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沙雅县第二中学2019-2020年(一)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试卷的指定位置。‎ ‎2、答题前,请先仔细查看试卷,如果试卷有误,请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 ‎3、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答题时不要超出装订线,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 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 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D. 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 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雅,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 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D. ‎ 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 B. 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致认可,所以,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C. “哈氏4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称,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西方和东方“工匠精神”的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 D. “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错误,文章第一段的表述是“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并非是“始终……”,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项,“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原因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雅”正确的原因是原文第一段“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两者的差异正是西方和东方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造成的”理解错误,原文第一段,两者的差异主要是“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而东方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 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情节简洁,设置悬念,为下文开门的情节蓄势;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 ‎6.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因救人而自救,尽管是“谜”却足够“美好”;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分析错误,“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并不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他们之所以能够调动起所有能量救助敲门人,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门外有一个需要救助弱者,面对肆虐的风沙,他们不能见死不救,正是这样的信念与意志,使得他们调动起所有的力量去救助了送瓜人。‎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情节安排技巧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文本重要情节的作用:①在内容上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②在形式上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 全文的情节围绕着“渴”来安排,最开始是科考队员受困受渴,他们希望有水可以送来,渴望被救,最后因救助他人,得瓜解渴。“渴”这一中心就成为了小说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从人物形象来说,受渴受困的科考队员在自身生命安全尚不被保障的时候,还去救助敲门人,体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科考人员受困受渴,说明他们工作的地方环境艰苦,但他们在这里进行着了不起的科考工作,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从文章主旨来说,正是科考人员口渴,需要水,而被救助的人刚好有一个西瓜,科考人员因此得以解渴的巧合,揭示了文章主旨——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读者感受等角度入手分析。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送瓜人到底怎么来到这里,是一个未解之谜,虽然结构上不够完整,但它给本文的故事情节留下了一个可以想象的缺口,引发读者的想象。从文章主旨来看,这个“美好的谜”的美好在于虽然大家互不相识,甚至语言不通,但因为彼此帮助,就可以在这风沙肆虐之地,延续生命,突出了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主旨。从读者的体验来看,惯有的思维模式会引领读者想到后文会揭秘送瓜人是如何到来的,但结尾说因为语言不通,没有人听懂,就变成了一个“美好的谜”,这就使得故事结尾出现了反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戏剧张力。‎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4)照应前文; ‎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 ‎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 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 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 ‎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9. 《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AB ‎ ‎9. (1)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 ‎(2)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 ‎(3)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4)让人们在忙碌焦躁的生活中获得一丝优雅和浪漫。‎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原文表述为“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B、“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错误,这里主要是李定广的观点;C、“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错误,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错,三则材料的评论都十分客观,十分深刻;D项,“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错,材料中也指出了节目的不足;E项,“材料一诙谐幽默”错,材料一的语言较为平实。故选A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分析“《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一到材料三,注意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社会影响就是谈它的价值、作用、效果等的,从三者材料中认真筛选即可。如从“《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等语句中可以具体把握《中国诗词大会》产生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 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 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 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住所,这里指仕途。‎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门虽设而常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 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C.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D. 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东晋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的名称。‎ B.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应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质,松菊犹存比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D. 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的思想,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是其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答案】10. D 11. A 12. D ‎ ‎13. (1)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云自然而然地(无意)冒出山头,鸟飞倦了就返回巢穴。‎ ‎(2)农民告诉我春天来了,将要到西边田里去春耕。有时坐着有布蓬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舟。‎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D项解释错误,“帝乡不可期”意思是:天帝居住的琼楼玉宇也不是我所能够盼望得到的。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①“门虽设而常关”,而,连词,表转折;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连词,表转折。‎ B项,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之,动词,到、往;②“之二虫又何知”,之,代词,这。‎ C项,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介词,表被动;②“有鸟焉,其名为鹏”,为,判断词,是。‎ D项,①“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介词,用,凭借。‎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D项,“是其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分析错误,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时代局限性。‎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策:拄着;流憩:走走停停;矫首:抬头;无心:自然而然地。‎ ‎(2)春及:春天来了;有事:进行耕作;命:乘坐;棹:划着。‎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 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 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 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 “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然贴切,不过表现的精神气韵与杜诗有明显不同。‎ D. 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15.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E 15. 雨势大,来得突然,下得及时(任意两点两分)①视觉、触觉相结合:诗人半夜梦醒感到凉冷,这是触觉;看见屋漏床湿,这是视觉,通过多种感官写出了雨大的特点。②虚实结合:骄阳转作霖后,诗人想象雨后情形:“千家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虚实结合,突出了雨下得很及时的特点,流露了久旱喜雨的高兴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与杜诗相同:推己及人,心忧天下。E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 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其实属于综合考查,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中对诗句精神气韵判断错误,D项对语言风格评价不当。‎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问,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先审题,该题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秋雨的特点,第二问要求回答手法,表现形式。概括秋雨特点,要抓住诗中写秋雨的词句分析,“一夕骄阳转作霖”说明来得突然;“且喜溪流岸岸深”说明雨势大;“千里稻花应秀色”说明来得及时。第二问手法,考虑写景的手法,写景的手法通常可以从修辞,感官(视听等角度),具体的表现手法(虚实、动静、烘托映衬等角度)等角度考虑。该诗中,有视觉、触觉相结合,有虚实结合。分析时结合诗句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角度说明暂时不可以应命的原因的两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一色的画面,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写景之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水和舟的关系,表明了有所待的大与小。‎ ‎【答案】 (1).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 报养刘之日短也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6).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陛、鹜、负。‎ ‎【点睛】‎ 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①全美房价崩跌导致丧失赎回权的房产数目创新高,不良资产尾大不掉,一些金融机构因受拖累而濒临破产倒闭。‎ ‎②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是别开生面的大家。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③对甘地的许多观点,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然而,他对甘地的品格却极为钦佩。我们从他们的友谊中看到了什么是伟大情怀。‎ ‎④《康熙秘史》已经在三大卫星频道播出多日了,夏雨饰演的康熙也大热银屏,影帝演皇帝入木三分,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⑤在今年5月的“成都别车门”中,一名姓送宋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出手相助而受伤,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平和淡然地说:“没什么的,这点伤势不足挂齿。”‎ ‎⑥对于明明是“中国制造”,却因为在国外注册一个听起来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称就自我鼓吹“高大上”的产品,公众的态度是既嗤之以鼻,却也无可奈何。‎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尾大不掉: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此处应为“数量惊人”。②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③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此处应为“未加赞赏”。④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应为“惟妙惟肖”。⑤不足挂齿:不值得提起,可用于自谦。⑥嗤chī之以鼻:语义重,有时可以表示“讥笑”之意。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修饰的对象、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球迷在比赛现场身着黑衣、头戴面具,撕毁了他们用了四天时间亲手绘制、写着“宁战死,不苟活”的口号,表达了他们对球员比赛表现失常的不满。‎ B. 中央电视台主办“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全球上线新闻发布会”,于伦敦时间‎10 月21‎ 日如期举行。据了解,该片是迄今为止首部以孔子为题材的中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 C. “十一黄金周”,山东、云南、海南等地旅游宰客现象在媒体上频频被曝光,这说明我国的旅游管理还存有一定漏洞,宣称“节后调查处理”的监管部门也早该醒醒了。‎ D. 近年来,国家启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撕毁”缺少中心宾语,应在“口号”后加上“的条幅”;B项句式杂糅,应在“中央电视台主办”后加“的”;D项搭配不当,“提升”不能与“办学条件”相搭配。‎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D项搭配不当,“提升”不能与“办学条件”相搭配。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B项句式杂糅,应在“中央电视台主办”后加“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① , ② 互联的开放性,朋友圈 ③ 具有公共性质。在朋友圈里 ④ 要遵守社交礼仪外, ⑤ 恪守公共交往规则及秩序,个人在朋友圈发布⑥ 转发信息要慎重,不能盲目动指头。每个人在各自朋友圈发信息时,要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 A. 但是 鉴于 / 除了 仍要 和 B. 因此 依据 还 既 还要 和 C. 但是 基于 又 除了 还要 或 D. 因此 依据 / 既 仍要 或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要结合常见关联词语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句子中句意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宜使用排除法。第一处,前面说微信的朋友圈的“私密性”,后面说的是“开放性”,两者之间属于转折关系,“但是”表转折关系,排除B项、D项。“基于”是由于根据的意思,“鉴于”的意思是“关于”“考虑到”,第二处使用“基于”合适;第三处,“公共性质”是另一属于,“又”表并列关系。第四处,“除了……外……还要”是固定搭配,第六处,“发布”和“转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使用“或”,排除A项。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選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       。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也会②          。因此,③         ,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答案】①都变成了太空垃圾  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  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衔接填空题,以一个语段为语境。本段成熟的话题是“太空垃圾”,5个句子,第一句应该为引出话题,陈述太空垃圾的来源,第二句话讲太空垃圾对航天活动的威胁。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举例阐释。第四句阐述太空垃圾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第五句得出结论,如何处理太空垃圾。文段按照“来源——危害——怎么办”的层次安排语段。根据语段机构和上下文关系,围绕语段话题,不难得出答案。答案要注意字数要求。‎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21.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个字)‎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块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 。‎ ‎【答案】示例一:儿子,老师给你加分是为了表扬你拾金不昧,做人诚实。如果你分五次上交,不和老师的本意违背了吗?‎ 示例二:儿子,你具备拾金不昧的品质,妈妈为你骄傲。但如果你分五次上交,那么丢钱的同学心里一定很焦急,我们要多为别人考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命题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情境,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情境补写对话。‎ 做这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对话的有关内容,包括人物、情节、倾向、角度、语境以及命题要求等,然后才能完成答题。妈妈的话,应先肯定儿子拾金不昧的行为,同时指出“分五次上交”是不诚实行为,也会使丢钱同学更焦急。根据以上分析,安全字数要求,组织好文字即可。‎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2.写作 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台词感动了许多人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如山间清爽的风 如古城温暖的光 从清晨到夜晚 由山野到书房 只要最后是你 就好 结合材料,回想生活中感动过你的人,以《______如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补全题目,突出人物性格、形象(2)有细节,有描写(3)情感真挚(4)不少于800字 ‎【答案】温暖如你 冬日里的暖阳总能带给畏寒的人以安慰,温暖。它虽不似骄阳的炽热,那光芒却让人向往,究竟想你安静地将热度传递给我们,又不求我们一丝丝地回报……‎ 初次见到你,就被你的笑容所打动。时光在你脸上刻下了印记,但丝毫不影响在你上扬的嘴角和眉目绽放的美丽。“那一定是个善解人意的老师”,我当时想,诚然,在往后的相处中证实了我的想法。‎ 那是一个凛冽的寒冬,狂烈的风带着刺骨的冰冷向我们袭来,将我们们打的措手不及,于是班上几位女同学感冒了,教师中充斥着他们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课间你来教室检查卫生,将她们的病放在心上,关心他们几句,很快就离开了。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谁知当上课时,你悄悄地从后门走进,缓缓地将手上握着的装有热水的杯子放在了那几位女同学桌边,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你又静默地走出教室,一个人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你如同每一位认真对待学生的老师一样,夜深人静时办公室亮着个灯光之中,必然有你的身影。初三时的我们学习不拔尖你看着着急,只好拜托任课老师为我们补习,而你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等待着下课,一直到我们的家长将我们接回去才能放心。有一次,一位同学问你每天晚上在办公室里是否孤独、无聊,你听后微微一笑,轻声地对他说:“只要想到你们的成绩会上升,你们在努力学习,我的心里就只剩下欣慰和欣喜了,又怎么会无聊呢?毕竟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夜依然黑,月色透凉,你赶在回家的路上,为了我们,你现在还没有吃饭,家中的孩子也吃不到你亲手做的可口饭菜。你选择了我们,也只能狠心将自己的骨肉排在后位,尽力散发出温度给予我们,你的孩子得到的却是冰冷,你也想给予他同样的温暖。到头来,发现自己力不从心。‎ 你是烛光,不仅点燃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也指引了我们前方黑暗中一条隐隐约约的路。当我们逐渐沿着这条路离你远去时,你不舍,但依旧嘱咐我们要快些高飞;当我们想起曾经还有一位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的老师在守候我们时,你已经燃尽了,唯有回忆中的光亮,才能证明你的存在。‎ 谁与我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注定相遇?谁与我们共同坚守最初的梦想?此时日光微澜,你与我们同在。‎ 温暖如你,我们很幸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类半命题作文,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写作时,补题就是半命题写作的关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补题。首先横线上填入的词必须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形象;其次根据要求中“回想生活中感动过你的人”,关键词“感动过你的人”,可以是给予你激励、鼓励、温暖、关怀、帮助、支持等的人;也可以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你。所以题目中的横线内容可填入的词语有温暖、坚强、真诚、勤俭、朴素、清白、公正、凛然、正直、无私、刚正、忠心、谦虚 、谨慎、廉洁、豁达、大度、乐观、勤奋刻苦、认真专注、踏实勤恳……只要是能突出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都可以。“人”的选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可写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的感受、体悟;也可写自己喜欢的人物,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作者、一些名人大家等,总之,取材的角度是很广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选出最好的材料了。文章表述的主题中心都必须突出人物的性格、形象,以及带给你的感动。这就要求选材必须典型,必须具有真情实感,有细节,有描写。半命题作文变成命题作文后,就应注意写作创新了。在选材和构思上要能突出一个“新”字,会让考生的作文增色不少。‎ ‎【点睛】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 (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要确定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 ”,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文若作记叙文写,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作议论文写,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 ‎3.要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 ‎ 的滋味”(2004年云南省中考作文题),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