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 章末综合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 章末综合检测

第 4 章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种群的特征 1,2,3,4,5,6,7,26 2.种群的数量变化 8,9,10,11,12,13,14,27 3.群落的结构 15,16 4.种间关系 17,18,19,21,29 5.群落的演替 22,23,24,30 6.综合考查 20,25,28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条河流里的全部鱼不止有一个种群 C.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 D.种群由个体组成,因此种群的特征就是个体的特征 解析:一条河流里的全部鱼不止有一个物种,因此有多个种群。种群水 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 龄组成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种群具有许多个体没有的特征,如种群 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等。 2.有关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不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 B.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多数情况下需估算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趋势 解析: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特征,反映不了变化趋 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 他数量特征。 3.某同学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A ) A.样方的大小一般以 1 m2 的正方形为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 面积可适当扩大 B.如果种群内的个体随机分布,则可选取较少数量的样方调查计数,不 影响调查准确性 C.如果调查地块形状为正方形,为保证取样的随机性,则常用等距取样 法进行取样调查 D.计数每个样方该植物的数量,计算种群密度平均值时,去掉一个最大 值和一个最小值 解析:如果种群内的个体随机分布,有的地方个体分布多,有的少,选取 较少数量的样方调查计数,调查结果会偏低。正方形地块适合五点取样 法取样。计数每个样方该植物的数量,计算种群密度平均值时,不应去 掉最大值和最小值。 4.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先确定样方的数量、大小和取样方法,再观察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 地段形状 B.对于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可以采用灯光诱捕法来调查它们的 种群密度 C.对于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 们的种群密度 D.对于呈现集群分布特征的瓢虫,应该选取个体较为集中的样方调查 它们的种群密度 解析:来到调查地点后,先大致观察一下地形,分析有没有安全隐患,提 出安全注意事项。再观察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讨论确定 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 蝻的密度等,可以采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才可以用黑光灯 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对于呈现集群分布特征的 瓢虫,选取个体较为集中的样方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估算值将会比实 际值明显偏大。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 因素。 5.东北虎、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 而田鼠、蝗虫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 屡为害。其原因可能是( A ) A.东北虎、大熊猫和田鼠、蝗虫的繁殖能力有差别,出生率高的种群增 长快 B.东北虎、大熊猫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而田鼠、蝗虫的出生率低于死 亡率 C.东北虎、大熊猫的迁入率高于迁出率,而田鼠、蝗虫的迁入率低于迁 出率 D.东北虎、大熊猫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而田鼠、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 长型 解析:田鼠、蝗虫的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而东北虎、大熊猫的情况相 反。 6.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 可以分为如图所示三种类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又称为年龄组成 B.年龄组成会影响种群增长率 C.类型 A 的种群数量将会越来越小 D.类型 B 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解析:类型 A 的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越来越大。 7.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没有影响 B.自然界中动物性别比例都是雌雄相当 C.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可加剧人口老龄化 D.个体也具有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特征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从而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自然 界中动物性别比例有的雌雄相当,有的雌多雄少,还有的雌少雄多。男 女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会使老龄人口比例增加。个体 具有性别和年龄,但没有种群才有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特征。 8.在 20 世纪 30 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 1937~ 1942 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则大致呈“J”型,其原因可能是 ( D ) 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 ④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 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 年后种 群数量为 Nt=N0λt。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t 表示 t 年后该 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该模型增长 曲线呈“J”型。 9.某实验种群按数学模型 Nt=N0λt 增长(λ>1)。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 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有关该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A.模型中 N0 不是变量,λ是自变量 B.Nt 是因变量,该种群将无限增长 C.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其密度制约 D.自然界中不存在类似的种群实例 解析:模型中 N0 和λ都不是变量;该种群的数量增长不受密度制约,将 无限增长;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的种群实例。例如,在 20 世纪 30 年代,人 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 1937~1942 年期间,这个种群数 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 10.生态学家 G.W.Gause 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 0.5 mL 培养液中放 入 5 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 24 h 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 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B.第二天大草履虫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第三天大草履虫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第四天大草履虫达到该环境容纳量 解析: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度先加快,后减慢。 1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下列情况不 会发生的是(假定不存在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C ) A.种内斗争加剧,天敌的数量增加 B.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种群的出生率低于种群的死亡率 D.种群中传染病流行 解析:种群密度增大时,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1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K 值)的叙述,正确 的是( C ) A.同一种群的 K 值固定不变 B.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都能在 K 值维持稳定 C.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的根本措施 D.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开始捕鱼,最容易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解析:环境改变,同一种群的 K 值就可能改变。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由 于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一定都能在 K 值维持稳定。种群数量达到 K/2 值时开始捕鱼,最容易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13.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 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C ) A.“J”型增长 B.“S”型增长 C.波动 D.下降甚至消亡 解析: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 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14.某兴趣小组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怎样随时间变化”进行 探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抽样检测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内,然后盖上盖玻片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C.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D.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加水进行适当倍数的 稀释 解析:抽样检测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 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1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一个池塘中生活着多少个物种,就有多少个种群 C.群落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 D.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群落 解析: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是生态系 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 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鱼有多种,一 个池塘中生活着多少个物种,就有多少个种群。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 成不了一个群落,而是包含多个种群。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 量动态,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 如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 16.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上,只有 670 种低等植物、139 种高等植 物、约 1 000 种动物;福建武夷山共有低等植物 840 种、高等植物 2 888 种,脊椎动物 475 种。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和福建武夷山没有相同物种 B.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动物的丰富度高于福建武夷山的 C.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低等植物的丰富度低于福建武夷山的 D.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和福建武夷山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与气候无 关 解析:由题意,能得出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低等植物的丰富度低于 福建武夷山的,但不能得出两地是否具有相同的物种;西伯利亚泰梅尔 半岛冻原动物约 1 000 种,福建武夷山脊椎动物 475 种,但不知道全部 动物有多少种,因此无法比较两地的动物丰富度;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 冻原和福建武夷山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与气候有关。 17.1859 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 24 只野兔。让 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之后,这 24 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 6 亿只以 上。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某些牧草具有能够固氮的根瘤), 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 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以上叙述包含的种间关系有( D ) ①野兔与牛羊的竞争关系 ②牛羊与牧草的捕食关系 ③黏液瘤病毒和野兔的寄生关系 ④牧草和固氮根瘤菌的共生关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黏液瘤病毒可寄生于野兔。牧草供给固氮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 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牧草利用,二者互利共生。 18.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 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 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 D.d 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 解析: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 关 系。 19.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对猞猁和雪兔 多年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作了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A.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猞猁数量的变动存在负反馈调节:猞猁增加→雪兔减少→猞猁减少 C.雪兔数量的变动存在负反馈调节:雪兔减少→猞猁减少→雪兔增加 D.猞猁的存在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整个群落维持稳定 解析: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 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 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 定的状态。 20.某池塘中生活着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游藻类、浮游动物,还有 多种鱼类和底栖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该池塘群落包含六个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空间 B.该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只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分层 C.群落的分层结构显著提高了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D.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仅仅取决于群落的种间关系 解析: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分别包含多种植物,而且池塘里还有植物 以外的其他生物,因此该池塘群落包含的种群远超六个。该群落的空间 结构特征不只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分层,在水平方向上,不同水域生活的 物种也有不同。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不仅取决于群落的种间关系,也受 无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某兴趣小组 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A.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B.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进行诱捕 D.取样时仅取落叶覆盖的表层土壤 解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 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进行诱捕。取 样时,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 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 2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可发生,在海洋则不可 B.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快 C.群落的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D.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解析:初生演替在陆地和海洋均可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 生演替慢;群落的自然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土壤等条件未被彻底破坏,生物生存 的基本条件得以保留,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3.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和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分别属于 ( A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和初生演替 C.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 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 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4.光裸的岩地演替出森林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地衣 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D ) A.演替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B.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竞争阳光的能力依次提高 C.演替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系统稳定性逐步提高 D.在灌木阶段,群落中找不到地衣;在森林阶段,找不到苔藓 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 不是“取而代之”。在灌木阶段,灌木占据了优势,但在群落中还能找到 地衣;同理,在森林阶段,也能找到苔藓。 2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间种玉米和花生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依据的原理是优化群落垂直 结构 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 方 向 C.湖泊中的群落不同于森林中群落主要体现在群落丰富度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与蚂蚁共同协助筑巢、捕食体现的关系是 不一样的 解析:玉米植株高大,花生植株矮小,间种玉米和花生可以提高光能利 用率,依据的原理是优化群落垂直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 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具体体现;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 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湖泊中的群落不同于森林中群落主要体现在 群落的物种组成;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为互利共生,蚂蚁共同协助 筑巢为种内互助,蚂蚁的捕食体现的是捕食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6 分)画概念图:在下面的问号和空白处填写适当词语。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 迁出率是直接影响因素,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 出生率。 答案:(6 分) 27.(14 分)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濒 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 用,都有着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就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 ,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和引入 等措施。这些措施均能引起种群的 升高,但防治效果有 时并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种群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如果防治措施 停 止 , 种 群 又 会 快 速 增 长 。 此 时 , 应 该 考 虑 采 取 能 够 降 低 的新措施。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 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是 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解析:(1)不论哪种生物的种群,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 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 纳量又称 K 值。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 的缩小,其 K 值就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 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引入天 敌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 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 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 的天敌,等等。 (3)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在 K/2 水平上,种群增长率 最高,故此,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 平。 答案:(每空 2 分) (1)K 值 自然保护区 提高环境容纳量 (2)天敌 死亡率 环境容纳量 (3)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增长最快) 28.(14 分)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和种类是不一样的:经 常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低矮的车前草等植物;几乎不被踩踏的地 方,生长着茎秆较高的狗尾草等植物;轻度踩踏的地方,生长着茎秆高 度介于二者之间的狼尾草等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这片草地上的车前草、狗尾草和狼尾草 (填“属于”或“不 属于”)一个种群。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 关键是 。 (2)在对草地中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 1 公顷,第一次捕获 50 只 鼠,并标记其中的 39 只鼠后一并放回,第二次捕获 30 只鼠,其中有标记 的鼠 15 只。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是 只/公顷。 若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获,那么,估算的种群密度将比实际值偏 。 (3)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和种类不一样,这体现了 结构。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 从耐践踏而言, (填“车前草”“狼尾草”或“狗尾草”)最强; 二是植物之间的 ,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 先获得 ,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4)草地是许多土壤小动物的家园。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 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推测该 草地中土壤动物的 ,其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 法。 (5)如果小路被废弃,该路段会开始 (填“初生”或“次生”) 演替,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相比,该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所需时间通常 较 。 解析:(1)三种杂草不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不属于同一种群。(2)种群内 个体总数/初捕标记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对于第一次捕捉的个体没 有完全被标记的,注意不能把“初捕数”当做“初捕标记数”代入公式 中计算。(3)离小路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和种类不一样,这是群 落在水平方向的结构特征。(4)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可 以推测该草地中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其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 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5)小路被废弃,还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故 从该路段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相比,废弃小路 发生的演替起始土壤条件较好,因此,达到稳定阶段所需时间通常较 短。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 分) (1)不属于 随机取样 (2)78(2 分) 大 (3)群落的水平(2 分) 车 前草 竞争 阳光 (4)丰富度 目测估计 (5)次生 短 29.(8 分)海南省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 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是发展立体农业的一个成功范例。 回答下列问题: (1)桉树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而菠萝的绝大部分根系分布在地表 10~20 cm 的范围内。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 土壤 内的水分和 。 (2)幼桉树一般高度在 2 m 左右,而菠萝高度多在 1 m 以下;桉树喜光,菠萝属于半阴性植物。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 不同层次的 。 (3)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 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解析:(1)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 分和养分(无机盐)。 (2)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 (3)立体农业就是人类主动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 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答案:(每空 2 分) (1)层次 养分(无机盐) (2)光能 (3)空间结构 30.(8 分) 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自下而上分别是草本植物、 灌木和乔木。请回答: (1)森林中植物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 。 (2)人们发现森林中的鸟类也表现出了分层现象。杜鹃、啄木鸟、画眉 等分别生活在不同的高度,如图所示。请回答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是 。 (3)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在许多树木灭绝的同时,还会造成一些动物 及植物的灭绝,可是人类并没有去捕杀这些生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这 些 生 物 灭 绝 的 理 由 : (至少答出两点)。 (4)若乱砍乱伐的行为及时被制止,森林中的荒地逐渐恢复原状,这种 现象属于 。 解析:(1)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实现对空间 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2)群落中的鸟类的栖息空间和食物主要取决于植物,因此植物分层也 导致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3)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植物被砍伐后导致直接或间接以 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同时树木被砍伐导致该区域 的环境发生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灭绝。 (4)森林中荒地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每空 2 分) (1)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2)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植物灭绝后,直接或间接以这些植物为食物的动物会灭绝;树木被 砍伐后造成环境变化,许多生物不适应新环境而灭绝 (4)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