 A. 羊肉料理 B. 波纹薯条 C. 风味鱼干 D. 香辣米面 ‎13. 张先生“跳岛”时所乘直升机的票价低廉,其原因最可能是 A 距离短,飞行时间少 B. 顺风飞行,油耗较低 C. 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D. 游客众多,薄利多销 ‎14. 岛上天然树木难得一见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偏低 B. 降水过多 C. 冻土深厚 D. 风力强劲 ‎【答案】12. D 13. C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该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合牧羊,“羊肉料理”可能产自当地,故A选项错误。薯条由马铃薯加工而来,马铃薯性喜冷凉,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该岛屿适合马铃薯生长,“波纹薯条”可能产自当地,故B选项错误。由于北冰洋南下冷海水和北大西洋暖流相遇形成渔场,该地渔产丰富,“风味鱼干”当地很丰富,故C选项错误。该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该气候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不适合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香辣米面不可能产自当地,故D选项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从图中看,各岛屿之间距离并不远,但因为直升机油耗较高,票价不应该达到低廉的程度。一般交通工具,运距越短,单位距离能耗越大,成本越高,A选项错误。该群岛盛行西风但从题中无法判断直升机飞行方向,所以无法判断是顺风飞行还是逆风飞行,B选项错误。在各岛之间旅行需要乘坐直升机。直升机票价低廉是因为当地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给予了较多的补贴支持,C选项正确。直升机所能载的乘客较少,游客众多也无法使其票价低廉,D 选项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虽然该地纬度较高,但该地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气温不是很低,A选项错误。该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多,但并不过多,B选项错误。受暖流影响,岛上温度常年在‎0℃‎之上,不会有冻土,C选项错误。该地常年盛行西风,在强劲的西风作用下,天然树木难得一见,D选项正确。故选D。‎ 焦溪古镇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连接太湖、大运河、长江。古镇整体伴水成街、依水成市、因水成镇,历史上的焦溪古镇凭借发达的水系,成为商贸重镇。“黄石半墙”是焦溪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上半部分用青砖,下半部分用采自附近山地的黄石,以砖木结构造就,体现出南地北风的传统村落特色。目前焦溪古镇因新区建设呈现岀破落和衰退的景象,2019年被江苏省常州市规划为重点开发旅游项目。下图来自于《常州史志》。‎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5. “黄石半墙”的主要作用是 A. 装饰房屋外墙,增加色彩 B. 夏季能隔热,冬季可保暖 C. 防止河流结冰时毁坏地基 D. 抵御洪水冲击,加固房屋 ‎16. 开发焦溪古镇,吸引游客应 A. 打造经典白墙灰瓦江南水乡景色 B. 开设店铺,恢复商贸重镇的风采 C. 保护、修缮老宅,保留原汁原味 D. 迁出居民,整体规划成旅游景区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焦溪古镇位于江南水乡,伴水成街、依水成市、因水成镇,洪水的威胁较大,下半部分用采黄石,可以抵御洪水的冲击,加固房屋,D对。“黄石半墙”和青砖搭配,能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起到装饰房屋外墙,增加色彩的作用,但是不是主要作用,A错。岩石的比热容较小,冬冷夏热,不能起到良好的夏季隔热,冬季保暖的作用,B错。焦溪古镇位于南方地区,河流无结冰期,C错。故选D。‎ ‎【16题详解】‎ 开发焦溪古镇,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对原有的老宅进行保护、修缮,保留原汁原味,才能吸引游客,C对。白墙灰瓦虽然是江南水乡的特色,但是使焦溪古镇失去了原有的风味,A错。商贸重镇的形成是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并不是开设店铺就可以恢复的,B错。迁出居民使古镇失去了其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对游客的吸引力会下降,D错。故选C。‎ ‎【点睛】焦溪古镇的“黄石半墙”是当地居民长期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利用这个规律。‎ 下面景观图中的道路两侧积雪高达‎20米, 是日本著名的“雪墙公路”。从1971年开始,这里就成了观雪圣地。很多人还专门前往附近主峰饱览雪景,每年吸引近百万游人前来观光。‎ 结合日本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示“雪墙公路”景观位于图中的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18. 下列时间段中,“雪墙公路”景观最吸引游客的是 A. 11月-12月 B. 3月-4月 C. 7月-8月 D. 10月- 11月 ‎19. 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 A. 地震灾害 B. 洪涝灾害 C. 春旱冻害 D. 沙尘灾害 ‎【答案】17. B 18. B 19. B ‎【解析】‎ 此题考查日本气候特征和等高线的判读。‎ ‎【17题详解】‎ ‎“雪墙公路”的出现说明该地降雪量大,冬季降水量大,冬季日本刮西北风,应在日本海的迎风一侧分布,因此可能是①地或②地;根据图示可知,①地位于沿海位置,海拔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而②地南侧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说明②地地势起伏较大,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降雪较多,所以最可能的是②地。通过等高线判断,③④北侧地势较高,所以③④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不易降水。故选B。‎ ‎【18题详解】‎ ‎“雪墙公路”主要来自于冬季降雪的积累,而3月—4月气温开始回升,积雪还未大面积消融,因此会吸引大量游客,B对;7月—8月气温是一年中最高的时候,积雪几乎全部消融,不可能再吸引游客;10月—12月温度开始下降,此时并没有大量的积雪进行积累,形成雪墙。故选B。‎ ‎【19题详解】‎ 通过图中等高线分析,此处地表起伏大,地形复杂多阻碍,不利积水排出。又加上冬季降雪充沛,春季气温回升,大量冰雪融化,容易造成洪涝灾害,B对;地震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与当地气候无关,A错;春季大量冰雪融化,可以提供灌溉水源,不会引起春旱,C错;此处无沙源地或离大陆沙源地较远,不会受到沙尘灾害威胁,D错;故选B。‎ 吉尔吉斯斯坦是山地之国,其1/3的地区海拔在3000一‎4000米。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并在中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该国森林资源被过度砍伐。下图为吉尔吉斯斯坦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该国海拔‎3000米处生长森林类型是 A. 常绿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高山针叶林 D. 落叶阔叶林 ‎21. 图中河流流域的森林覆盖率 A. 上游高于下游 B. 下游高于上游 C. 谷地高于坡地 D. 河源高于谷地 ‎22. 该国森林资源的破坏,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主要是 A. 高山雪线降低 B. 加剧土壤盐碱化 C. 洪涝灾害频发 D. 加剧水资源短缺 ‎【答案】20. C 21. A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体上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由当地自然带至极点处的分异状况。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地区,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植被没有常绿林。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植被,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该地均无这两种气候,AB不对;该地区山麓处植被应为草原荒漠,而‎3000米的海拔高度,虽较高的海拔处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地形雨),但热量条件较差,不应该是落叶阔叶林,c不对;按山地地域分异规律,这里可以有针叶林存在(针叶林对热量的要求较低),所以该国‎3000米 海拔处生长的森林类型应是高山针叶林,C正确。‎ ‎【2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河流下游为沙漠,而上游则为山地或河谷地带,受山地降水及冰雪融水的影响,上游处土壤水分较充足,所以下游的植被覆盖率较低,A对,B不对;河源处有的海拔高达‎5000米,水热条件不足,森林的覆盖率较少,不如海拔低水分较充足的谷地,D不符;谷地因人类活动,农业耕作的影响,森林覆盖率不如坡地,C不符。据此分析选A。‎ ‎【22题详解】‎ 该国森林资源分布在山地河流上游地区,但该国森林资源在中亚生态系统中较为重要。森林资源的破坏将导致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加快、局部气候变干等,高山雪线的升降受降水及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当气候变干时,高山雪线会升高,而不会下降,A不对;森林资源破坏,山地气候变干,山地冰雪的补给可能会减少,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上游的河水蒸发旺盛,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现象,D符合;土壤盐碱化是由于蒸发旺盛,盐分累积而形成的,主要是在下游河流两岸存在,由于源头处水源减少,上游来水减少,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实际蒸发量弱,甚至可能会出现无水可蒸发的现象,基本不会加剧土壤盐碱化,B不符合;严格的来说中亚地区洪灾可能会有,夏季气温过高,冰雪融水过多造成,但涝灾基本上没有,如果从另一角度分析:由于植被砍伐,上游山地地区蒸发加剧,导致下游河流来水量减少,洪涝灾害频发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虽然短期内可能地致冰雪融水量加大,但气候变干,冰雪量的补给也会减少,且蒸发量也会加大,另大范围的冰雪融量加大还应受大环境下气候变暖的影饰导致,综合起来可知因植被砍伐造成这种可能性较小,C不符。据此分析选D。‎ 二、综合题。(共5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于亚洲中南半岛的柬埔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境内有湄公河、洞里萨河和洞里萨湖,人口约1500万。茉莉花香米,只有在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与洞里萨湖泊之间的地带才是唯一适合它生长繁育的地方。采用传统生产方式,一年一熟种植(生长期5-6月),获得“全球优质大米”称誉。‎ 材料二: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湖里盛产300多种淡水鱼,鱼类主要分为白鱼和黑鱼两种:黑鱼为全年适应本地环境的本地鱼,白鱼为来自于河流和海洋的洄游鱼类。‎ ‎(1)洞里萨河是世界上少见的定期逆向改流的河流之一,指出洞里萨河不同月份的流向,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分析柬埔寨种植茉莉花香米的区位优势。‎ ‎(3)分析洞里萨湖鱼种繁多的原因。‎ ‎【答案】(1)5-10月由东南流向西北;5-10月为雨季,洞里萨河水位高于洞里萨湖;11-次年4月由西北流向东南;11-次年4月为旱季,洞里萨湖水位高于洞里萨河水位。‎ ‎(2)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地形平坦;水稻品种优良;生长期长,营养成分积累多;每年雨季河湖水泛滥给土壤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污染少,农药、化肥使用少;劳动力充足,且有丰富传统经验(答对任意4点)‎ ‎(3)洞里萨湖地处热带,常年水温适宜,饵料来源丰富,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洞里萨湖水域广阔,当地鱼类品种多;湄公河南北流程长,水域环境复杂,有湄公河鱼类进入,增加了鱼类数量;还有海洋洄游鱼类进入。(答对任意3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和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农业区位条件和物种丰富的原因等相关知识。‎ ‎【详解】(1)本题主要考河流和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早雨两季,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到次年的4月为早季。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洞里萨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5月至10月为雨季,河流处于丰水期,因此洞里萨河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此时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洞里萨河由东南流向西北。11月至次年4月为早季,河流处于枯水期,洞里萨湖水位高于洞里萨河水位,因此,此时湖水补给河流水,洞里萨河由西北流向东南。‎ ‎(2‎ ‎)柬埔寨种植茉莉花香米的区位优势可以从热量、降水、光照、地形、土壤、工业基础、劳动力和经验等方面分析。柬埔寨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光照充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茉莉花香米,只有在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与洞里萨湖泊之间的地带才是唯一适合的它生长繁育的地方;一年一熟种植(生长期5~6月),生长期长,营养成分积累多;每年雨季河湖水泛滥给土壤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土壤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污染少,农药、化肥使用少;人口多劳动力充足,且有丰富传统经验等。‎ ‎(3)洞里萨湖鱼种繁多的原因可以从饵料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可知,洞里萨湖既有湖中原生的鱼种,也有来自于河流和海洋的洄游鱼种,说明湖区鱼种来源广,这是由于洞里萨湖水域面积广大,处于热带,水温适宜,饵料来源丰富,适合多种鱼类生长。其次,湄公河流程长,水域环境复杂,鱼种多,有湄公河鱼类进入湖区;此外,海洋回游性鱼类也会用过河流进入湖中,因此该湖鱼种繁多。‎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经验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刻赤海峡是连接黑海和亚速海的唯一通道,海峡长41千米,最窄处仅‎4千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航运十分繁忙。连接海峡两岸的大桥经历建成、损毁,于2018年5月重建。有关专家曾提出修建海底隧道方案,但因资金不足而搁浅。‎ 材料二:亚速海地区年降水量600~ 800毫米,平均深度只有‎8米,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其东北部的塔甘罗格湾处几乎是淡水。亚速海冬季盛行偏北大风,凛冽的极地冷空气不断袭来,掀起汹涛巨浪,景象壮观。‎ 材料三:塞瓦斯托波 尔港地处黑海北岸,港域分布在9个海湾内,周围群山环抱,目前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地,该港距黑海沿岸各国港口最远不超过700千米,战略地位重要。‎ 材料四:刻赤海峡及周边区域示意图(下图)。‎ ‎(1)简析刻赤海峡多暴风的原因。‎ ‎(2)简析亚速海东北部塔甘罗格湾几乎是淡水的原因。‎ ‎(3)说明塞瓦斯托波尔成为军港的区位条件。‎ ‎(4)对于在刻赤海峡修海底隧道,你是否赞成,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黑海冬季盛行偏北大风,亚速海面宽阔,风速大;海峽与北风通道方向一致;狭管效应,风力强劲。‎ ‎(2)亚速海地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降水较多;纬度较高,蒸发弱;深度浅,周边有大量河流注入淡水,稀释作用明显。‎ ‎(3)南出土耳其海峡可通地中海,北上刻赤海峡可抵亚速海;到黑海各沿岸国家港口的距离都较近,战略地位重要;港域分布在9个海湾内,周围群山环抱,地形隐蔽,避风条件优越,为天然良港。‎ ‎(4)赞成:刻赤海峡最窄处仅4公里,修海底隧道,工程量较小,工期较短;海底隧道不受海面浮冰及海上恶劣天气影响,畅通无阻;建造隧道期间,海峽正常航行不受影响。不赞成:修建隧道技术难度大;隧道平时的维护成本高;该地局势不稳定,易发生冲突,危及隧道运营安全;修桥梁易于控制刻赤海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黑海、亚速海为区域背景,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 ‎【详解】(1)据材料二可知,亚速海冬季盛行偏北大风,刻赤海峡北边为亚速海,海面宽阔,风速大;刻赤海峽两则为地形阻挡,海峡中间通道与北风通道方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导致风力更加强劲,刻赤海峡多暴风。‎ ‎(2‎ ‎)分析湖水盐度低的原因,一般从补给量和蒸发量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亚速海地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 可知,该地降水较多;据图还可以看出,亚速海东北部有大河注入塔甘罗格湾,大量淡水补给,对湖水稀释作用明显; 据图示纬度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所以,亚速海东北部塔甘罗格湾几乎是淡水 。‎ ‎(3)据材料三可知:“塞瓦斯托波尔港地处黑海北岸”, 向北通过刻赤海峡可到达亚速海,向南通过土耳其海峡可到达地中海;而且“该港距黑海沿岸各国港口最远不超过700千米,战略地位重要。”;“港域分布在9个海湾内,周围群山环抱”地形隐蔽,避风条件优越。‎ ‎(4)赞成的理由,可以从修建海底隧道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两方面分析。有利条件:据材料 “海峡长41千米,最窄处仅‎4千米”说明修海底隧道,工程量较小,工期较短;而且建造隧道期间,在海底施工,海峽可以正常通航。有利影响:海底隧道建成之后,海底隧道不受海面浮冰及海上恶劣天气影响,可以常年畅通无阻地运行。不赞成的理由,可以从修建海底隧道的不利条件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不利条件:与修建跨海桥梁相比,修建海底隧道技术难度更大。不利影响:海底隧道建成之后,还要定期维护,维护成本高;加之该地战略地位重要,局势不稳定,容易危及隧道运营安全;难于控制刻赤海峡。‎ ‎2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自去年9月至今年2月,一场肆虐澳大利亚长达5个多月的山林大火,造成至少29人死亡,不计其数的动植物毁灭。一向以海滩、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露天体育赛事而闻名的澳大利亚旅游业在此期间也遭受重创,该国经济可能遭受数十亿澳元的损失。下图为澳大利亚山火分布示意图。‎ 指出澳大利亚山火对其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并列举减少山林火灾发生的措施。‎ ‎【答案】消极影响:造成大气污染;动植物资源减少,甚至灭绝,生态破坏严重。生物措施:种植不易着火的植物、营造混交林等,阻隔和控制火线的蔓延;工程措施:设置防火隔离带、修建道路防火工程等;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火源管理;加强丛林火灾预报预警;提高公民防火意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森林大火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等知识点。措施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方面回答。‎ ‎【详解】消极影响:长达5个多月的山林大火导致大气中烟尘增加,造成严重大气污染;造成至少29人死亡,不计其数的动植物毁灭,动植物资源减少,甚至灭绝,生态破坏严重。‎ 措施:生物措施方面:改善森林树种结构,种植不易着火的植物、营造混交林等,阻隔和控制火线的蔓延,减小着火面积。工程措施方面:设置防火隔离带、修建道路防火工程等,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及时救援。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火源管理,健全处罚机制;引进高技术,加强丛林火灾预报预警;提高公民防火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点睛】自2019年7月澳进入林火季以来,高温天气和干旱是林火肆虐的主要原因。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新州和维州所在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到塔斯马尼亚、西澳州和北领地区,几乎每个州都有林火在燃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