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北京八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体内的全部液体 D. 血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以考查相关知识的识记和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详解】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故选B。‎ ‎【点睛】人体内的液体环境叫做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位于体内,为区别于人体外界环境而称作内环境。‎ ‎2.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 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的考查,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A、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A正确; B、合成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的核糖体上,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食物中淀粉经过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3.神经调节基本形式的结构基础是 A. 神经冲动 B. 局部电流 C. 反射弧 D. 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目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属于基本知识和概念识记水平的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角色。‎ ‎【详解】神经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就不能进行反射活动,而神经冲动和局部电流是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的方式,故选C。‎ ‎【点睛】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反射弧是由神经元组成的,按功能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4.如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一般不含有1部位的结构 B. 在Ⅲ部位处,电信号将转变为化学信号 C. 在体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Ⅲ→Ⅱ→I D. 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和结合图示所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A、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所以可以含有Ⅰ部位的结构,A错误;‎ 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信号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B正确;‎ C、在体内,兴奋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而在一个神经元上从沿着(树突)胞体→轴突→突触小体方向传导,即I→Ⅱ→Ⅲ,C错误;‎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Na+浓度膜外高于膜内,D错误;‎ 故选B。‎ ‎【点睛】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在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5.为探究神经元动作电位与海水中钠离子浓度的关系,有研究人员测定了正常海水和低钠海水中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电位的产生 B. 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C. 用高钠海水重复该实验,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上升 D. 低钠海水除了钠离子浓度外,其他与正常海水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据图可知两条曲线的静息电位曲线重合,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说明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内流造成的,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低Na+海水中的浓度差大,所以正常海水中动作电位的峰值较高。‎ ‎【详解】A. 据图可知,低Na+海水中动作电位的峰值产生的时间比正常海水动作电位产生时间延后,因此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电位的产生,A正确;‎ B. 据图可知,低Na+海水中动作电位的峰值较低,因此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B正确;‎ C. 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内流造成的,用高钠海水重复该实验,则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更大,动作电位的幅度会上升,C错误;‎ D. 低钠海水除了钠离子浓度外,其他与正常海水一致,D正确。‎ ‎6. 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 细胞体 B. 轴突 C. 突触间隙 D. 树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是轴突的上的一部分.由于题中提出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因此可排除ABD三项.而突触间隙中存在神经递质的传导,因此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 故选:C.‎ ‎7.下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示意图中涉及了4个神经元,其中2个是运动(传出)神经元 B. 抑制性神经元不释放神经递质,因此对后续的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 C. 股四头肌的收缩通过反射弧抑制了股二头肌舒张 D. 兴奋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涉及4个神经元,1个传入神经元,1个中间神经元,2个传出神经元。‎ ‎【详解】A. 该示意图中涉及了4个神经元,其中2个是运动(传出)神经元,A正确;‎ B. 抑制性神经元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对后续的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B错误;‎ C. 膝跳反射过程中,刺激感受器,在感觉神经元中引发了动作电位传至中枢,传出神经元兴奋并将信号传递给股四头肌并使之收缩,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同时兴奋,结果是释放抑制性递质到突触间隙,使突触厚膜发生超极化,从而保证股二头肌不收缩,因此股四头肌的收缩不是通过反射弧抑制了股二头肌舒张,C错误;‎ D. 兴奋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 ‎8. 用一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浸润),设计了右下图所示的实验,②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①、②、③三点分别给予适宜的刺激,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刺激①处,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刺激②处,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C. 刺激③处,肌肉可以收缩 D. 刺激③处,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A、刺激①处,兴奋向右传导,由于神经冲动到达两电极的时间不同,故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指针偏转,A正确;‎ B、刺激②处,由于,②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神经冲动到达两电极的时间相同,所以电流计不发生偏转,B正确;‎ C、刺激③处,引起电位变化,向左传导,能传导到肌肉,并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 D、刺激③处,引起电位变化,向左传导时可通过电流计和肌肉的变化检测到,但右侧无电流计也无肌肉相连,所以无法检测兴奋是否向右传导,故刺激③处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9.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B. 由图中①⑤④构成一个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 在④上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详解】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以胞吐方式释放,需要②线粒体提供能量和高尔基体形成突触小泡等参与,A正确;‎ B、图中①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和④突触后膜构成一个突触,B正确;‎ C、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结构④为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与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因此与膜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正确识图:①表示突触前膜,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突触小泡,④表示突触后膜,⑤表示突触间隙;理解突触对信号转换过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0.肌菱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其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滲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①②③④⑤为兴奋传导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B. ③过程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C. NMDA为突触后膜上谷氨酸的受体 D. 研制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ALS病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肌菱缩侧索硬化症考查突触结构、兴奋传递机理以及识图和利用基本知识解释和分析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详解】A、谷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后膜部位钠离子内流,因此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 B、③过程是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 C、NMDA是突触后膜上的结构物质,是谷氨酸特异性结合的受体,C正确;‎ D、根据题意,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可以解除谷氨酸对突触后膜的持续作用,减少神经元的损伤,可缓解ALS病症,D正确;‎ 故选B。‎ ‎【点睛】提取和理解题干信息是关键:该病的发病机理是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钠离子持续内流而导致神经细胞损伤,阻断这一过程的物质都能缓解病症。‎ ‎11.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反馈调节 B.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 C. 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 D. 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温度感觉的中枢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负反馈调节 ,A正确;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B正确;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C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而温度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点睛】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它们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12.由同一器官分泌,并且生理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 )‎ 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B.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激素的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 ‎【详解】A、肾上腺素由肾上腺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腺分泌,二者均能升高血糖,具有协同效应,错误;‎ B、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功能;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错误;‎ C、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错误;‎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均由胰腺分泌,前者能够降低血糖,后者能够升高血糖,具有拮抗效应,正确。‎ 故选D。‎ ‎【点睛】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主要来源及其作用:‎ ‎13.下列有关调节和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绝大多数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内环境的稳态是多个器官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 D. 内环境的稳态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识记所学知识的要点,理解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A、绝大多数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故A正确;‎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调节的结果,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B。‎ ‎【点睛】把握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稳态的形成和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4.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食物缺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故选A。‎ ‎15.下列各组腺体中,都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A. 唾液腺和胰腺 B. 肾上腺和性腺 C. 甲状腺和肝脏 D. 胃腺和肠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区别,以考查通过比较分析理解和识记相关知识的情况。‎ ‎【详解】A、唾液腺和胰腺是消化腺,属于外分泌腺,A错误; ‎ B、肾上腺和性腺是内分泌腺,能够分泌激素,B正确;‎ C、甲状腺是内分泌腺,但肝脏是消化腺,属于外分泌腺,C错误; ‎ D、胃腺和肠腺都是消化腺,属于外分泌腺,D错误;‎ 故选B。‎ ‎【点睛】区别: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弥散到体液中。‎ ‎16.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 B.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动员应急反应 C. 肾上腺素参与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 D. 盐皮质激素直接参与水平衡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肾上腺的结构和相关部位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A、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必需的,A正确;‎ B、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动员应急反应,B正确;‎ C、肾上腺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产热和升高血糖,所以参与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C正确;‎ D、盐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通过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而保留水,不是直接参与水平衡的调节,D错误;‎ 故选D。‎ ‎【点睛】在激动、紧张、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心跳、呼吸加快,警觉性提高,提高应急能力;盐皮质激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使机体保留更多的水。‎ ‎1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骤降不会改变机体内呼吸酶的活性,因此耗氧量不变 B. 神经元构成反射弧,但构成反射弧的细胞不只有神经元 C. 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传送激素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D.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较高诱导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多尿症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的实例,以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和对概念的理解及分析问题能力。‎ ‎【详解】A、气温骤降,机体一个调节可以保持体温恒定,因此不会改变机体内呼吸酶的活性,但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A错误;‎ B、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构成,所以神经元构成反射弧,但构成反射弧的细胞不只有神经元,B正确;‎ C、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传送激素等化学物质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C错误;‎ D、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较高,导致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完全重吸收,致使渗透性多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尿液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环境温度下降时,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但酶的活性不变,因为体温恒定;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肌肉、腺体两部分;体液调节是指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调节生命活动的现象。‎ ‎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低 C. 人在冬泳过程中,体内的产热速率始终大于散热速率 D. 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仅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稳态的概念和稳态的调节,以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和对概念的理解及分析问题能力。‎ ‎【详解】A、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也是一种动态平衡,A正确;‎ B、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与组织液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B错误;‎ C、人在冬泳过程中能够保持体温的恒定,此时体内的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C错误;‎ D、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错点:环境温度变化的短时间内,体温变化,此时产热散热速率不相等,而较长时间在一种较高或较低的环境温度中,体温如能够维持稳定,则产热散热速率相等。‎ ‎19. 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 体液大量流失 B.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答案】D ‎【解析】‎ 大面积烧伤会损伤大量的皮肤,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受到严重损伤,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选D。‎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相关知识 ‎20.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 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 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 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以考查基本知识的识记和审题情况。‎ ‎【详解】当外毒素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抗体结合外毒素,A、 B、 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点:外毒素再次进入机体引发的是二次免疫。‎ ‎21. 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A ‎【解析】‎ 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其通透性发生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来的。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故选A。‎ ‎22.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体液免疫时,B细胞表面受体可以直接与抗原结合 B. 体液免疫主要针对未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C. 记忆B细胞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D. 效应B细胞可以直接消灭并清除病原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以考查基本知识的识记和审题情况。‎ ‎【详解】A、体液免疫时,少数病原体的表面抗原可以直接被B细胞表面受体识别,A正确;‎ B、抗体对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B正确;‎ C、记忆B细胞能够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C正确;‎ D、效应B细胞不能直接消灭并清除病原体,而是通过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D错误;‎ 故选D。‎ ‎【点睛】对于进入人体细胞的病原体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才能清除;效应T细胞可以直接攻击靶细胞,但效应B细胞通过分泌抗体作用于抗原。‎ ‎2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是 A. T细胞 B. B细胞 C. 巨噬细胞 D. 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过程中相关细胞的功能,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和通过比较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 ‎【详解】AB、T细胞和B细胞是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没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A、B错误;‎ C、巨噬细胞可以对多种病原体进行吞噬消化,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也可以在体液免疫中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C正确;‎ D、红细胞没有免疫功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进行总结,加强理解和记忆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24.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B. 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 C. 一个效应T淋巴细胞可裂解多种靶细胞 D. 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细胞的类型、作用和特点,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容易。‎ ‎【详解】A、吞噬细胞能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淋巴细胞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均属于免疫细胞,A正确;‎ B、T淋巴细胞在吞噬细胞传递的抗原的刺激下可以产生淋巴因子,B正确;‎ C、一个效应T淋巴细胞只识别被特定的病原体侵染的宿主细胞,即只能裂解一种靶细胞,C错误; ‎ 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针对特定的抗原的抗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混点:吞噬细胞是免疫细胞,但不是淋巴细胞。‎ 总结: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25.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 过敏 B. 风湿性心脏病 C. 先天性免疫缺陷 D. 脊髓灰质炎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目考查免疫失调病,免疫失调包括免疫过强和免疫过弱,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过弱,据此回答。‎ ‎【详解】A、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同属于免疫过强,A错误;‎ B、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先天性免疫缺陷属于免疫过弱,C错误;‎ D、脊髓灰质炎是传染病,不是免疫失调病,D错误;‎ 故选B。‎ ‎【点睛】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是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组织细胞造成的功能障碍。‎ ‎26.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几率与健康人没有差异 C. HIV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自身蛋白质 D. 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致病机理的考查,属于识记水平。‎ ‎【详解】A、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缺陷病,A错误;‎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比健康人高,B错误;‎ C、HIV以其RNA携带的遗传信息决定自身蛋白质的合成,利用的是宿主的翻译系统,C正确;‎ D、HIV主要感染人体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下降,D错误;‎ 故选C。‎ ‎【点睛】艾滋病是由于HIV侵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使T细胞大量的死亡,从而导致人体特异性免疫能力几乎丧失,属于免疫缺陷病,患者常常死于病原体的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 ‎27.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 B.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发生变化 C.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伸长而使植物生长 D. 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合成较多乙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的生理作用及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知识,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A、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调节,生长发育不同的阶段激素含量会发生变化,B正确;‎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而使植物生长,C错误;‎ D、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因此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合成较多的乙烯,D正确;‎ 故选C。‎ ‎【点睛】比较: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28.下列哪一个实验处理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 A. 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加快生根 B. 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育出无子果实 C. 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成熟的黄香蕉 D. 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考查对相关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的识记和理解。‎ ‎【详解】A、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所以常用生长素或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加快生根,A错误;‎ B、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用生长素处理因去掉雄蕊而不能授粉的番茄花蕾,可获得无子果实,B错误;‎ C、用乙烯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成熟的黄香蕉,C正确;‎ D、生长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燕麦幼苗的生长, D错误;‎ 故选C。‎ ‎【点睛】生长素作用的总结: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条生根;促进茎的生长;防止落花落果;促进发芽。‎ ‎29.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 四组实验中,300 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最有效 C. 100与300 ng/LIAA处理获得的根数量相近 D. 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探究生长素对插条生根效果的影响为素材,考查识图和结合图示利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A、枝条上的幼芽可以产生IAA,IAA在枝条中有分布,A错误;‎ B、根据平均生根数可知,300 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最有效,B正确;‎ C、100与300 ng/LIAA处理获得的平均根长相近,根数量差异较大,C错误;‎ D、实验组生根效果都比清水组好,没有体现生长素的抑制作用,所以本实验结果没有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实验中同时出现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效应时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3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 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激素含量的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生长素与乙烯通过拮抗作用,共同促进果实发育和成熟 D. 某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部位不一定是唯一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产生及激素间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A、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但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正确;‎ B、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激素含量的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不是拮抗关系,C错误;‎ D、某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往往由多个部位产生,如生长素产生于幼嫩的芽、叶、胚芽鞘和发育着的种子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植物激素不为代谢提供能量、原料,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拮抗关系是不同激素对同一生命活动具有相反效应的现象。‎ ‎31.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 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 C.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血红蛋白属于④,存在于红细胞内;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血浆中的氧进入经过红细胞运输,进入组织细胞消耗,途径是②→③→④。‎ 考点:考查内环境组成、化学成分、氧气的运输途经。‎ 点评:难度中等,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像。‎ ‎32.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为双向传导 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内正外负,依赖于钠离子内流。‎ ‎【详解】A、神经兴奋时,钠离子内流,电位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正确;‎ C、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体内反射弧中单向传导,C错误;‎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钠离子外多内少,钾离子内多外少,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可以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单向传递。‎ ‎33.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K+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主动运输 C.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D. 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机理,涉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局部的流的方向等,属于理解层次考查。‎ ‎【详解】A、K+外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 B、神经细胞外的Na+内流是协助扩散,B错误;‎ C、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分支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C正确;‎ D、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错误;‎ 故选C。‎ ‎【点睛】钾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分布特点是内高外低,而钠离子是外高内低;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是外正内负,故膜内外的电流方向相反。‎ ‎3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 神经递质和激素都通过体液运输来实现信息传递 D. 神经调节控制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影响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区别、相互影响及激素和神经递质的本质,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A、神经调节范围局限、准确;体液调节范围广泛,有的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A正确;‎ B、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谷氨酸、一氧化氮等;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错误;‎ C、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进行传送,激素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运输来实现信息传递,C正确;‎ D、有些内分泌腺直接受神经调节,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神经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睛】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每个反射弧往往只控制特定的肌肉或腺体,因此作用局限但准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5.用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的蝌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变成小青蛙。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 A. 促进新陈代谢 B. 促进动物幼体发育 C. 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D. 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比较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可以帮助理解和把握本题。‎ ‎【详解】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加速产热,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生长和发育;蝌蚪变为青蛙属于个体发育现象,所以体现了甲状腺激素促进动物个体发育的功能,故选B。‎ ‎【点睛】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上有协同作用,但生长激素主要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主要是促进发育。‎ ‎36.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调节 B. 血糖的含量升高可以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 C.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D. 尿液中只要检测出葡萄糖,就是患有糖尿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以考查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详解】A、血糖是在下丘脑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共同调节下维持平衡的,A正确;‎ B、血糖的含量升高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B错误;‎ C、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C错误;‎ D、尿液中检测出葡萄糖不一定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错点: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高血糖不一定糖尿,糖尿也不一定是糖尿病。‎ ‎37.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抵御流感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 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C. 效应T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将其裂解 D. 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目考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和它们相互关系,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A、流感病毒寄生在人体相关细胞中才能增殖,抗体不能直接杀死进入宿主细胞的病毒,因此抵御流感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A正确;‎ B、细胞免疫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宿主细胞,使之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B正确;‎ C、效应T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通过亲密接触将其裂解,把病毒释放出来,C正确;‎ D、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记忆细胞不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病毒和胞内寄生菌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才能被清除;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38. 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 B.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C. 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D. 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C ‎【解析】‎ 泪液中的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因此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B项错误;细胞免疫是指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而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因其体内缺乏T细胞而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C项正确;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所以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都会受到影响,D项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组成,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 ‎39.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 B. 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 C. 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 D. 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籽果实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B、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和茎的伸长,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A正确,B错误;‎ CD、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可用于诱导产生无籽果实,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其他植物激素,需要识记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及作用。‎ ‎40.图7为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起主要调控作用的时间,以及种子含水量和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曲线(CK:细胞分裂素;GA:赤霉素;ABA:脱落酸;I从:生长素),据图分析,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子发育期出现的CK,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B. 种子发育中GA和IAA有利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 C. ABA能促进种子的脱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D. 种子萌发开始时,GA有解除种子休眠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通过图可以观察到在种子的发育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共同起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发育后期脱落酸起主要作用促进植物的衰老.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期,先是赤霉素起主要作用促进种子的萌发,而后是生长素起作用,从而可以看出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体,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图中首先出现的是CK,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的作用,故A正确; B、其次增加的是GA和IAA,该阶段营养物质不断积累,说明GA和IAA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故B正确; C、ABA能促进种子的脱水干燥,有利于种子的休眠,而促进种子萌发的是GA,故C错误; D、种子萌发开始时,GA含量最多,说明GA有解除种子休眠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 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 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 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 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 ‎)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_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释放它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造成毒品依赖。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 ______,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_____,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__,“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受体 (3). 增加 (4). 减弱 (5). 信息交流 (6). 内流 (7). 受到抑制 (8). 减少 (9). 多巴胺释放增加 ‎【解析】‎ ‎【详解】(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内流,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多巴胺释放增加,“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素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42.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数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___(下丘脑、垂体、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C 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C进入血液后,通过__________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 的生理作用_______(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反馈 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由图可以看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联想所学的知识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得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 (2)激素的分级调节的机制是反馈调节。‎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2)从图中不难看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 (3)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神经调节,属于信息给予题,知识点的原型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模式,所以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材料进行解题。‎ ‎43.如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分泌_________;也可以直接调节肾上腺使其分泌_________。通过这两种激素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_________。‎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______ 激素的合成,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 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促进_________合成和分泌胰岛素,通过_________使血糖浓度下降。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_________的关系。‎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 (2). 肾上腺素 (3). 机体产热 (4). 抗利尿激素 (5). 肾小管和集合管 (6). 胰岛B细胞 (7). 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转化 (8). 协同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以考查基本知识的识记情况。‎ ‎【详解】(1)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发挥作用的主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图中腺体A即甲状腺,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两种激素能够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机体产热。‎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减少水分的散失。‎ ‎(3)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它们具有协同的关系。‎ ‎【点睛】总结: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调节相关腺体的合成和分泌;也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尿液量;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相关腺体的合成和分泌。‎ ‎44.如图为与维持机体稳态相关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④表示______,若在①处给予刺激,该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③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表,若在骨骼肌上的②处给予刺激,在③处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2)图2中的靶细胞若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位于______.当受到寒冷刺激时,分泌物是______.‎ ‎(3)图3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一过程,a代表B淋巴细胞,b代表______细胞,c代表______细胞.大多数病原体被B淋巴细胞识别还需要经过______细胞和______细胞的处理和呈递.‎ ‎(4)从上述可知,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______协调整合而实现的.‎ ‎【答案】 (1). 突触 (2). 由正变负 (3). 不能 (4). 下丘脑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记忆 (7). 浆 (8). 吞噬 (9). T (10).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涉及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基本知识,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1)图1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④是两个神经元间的连接部位 突触。①是传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传出神经和肌肉之间有类似于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因此在骨骼肌上给予刺激,③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2)能够通过激素对垂体进行管理的器官是下丘脑,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3)图3表示体液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a代表B淋巴细胞,则b代表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记忆细胞,c能够产生抗体,是浆细胞。大多数病原体被B淋巴细胞识别还需要经过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处理和呈递。‎ ‎(4)从上述分析可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协调整合而实现的。‎ ‎【点睛】关键点:(1)题把握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的特点;(3)题,分泌抗体的只有浆细胞,而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同时又记忆细胞产生。‎ ‎45. 辅助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问题。‎ ‎(1)在动物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经过_________细胞摄取和处理,呈递给辅助T细胞。B细胞受到活化的辅助T细胞和抗原的双重刺激,在活化的辅助T细胞产生的_____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人的活化辅助T细胞对B细胞产生抗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于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下表所示(“+”表示加入该细胞,“-”表示未加入该细胞)。‎ ‎ ‎ A组 ‎ B组 ‎ C组 ‎ B细胞 ‎ ‎+ ‎ ‎+ ‎ ‎+ ‎ 未活化辅助T细胞 ‎ ‎+ ‎ ‎- ‎ ‎- ‎ 活化辅助T细胞 ‎ ‎- ‎ ‎+ ‎ ‎- ‎ 将三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在第2、4、6、8、12、14天分别检测A、B、C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实验结果为:C组没有检测到抗体,A、B组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实验的对照组为______组。实验结果显示,B组可从第4天起检测到抗体,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第_____天达到最高点。‎ ‎②A组与B、C组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不能刺激B细胞活化。‎ ‎③B组与C组结果相比较,说明活化辅助T细胞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吞噬细胞(或“巨噬细胞”) 淋巴因子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或“记忆B细胞”)(注:最后两空可互换位置)‎ ‎(2)A、C 12 未活化辅助T细胞 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在动物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的抗原决定簇必须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才可以被其他的免疫细胞所识别和处理,经过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呈递给活化的辅助T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加强免疫反应,B细胞在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2)实验目的是研究活化的辅助T细胞的作用,辅助T细胞是否经过活化是本实验的自变量,所以本实验的对照组应该是A、C组,由图示可知B组在第12天达到最高点。A组抗体含量始终为零,说明在A组为活化的辅助T细胞不能刺激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而加入活化辅助T细胞的B组抗体含量在三组实验中是最高的,说明活化的辅助T细胞可以激活B细胞并且使其产生抗体。‎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免疫调节。‎ ‎46.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独脚金内酯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____________有机物。‎ ‎(2)科研人员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结果如图1。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侧枝产生,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____________(填“合成”或“信息传递”)缺陷。‎ ‎(3)为了进一步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野生型植株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 ‎①进行实验处理时,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____________(填“A”或“B”)中。‎ ‎②据图分析,GR24对侧枝生长____________,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 ‎(4)据图3的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与图2相同的切段进行实验。‎ ‎①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 ‎______‎ ‎②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新假设:____________。‎ ‎【答案】 (1). 微量 (2). 抑制 (3). 信息传递 (4). A (5). 无明显抑制作用 (6). 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7). (8). 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促进生长素运入侧芽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1显示,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的作用是其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本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 ‎(1)根据提供信息已知,独脚金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微量的有机物。‎ ‎(2)根据图1分析可知GR24处理抑制了侧枝的产生,而突变型没有出现抑制现象,可能是因为其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 ‎(3)①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所以如图中的培养基,应该将生长素加在A中;‎ ‎②GR24处理后,突变型的侧枝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说明GR24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4)①本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②根据题干,可以提出新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促进生长素运入侧芽。‎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很多,激素的概念、激素的作用、激素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实验设计过程的分析,难度较大,实验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分别给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单一变量(施加甲状腺激素和清水);三是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最后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与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