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年下期宁远一中高二月考试题 历史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1.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 A.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 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百物生焉……”、“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可知,两者都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应该遵从大自然,D正确;ABC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 ‎2.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 “大一统”理念 B. 天人感应思想 C. 民本仁政观念 D. 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A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主要是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大一统思想。‎ ‎3.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体现了该言论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内心的反省,这属于心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 ‎4.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 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表现 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说明李贽认为焚书乃是势之必然,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故答案为C项。A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对上述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 A. 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 B. 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C. 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D. 对清代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的“……天下……非一姓之私……”“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一姓”指皇帝,即“天下为家”,指出专制统治是维护极少数人的利益,从而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提到民主政治,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对清代制度没有产生深刻的影响,排除D项。‎ ‎6.‎ ‎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A.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 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D.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故事,喊出了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故事,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理学束缚之下,当时婚姻并不自由,排除B。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难以得到提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7. 在 15 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 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 1500 年到 1520 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 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 27%。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B. 人文精神的复兴 C. 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D. 启蒙思想的兴起 ‎【答案】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500年到1520年”,学生应该联系文艺复兴的时间,再据材料关键信息“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结合文艺复兴相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8. 中国戏曲、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四世纪初,中国戏曲到十二世纪末也走向了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A. 艺术的形式趋于高雅 B.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 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D. 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戏剧文化是服务大众的,故戏剧的繁荣和成熟应该是艺术形式趋于通俗化 故 A 项错误;文化繁荣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古希腊是奴隶社会,没有封建统 治,故 C 项错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就开始兴起,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戏曲产生的原因 ‎9. 普罗塔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他的思想 A.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B. 使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 使人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D. 使人开始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答案】A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表明他的思想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故选A。‎ ‎10.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 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 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 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伊拉斯谟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排除C;“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D。所以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内容 ‎11.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 欧洲宗教改革 B. 美国南北战争 C. 英国光荣革命 D. 法国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反对王权和教权的思想,属于法国启蒙运动,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名师点睛】17~18世纪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启蒙思想家把人性发展到理性,反对一切压抑人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思想体系,提倡民主自由平等、重视科学,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尊重和维护人权,提出资本主义新的国家构想,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社会剧烈的社会变革。‎ ‎12.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 A. 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B. 启蒙思想源于科学知识进步 C. 宗教改革推动启蒙运动产生 D. 文艺复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可知为科学知识的进步,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可知科学方法利于启蒙思想的形成,故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启蒙运动的产生,所以选A。B项说法错误,启蒙思想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而是强调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启蒙运动的产生,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复兴,而是强调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启蒙运动的产生,排除D。‎ 点睛:本题以启蒙运动切入点,主要考查启蒙运动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3. “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程朱理学思想传入西方 B. 进化论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 C. 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 D. 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进化论对中国“格致之学”影响,不是程朱理学思想传入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是指生物进化论中自然进化法则,即“自然选择”;“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是指生物进化理论与基督教宣传的“神创论”相反。又从材料“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说明进化论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故B项正确;从材料“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说明不是西方宗教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进化论思想,不是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生物学·进化论 ‎【名师点睛】进化论的影响 对欧洲术的响:发展变化思引入生物,开创了生科学展的新时代比如把发展变化的思入生命世,使人们不再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的别作是绝对和的.‎ 欧思想界的影响:生进化论从根本上改了当绝大多数人对物界和人在界中地位的法有力挑战了建神学创世说.对社会进产生的影:化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为资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尔称为“生物领域牛顿”。‎ ‎14.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 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结合所学知识,“一曰人权说”指民主;“二曰生物进化论”指科学。故选B。ACD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15.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 ‎ ‎ 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 )‎ A.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 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 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梁启超认为解放思想势在必行。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思想 ‎16. 四川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 A. 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大发展 B. 重大科学理论出现是科技革命先导 C. 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 欧洲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重大科学理论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出现即重大科学理论出现是科技革命先导,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科技革命的出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伟大的科学家造就了伟大的科技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7.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 A. 主张全盘西化 B. 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 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即中学)而从西学”意思是一方面学“西学”,但不放弃“中学”,ABD三项表述都错误,均排除;由此可知作者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C项正确。故选C。‎ ‎18. 《孙中山选集》中写道:“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 A. 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 B. 法制建设与废除专制问题 C. 革命动力与奋斗目标问题 D. 民主权利与革命价值问题 ‎【答案】A ‎【解析】材料涉及到要建立一个什么政权的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建立什么政权问题而非单纯的法制建设与废除专制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革命动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民主权利与革命价值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9.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故选A;B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是井冈山时期,排除。‎ 考点: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0.‎ ‎ 1992年2月5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早间新闻在《邓小平从封闭中重新出现》的报道中指出:“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和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 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源于邓 A.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 C. 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1992年”“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和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是指邓小平针对市场经济,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特征,所以应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 ‎21. 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 A.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 百家争鸣 C. 百花齐放 D.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以史学界的学术争论作为命题情景材料,考查对“双百”方针内涵的理解。郭沫若、范文澜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争论属于学术争鸣。故选B。‎ ‎22. 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于1952年到1953年间进行了彻底改组,医学院、工学院先后从山西大学分离出去;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这次院系调整反映了 A. 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 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D. 实施“教育大革命”政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急需大量的专业化人才而进行了大学的院系调整,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自然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52年到1953年间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教育大革命的信息,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C.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答案】C ‎【解析】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思考,注重抒情想象,从内心出发,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现实,故C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C属于印象主义;D属于现代主义。‎ ‎24. 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A. 《百年孤独》 B. 《老人与海》‎ C. 《玩偶之家》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来看,《生死轮回》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与《百年孤独》风格相似。故答案为C项。《唐璜》属于浪漫主义,《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属于现实主义,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 ‎ 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倒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桊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茗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扳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获》) 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剌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荭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的社会基础。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所产生的影响迥异的原因。‎ ‎【答案】(1)不同: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 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 ‎ 基础: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②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 ‎ ‎(2)原因:欧洲:①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 中国:①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③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提到,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再结合材料二提到,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提到,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当代学者一般都强调如图3所示的转化链:‎ R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A是应用研究,D为发展,P为应用技术。这条转化链考虑了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然后影响社会经济的整个过程。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时,学者们通常把科学技术本身当做最初的变量加以处理。‎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细则:‎ ‎①明确论题(0—3分):考生拟出合理的论题,即可得3分。没有论题不得分。‎ ‎②史实论据(0—3—5分):‎ ‎③具体论证(0—2—4分):‎ 示例一:‎ 观点: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阐述: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初步发展,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英国各个工业部门机械化,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最强的国家。19世纪下半叶,在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技术发明成就显著。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意义最为突出,它不仅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及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示例二:观点:社会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与条件。‎ 阐述:18世纪中期,英国政局稳定,人口与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各行各业兴起了技术发明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教育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等,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文字和图标表述先从“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与条件”的角度提取观点;论证第一观点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发明与创造对于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以及世界影响回答;第二个观点可以从两次工业革命条件和背景归纳回答。‎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要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千万不要随意发挥,否则很难得到高分,具体解题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定”,即根据设问定位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 ‎ 第二步“分”,即对定位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 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第二步分解的观点与所给材料相对照。 ‎ 第四步“联”,即把定位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郑观应批判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所代表的派别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认识变化的原因。‎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2)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外国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认识:从全盘否定到认为洋务运动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因素: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的时代环境等。‎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可见郑观应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其制度,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可见郑观应批评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即单纯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变革社会制度,不能使中国富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处于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左倾思想泛滥,人为地夸大阶级斗争,因此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的变化。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等角度分析原因。‎ ‎(3)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紧扣题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见观察角度的不同、时代环境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政治局势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等等,很多方面都能影响对历史的观点或看法。‎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的春天。‎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