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生物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臭氧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缺少了这把“保护伞”,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产生、延续都将是不可能的。以下关于大气臭氧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那里气温低 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之害 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惟一的场所,所以我们应善加保护 D.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2.图食物网包含食物链的条数是( ) A.4条 B.5条 C.6条 D.7条 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运输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现出两重性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量的影响可以相同 B.牵牛花幼茎缠绕物体生长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C.某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某植物茎的生长,也一定抑制该植物芽的生长 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 4.下列有关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这些氨基酸叫做必需氨基酸 B.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C.在生物体内,各种膜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5.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只能从d传向b,不能由b传向d B.刺激b效应器会作出反应,但不是反射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同 D.Ⅱ是突触前膜,将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6.下列关于基因的表述,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基因的载体只有染色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基因是DNA的片段,其碱基排列顺序代表了其携带的遗传信息 C.A与a基因不可能存在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D.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中的中心体在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其成分中的蛋白质和磷脂都有关 C.细胞可利用溶酶体合成的水解酶来降解自身衰老结构 D.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衰退,染色质收缩,细胞核变小 8.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该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毒体内仅有A、T、C、G四种碱基 B.该病毒属于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C.该病毒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9.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作用是催化、传递遗传信息、转运物质等 B.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可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不影响酶活性 C.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同一物质 D.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10.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各器官之间功能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都是通过机体复杂而精巧的调节实现的。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依靠突触,突触后膜一定是神经元的细胞膜 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身体平衡的维持有关 C.性腺和垂体的细胞表面不都存在能够接受对方分泌激素的受体 D.在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3种 11.下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两者间的关系。据图分析,释放能量最多的过程和绿色植物的各种细胞都能进行的过程分别是( ) A.1和5 B.5和3 C.2和3 D.5和2 12.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13.理论上有关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化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是人群中发病率的一半 B.多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小于致病基因频率 C.红绿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频率 D.一个家族中若只有男性患病,则一定为伴Y染色体遗传 14.下列叙述中哪项不能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 A.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组成之一 B.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 C.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有自由组合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1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依赖于细胞才能完成。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细胞膜的所有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这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 B.胞间连丝和核孔都有物质运输与信息交流的功能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两层膜,都能合成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D.人体衰老的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16.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裂后形成卵原细胞 B.分裂过程中核DNA数量两次减半 C.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 D.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一次 17.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体中某种微生物,发现视野中的微生物向左图所示方向缓慢游走,请问应该把载玻片向图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以便持续观察( ) A.甲 B.乙 C.丙 D.丁 18.某科研人员利用郫县豆瓣酱为材料筛选高产蛋白酶的霉菌,下列利用平板划线法筛选该菌株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在每次划线前后都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B.接种霉菌后的培养基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C.筛选用的固体选择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 D.对筛选的菌株斗数时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19.下列关于在人体细胞呼吸过程中,[H]的来源和用途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有氧呼吸,只来源于葡萄糖,用于生成水 B.有氧呼吸,来源于葡萄糖和水,用于生成水 C.无氧呼吸,来源于葡萄糖和水,用于生成乳酸 D.无氧呼吸,只来源于葡萄糖,用于生成酒精 20.绿叶海蜗牛能从它的藻类食物中“偷”来叶绿体,并吸收入自己的细胞内。首次捕食绿藻后,这种软体动物体内便存在叶绿体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绿叶海蜗牛的细胞,可以分辨的结构有( ) A.叶绿体和核糖体 B.叶绿体和细胞壁 C.叶绿体和细胞核 D.细胞核和细胞壁 21.生物燃料是指以纤维素材料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筛选出能高效分解纤维素的纤维素分解菌是制造生物燃料的重要前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分解纤维素的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能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 B.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刚果红染色法能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微生物 C.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染色,优点是显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就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D.用平板划线法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计数时,应选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计数 22.下列有关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制作果酒、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B.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 水分过多腐乳不易成形 C.泡菜的制作前期需通入氧气,后期应严格保持无氧条件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23.下列关于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操作错误的是( ) A.统计样品中的活菌一般使用平板划线法 B.测定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可选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 C.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流程中“选择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D.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避免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24.图为腐乳制作过程的流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毛霉为好氧型真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 B.加盐腌制的主要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污染 D.腐乳的发酵由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毛霉和根霉为互利共生关系 25.下列关于不同条件下马铃薯叶肉细胞相关生理活动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当光照条件适宜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只有叶绿体基粒 B.在土壤缺Mg的条件下,叶肉细胞捕获蓝紫光的能力减弱 C.光补偿点条件下,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植株的呼吸速率 D.黑暗且缺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的[H]能将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26.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TP,RNA、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中均含有核糖 B.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质中的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C.所有糖和脂质都只含有C、H、O,且在生物体中可以相互转化 D.糖原、纤维素、淀粉和蔗糖都是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2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用纯种高茎和矮茎的豌豆杂交得到的F1全是高茎,可以解释分离定律 B.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实现了基因自由组合 C.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摩尔根选择果蝇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果蝇生殖周期短 28.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森林因火山爆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关于两地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与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乙地的演替速度通常要慢于甲地 C.若无外力干扰,两地均可能重现森林 D.草本会比乔木更早地出现在乙地上 29.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人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可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导致水中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蛋白类激素 B.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个体更容易发生水中毒 C.静脉滴注0. 5%盐水可迅速减轻组织水肿,改善症状 D.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属于反射 30.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B.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 C.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升高 D.组织细胞的渗透压会升高 31.下列各项中不能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加以鉴定的是( ) 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都具有流动性 C.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和失水 D.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伸缩性的大小 32.如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叙述错误的是:( ) A.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 B.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D、d之间能自由组合 C.次级卵母细胞中某时期可能存在2条X染色体 D.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XD,则同时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 AbXd 、aBXD 、aBX d 33.据调查由于滇池水富营养化较重等因素导致蓝藻爆发。下列有关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B.蓝藻细胞的染色体包括蛋白质和DNA两种成分 C.蓝藻细胞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D.蓝球藻、颤藻、褐藻和衣藻等均属于蓝藻 34.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下列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无限增殖 B.细胞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一定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 C.病毒致癌因子可以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因基因重组而导致细胞癌变 D.初步检查癌症可以通过验血,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是否超过正常值 35.水和无机盐在生物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缺铁可以引起贫血 B.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 C.细胞代谢过程中,线粒体、核糖体中都有水生成 D.镁是叶绿体中所有色素的必需成分 36.如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N点时,该器官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需 氧呼吸 B.由于M点能量散失最少,故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O2浓度 C.N点前细胞呼吸底物只是糖类,N点后细胞呼吸底物不只是糖类 D.M点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37.某种细胞在进行某项生命活动时,几种生物膜面积前后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该项生命活动最可能是( ) A.合成并分泌雄性激素 B.将蛋白质运输到细胞核 C.合成并分泌唾液淀粉酶 D.吸收肠道中的蛋白质 38.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没有吞噬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敏感 C.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可以产生免疫反应 39.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分别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像如图所示。则实验前与实验后各细胞液浓度大小依次是( ) ①BA>C ③B>A=C ④B=A=C A.①③ B.②② C.②③ D.②④ 40.图1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m)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与改变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0,d点不移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动,d点左移 二、综合题 41.(每空1分,共9分)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毫升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图中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在有限环境中,随着________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从而使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速率________。 (2)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________,此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________曲线增长。 (3)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__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42.(每空2分,共16分)人类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在男性中只要有一个秃顶基因(b)就表现为秃顶,女性在秃顶基因纯合状态时才表现出秃顶。眼白化病是一种眼部着色减少的遗传病,相关基因用D和d表示,如图为某家系中有关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已知3号个体不携带眼白化病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遗传病患者的体细胞中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通过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可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若要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需要用________种基因探针完成检测。 (2)眼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3)5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10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 (4)从优生的角度分析,11号和12号婚配建议生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他们生育一个秃顶且眼白化的男孩概率为__________。 (5)7号和8号婚配,所生女儿秃顶的概率为__________。 43.(每空2分,共16分)研究人员以当地经济效益较好的A、B两种农作物为实验材料,在相同且适宜的CO2浓度、温度等条件下,测得CO2的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并绘制曲线如图甲。图乙为B作物在两种CO2浓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种农作物的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驱动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的能量分别是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2 klx时,A农作物1小时固定CO2的量为_________mg。 (2)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每天提供12小时4 klx的光照,则种植农作物_________(填“A”或“B”)收获的产品较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大小和数目不同。综合分析曲线图,试比较两种作物,叶绿体大小:A_________ 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叶绿体数目:A_________ B(填“多于”“等于”或“少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乙,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回答两种因素)。 44.(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微生物发酵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回答有关问题: (1)分解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至少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对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某种细菌进行活菌计数,常采用________法进行接种培养,对接种工具灭菌的操作是________。 (3)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化成乙醇,在酿酒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制作葡萄酒过程中,葡萄汁为酵母菌繁殖提供的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逐渐变为深红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2分) (4)在制作葡萄酒的基础上可以制作葡萄醋,制作过程中要适时向发酵液中通入空气,原因是___________;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产生醋酸的代谢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5.(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在中国的传说中,醋最早是由“酒圣”杜康之子发明。杜康的儿子墨塔在一次酿酒时发酵过头,直至第21天开缸时,发现酒液已变酸,但香气扑鼻,且酸甜可口,于是墨塔便把“廿一日”加一“酉”字,给这种酸水起名为“醋”。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酒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发酵初期通入氧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是在酵母菌细胞的 中产生的,我们可以使用____________试剂检测酒精的产生。 (2)墨塔酿的酒变酸是_______菌发酵的结果,墨塔酿酒反成醋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2分) (3)在酿酒的过程中,糖类即使未耗尽,酵母菌的发酵过程也会停止,原因可能是pH降低和 含量增多;为提升发酵产量,需要筛选和纯化对发酵环境耐受性强的酵母菌种,纯化过程中最常用的2种微生物接种方法 、 。(2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臭氧层的作用:阻挡日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生物能够登陆成功,并在陆地上正常地存活下去。 【详解】 A、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A错误; B、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之害,B错误; C、不符合题意中中保护伞的含义,C错误; D. 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D正确; 故选D。 2.B 【解析】 【分析】 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详解】 由分析可知,此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条数是5条,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根据根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关系曲线可知,若根在不同的浓度下生长量相同,则这两个浓度应该都是促进作用,A错误;牵牛花幼茎缠绕物体生长时,远离物体一侧生长素浓度高,靠近物体一侧生长素浓度低,量浓度对茎的生长均为促进,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同种植物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茎,所以对茎的生长表现为抑制的浓度,对芽来说也一定是抑制的,C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D错误。 4.C 【解析】 【分析】 1、水在细胞中的存在有两种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 3、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构成生物膜系统。 4、常见的研究模型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详解】 A、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这些氨基酸叫做必需氨基酸,A正确; B、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少数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B正确; C、在细胞中,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C错误; D、生物模型包括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模型的知识、水的存在形式、生物膜系统、氨基酸的种类等知识,需要考生进行识记。 5.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e依次是 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方向传向效应器方向,即图中d传向b,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不能由b传向d,A正确;刺激b效应器会作出反应,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正确;兴奋在c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有信号的转变,比在b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C正确;II是突触后膜,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功能,反射的产生以及传导特点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6.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其次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错误; B、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其碱基排列顺序代表了其携带的遗传信息,B错误; C、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而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般是相同的,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则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出现等位基因,C错误;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正确。 故选D。 7.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详解】 A、蓝藻为原核生物,无中心体,A错误; B、细胞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主要是磷脂)构成的,细胞膜的脂质成分使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载体蛋白运输物质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C错误; D、衰老细胞定的细胞核体积变大,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需要考生识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列表汇总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记忆。 8.D 【解析】 【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RNA病毒,内部只含有RNA;其表面的蛋白质是主要的病毒抗原,能引起免疫反应。 【详解】 A、该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只含有RNA,仅有A、U、C、G四种碱基,A错误; B、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C、该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增殖,C错误; D、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体液免疫,进而产生相应的抗体,D正确。 故选D。 9.B 【解析】酶的作用是催化,不能传递遗传信息和转运物质,A错误;酶浓度和底物浓度都可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是不影响酶活性,B正确;ATP中的“A”表示腺苷,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腺嘌呤,C错误;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可以来自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D错误。 10.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 A、在特定的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故突触后膜不一定是神经元的细胞膜,A错误; 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控制有关,身体平衡与小脑有关,B错误; C、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C错误; D、在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B细胞、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D。 11.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1过程是水的光解;2过程是暗反应;3过程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4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5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释放能量最多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5过程;而绿色植物的各种细胞都能进行的过程是3过程,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 故选B。 12.A 【解析】 【分析】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 A、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A正确; B、激素只有调节功能,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 C、激素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只有调节功能,C错误; D、激素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D错误。 故选A。 13.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 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A错误; B、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发病个体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发病率=A×A+2A×a=A(A+2a),可见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于致病基因的频率,B错误; C、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频率,C正确; D、一个家族中若只有男性患病,则可能为伴Y染色体遗传,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依据遗传平衡定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女中的发病率相等,且均为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学生理解基因频率和致病率是关键。 14.A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在体细胞中基因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B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的结构是流动镶嵌模型,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2、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真核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都与细胞内的能量代谢有关,都含有少量DNA和RNA。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 A、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大部分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但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可以运动,A错误; B、胞间连丝实现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物质运输与信息交流,核孔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运输与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叶绿体合成的ATP只能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C错误; D、人体衰老的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线粒体、叶绿体的功能,细胞衰老的特征,生物膜、细胞核的知识,综合性较强,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 16.B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详解】 A、卵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后形成卵细胞,A错误; B、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数量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而增倍,在减数第一次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到不同的子细胞中而减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分裂而加倍的染色体分别进入到不同的子细胞中去而再次减半,即分裂过程中核DNA数量两次减半,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C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两次,D错误。 故选B。 【点睛】 明确减数分裂的概念、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数量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B 【解析】 【分析】 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收镜。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标本放大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指面积或体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所用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短。 ⑵显微镜视野观察的特点:低倍镜下细胞数目多,体积小,视野亮;高倍镜下细胞数目少,体积大,视野暗。 ⑶显微镜下实物与物象的关系: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 【详解】 由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可知:题中微生物的移动方向应为向右上方移动,为了保证微生物依然在视野当中,应该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即图中的乙所示方向,B正确。 故选B。 18.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 A、初次划线灼烧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其后划线后灼烧的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使下一个区域的菌种只来自上一个区域的末尾,最后一次灼烧的目的是防止菌体污染环境,A错误; B、接种霉菌之前,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B错误; C、产蛋白酶的霉菌利用的底物是蛋白质,因此,培养基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C正确; D、平板划线法不能对菌落进行计数,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只需考生掌握平板划线法的基本操作即可,对微生物的计数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19.B 【解析】 【分析】 1、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反应将丙酮酸彻底分解成CO2,并生成大量[H],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和O2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2、人体细胞无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反应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被还原生成酒精和CO2或者生成乳酸。 【详解】 AB、根据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可知,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细胞呼吸中[H]来自来源于葡萄糖和水,用于生成水,A错误、B正确; CD、根据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可知,人体细胞无氧呼吸过程中,细胞呼吸中[H]只来自葡萄糖,用于生成乳酸,C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0.C 【解析】 【分析】 绿叶海蜗牛是软体动物,无细胞壁,捕食藻类后,细胞内存在叶绿体。 光学显微镜下能够分辨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壁、液泡、细胞核、染色后的染色体等细胞的显微结构。 【详解】 A、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核糖体,A错误; B、绿叶蜗牛有叶绿体,但无细胞壁,B错误; C、绿叶蜗牛有叶绿体和细胞核,且这两种结构均能在光学显微镜下分辨,C正确; D、绿叶蜗牛是软体动物,有细胞核但无细胞壁,D错误 故选C。 21.B 【解析】 【分析】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 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 方法一 在长出茵落的培养基上,覆盖质量浓度为1 mg/mI。的CR溶液,10~15 min后,倒去CR溶液,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l mol/I。的NaCI溶液,15 min后倒掉NaCl溶液,此时,产生纤维素酶的茵落周围将会出现透明圈。 方法二 配制质量浓度为10 mg/mI。的CR溶液,灭菌后,按照每200 mI。培养基加入1 mI。的比例加入CR溶液,混匀后倒平板。等培养基上长出茵落后,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方法一的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在纤维素粉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而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详解】 A、由分析可知,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Cx酶能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A错误; B、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发明了刚果红染色法,刚果红染色法能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微生物,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染色是第二种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而显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就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是方法一的典型优点,C错误;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计数时,应选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计数,D错误。 故选B。 22.C 【解析】 【分析】 果酒发酵菌种为酵母菌,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型真菌,温度控制在18~25℃,最适为20℃左右,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果醋发酵菌种为醋酸菌,代谢类型为需氧型细菌,温度最适为30~35℃,需要充足氧气。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厌氧型细菌。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湿度。 【详解】 A、在制作果酒、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增加酵母菌、醋酸菌的数量,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A正确; B 、腐乳制作时,需要蛋白酶、脂肪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所以该过程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并且宜采用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B正确; C、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制作过程中都应严格保持无氧条件,C错误;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近瓶口处污染机会大,需加大用盐量,防止杂菌污染,D正确。 故选C。 23.A 【解析】 【分析】 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煮沸消毒法、化学药物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等。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 A、样品中活菌数量统计时,接种方法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A错误; B、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是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之一,B正确; C、“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大样品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筛选流程中该步骤必不可少,C正确; D、微生物培养要求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消毒时既要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要避免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D正确。 故选A。 24.D 【解析】 【分析】 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 【详解】 A、毛霉为需氧型真菌,在腐乳制作过程中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A正确; B、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腌制的目的是使豆腐失水,利于变硬成形,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变质,B正确; C、为防止杂菌污染,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C正确; D、腐乳发酵过程中,有很多微生物的参与,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他们之间是竞争的关系,D错误。 故选D。 25.B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影响光合速率的内因有:叶绿素的含量、酶等。 【详解】 A、当光照条件适宜时,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基粒和线粒体、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在土壤缺Mg的条件下,导致叶绿素的含量降低,叶肉细胞捕获蓝紫光的能力减弱,B 正确; C、在叶肉细胞的光补偿点条件下,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其呼吸速率,但小于整个植株的呼吸速率,C错误; D、黑暗且缺氧条件下,马铃薯叶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中的[H]能将丙酮酸还原成酒精;而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中的[H]能将丙酮酸还原成乳酸,D错误。 故选B。 26.A 【解析】 【分析】 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多糖包括纤维素、淀粉和糖原;根据是否具有还原性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麦芽糖等,不同糖类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不同,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果糖、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半乳糖、乳糖、糖原。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有隔热、保温、缓冲、减压的功能,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参与血脂的运输;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可以促进胃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 A、在ATP腺苷中含有核糖,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中都含RNA,RNA中含有核糖,A正确; B、单糖中的五碳糖是构成核苷酸的一部分,多糖中的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B错误; C、磷脂含有C、H、O、N、P,C错误; D、蔗糖属于二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脱水而来,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 故选A。 27.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 A、纯种高茎和矮茎的豌豆杂交得到的F1全是高茎,属于实验现象,是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假说的实验基础,A错误; B、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 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D、摩尔根选择果蝇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果蝇生殖周期短,便于在短时间内研究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现象,D正确。 故选D。 28.A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A、由于起点不同,甲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乙地的演替速度通常要慢于甲地,B正确; C、若无外力干扰,由于最初两地都是森林,说明气候条件适宜,故两地均可能重现森林,C正确; D、乙地上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由分析可知:草本会比乔木更早地出现在乙地上,D正确。 故选A。 29.B 【解析】 【分析】 1、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 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蛋白类激素,A错误; B、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则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更容易发生水中毒,B正确; C、静脉滴注射0.5%低渗盐水液,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加重组织水肿,C错误; D、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只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构成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 30.B 【解析】 【分析】 水盐平衡调节 【详解】 A、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大脑皮层不产生渴感,A错误; B、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尿量增加,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B正确; C、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略低于正常值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C错误; D、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组织细胞吸水增多,组织细胞的渗透压会有所下降,D错误; 故选B。 【详解】 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由于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象应是“b<d”,A正确; B、低倍镜转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应加大通光孔的进光量,此时可以调节反光镜或光圈,B正确; C、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位于物镜上,C正确; D、换用高倍镜后,用细准焦螺旋调焦,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使用以及相关实验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操作步骤。 31.B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①判断细胞的死活;②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分离剂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液浓度范围等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分离剂进行显微镜观察,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比较→判断质壁分离速度(或细胞液浓度);④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同一植物的成熟细胞+未知浓度的溶液进行显微镜观察,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比较所用时间长短→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未知溶液的浓度越大)。 【详解】 死亡的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A错误;质壁分离能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但无法判断何种成分具有流动性,B正确;能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植物细胞进行渗透吸水,而进行吸胀吸水的植物细胞则不能发生生质壁分离与复原,C错误;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远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外因是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液,D错误。 【点睛】 熟悉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原理和四个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该果蝇的两条性染色体相同,属于雌果蝇。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所以Aa和Bb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Cc、Dd分别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A、由图可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D、d分别在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所以可能存在2条X染色体,C正确; D、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XD,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b所在的染色体和XD所在的染色体分到了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而另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分得的染色体是aB和Xd所在的染色体,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开,形成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是AbXD,aBXd和aBXd,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结果,同时将基因和染色体结合在利用减数分裂的知识进行解答。 33.C 【解析】 【分析】 1、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2、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 A、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A错误; B、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结构,B错误; C、蓝藻细胞只含有核糖体一种无膜细胞器,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C正确; D、褐藻和衣藻是真核生物中的低等植物,不属于蓝藻,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生物类别;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4.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考查对细胞癌变原因和癌变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细胞的癌变是多基因突变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分析细胞癌变与染色体的关系。 【详解】 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易于扩散,A错误;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有的会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故初步检查癌症可以通过验血,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是否超过正常值,但该检查不能排除所有癌症,B错误、D正确;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其中引发细胞癌变的病毒中,有些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该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但诱发细胞癌变的原因仍是多个基因突变累计的结果,C错误。 【点睛】 细胞癌变的认识误区: (1)认为只有癌细胞内才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2)认为只要有一个基因突变即可引发细胞癌变: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35.D 【解析】 【分析】 水是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详解】 A、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铁可以引起贫血,A正确; B、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B正确; C、细胞代谢过程中,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产生水)、核糖体中(翻译过程可以生成水)都有水生成,C正确; D、镁是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必需成分,类胡萝卜素不含镁,D错误。 故选D。 【点睛】 并非所有的色素均含镁,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类胡萝卜素不含镁。 36.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N点之前(除N点以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植物可能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N点后,O2的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 【详解】 A、N点后O2的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消耗的有机物不只有糖类,因此N点时,该器官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虽然相等,但此时不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由图可知,M点时细胞中总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能量散失最少,适合贮藏该器官,B正确; C、N点后,O2的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N点前细胞呼吸底物不能确定只有糖类,C错误; D、M点时,有氧、无氧呼吸共存,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D 错误。 故选B。 37.C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3、题图分析:图中显示某项生命活动前后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增大,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说明该生命活动时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图示过程为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雄性激素是固醇类,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过程是将蛋白质运输到细胞外,B错误; C、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并分泌过程可用图中的膜面积变化表示,C正确; D、吸收肠道中的蛋白质的过程应为胞吞过程,不能用图示的过程表示,D错误。 故选C。 38.A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 A、过敏反应也发生了免疫反应,需要吞噬细胞参与,A错误;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敏感引起的,B正确; C、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等特点,C正确;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可以产生免疫反应,但要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会发生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A。 39.B 【解析】 据图分析,AC都发生质壁分离,C分离程度较大,说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A和C细胞液浓度,而且A细胞液浓度大于C, B没有质壁分离,说明B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相当,故实验前B>A>C;由于B没有质壁分离,故实验后B细胞液浓度还是和蔗糖溶液实验前浓度相当,而A和C发生质壁分离,实验后细胞液浓度和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相当,C失水较多,其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较A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低,即C细胞液浓度小于A细胞液浓度,故实验后B>A>C,故选B。 【考点定位】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40.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由图1分析可知,该酶的最适pH值是b。 【详解】 A、pH值是a时,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但是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A错误; B、pH为c时,酶已失活,但是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也会分解,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B错误; C、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适当降低温度,反应速度减慢,图2中e值不变,d值增大,即e点不移动,d点右移,C正确; D、提高H2O2浓度,H2O2量增加时,图2中e值增大,d值变大,d点右移,D错误。 故选:C。 41.种群 下降 上升 下降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0 “S”型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不利条件下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在0~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 (1)在有限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大草履虫群数量增长率下降,按S型曲线增长。 (2)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S”型曲线增长。 (3)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而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点睛】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能根据曲线图,判断“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42.不一定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bXDY 5/6 女孩 1/8 1/6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人类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在男性中只要有一个秃顶基因(b)就表现为秃顶,则男性患者为Bb或bb,男性正常为BB,女性在秃顶基因纯合状态时才表现出秃顶,则女性患者为bb,女性正常为B_;已知3号个体不携带眼白化病致病基因,又3、4不患有眼白化病而9号患有眼白化病,推测控制眼白化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眼白化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分析。 【详解】 (1)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及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患者体内不含有致病基因。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要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需要制作A和a两种基因探针进行检测。 (2)3号个体不携带眼白化病致病基因,又3、4不患有眼白化病而9号患有眼白化病,据此可知眼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1号没有秃顶,不患眼白化病,其基因型是BBXDY,2号正常,5号个体患有秃顶,但不患有眼白化病,故2号基因型为BbXDXd,5号基因型是BbXD Y;就秃顶而言,3号和4号的基因型均为Bb,则10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2/3Bb;就眼白化病而言,由于9号为眼白化病患者即BBXdY,3号和4号的基因型分别为XDY、XDXd,10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DXD、1/2XDXd,因此10号个体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1/3×1/2=5/6。 (4)3号和4号的基因型分别为BbXDY、BbXDXd,则11号个体基因型为1/2bbXDXD、1/2bbXDXd,12号个体基因型为BBXDY,从优生的角度分析,11号和12号所生后代女性都正常(BbXDX_),而男性一定为秃顶(BbX_Y),且可能患眼白化病,因此应该生女孩11号和12号婚配建议生女孩,他们生育一个秃顶且眼白化的男孩BbXdY概率为1/2×1/2×1/2=1/8。 (5)就秃顶而言,1号基因型是BB,2号基因型为Bb,7号为正常女性,可知7号基因型为1/2BB、1/2Bb;3号和4号的基因型均为Bb,8号个体为男性秃顶,则8号基因型为2/3Bb、1/3bb;则7号和8号婚配,所生女儿秃顶(bb)的概率为1/2×1/2×2/3=1/6。 【点睛】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学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题干信息和系谱图推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43.光能和ATP水解释放的化学能 9 B 净光合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农作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 小于 少于 由曲线推知B农作物为阴生植物,生活环境光照强度较低,为了更充分地吸收光能,细胞内的叶绿体体积较大,数目也比阳处的A农作物植物细胞内叶绿体数目要多 NADPH和ATP的供应受限、固定CO2的酶活性不够高、C5的再生速率不足、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较多等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A植物呼吸速率为9mgCO2/h,光补偿点为2klx,B植物呼吸速率为3mgCO2/h,且B植物的光饱和点比A植物的光饱和点低,推测B可能是阴生植物,A是阳生植物,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根据数据可计算出相应点的总光合速率;图乙柱状图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后光合速率增加,但没有实现倍增。 【详解】 (1)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的能量变化是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是: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故驱动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的能量分别是光能和ATP水解释放的化学能。当光照强度为2 klx时,A 农作物呼吸速率为9mgCO2/h,净光合速率为0,则其1小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为9mg。 (2)每天提供12小时4klx的光照,A植物和B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由于A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B植物的呼吸速率,故24小时内A植物的积累的有机物小于B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因此种植农作物B收获的产品较多,原因是净光合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农作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 (3)由曲线推知,B植物的光饱和点比A植物的光饱和点低,故农作物A为阳生植物,B为阴生植物,阴生植物生活环境光照强度较低,为了更充分地吸收光能,细胞内的叶绿体体积较大,数目也比阳生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要多。 (4)图乙中,B作物在CO2浓度倍增时,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可能由于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供应受限、暗反应阶段固定二氧化碳的酶的活性不够高、五碳化合物的再生速率不足、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较多等原因使得光合速率不能倍增。 【点睛】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图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 44.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稀释涂布平板 沾少量酒精,在火焰上引燃 碳源(葡萄糖也可)、氮源(蛋白质、氨基酸等也可)、水、无机盐 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升高,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醋酸菌是好氧细菌 C2H5OH+O2 CH3COOH + H2O(“乙醇→乙醛→醋酸”或“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析】 【分析】 果酒发酵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果醋发酵是利用醋酸菌的有氧呼吸,代谢类型不同,所需条件 【详解】 (1)纤维素酶至少是由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组成,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若要对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某种细菌进行活菌计数,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 8~10s后进行接种。 (3)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葡萄汁为酵母菌的发酵提供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颜色逐渐变为深红色,其原因是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升高,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4)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因此发酵过程中需要通入空气。在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点睛】 题相对简单,要对课本基本知识进行准确记忆是得分的关键。 45.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 细胞质基质 酸性重铬酸钾 醋酸杆(醋酸) 发酵装置密封不严、发酵装置没有清洗干净 酒精 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3、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所以发酵初期通入氧气的目的是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酒精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测酒精的产生。 (2)酒变酸是醋酸杆菌发酵的结果,墨塔酿酒反成醋的原因可能是:发酵装置密封不严,发酵装置没有清洗干净,导致醋酸菌混入发酵液中。 (3)在酿酒的过程中,糖类即使未耗尽,酵母菌的发酵过程也会停止,原因可能是pH降低和酒精含量增多,对发酵起抑制作用,导致酵母菌发酵停止;纯化过程中最常用的2种微生物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点睛】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识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