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 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 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 500 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 明的发展进程。而 1347-1353 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 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 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 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 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 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 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 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 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 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 世纪解剖学 的发展,17 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 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 19 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 学科的建树,以及 20 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 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 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 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 - 2 - 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 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 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 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 2 年,民间疫 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 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 16 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 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 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 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 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 伟大先例和榜样。” (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 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 20 世纪初,科学家 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1935 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 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 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 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 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 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 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 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 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 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 - 3 - 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 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 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 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 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 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 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 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取材于苗德岁、内森·沃尔夫等人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 A. 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B. 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 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 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 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 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 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3.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 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 “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 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 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C. 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D. 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 - 4 - 【答案】1. A 2. C 3. B 4. B 5. ①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②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病影响着人类文 明的进程。③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④病原微生 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 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 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 是错误选项。 A 项,“引发民众恐慌情绪”,疾病是对人类的影响,但“民众恐慌情绪”不属于“人类文 明”。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 项,因果倒置,依据“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 了全球传播的旅程……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 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可知,是欧洲向外的殖民扩展导致了疫病的 全球传播,而并不是“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 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B 项,曲解文意,“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错误。依据“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 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 2 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并不是最早出 现在中国唐代。 故选 B。 - 5 -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 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作 答。 B 项,说法绝对,“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错误。依据“一般而言,一 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 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知,选项中缺少“一般而言”“在 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等条件。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 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 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1347-1353 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 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可总结为: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 依据“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 纪的西方文明”可概括为: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依据“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 世纪解剖 学的发展,17 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 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 19 世纪细胞学、细菌学 等学科的建树,以及 20 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中国历史上大 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 16 世 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 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可概括为: 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 依据“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 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可概括为: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 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 6 - 1.关注文本的标题出处。2.概括文本中心,理清文本之间的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 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 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 亲 ⑴相当漫长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住在家里。那时候,我对书特别感兴趣。 就是有故事的书,尤其是战争故事,我们称为打仗的故事。我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 父亲打过仗,他有一肚子打仗的故事。我只注意父亲的身体,因为,要是我出了错——我在 外边调皮捣蛋,回到家,父亲不说,仅仅用他长着老茧的手,随便拍我一家伙,就够我受的 了。 ⑵在家里,我只是防备挨揍,我是个乖孩子。父亲早出晚归,像一台农场里顶大梁的拖 拉机,而且是履带式拖拉机,是那种老式的斯大林 80 号,开进开出,我能感到他的力气通过 脚传到地里,整个土坯屋微微震动。还有他粗重的喘息,像在耕耘芦苇根密集的土地。我特 别关注他的表情。 ⑶父亲起床,就像拖拉机发动,我就醒,可我故意装睡。有一天早晨,他穿雨披。雨披 的声音我听得出。他说:今天要下雨。我装睡,瞒不住父亲。他一声不吭地往出走,去上工。 我相信农场广播的权威——连队大院里接了个大喇叭,我终于有了挑战的机会。我说:爸, 喇叭昨天预报晴天。 ⑷我在作文里喜欢用“阳光灿烂”,可是,我到学校,军体课(那时体育课的叫法),突 然下起暴雨。我为父亲自豪,说:我爸果然预料到下雨了。 ⑸我父亲的身体实在神奇,渐渐地,我发现,他的身体与农场的广播有好几次相反,每 一回,都是父亲准确。父亲的身体就是一个气象站。不过,每一回他发布气象预报,都跟他 的身体有关:头痛或者腰疼。 ⑹父母对话,我听出了些名堂:父亲的脑袋里还留着弹片,腰部挨过刺刀。父亲的身体 里藏着过去的战争。战争——打仗,对我们男孩来说,就是好玩。我们喜欢玩打仗的游戏。 我也想在同学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有一天,我说:爸,你教教我,怎么预报天气?父 亲说:别烦我,小孩懂个啥,天气有那么容易预报的吗?我不敢多问多说,我怕他。可我还 是以父亲的气象站为骄傲。那是能活动的气象站。 ⑺一天夜里,我听母亲数叨父亲:突击队是年轻人的事,你咋跟一帮小伙子凑热闹?春 - 7 - 耕春播——突击平地,农场的生产,总是习惯用战争术语。父亲说:他们两个人也比不过我 一个。 ⑻第二天,在连队的食堂里打了晚饭,父亲板着脸对连长说:你凭什么,没有征求我的 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说:老谢,老革命焕发革命青春,要是不 考虑你这个老突击队队员,你还能让我太平吗? ⑼父亲说:那也得我主动报名。 ⑽连长说:那我就把你的名字拿掉。 ⑾父亲说:我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你还在家放羊呢。 ⑿连长说:老谢,毛主席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⒀父亲说:我现在正式报名。 ⒁我弄不懂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为什么还要“摆老资格”?结果,不也还是突击队 队员吗?不过,我知道了,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跟日本鬼子打过仗。我听说战争年代,父 亲也是突击队队员。父亲一身土和汗。傍晚收工回家,他对母亲说这里疼那里酸,早早睡下。 母亲念叨:还充好汉,把自己当成小伙子,逞什么能?父亲丢出一句“烦什么烦”,呼噜就 响起,仿佛拖拉机又发动起来。父亲一累就打呼噜。 ⒂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有使不完的力气。我念高中住校,他明显地衰弱了,似乎力气不 如以前,转移到土地上边,收不回来。我考入师范后,他离休。我和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 坐着交谈过。我参加工作,当教师,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可是,我已经习惯 了我和他之间的状态——沉默。唯一的情况是,他再也不会挥动巴掌对待我了。我匆匆来, 匆匆走。就像他当年早出晚归,他跟土地打交道,我与学生打交道。 ⒃回来,父亲卧床不起,已经用不着住院了。每一次,我回家,他伸出手,仿佛有话要 说,却已说不出话。我把他粗糙的手放进被子——别着凉。我时不时地替他翻转身体,似乎 什么姿势都制止不住疼痛,只不过,他的身体不再是气象站,仅能反应疼痛,又确定不了哪 里疼。过去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同时爆发,但跟气象无关。 ⒄后来,火化,我捧着骨灰盒。骨灰里有一枚弹片,小手指甲盖那么小一片,它在父亲 的身体里待了半个多世纪,已成了身体的组成部分,像拖拉机里一个小小的垫片,却起过作 用。那么魁伟的身体就化为盒中的骨灰,像沙尘,那么轻那么轻。从遗物中,我发现一本五 十年代初发给他的残疾军人证。 ⒅在农场里,像父亲这样的老兵,多了去了。突然,我想到,我参加工作以后,父亲的 样子,像要对我说什么,可是,我总不给他创造机会。我还以为这就是我和父亲的习惯状态, - 8 - 唯有我有遗憾。 ⒆有一次,我遇上父亲老首长的儿子,我问:你父亲给你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吗?他摇头: 老头子从来不讲过去的事。 ⒇我心里紧了一下。那些老兵,似乎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我已失去机会。骨灰盒,默 默无声。父亲的身体,像拖拉机,熄火,永远熄火了。他去世,其实,是把故事也带走了—— 永远不讲出来也讲不出来的故事。 (取材自谢志强作品)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到“我”对打仗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却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也从 侧面说明父亲很少跟“我”谈及他过去的事情。 B. “我”跟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地交谈过,我们之间的状态总是“沉默”,可以看出父亲是 一个只知辛苦劳作,不善言辞,略显木讷的人。 C. 结尾部分,“我”和“首长儿子”的对话使小说探讨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将 一个人的遗憾扩展到一代人的遗憾,引人深思。 D. 整篇小说没有紧凑连贯、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选取了二三个情境,就将“父亲”这一人 物的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让读者掩卷难忘。 7. 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却又埋怨连长“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这是 否矛盾?为什么? 8. 对父亲的“故事”,“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条概括。 【答案】6. B 7. 不矛盾。父亲埋怨连长是在“摆老资格”,目的是向比他年轻的连长证 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突击队的任务;是对年轻人的不服输,不服老。(对父亲心理的揣摩言 之成理即可) 8. ①儿时我渴望知道父亲是如何预报天气,对父亲的故事充满好奇、崇敬,却不敢多问父亲; ②工作后,父亲想跟我谈话,我却忙于工作,对父亲的故事不再热心; ③父亲去世后,我永远也无法知道父亲的故事了,我内心充满了遗憾与悲伤。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 9 - B 项,“不善言辞,略显木讷的人”错误,从文中看,“父亲的样子,像要对我说什么”并不 代表“不善言辞”。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 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此题要求回答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却又埋怨连长 是否矛盾,先摆明观点再解释原因,“第二天,在连队的食堂里打了晚饭,父亲板着脸对连 长说:你凭什么,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说:老谢, 老革命焕发革命青春,要是不考虑你这个老突击队队员,你还能让我太平吗”,即父亲埋怨 连长是在“摆老资格”,目的是向比他年轻的连长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突击队的任务; “父亲说:那也得我主动报名”“连长说:那我就把你的名字拿掉”“父亲说:我打日本鬼 子的时候,你还在家放羊呢”“连长说:老谢,毛主席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父亲 说:我现在正式报名”,这是父亲对年轻人的不服输,不服老。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 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 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本题要求概括“对父亲的‘故事’,‘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通读文本,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部分——小时候,工作后,父亲去世后,阅读时要找到相关 的情节。从第二段到第六段,写“父亲的身体就是一个气象站。不过,每一回他发布气象预 报,都跟他的身体有关:头痛或者腰疼”,当时“我特别关注他的表情”“我发现,他的身 体与农场的广播有好几次相反,每一回,都是父亲准确”,写出了“我”的好奇、崇敬,“我 不敢多问多说,我怕他。可我还是以父亲的气象站为骄傲”,写出了“我”害怕爸爸;参加 工作,“当教师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可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和他之间的状 态——沉默”,写着父亲像要对我说什么,可是“我”却给没他创造机会,写出“我”因忙 于工作,对父亲的故事不再热心;父亲去世后,“我以为这就是我和父亲的习惯状态,唯有 我有遗憾”,“我已失去机会他去世,其实,是把故事也带走了……永远不讲出来也讲不出 来的故事”,写出“我”内心的遗憾与悲伤。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 - 10 - 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 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 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4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遁石先生传 胡 俨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 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 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 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 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輻辏,县令亦遣人 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 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 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 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 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 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 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 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 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遁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 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 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 列;命六堂之士成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 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 11 -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 B. 令大衔.之 衔:接受 C. 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 D. 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 10. 下列加点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 不以.仕进望尔也 宁能以.子代行乎 B. 于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 不拘于.时 C. 且 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至是翁没且.十年 D. 而 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 吾先世盛极而.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文意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 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 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 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 C. 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 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 D. 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 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 (3)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 13. 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 【答案】9. B 10. A 11. B 12. (1)我如果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 记啊。 (2)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 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 - 12 - 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东流入海,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 13. ①父亲的影响;②赵先生的教诲;③应酬之苦(或写“对世俗生活的厌烦等”);④信奉 《礼》《易》之说。 【解析】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 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 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B 项,句意为:县令对此深深怀恨在心。衔:怀恨。 故选 B。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 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 项,以:介词,用。 B 项,于:从/被。 C 项,且:况且/将要。 D 项,而:连词,表并列/表顺承。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文章内容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 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解答文章内容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 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 础上判断正误。 B 项,“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错误,参见原文第二段第一句,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的 是王与准的先辈。 故选 B。 【12 题详解】 - 13 -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非”,不是;“遂”,实现;“栖遁”, 隐居。(2)中“卒然”,突然;“……也”,判断句;“志”,志向。(3)中“坠绪”,指 行将断绝的皇统,或指行将绝灭的学说;“障”,阻止;“回”,挽回。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 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意思是“他的父亲王彦达,有谦虚的操守。祖父王 性常任广东参议,以忠诚为国殉难。朝廷表彰王彦达,彦达为父亲之死而悲痛,决定终身不 入仕途”,即父亲的影响;“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意思是“赵先生惊奇 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即赵先生的教诲;“先世 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輻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 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意思是“与淮的祖先曾经从异人 那里获得筮书,与淮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占卜,无不神奇地卜中。远近 的人纷纷前来,县令也派人来邀请他去占卜。后来更加迫切,有时每天会有两三回。与淮对 此厌烦痛苦,取出筮书当着使者的面焚毁了筮书”,即应酬之苦;“翁伟貌修髯,精究《礼》 《易》,著《易微》数千言”,意思是“王与淮体貌魁伟长髯潇洒,精心研究《礼》《易》,著 有数千言的《易微》”,即信奉《礼》《易》之说。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 14 -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老先生姓王,名与准,字公度,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彦达,有谦虚的操守。祖父王 性常任广东参议,以忠诚为国殉难。朝廷表彰王彦达,彦达为父亲之死而悲痛,决定终身不 入仕途。取出自己祖先留下的全部书籍交付给王与淮说:“只是希望不要废弃了祖先家业罢 了,不用升官发达期望你们。”王与淮闭门努力学习,读尽了祖先留下的书籍。乡里后辈有 人想来跟他学习,(与淮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我的学识不足以教授 你们。”于是去跟从四明赵先生学习《易》。赵先生惊奇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 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王与淮说:“以前听从先生‘遁世无闷’的教诲,与准请求终身 实践这一教诲。”赵先生惭愧地向他道歉。 与淮的祖先曾经从异人那里获得筮书,与淮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占 卜,无不神奇地卜中。远近的人纷纷前来,县令也派人来邀请他去占卜。后来更加迫切,有 时每天会有两三回。与淮对此厌烦痛苦,取出筮书当着使者的面焚毁了筮书:“王与准不能 当术士,终日在官府奔走,谈论祸福。”县令对此深深怀恨在心。与淮于是逃入四明山石室 中,一年多不敢回家。当时朝廷督查有司访求朝廷遗漏的英才十分紧迫。部使者到县衙想起 用与淮。县令趁此进言说:“王与准因为他的祖先世曾经为尽忠而死,朝廷待他们凉薄,于 是父子立誓不出山做官,有怨恨、心怀不满之心。”于是使者发怒而拘捕了与淮三个儿子, 派人督促押解,进山寻找与淮。与淮听说后逃跑到更加远的深山,坠下山崖摔伤了脚。寻找 的人抓住了他带出了大山。部使见与淮受伤很严重,且看他的言谈举止坦荡率直没有其它意 图。与淮也详尽地谈了他焚毁筮书逃遁的原因。使者明白了这些,才释放了与淮。部使看到 余淮的次子世杰很有才能,于是对与淮说:“您不入仕途,最终恐怕要涉及犯罪,是不是能 用儿子代替你前行呢?”不得已,于是补录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而王与淮最终凭脚伤免去出 仕。王与淮对别人说:“我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只是我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 向,也不忍心改变啊。”又说:“我要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避世隐居的想法,石头 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它。”于是自号遁石翁。 王与淮体貌魁伟长髯潇洒,精心研究《礼》《易》,著有数千言的《易微》。曾经居住在秘 图湖南,遇“大有”之“震”,对他的儿子说:“我们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衰 - 15 - 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然而一定要我日后再世才兴盛吗?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在与淮 去世将近十年的时候,王世杰凭名儒宿学的身份荣膺贡生,来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一看见 他,以朋友的礼节接待他,没有将他放在学生的行列里;命国子监的贡生把他当老师对待。 我恭敬地能有幸与世杰同处一个房间,受世杰教益是最多的,而相知是最深的,于是能详尽 地了解老先生的谦虚品德,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 “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 “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 《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 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 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 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15.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 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 16 - B.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 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 崔七妓人筝》) D.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剌《赠 弹筝者》) 16. 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 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B 16. (答案示例)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 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 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出结束后,演 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 神,曲有尽而韵尤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的广阔空间。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 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 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D 项,“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错误,两首诗词都有忧伤。比如“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江妃出听雾雨愁”可看出忧伤。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的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 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句子表达的情感。 A 项,“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意思是夜晚,一个人在北窗 下弹筝,由于晚上寂静,古筝的声音格外响亮,更显得寂寥愁闷。(弹筝的时候)弦挑的太长 就容易折断,心里忧伤,曲调也随着心思信马由缰(没有按照曲谱而弹)。这首小诗写弹筝者 技艺高超。 B 项,“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意思是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 - 17 - 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 时拨错了琴弦。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 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C 项,“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意思是崔 七打扮漂亮,坐在楼上,手中的琴弦奏出哀愁的音乐。请你去给他说,不要再弹奏了再弹下 去,我的头发就要全白了,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正在崔七琴技高超 D 项,“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意思是银 制的假指甲弹着五十弦的古筝,美妙动听的筝声使得海风骤起大雁也想停下听听。相识的人 们啊究竟有多少离情别怨,似水的月光洒满停泊在杨子江头的船中。《赠弹筝者》前两句说弹 筝者技巧高明及筝曲给人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沉浸在筝曲之中,感慨万千,同时点明了弹 筝的地点、环境。 故选 B。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 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采桑子·润州多景楼 与孙巨源相遇》翻译: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同在他乡同举杯, 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且停杯,侧耳听——琵琶 声声诉衷情。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 江天一色晚霞红。公元 1074 年仲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现江苏镇江市),与孙 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 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上片由情至事, 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下片官妓技艺高超,本无心 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情景交融, 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妙处于难以捉摸,耐人寻 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都写了 演出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 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尤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的广阔空间。东 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 实在难得。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 18 -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 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 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 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中愤怒控诉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贵贱穷达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玉案·元夕》中写女子身着盛装前去观灯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车水马 龙人潮拥挤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照应“千金散尽”,后文又故作跌宕,表示不惜典当 来换取一醉;“_______________”一句跨越时空,情感强烈,与开篇之“悲”遥相呼应。 【答案】 (1). 泻水置平地 (2). 各自东西南北流 (3). 蛾儿雪柳黄金缕 (4). 宝马雕车香满路 (5). 主人何为言少钱 (6). 与尔同销万古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蛾”“雕”“销”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 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 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 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与一国一城的战疫相比,国际战疫的难度更大,最难处是在协调。没有协调又无法取胜, 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防它就侵害谁,谁不抗它便进攻谁,一个蚁穴可毁堤千 里,所以,国际战疫需要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有效战疫体系。但是,建设这么一个国际性的“铜 墙铁壁”,何其难也。具体来说就会有三难:一是国际信息的 、甄别、分析和传递的难 - 19 - 度,要远大于一国一城。信息是战疫的基础,假如信息不准不全不及时,就没有了协调战疫 的基础,就只有瞎冲盲打,自然无法打胜仗。二是利益难以协调。疫情之下,不同的国家和 地区,必然有不同的利益伤害和利益诉求,在一国一城,此类协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完 成。而在全球,这需要国际组织、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这种协调难度无疑要大 得多。三是客观差异的确较大,给协调战疫平添难度。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全球各地在地 理、文化、体制上均有很大差别,仅仅一个时差就会给各国协调行动带来困难。 国际社会应相互间放下陈见,撤去围篱,以大局为重,方能协调战疫。不必讳言,在漫 长的历史演变中,国际社会间 了无数的歧见和纷争。在平时,我们也许有时间和空间去 条分缕析,去按部就班应对解决。可如今,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就在眼前,它 可一分一秒也不肯等待我们。大敌当前, 。我们必须放下包袱,共同对敌。但是现在, 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令人难受的反例。( )。在地球已然成村、人类命运与共的今天,没 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 ,唯有齐心战疫,方能取得国际战疫的全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收集 沉淀 迫在眉睫 洁身自好 B. 收集 涌现 迫在眉睫 独善其身 C. 搜集 涌现 刻不容缓 洁身自好 D. 搜集 沉淀 刻不容缓 独善其身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协调又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抗它便进攻谁,谁不防它就侵 害谁。 B. 没有协调又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防它就侵害谁,谁不抗它便进 攻谁。 C. 没有协调就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防它就侵害谁,谁不抗它便进 攻谁。 D. 没有协调就无法取胜,因为病毒是全球流动全球攻击,谁不抗它便进攻谁,谁不防它就侵 害谁。 20. 填写在文中括号中最恰当的诗词名句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C.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D.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答案】18. D 19. C 20. D - 20 -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组,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收集:招收聚集。“搜集”和“收集”的 区别是行动目标不同,前者偏向于搜寻所需的目标,后者主要是收集现成目标。这里的“信 息”,应是按需来“搜”,故选“搜集”; 第二组,涌现:在同一时期大量的出现;突然出现。沉淀:比喻凝聚,积累。“沉淀”更照 应语境中的“漫长历史演变”,指在长时间中积累凝聚的; 第三组,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 十分紧迫。“迫在眉睫”强调形势危急,而“刻不容缓”则强调赶紧应对,更符合此处上下 文中“放下包袱,共同对敌” 的语境; 第四组,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洁身自好: 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去同流合污;也可用做只顾自己,怕惹是非。“独善其身”侧重于自私, 是置身事外的意思保全自己的意思,此处语境是“不能”只保全自己,用它更符合语境。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 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 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本句语病为搭配不当,“没有……又”,关联词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没有……就”,排除 AB; AD 两项语序不当,“防”与“抗”二者,应该“防”在前,“抗”在后,排除 AD。 故选 C。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本题上一句说“我们必须放下包袱,共同对敌。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令人难受的 反例”可见,要针对“反例”表达意见;选项后三项都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 - 21 - 谊; A 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 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强调了共同承担责任,对于上文的“不少令人难受的反例” 没有反馈,承上不够。 B 项,“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裳衣。侧重于同仇敌忾,一般用在 战争中对同一方的激励,不适合用于共同抗疫的语境。 C 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山川虽然有界,然而风月无界,在灾难面前,大爱无疆。侧 重于深厚情谊的表达,但对于上文的“不少令人难受的反例”没有反馈,承上不够。 D 项,“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 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强调休戚与共,启下;反问更有力度,有驳斥前句“反例”之味,故 最恰当。 故选 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 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整本书阅读,完成各题 21.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网络里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 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B. 乡土社会中的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注重修身,注重克己。乡村里的所谓调解是一种 教化过程,又被称为“评理”。 C. 乡土社会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性的长老 权力和最不发达的国家权力。 D. 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和姓氏一样代代相传,而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 所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对整本书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整本书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整本书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整本书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 22 - C 项,“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性的长老权力和最不发达的国家权力”错误,这两者之外还有教 化性的长老权力和最不发达的时势权力。 故选 C。 22.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 有神仙之概”一句写的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而又忠心耿耿。 B.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火的战役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 火烧赤壁,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C.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魂,吴王宁不敬书生”一句中被赞之 人是陆逊,他因在猇亭战役中击败刘备而名声大震。 D. “义释严颜”的人物是关羽,“智取瓦口隘”的人物是张飞,“拔箭啖睛”的人物是夏侯 惇,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D 项,“‘义释严颜’的人物是关羽”错误,“义释严颜”的人物是张飞。刘备进入益州,张 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兵至江州,巴郡太守严颜依靠城池进行抵抗,张飞强攻打不下来就用 计诱使严颜出城作战活捉了严颜。张飞敬佩严颜的为人,对他以礼相待后招降之。 故选 D。 四、写作(60 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定力”本是佛教用语,佛教讲戒、定、慧。如今,定力已经成为一种意志、品质、境 界的象征。 有定力的人,处变不惊,沉得住气;有定力的人,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有定力的人, 不急于求成,不朝令夕改;有定力的人;不被假象迷惑,不为名利动心; 有定力的人…… 【答案】【例文】 定力 柳下惠坐怀不乱,不被美色诱惑,他有定力;和尚打禅念经,万物皆空,他有定力;秀 - 23 - 才挑灯夜读,寒窗十年,他有定力。有定力,人才不会被身边的事物所叨扰迷惑,也才会一 往直前,走向成功。爱因斯坦就此说过:“由百折不饶的定力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永比那些 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树立坚实的定力,是为个人成才奠定的牢固基石。罗杰·罗尔斯在其就任纽约州长的就 职演说中有这么一段话:“定力值多少钱?定力是不值钱的。它有时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 而你一直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原来,罗杰上小学时校长说他将来会成为纽约州长, 从那天起,州长就成了他的奋斗目标。51 岁那年,他真的如愿以偿。在这个世界上,定力这 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因此,那些积累了庞大财富或达到了之前目标的人,最初都是 从一个小小的定力开始的――定力是所有奇迹出现的出发点。 树立坚实的定力,是为个人立业许下的铿锵誓言。谈迁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 漏甚多,于是许下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史实的明史的承诺。在以后 26 年的漫长岁 月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广搜资料,耗时五年完成初稿。此 后,陆续改订,几易其稿,最终挥就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 痛,发奋重写。又经四年努力,再度写成新稿。后来,他还在旅京期间,广泛搜集明朝遗闻 轶事,加以补充丰富。这部凝聚着谈迁毕生心血的鸿篇巨制,不正是对“定力”最好的诠释 吗? 树立坚实的定力,是为个人书写辉煌的有力支撑。传说荆棘鸟是自然界一种奇特的动物, 它一生只唱一次歌。从它离开鸟巢开始,便不停执着地寻找荆棘树。当它找到后,就把自己 娇小的身子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树,流着血泪放声歌唱――那凄美动人、婉转如霞的 歌声使得人间所有声音刹那间黯然失色!一曲终了,荆棘鸟气绝命陨,以身殉歌――以一种 惨烈的悲壮塑造了美丽的永恒,给人们留下深深的思考――人啊,为了灿烂的人生,是不是 也该学学荆棘鸟呢? 身为高三的我们,不也应有这份定力吗?面对日日重重之作业,面对月月连连之考试, 面对无数累累之困难,我们应坦然绽放微笑,用拼搏与毅力去战胜困难,挑战极限,超越自 我,用涌满定力的帆把脚步铿锵,哪怕逆流也要勇敢向前驶去。 成功的花儿,必须在历经血与泪的辛劳拼搏后才吐露沁人的芬芳。而十足的定力,是花 儿内心不灭的力量。定力不灭,心中的灯才能照亮前方黑暗的路,也才能立于顶峰眺望美丽 的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 - 24 -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含义, 选好一个角度立意即可。 【审题】本题中,材料说定力已经成为一种意志、品质、境界的象征。“定力”本为佛家语。 有佛学家说:“佛门弟子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 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被假象所迷 惑,不为名利而动心。”纷繁世界,每个人都会遭遇名利富贵等诸多诱惑,让人心旌摇荡, 很难自持。而在这诱惑面前,往往最能彰显出一个人的本色。命题者的意图明显,主要引导 当今物质生活丰裕但精神世界相对贪乏的年轻一代,在诱惑、奢侈、享乐、贪欲及其他来自 生活中不良现象浸蚀的真实问题面前,如何磨砺心智,增长定力,学会说不,笑对落崖惊风, 坐拥云卷云散,自我审视,淡定从容,坚持以纯真美好的步履走过人生。因为有定力的人可 以做到“有定力的人,处变不惊,沉得住气;有定力的人,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有定力的 人,不急于求成,不朝令夕改;有定力的人;不被假象迷惑,不为名利动心……”。 【立意】心有定力方可行稳致远;心有定力,须臾不可丢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 破岩中”;有定力的人,才能做出大事业。 【结构】标题一目了然,“定力”,首段一组排比引出有定力的作用,“有定力,人才不会 被身边的事物所叨扰迷惑,也才会一往直前,走向成功”。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树立坚 实的定力,是为个人成才奠定的牢固基石”“树立坚实的定力,是为个人立业许下的铿锵誓 言”“树立坚实的定力,是为个人书写辉煌的有力支撑”,文章合理提取分论点,论证层层 推进,较有力地揭示文章主旨。倒数第二段巧妙结合自身学习现状,使得文章增强了现实意 义,升华了主题。结尾更是以精美文字发出真诚呼唤,有感染力。 【素材】1.刘翔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成为了亚 洲短跑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咬牙忍受病魔的折磨,向成功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连续七次摘取 环法自行车桂冠,创下旷古绝今的奇迹。倘若没有对目标的孜孜追求,更没有“千磨万击还 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守,刘翔能克服亚洲人体能不济的先天不足,问鼎桂冠,阿姆 斯特朗能战胜绝症,创造奇迹吗? 2.定力,立的是一颗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心。在这个诱惑扎堆的社会大剧场里,辛辣奇突如 电影般刷刷掠过,却能让世人忆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缪垒山不止的幸福,梭 罗在瓦尔登湖垂钓,仓央嘉措白鹿踏雪,汪曾祺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周国平的煮豆撒盐 给人吃,莎翁的飞鸥与海涛相遇,苏子的一蓑烟雨,王维的清泉石上流。这些人即使在缤纷 花瓣中走过,依旧弹衣故清辉,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即使在世事纷纭中,依旧力着晴朗心, - 25 - 如明月松间;即使在举世欲狂时,依旧定力着羞华意,如阳光清风……他们定力了心,立之 高洁,得之清欢。 3.归隐,是你立的心。放不下你的一丛花、一壶酒,忘不了你的一箪食、一瓢饮,抛不开你 的一句诗、一片情,你身在官场,心在田园。你原本“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官场 的黑暗,门阀的森严,你最终解印归田。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令人钦佩,你摈弃了 污浊的官场,选择了归隐,选择了桃李,选择了方宅草屋。于是,南山下多了一个“晨兴理 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农夫。 【点睛】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 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 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 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 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 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 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 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