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竞培中心)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竞培)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表述错误,传说神话也是一种二手史料,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B选项表述错误,传说可以作为史料,但是并非直接证据,直接证据多为一手史料;C选项符合题意,因为该传说从一定程度折射出了中国在神话时代就已经重视农耕,故正确;D选项,传说史料的史料价值有限,真实程度有待考证,使用时候需要其它史料相互验证,并不能够直接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 2.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 中央集权弱化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缓和 D. 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D 【解析】 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3.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表明“它”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投入市场,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政府以及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B正确;ACD均与“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 4.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 生活习俗改变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 官府鼓励经商 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宋代都城多见”可见主要陈述了宋代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供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 5.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 6.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与设问要求不符合,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设问要求是土地兼并产生根本原因,A选项是土地兼并的原因和表现但是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符合题意,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而土地私有制容易形成买卖,故是导致兼并的根源;C选项不符合史实,在封建社会多数朝代是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办法的,如唐朝的均田制;D选项地权和劳动者分离,是土地兼并导致的一种结果,就是佃农经济,而非土地兼并的原因。 7.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A.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中可知,16、17世纪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来货币的对中国的市场的影响,故A项排除;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对欧洲市场的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D项排除。 8.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 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C. 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D.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选项与史实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清时期,但是发展缓慢并未对小农经济的衰落起到推动作用;B选项与史实不符合,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主要是从甲午战后兴起的,但是小农经济走向衰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为此正确;D选项不符合史实,官僚资本主要指国民政府的四大家族,出现的时候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蜡、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 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B. 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 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大,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列强的经济侵略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10.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A. 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B. 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 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 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到官府讲理……罪名……被迫停业”等关键信息可知,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以答案选D,排除B;材料是通过法律定罪,所以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 11.1912——1919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D. 群众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与史实不符合,清政府放宽对于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从甲午战后开始,而非此时;B选项表述不准确,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而此时的日本加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故错误;C选项表述错误,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而非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D选项符合题意,因为此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并迫使袁世凯签署了二十一条,群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12.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的援建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许多新兴项目先后投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建设 A. 完全由苏联援建 B. 调整了工业布局 C.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结构 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1953年开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说明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建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而不是工业结构,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 点睛:“1953年开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B.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C. 抵制“大跃进”的错误 D. 政治运动干扰生产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中的现象是农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弊端,而A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并非主要原因,B选项的描述,不仅仅包括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更包括了缺乏生产的自主性和分配的弊端,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C选项不符合史实,此时大跃进的错误并未得到有效的纠正;D选项,描述与材料无关,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并非参与政治运动。 14.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 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 B.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 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改革予以肯定,在农村迅速推广”等可知特点是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的土地经营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开始,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故D项错误。 15.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 A. 商品供求矛盾突出 B. 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C. 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根据材料“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推知并非商品供求矛盾;B选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并未放弃宏观调控而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根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推知并未完全市场化;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推知主旨是强调市场的作用很突出.。 16.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 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其目的是是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本题选C。天津自由贸易区是在2015年才设立的,排除A。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D项是一个干扰项,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侧重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强对内地的辐射作用只是其次要目的之一。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 17.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A. 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 B. 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 传播天主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体现了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之一在于传播天主教,D项符合题意,B追逐黄金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另一重要原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目的 18.公元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知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欧洲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这一现象并不是造成社会动荡和损害国际贸易的原因,排除A。使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是商业革命影响的结果,而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的内容,排除B。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但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不是沟通世界各地的联系,排除C。 19.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 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美洲白银生产并被运到欧洲,欧洲又将其中部分白银运往亚洲,说明新航路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故B项正确。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材料不能说明当时亚洲是世界贸易中心,故C项错误。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是19世纪末,故D项错误。 20.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7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棉布数量迅速增加,销售范围的扩大、市场需求量激增,要求英国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扩大产品的生产。反映了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故选C。 考点: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包括: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①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③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直接和必要条件)。 ⑤原料----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1.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 工厂制度的诞生 C. 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以蒸汽为动力,带动机器生产,解决了依靠水力为动力的限制,从此以后,工厂不用沿着河岸建立,还可以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建立工厂,促进了工厂数量的增加,所以答案选C。 22.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 导致了生活方式变化 B. 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 C. 冲击了原有社会关系 D. 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故选C。A项说的是生活方式,材料并未体现;B项说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明显和材料不符;D项说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说法错误,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在17世纪确立。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3.1911年,伦敦居民约翰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也可以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这一现象的最终形成在根本上得益于: A.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C. 经济全球化 D. 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中期,不符合题干1911年要求,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全球化特征,故C项错误;D项体现不出资本输出。工业革命最终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故本题选A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24.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 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 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 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六大公司组成两大集团,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的信息反映了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企业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故选C。材料中并不是说明化学工业的发展,A错误;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不是材料体现出的本质问题,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并不是说明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D错误。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工业所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楼阁和作坊。”他所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 垄断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C. 国家全面干预科学研究 D. 技术来源于工匠经验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根据“工业所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楼阁和作坊”推知此时的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而之前主要是来自于手工工匠的经验;B选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并未体现垄断的信息;C选项与史实不符合,国家全面干预并非来自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是来自于罗斯福新政;D选项是符合该现象之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Ⅱ卷 二、主观题(26题18分,1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以(明清)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消费去向并说明原因。 (2)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学者的观点。 【答案】(1)去向:结纳官府,贿赂官员;投资后代教育和科举消费;投资土地;建筑园林家宅;社会公益消费;投资工商业。 原因:结纳官府,贿赂官员,为了减少经商的阻力,获取垄断利润;投资后代教育,是因为崇尚儒学,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投资土地,因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建筑园林家宅,是为了光宗耀祖,显耀门楣;捐助公益事业,为了提高声望;投资工商业,为了进一步拓展经营范围。 (2)说明: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等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缺少资本积累。 【解析】 【详解】(1)本题的做题关键是根据材料衔接所学知识逐一分析徽商消费的去向,并基于史实对于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设问一,根据“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推知结纳官府,贿赂官员;根据“投资科举”推知投资后代教育和科举消费;据“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推知建筑园林家宅;根据“救灾恤贫、修桥铺路”社会公益消费;根据所学推知,中国的商人将赚来的钱除了扩大再生产外更注意投资土地,推知投资土地和投资工商业。设问二,需要根据设问一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根据“结纳官府,贿赂官员”推出为了减少经商的阻力,获取垄断利润;根据“投资后代教育”,推知是因为崇尚儒学,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根据“投资土地”推出因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据“建筑园林家宅”推知是为了光宗耀祖,显耀门楣;根据“捐助公益事业”,推知为了提高声望;根据“投资工商业”,推知为了进一步拓展经营范围。 (2)本题需要根据第(1)题的答案进行分析,主要角度是就是中国商人资金的流向,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结交官员;二是投资土地;三是投资科举、名望等。由此可以推出中国古代的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的原因有: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等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缺少资本积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厦门地区在1845年即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 (2)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 【答案】(1)不同:前者是因为欧亚传统商路受阻,只是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后者因为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的全面上涨。 (2)因素:工业革命开展;海外市场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3)现象:传统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左键解体。 【解析】 【详解】(1)本题的答案需要同学们依托时间线索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进行合理的推断,15世纪末新航路才开始出现,而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垄断商路导致欧亚传统商路受阻,致使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16世纪新航路已经打开,随着欧洲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欧洲出现价格革命,为此导致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的全面上涨。 (2)本题需要结合所学和材料,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推出工业革命和海外市场扩大;根据“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推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3)根据材料“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推出传统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根据“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推知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根据“洋布的输入”、土布滞销、卷入世界市场等信息,推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材料三: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突出变化,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形成这一特点的具体原因。 【答案】(1)影响: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或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 (2)变化: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产量和投资额增长。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 (3)特点: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原因:资本输出、交通革命、国际贸易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可从消极(环境污染)、积极(生产力、城市化、工业文明)等角度作答,史论正确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表格、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是指工厂的数量在减少,然而企业总数(个)、产量、投资额却在大幅度的增加。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角度考虑。 (3)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使欧洲成为世界中心、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关于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商品输出、交通工具进步、资本输出等方面思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