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油田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松原市油田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二生物试卷 一、 选择题: ‎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 H2CO3/NaHCO3对血浆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 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人体血浆pH 通常在7.35-7.45 之间,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B正确;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C错误;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D错误。‎ ‎2.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血管,成为血浆,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成为组织液,即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内,成为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终回流到血液,即进入血浆。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 ‎④二氧化碳 ⑤食物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 ②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③⑦ D. ③⑤⑥⑧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细胞呼吸、食物的消化、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①正确;血浆中含有血液运送的物质,如葡萄糖、二氧化碳、尿素、维生素、甲状腺激素等,②④⑥⑧⑨错误;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③正确;食物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中,⑤正确;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以胞吞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⑦错误。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4.人体内环境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液体是(  )‎ A. 血液 B. 血浆 C. 淋巴 D. 组织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详解】A、血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与淋巴、组织液相比,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B正确;‎ C、淋巴含有的蛋白质很少,C错误;‎ D、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很少,D错误。‎ 故选B。‎ ‎5.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儿童患佝偻病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稳态遭到破坏,只能会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稳态遭到破坏后,不一定会引起儿童患佝偻病或成年人患肌无力病,但稳态遭到破坏,必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 C.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 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含义、调节机制及其意义,要求考生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含义是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其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B正确;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确;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 ‎7. 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A. 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 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 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浓度上升,血浆更多水流向组织液,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单向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组织液增多,淋巴液增多,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8. 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 血液 B. 组织液 C. 体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B ‎【解析】‎ 动物的肌肉细胞属于相同的组织细胞,相同的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组织液,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识记的形式进行考查。分析此类问题应该了解,很多肌肉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肌肉群,这些个肌肉细胞之间的联系就依靠内环境中的组织液进行物质的交流。注意,其他的组织细胞也是依靠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因此,正确解答此类问题还要注意一些常识性的例子。‎ ‎9. 人体内对稳态维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B.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C.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D.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人体的维持起调节作用,B正确。 故选B。 ‎ ‎10.下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A. 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 乳酸与血液中O2发生氧化反应 C. 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 D. 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乳酸不能与NaH2PO4反应,因为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A错误;‎ B、乳酸不与氧气反应,B错误;‎ C、人体内的碳酸钠含量较少,乳酸主要与NaHCO3反应生成CO2,对内环境pH进行调节,C错误;‎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分解为水和CO2,D正确。 故选D。‎ ‎【点睛】人体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会使内环境pH降低,但是血浆中存在调节内环境pH的缓冲物质,当血浆中乳酸含量升高时,乳酸会和血浆中的NaHCO3反应,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1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Ⅲ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Ⅰ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表示消化系统,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消化吸收;Ⅲ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为皮肤。‎ ‎【详解】A、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Ⅱ是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血液和淋巴,B正确;‎ C、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通过泌尿系统返还内环境的物质,所以②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错误。‎ 故选D。‎ ‎1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 细胞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 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 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 血浆pH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 细胞核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错误;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C错误;血浆PH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D错误。故选:A。‎ ‎13.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 故选A。‎ ‎【点睛】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伤,其他部位受伤 ‎14.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B. 刺激a时,d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 C. 刺激d时,a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 D. b和c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 A、图中e是感受器、f是效应器,所以图示结构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结构,A正确;B、兴奋在突触b和c上能够单向传递,所以刺激a时,d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B正确;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时,a处不会产生局部电流,C错误;D、兴奋在突触b和c上传递是单向的,所以b和c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D正确。故选:C。‎ ‎15. 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 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 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 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 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均是观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果反射活动异常就有可能与神经中枢受损有关。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与神经中枢没有关系,故选B。‎ ‎16.如图是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 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 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神经递质,④表示突触后膜,⑤表示突触间隙。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图示突触是由②突触前膜、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组成的,A正确;‎ B、由于③神经递质只能由②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④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③神经递质作用于④突触后膜后,可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错误;‎ D、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故选C。‎ ‎17.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报刊时,需要参与的神经中枢有(  )‎ A. 言语区 B. 躯体运动中枢 C. 躯体感觉中枢 D. 以上全部都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大脑皮层的言语中枢有关。‎ 故选D。‎ ‎18.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B. 从图可看出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 C. 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D.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 A、由图可知,兴奋从a处通过b传到c处,所以a处的动作电位先于c处发生,A错误;B、从图可看出a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c处引起兴奋,B错误;C、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错误;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起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D。‎ ‎19.兴奋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中,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 )‎ ‎①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②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③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④膜内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的膜内外都形成电位差,于是就产生了局部电流,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详解】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②③正确。 故选:C。‎ ‎20.下列哪个腺体功能减退后,其它腺体功能也将减退( )‎ A. 性腺 B. 肾上腺 C. 垂体 D. 甲状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肾上腺、性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详解】垂体能释放多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肾上腺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由此可见,垂体功能退化后,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的功能也随之退化。‎ 故选C ‎21.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 B. 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C. 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D. 结构②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详解】‎ 图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这五个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反射弧;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结构②(突触)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故选B。‎ ‎22. 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发热和寒颤 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 寒颤和出汗减少 D.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看出,从60到80分钟之间,体温迅速升高,从80到100分钟之间,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由于带走大量热量会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 ‎23.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④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⑤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⑥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⑦多余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A正确;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③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故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不作用于肌细胞,不使肌糖原分解,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糖代谢和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曲线分析能力。‎ ‎24.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激素如果通过“饲喂法”进行人为补充,则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生长激素属于多肽物质、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所以它们都不可以用“饲喂法”补充,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于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 ‎【详解】①生长激素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用“饲喂法”补充,②正确; ③胰岛素本质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③错误; ④性激素属于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④正确。 故选:D。‎ ‎25.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的甲状腺激素却能使人体产热4200kJ。说明了激素调节具有怎样的特点( )‎ A. 通过体液运输 B. 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C. 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D. 微量和高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说明甲状腺激素在体中含量很少;由1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人体产热量增加4200kJ,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效率高的特点。‎ 故选D。‎ ‎26.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 B. 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 C. 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活动 D. 血液中一定含量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错误;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正确; C、下丘脑可以调节垂体的活动,C正确;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A。‎ ‎27.下图三条曲线中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 )‎ A. ①②③ B. ①③③‎ C. ③①② D. ①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寒冷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便于氧化分解生成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因为天气变冷导致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而根据水代谢平衡,尿量增多。‎ ‎【详解】环境温度下降,刺激下丘脑冷觉感受器,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机体汗液分泌减少,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导致尿量增多;温度下降,人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使得酶活性不变,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8. 假设某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可以引起 A. 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B.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 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答案】B ‎【解析】‎ 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故选B ‎29.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感受器和效应器应该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中 B. 所有反射的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它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 C. 兴奋传导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 D. 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细胞膜,也可以是肌细胞膜等 ‎【答案】D ‎【解析】‎ 感受器和效应器应该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中,也可以位于不同组织器官中,非条件反射位于脊髓内,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细胞膜,也可以是肌细胞膜等,所以D选项正确。‎ ‎30. 温哥华冬奥会反兴奋剂工作的难度加大。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能增强人的肌肉力量,但由于是通过基因工程注射到人体,很难检测。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种激素 B. 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C. 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D.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C错误,ABD正确。本题选C。‎ 考点:激素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1.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 B. 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C.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 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A、抗利尿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A错误; B、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抗利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分的吸收,使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A。‎ ‎32. 如果饮用水中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 A. 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 B.‎ ‎ 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上升 C. 雌性个体分泌雌激素含量上升 D. 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雌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卵巢→雌性激素,同时雌性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 A、由于雌性激素对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A错误;B、由于雌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下降,B错误;C、由于负反馈调节,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会导致雌性个体分泌的雌激素含量下降,C错误;D、由于雌激素能促进卵细胞的形成,因此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后,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D正确。故选:D。‎ ‎33.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 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组织 D. 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能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④和⑦两个过程控制。 2、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纽。‎ ‎【详解】A、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B正确;‎ C、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为内分泌腺,C错误; D、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D正确。 故选:C。‎ ‎34.“神舟”六号两位航天员共在太空进餐15次,回到地面后两人都补充了糖。如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人体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肯定不正确的是 A. 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的变化 B. 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 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 D. CD段逐渐上升是因肌糖元的分解补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种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若该物质是血糖时,AB段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的消化吸收;BC段血糖浓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血糖的氧化分解;CD段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详解】A、正常人在空腹时的血糖浓度为80-120 mg/dL,故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A正确; B、AB段血糖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合成肝糖原使得血糖浓度降低,故此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 C、BC段显著下降是由于血糖被用于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C正确; D、CD段肝糖原等不断分解产生葡萄糖进入血液,使得血糖逐渐上升,D错误。 故选:D。‎ ‎35.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C.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 C、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但是能写字,C错误;‎ 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二、 非选择题: ‎ ‎36.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写字母,在“_____”上写名称。)‎ ‎(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______,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途径是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该过程至少穿过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______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________,主要原因是我们体内的_______分解成血糖补充其不足。‎ ‎【答案】 (1). [B]组织液 (2). C→B→A (3). 6 (4). 升高 (5). 神经 (6). 维持相对稳定 (7). 肝糖原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内环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表示组织细胞,B表示组织液,C表示血浆,D表示淋巴液。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的大多数物质可以实现双向交换,组织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蛋白质可以进入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最终回流入血液。‎ ‎【详解】(1)图中A是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过程经过了1层红细胞膜、2毛细血管壁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因此该过程可以用C→B→A表示;经过的磷脂双分子层有1+2+1+2=6层。‎ ‎(2)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此时机体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饥饿状态下,机体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以补充血糖浓度,因此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7.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激素A___(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____,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写出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分泌_____(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会增多。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_________。‎ ‎(3)下丘脑除了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 (2). 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 (3). 神经-体液调节 (4).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 胰高血糖素 (6). 非条件反射 (7). 抗利尿激素 (8). 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A是乙分泌的相关的激素;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D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也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 ‎【详解】(1‎ ‎)在寒冷条件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则图中的A应该是甲状腺激素;同时,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相关神经传导途径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丁是胰岛A细胞,其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激素D是肾上腺素;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的神经调节属于非条件反射。‎ ‎(3)根据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分析可知,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4)根据题意分析,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为负反馈调节机制。‎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血糖浓度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器官的名称以及各种激素的名称,再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8.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浓度高于膜外。‎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_________。‎ ‎(4)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____图,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外正内负 (2). Na+ (3). K+ (4). 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5).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6). 乙 (7). 甲的冲动只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乙的冲动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转换 (突触延搁作用)‎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据图分析:图甲是神经纤维,图乙是突触结构,两个电流表的电极均在神经元外表面;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兴奋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而且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详解】(1)静息电位现为外正内负,是K+外流引起的,此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2)静息电位指的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侧电位为正,内侧电位为负,所以应将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才能测量到内外的电位差。‎ ‎(3)甲图中在a处刺激,则电流到达电流计两极时间不等,故电流计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甲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而乙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乙图。‎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兴奋的产生、传递与传导的相关知识点,了解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明确图中甲乙处兴奋传递的距离与速度是不同的,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9.‎ 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_。‎ ‎【答案】 (1). 舒张 (2). 增加 (3). 增加 (4). 排除41 0C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0C引起的 (5). 增加 (6). 增强 ‎【解析】‎ ‎(1)炎热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增加;(2)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3)对照实验是指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即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和对照实验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炎热条件和寒冷条件下动物体温平衡调节,注意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易错点为对照组设置的目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目的就是排除除自变量外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