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临泽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测试范围:人教必修2第1-2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 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6.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都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树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②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离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离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③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谈恋爱的地方多着呢,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④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呢,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呢。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不只是顺从米唐,更是理解她。 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8.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递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固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玉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B.《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C.绌,有不足、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黜”,指罢免、革除。 D.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员,其执掌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名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卢梭当然是一个典型。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 )。成人不再仅仅是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 的名作之外,其实卢梭的另一本小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大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童书”。读着读着,一幅 的画面就跃然纸上: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染污的自然世界,又是多么酷似儿童那 的心灵世界呢?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重新唤醒着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西语之中,自然与本性皆“nature”,这也并非偶然。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似乎让孩子面对成人时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B.似乎让成人在创作包含童趣的书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C.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 D.似乎让人体会到孩子在面对成人时有了不同的立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脍炙人口 活灵活现 琳琅满目 一尘不染 B.喜闻乐见 活灵活现 丰富多彩 冰清玉洁 C.脍炙人口 栩栩如生 丰富多彩 一尘不染 D.喜闻乐见 栩栩如生 琳琅满目 冰清玉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B.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 C.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D.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20.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鲁班扬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下面是鲁班扬写给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5处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5分) 请假条 尊敬的王老师: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敬礼! 请假人:鲁班扬 2018年4月2日 21.以“京剧”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6分)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和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节日到底是哪天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已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另外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材料二:我想,我们不应该拒绝情人节和母亲节。那些外来的妇女节、儿童节和新年音乐会,不是大大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文化吗?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自己文化的生日。(冯骥才)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 D A B A A A D B B C C C B 1.D 2.A 3.B 4.A 5.A 6.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7.A 8.①处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②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③处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④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 6 分) 9.(示例一)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②我认为是某种情感的依恋。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米唐的情感,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每点2 分,共 6 分) (示例二)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②我 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每点 2 分,共 6 分) 10.D 11.B 12.B 13.(1)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恨而生发出来的吧。 (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14.C 15.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每点 3 分,共 6 分) 16.(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每空 1分,有多字、漏字、错字的该空不得分) 17.C 18.C 19.B 20.①“尊敬的王老师”顶格;②“乃至全世界”删除;③“令尊”改为“家父”或者“我的父亲”;④请假得有具体的天数;⑤删除“敬礼”(5 分) 21.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6分) 22.【立意指津】这道作文题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忘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却热捧外来的节日;第二则材料主要讲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节日文化一一既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同时又要兼容并包。两材料综合起来,就昰谈如何对待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所绐材料涉及三种节日--传统节日、外来节日、人造节日,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化,后面两者日益活跃。立意时首先要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传统文化?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传统文化?考生在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另外还要紧密联系实际,最好从文化的高度加以把握,从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视角阐明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只有扣住材料,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深入挖掘,才能出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