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 A.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故A排除。分封对象不都是宗族血亲,也有功臣等,故C排除。血缘亲疏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2.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合。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把“国”与“家”联系起来。春节追求“合家团圆”体现了人们注重血缘亲情,维护家庭关系,是宗法制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指按血缘关系分配官爵和财产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指君主分封诸侯的地方管理制度,故D符合题意。‎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于 A. 长安 B. 建康 C. 咸阳 D.洛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秦统一后的都城在咸阳,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4.《范进中举》中,范进依凭一项制度由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答案】C ‎【解析】依据“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下层人民参与政权开辟道路,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C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不是选官制度,B错误;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这种以官举士的方式具有封闭性,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公正,不符合题意,D错误。‎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 秦朝 B. 元朝 C. 唐朝 D. 汉朝 ‎【答案】B ‎【解析】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元朝,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B项。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三项。‎ ‎6.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B. 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 相当于元朝的中书省 D. 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制度始终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B,D项正确。元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明代内阁制度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没有实权,排除C。‎ ‎7.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了 A. 内阁 B. 议政王大臣会议 C. 南书房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故D项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出现的,故A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组成的会议,故B项错误。南书房是康熙亲政后设立的,故C项错误。‎ ‎8.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民主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是 A. 才能 B. 血缘 C. 收入 D. 道德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主要的依据是财产的多寡,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D选项并不是主要的划分标准,故排除;B选项错误,这是梭伦改革的重要内容,打破原有贵族的垄断,并不依据血缘来划分等级。‎ ‎9.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 A. 延用习惯法 B. 制定成文法 C. 颁布《十二铜表法》‎ D. 制定万民法 ‎【答案】D ‎【解析】随着帝国扩张原有的公民法不能解决新出现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协调新关系的万民法,所以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10.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 A. 商人的权力 B. 国王的权力 C. 平民的权力 D. 教会的权力 ‎【答案】B ‎【解析】《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起来。因此选B。‎ ‎11.关于德意志帝国宰相的地位与职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主持政府工作 B. 由选举产生 C. 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D. 是内阁首脑 ‎【答案】B ‎【解析】德意志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都正确,排除。‎ ‎12.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 巩固了国家政权 C. 确立了共和政体 D. 废除了奴隶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1787年宪法。依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与白人享有相等的权利等。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13.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A. 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 两党互相制约 C. 美国法律健全 D. 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两党制。依据所学可知,在美国,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尽管两党斗争激烈,只不过是内部权利的再分配,是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获得更多的好处而已,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两党制的本质 ‎14.法国大革命后,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 法兰西共和国宪法颁布 B.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C.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答案】D ‎【解析】法兰西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8年,A显然错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后来经历了反复的政体演变;B错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成立,但是1852年又被帝制取代。因此,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D项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合制。故选D ‎15.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故A项错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君主专制尚未受到严重冲击,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设问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 英国军队 B. 日本军队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国,故C正确;英军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不正确;日本是甲午中日战争,故B不正确;八国联军侵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不正确。‎ ‎17.某论文关键词:“洪秀全”、“拜上帝教”、“《资政新篇》”,由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答案】B ‎【解析】“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发动民众反清的宗教组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可见都与太平天国相关,排除ACD,选B。‎ ‎18.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平均分配土地 B. 产品上交国库 C. 奖励技术发明 D. 开设新式学堂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社会农民阶级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最能吸引农民,换取农民支持的措施即为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故A正确;产品上交圣库,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故B不正确;CD均不是农民关心的对象,排除。‎ ‎19.“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 三元里人民斗争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答案】C ‎【解析】1894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英勇抵抗,虽然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本获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故C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斗争主要是抗击英军,故A项错误。平壤战役中邓世昌没有参加,故B项错误;威海卫战役是在黄海海战之后,故D项错误。‎ ‎20.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实力超过中国 B.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 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答案】C ‎【解析】“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D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C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A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B项错误。‎ ‎21.“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该诗是为了纪念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从诗句“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可知,是创立共和制度,废除君主专制,三民主义思想结硕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上三项时间皆与题目不符合,故ABD项排除。‎ ‎22.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而《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3月份颁布的;清王朝结束的标志是宣统帝下诏退位,因此B项也错误;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后并未废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是遵守执行。《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故选D。‎ ‎23.“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不办卖国贼不开行”“罢市救国”等标语可能出现在中国近代 A. 戊戌变法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大革命时期 D.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不办卖国贼不开行”“罢市救国”等标语出现在的五四运动中,五四时期一般指1919年5月4日-6月28日。故答案为B项;A项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9月21日,时间不符,排除;C项的时间是1924-192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的时间是1927-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 ‎24.“是你拉着俺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反映的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A. 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B. 推翻列强打倒军阀,统一中国 ‎ C. 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 D. 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可知所涉及事件为北伐战争,属于大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故B正确;蒋介石统治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故A不正确;C本身说法不正确;抗击日本侵略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不正确。‎ ‎25.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广州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军队归共产党领导”,可知“起义成功”指的是南昌起义,故答案为B项。武昌起义不涉及“周恩来”和“军队归共产党领导”,排除A项;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但周恩来没有参加,排除C、D项。‎ ‎26.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召开于 A. 汉口 B. 瑞金 C. 遵义 D. 延安 ‎【答案】C ‎【解析】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故排除ABD,选C。‎ ‎27.1937年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了一部三幕剧,这三幕分别是“暴风雨的前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国的抗战”,该戏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东北沦陷 B. 七七事变 C. 百团大战 D. 日本投降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937年”、“暴风雨的前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国的抗战”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结合所学可知,七七事变又称为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东北沦陷于1932年,与卢沟桥、全国抗战及材料时间等信息无关;C选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与材料时间及卢沟桥等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日本投降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及卢沟桥等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8.实物资料是一种历史证据。二战中,日本侵略者对人类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下列可用来证明日军所犯罪行的史料包括 ‎①731部队相关遗址 ‎②南京大屠杀惨案相关遗址 ‎③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照片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731部队相关遗址、南京大屠杀惨案相关遗址都是日军所犯罪行的有力证据,故A项正确;③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④斯大林格勒战役照片可以证明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和苏联人民犯下的罪行。与日本无关。排除③④,故排除BCD项。‎ ‎29.1937年12月12日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当时不少于三十万同胞遇难。后来,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同胞,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A. 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完全胜利 B. 促成民族觉醒,唤起民族团结 C. 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D. 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意义上的胜利,反封建斗争的任务尚未完成,故A表述符合题意;BCD均是对抗日战争的正确表述,与题意不符。‎ ‎30.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重庆谈判 B. 西安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北平和谈 ‎【答案】A ‎【解析】由“倭寇投降”可知是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陪都”可知是“重庆”。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是 A 项;D项是在解放战争后期;B项是在1936年全面抗战爆发前;C项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北平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31.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诗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诗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1)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与澎湖列岛给日本。‎ 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4)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战役:渡江战役。天翻地覆: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解析】(1)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个“原因”可从“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信息中得出这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有关。第二个“原因”的解答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角度来答。‎ ‎(2)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诗歌给出的时间“1928年”、作者“毛泽东”、地点“井冈山”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这条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诗歌的题目“毛泽东《七律• 长征》”可知,该诗歌是描写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原因”一问,迁移红军长征的原因即可,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角度来答。“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答出。‎ ‎(4)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万雄师过大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天翻地覆”则是指的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从此被推翻。‎ ‎32.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015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并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2)变化: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可归纳出中国抗战具有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的特点。战例:根据所学知识,可将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分别作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战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全民族团结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可概括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