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考试时间:70分钟(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结盟国 D. 联姻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说,德在上文中的的那个年代有图腾“生性”之意,故“同性则同德意,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意为相同姓氏相同血缘的人崇拜相同的图腾有同样的生性,因为生性相同血缘相同故而心性想法相同,因为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同志”的基础是相同姓氏相同血缘的人,因此选择A。B主要事分封诸侯的制度;C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的建议,其治国策略的实质是 A. 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 重赏功臣以缓解内部矛盾 C. 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 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可知当时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故A错误;材料“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表明“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为通过重赏诸子功臣的方式以缓解内部矛盾,故选B;达到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并不是直接目的,排除C;题目中的“重赏”的对象为“诸子功臣”,故D错误。‎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答案】D ‎【解析】‎ 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所以意味着A的说法不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所以C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所以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根据一般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可知,用有限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口,说明其经济 基础更好。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故选 D 项。 ‎ 点睛:这一题的图表数字给人制造了一种假象,就是王国问题西汉初年就有,看似中央权力一开始就比地方要小。解题关键是要搞清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制度,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皇权的,所以不会从一开始就有王国威胁中央的现象,而且在设置这一制度时,一定会首先保证中央控制的地区实力远高于地方王国的实力,搞清这一点,就不会被图表中的数字所迷惑了。‎ ‎4.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官方强调“忠”,是忠君的意思,“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A项正确。“忠”不等于伦理教化,本质不能反映伦理教化逐步加强,排除B。强调“忠”不等于思想控制,排除C。是官方强调“忠”,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5.古代雅典学者曾言:“这些观众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的人,自己被深深的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判断 A. 戏剧公演成为了雅典人生活的一部分 B. 戏剧公演有助于雅典人形成身份认同 C. 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成年男性的民主 D. 观戏津贴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热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的人,自己被深深的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可知强调的是“政治的人”,据此可知戏剧公演有利于雅典人形成对自己的政治身份认同,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戏剧公演成为了雅典人生活的一部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成年男性的民主,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观剧津贴,D选项排除。‎ ‎6.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 贵族垄断立法权 B. 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 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答案】A ‎【解析】‎ 万民法是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与公民法相比,它更加简洁高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鼓足垄断立法权是在公民法出现的早期,而不是万民法实行的时代,故A符合题意。‎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7.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 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 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 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答案】D ‎【解析】‎ 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但并无意发动激进的变革,如改朝换代或建立共和国。而从法理上,在否定了詹姆斯二世晚年所生的儿子的继承权(因为信仰天主教)之后,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就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因此拥戴二人为王有助于加强所建立的君主制政权的合法性。故选D。其它选项决不是目的。‎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光荣革命。‎ ‎8.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的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的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任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D项错误。‎ ‎9.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A. 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 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 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 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76年的法国总统。可知此题主要考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宪法被称为“一票共和”,体现了共和派与保皇党人之间的妥协。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到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体制,共和与专制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A、B、D三项都没有体现法国政体的特征,错误。‎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 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 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答案】B ‎【解析】‎ 由“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可以看出地方权力消弱,加强中央的权力,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立法的信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议会实际上是被皇帝主宰的;D项不选,题干主要是讲皇帝可以任命税务官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没有体现自由征税。‎ ‎11.《简明广东史》记载,1846年,广州进口货物价值(不含鸦片)12,390,213元,比1837年减少,出口降至23,198,493元,比1837年减少了。导致广州对外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条约》签订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从1937年到1946年,广州的进出口贸易量都有大幅减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开放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广州的贸易地位相对削弱,A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该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在鸦片战前实行的,1840年鸦片战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贸易量减少是在中国被迫开放时期,而不是闭关锁国时期,C选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间是1851—1864年,D选项排除。‎ ‎【点睛】《南京条约》内容:(1)割让香港岛(2)向英国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 ‎12.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该项政策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 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 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了生活资料由国家平均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故B正确;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不利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错;分配土地是农民最迫切的愿望,C不符合材料;太平天国的该项政策由于具有空想性没有得到实施,不可能起到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排除D。‎ ‎13.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 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 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 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答案】D ‎【解析】‎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和英国的“光荣革命”均没有出现流血冲突,均减少了社会动荡,也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适合英国的“光荣革命”,因为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适合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是推翻了君主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4.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改组中国国民党 B. 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 壮大中国共产党 D. 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以看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故答案为B项。国民党此前已经改组,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该做法是为了开展斗争的需要,排除D项。‎ 点睛:孙中山在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中逐步认识到工人农民阶级的力量,本题考查的内容就是采取措施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工农运动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尤其是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工农运动更是不断高涨和深入。‎ ‎15.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这说明 A. 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 B. 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C. 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 D. 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所说苏联为讨论中国革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结合所学在中共二大上,中共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此后中国的革命深受苏联的影响,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16.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因为 A. 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B. 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 C. 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D. 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抵抗,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而是说明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对此现象的评价,故B错误;虽然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但这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故C错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的失败,是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结果,即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故毛泽东评价说“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7.1945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当时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所谓“千载一时的机会”是指当时 A. 国民政府基本放弃反共的立场 B. 共产党已表明和平民主的决心 C. 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 D. 国共两党的政治立场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 国民党抗战胜利后阴谋发动内战,并未放弃反共立场,故A 项错误; 共产党一直主张和平民主,这不是“千载一时的机会”,故B 项错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各族人民渴望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各界人士要求停止内 战和平建国,故C 项正确;国共两党的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不一 致,D项错误。‎ ‎18.马克思在1872年曾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这个纲领”是指《共产党宣言》‎ B. 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时代发展要加以更改 D. 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促使革命原理逐渐完善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纲领是《共产党宣言》,A正确;B项与“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相符合;由“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砚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可以看出这个纲领过时定要逐渐完善,D正确;C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的,只需修改部分部分。‎ ‎19.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20.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 A.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出现了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发生罢工和游行的地点以及打出的“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次罢工导致的革命时俄国二月革命。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出现了苏维埃和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在“全部”二字上;B选项错误,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C选项错误,临时政府并没有立即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1.建国后某一时期,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人民政协继续起着调整阶级关系、缓和杜会矛盾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A. 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B.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C. 政协成为各党派联合执政的机构 D. 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已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建国后某一时期,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人民政协继续起着调整阶级关系、缓和杜会矛盾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人大职能转变,故本题选择D项;A是1949年;B是1949-1954年;C中各党派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新中国初期政治·政协职能转变 ‎22.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提出的?‎ A. 祖国大陆与台湾 B.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C. 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D. 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56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首次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长期共存指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但由于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肝胆相照”,是讲坦诚相见。“荣辱与共”,是讲共同的事业把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23.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 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可以得出该条约保障了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题干中时间为1950年,故B项错误;只凭中苏建立同盟关系不能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一方面需要紧扣题干信息“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 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等信息,再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美国鼓励中国政策的破产的标志综合判断即可。‎ ‎24.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A. 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B. 尝试用和平共处原则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C. 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D. 实现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看,周恩来总理强调的是“尊重”、“不干涉”以及“和平共处”,可以看出周恩来总理表达出中共政府尝试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解决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时期过早,这个时期只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阶段;C选项与此无关,与求同存异有关的事万隆会议,不是日内瓦会议;D选项不是材料表达的含义。‎ ‎25.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 ‎【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大题共3题,第26题22分、第27题28分,共50分。)‎ ‎26.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叶明华《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材料四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逊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看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说明:政治方面,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方面,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方面,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方面,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同意。清帝和平逊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不同意。清帝和平逊位,这虽然是不流血的政变,但是是情势所迫的结果,其逊位后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中华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可知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内容有:倡导君主立宪、奖励实业、改革教育、编练新军等措施,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影响即可。‎ ‎(2)根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知,孙中山对中国改造与封建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政治体制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体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创建民主共和政体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措施。‎ ‎(3)“光荣革命”主要指的是在革命过程中未发生大规模流血牺牲,是英国妥协的产物。同意的角度看,需要从未发生流血牺牲和妥协的角度思考。不同意的角度看需要从形势所迫的角度思考。‎ ‎27.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古代汉、唐、宋、元、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简述1787年宪法内容。‎ ‎(3)简述70年代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表现。‎ ‎(4)简述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带来了王国问题,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措施,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唐朝节度使和藩镇的设置使唐朝中期出现藩镇割据现象;宋代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强化;明代废行省,设三司。‎ ‎(2)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规定美国是三权分立的体制;规定美国国会议员和总统均有选举产生并有任期。‎ ‎(3)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西方国家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4)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两大阵营对峙,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造成一些国家的分裂,如: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 ‎【解析】‎ ‎【详解】(1)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需要从中央集权的角度作答,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呈现一个趋势,就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缩小,结合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体现在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三个方面,结合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3)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 ‎(4)结合冷战的评价作答即可得出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