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卓越班)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卓越班)试题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卓越班)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8年至1949年,中共中央多次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的重要原则有:“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这一原则的核心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3.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干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4.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格式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5.菲力普·肖特在《毛泽东传》中说:“在当年(1970年)国庆节那天,周恩来带着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夫妇,去和毛在天安门上拍照。这是一种空前的姿态:从未有一个外国人获得过如此殊荣。‘很不幸’,基辛格以后承认,‘他们的表达方式太曲折了,我们西方人粗疏的心灵完全错失了这一关键点’,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才意识到……因此,第二年春天,毛做出一个甚至连鲁笨的美国人都能够理解的姿态”。(按——1971年4月,毛泽东亲自决策,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材料表明(  )‎ A.中美文化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两国关系改善具有曲折性 B.中美两国关系从此开始结束敌对状态逐步走向正常化 C.美国鉴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于改善两国关系心存疑虑 D.中国鉴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急于寻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6.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7.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 A. 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C.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 D.强调中、俄强化结盟关系 ‎8.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这段话所表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 A. 英国在国际上的优势将会永远丧失 B.美苏两极格局将取代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英国将成为战败国 D.英国应和这两个国家联合,共同主宰世界 ‎9.右图是1947年苏联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作者创作该漫画的意图是揭示美国(  )‎ A. 拉开对苏冷战的序幕 B.极力推动欧洲一体化 C.援助推动西欧经济复苏 D.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10.下图是一幅反映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它形象地揭示出(  )‎ A.美苏对抗出现缓和 B.冷战中的局部“热战”‎ C.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D.两极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11.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 A.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B.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2.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巾,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不愿承担国际责任 B.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C.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D.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1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称“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历史终结论”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 A.苏东剧变,“冷战”结束  B.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 C.世贸组织的建立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4.2017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发国际争端,遭到阿拉伯国家和法德等欧盟国家的反对。2018年1月9日韩国和朝鲜在板门店韩方一侧“和平之家”举行朝韩高级会谈,双方就朝鲜参加平昌冬奥会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这些现象说明(  )‎ A.世界和平之路任重道远 B.美国是世界麻烦的制造者 C.政治多极化有利于稳定 D.协商无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5.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16.江南某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7.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 政治因素是主导城市发展的唯一要素 B. 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 重农抑商政策是城市变迁的根本因素 D.军事需要使地方城镇的效能日益减弱 ‎18.宋代商人通过科举、联姻或捐纳等方式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这是自汉唐封闭、保守的社会结构在某种外部压力下所做出的一种自我调适.材料主要表明(  )‎ A. 科举制是商人实现阶层流动的渠道 B.宋代商人群体被士大夫文化所同化 C.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多元开放 D.社会流动使官僚阶层呈现开放特征 ‎19.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己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世界台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制瓷、矿冶等手T业技术均有较大进 ‎ ‎20.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21.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2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2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4.“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25.“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受益最多的是(  )  ‎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美国 D.英国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3分)‎ ‎ 材料二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1分)‎ ‎ ‎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4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因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两国由盟友走向对峙的标志。(1分)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2)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3)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4分)‎ ‎ 材料四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4)有人依据材料四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28.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 (1)材料一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1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突出表现。(3分)明清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又有着怎样的突破?(1分) ‎ ‎ ‎ 材料二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3分)‎ 材料三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荷兰两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国家(代称)‎ ‎1500—1599‎ ‎1600—1700‎ ‎1701—1800‎ 甲 ‎65‎ ‎1770‎ ‎2950‎ 乙 ‎—‎ ‎811‎ ‎1865‎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甲乙各指哪个国家并分别说明理由。(4分)‎ 材料四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演讲 ‎(4)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4分)‎ ‎‎ 参考答案 ACABA CBBDD DDAAB DBCCC CDBAD ‎26.(1)特点: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2分)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3分)‎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任4点4分)标志: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1分)‎ ‎(3)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4分)‎ 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任2点4分)‎ ‎27.(1)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发表。(1分)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国家利益的根本分歧。(2分)‎ ‎(2)欧洲冷战: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遏制苏联;苏联和东欧针锋相对,成立经互会、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亚洲热战:美国发动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6分)‎ ‎(3)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的发展(或振兴)(4分)‎ ‎(4)观点一:同意。当今世界呈现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明显;当今美国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材料三中列举的经济衰退、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恐怖主义的威胁等。‎ 观点二:不同意。虽然美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依然十分强大,无人能比。(3分)‎ ‎28. (1)“新型经济”是指商品经济。(1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清明上河图》,夜市、交子的出现;瓦子、勾栏出现。(3分)突破: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分) ‎ ‎(2)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 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相比运力低、运输成本高;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的外贸物品出产于南方沿海地区;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任3点3分)‎ ‎(3)甲:荷兰——17世纪成为世界最大殖民贸易国家,抵达亚洲商船数量最多。(或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后,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增长率不敌英国)‎ 乙:英国——18世纪英国抵达亚洲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4分)‎ ‎(4)不同:西方:寻求霸权、占主导。中国:互利共赢、共同合作、促进世界和谐(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4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