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作业 1.[2019·吉林省实验中学段考]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形成 答案:B 解析: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当生殖隔离出现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C正确;新物种形成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但也有的生物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D正确。 2.[2019·辽宁大连三中月考]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B.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个体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不利,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的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种间竞争三个方面,A错误;在斗争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变异的有利与否是对个体生存来说的,而不是根据它是否具备对人有利的变异性状决定其生存与淘汰的,B错误,D正确;在自然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而不是人类,C错误。 3.[2019·湖北联考协作体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要有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女性需色盲基因纯合才患病,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相同,D错误。 4.[2019·江西九江月考]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5.[2019·江苏高邮中学段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判断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答案:A 解析: 自然选择通过对个体生存的选择作用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虽然能杂交形成三倍体西瓜,但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因此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并不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6.[2019·玉溪月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B.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答案:C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错误;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发生显著差异,有可能慢慢形成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而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D错误。 7.[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在麦维尔角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壁虎(甲),其尾巴像叶片一样宽大、体色较斑驳、双眼非常巨大,还有一种较为普通的壁虎(乙),两者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麦维尔角地区所有壁虎一定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 B.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 C.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D.两壁虎形态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若麦维尔角地区的壁虎(甲)和普通的壁虎(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两者不是同一物种,也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错误;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B错误;这两种壁虎的形态不同,它们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C 正确;两壁虎形态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定向进化的结果,D错误。 8.[2019·四川绵阳模拟]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 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由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的模式,其中X是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Z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发生了质的改变,使两个种群之间不再进行基因交流,即形成两个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A正确;题图是由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的模式,B正确;图中Z是生殖隔离,C错误;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9.[2019·江苏泰州月考]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A错误;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10.[2019·湖北十堰模拟]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 A.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答案:A 解析: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相关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A正确;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它们在人工选择下,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B、D错误;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C错误。 11.[2019·河北承德联考]调查发现,与外界隔离的某岛屿上,居民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占的比例为b B.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 C.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 D.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 答案:C 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个体中红绿色盲个体所占比例即为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b,A正确;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则正常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1-a,AA的基因型频率为(1-a)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a(1-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Aa所占的比例为=,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个体中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c2+2c(1-c)=2c-c2,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C错误;理论上男女比例相等,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D正确。 12.[2019·山东济宁模拟]假设果蝇种群甲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果蝇种群乙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现将两种群果蝇混合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的基因频率相同 B.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C.若混合后果蝇个体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 D.若种群甲、乙混合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 答案:D 解析: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据此可知,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错误;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B错误;由于两种群中果蝇的具体数量未知,由题意无法求出两果蝇种群混合后的各种基因型的频率,也就无法求出混合后随机交配所得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C错误;若种群甲、乙混合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A 的基因频率为+×=50%,D正确。 13.[2019·吉林模拟]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答案:D 解析: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向该种群中再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基因库扩大一倍,v基因数量不变,则v基因频率降低了50%,A正确;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B正确;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C正确;由于增加的全为V基因,V基因频率增加值大于50%,D错误。 14.[2019·广东佛山质检]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高于20% 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 C.在这一人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 D.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答案:C 解析: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叫作基因频率,基因频率与性别无关,因此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等于20%,A错误;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仍然可以生出患色盲的孩子,B错误;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雌性果蝇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的基因频率的平方,即20%×20%=4%,但雌雄性比例为1:1,则XbXb的频率为4%×=2% ,由于雄果蝇只有一条X染色体,则雄果蝇的X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为20%,但雌雄性比例为1:1,则XbY的频率为20%×=10%,C正确;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不会越来越高,D错误。 15.[2019·山东济南月考]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答案:D 解析: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基因频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速度快,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B错误;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环境对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D正确。 16.[2019·安徽蒙城五校联考]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所以该地区桦尺蠖未进化 B.S基因频率的增加是由于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C.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D.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桦尺蠖由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到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说明环境对桦尺蠖进行了选择,使桦尺蠖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地区桦尺蠖发生了进化,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S基因频率的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没有出现生殖隔离,为同一物种,二者共存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D错误。 17.[2019·甘肃临夏模拟]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C.Z表示地理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D.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B 解析: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Y表示自然选择,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B正确;Z表示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产生,C错误;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属于不同的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18.[2019·河北五校联盟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雌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答案:D 解析:不同物种间可能进行杂交,但后代不育,A错误;黑色和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错误;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基因频率不变,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由于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正确。 19.[2019·郑州测试]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错误;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不一定进化,B错误;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正确。 20.[2019·江西南昌二中模拟]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的a精子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试从理论分析,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种群中( ) A.a的基因频率为44% B.雌雄个体的比例发生变化 C.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 D.AA、Aa、aa个体比例为1:6:8 答案:D 解析: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 ,理论上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配子=1×10%+×20%=20%,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配子=×20%+1×70%=8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所以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及其比例为A:a=20%:50%×80%=1:2,产生的可育雌配子及其比例为A:a=20%:80%=1:4。综上分析,改变饲养条件后,理论上该群体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下表: 雌配子 A a 雄配子 A AA Aa a Aa aa 统计分析上表数据可知,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73%,A错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雄个体的比例不会因饲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B错误;Aa基因型的个体占=40%,C错误;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比例为::=1:6:8,D正确。 课时测评⑯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沧州联考]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的不同抗药性个体进行定向选择,使细菌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错误。 2.[2019·天津四合庄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 C.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 答案:B 解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D正确。 3.[2019·湖南联考]果蝇的红眼、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果蝇种群足够大,个体间自由交配,自然选择对果蝇眼色没有影响,不发生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其中白眼雄果蝇(XaY)占5%,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以估算该种群中白眼雌果蝇约占2.5% B.若以上条件不变,该种群将不会发生进化 C.该种群Xa基因频率是0.05 D.该种群下一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能都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白眼雄果蝇(XaY)占5%,说明Xa的基因频率为5%,则可以估算该种群中白眼雌果蝇约占5%×5%=0.25%,A错误、C正确;若以上条件不变,则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因此该种群将不会发生进化,B正确;该种群下一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能都不会发生改变,D正确。 4.[2019·湖北咸宁重点中学联考]某种田鼠,已知等位基因T(长尾)和t(短尾) 位于X染色体上,且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将长尾雄鼠与杂合长尾雌鼠杂交得到F1,再让F1相互交配得到F2。在理论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F2中雌雄的数量比为1:2 B.F2中长尾与短尾的数量比为5:1 C.F2雌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D.F2雄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长尾雄鼠的基因型为XTY,杂合长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杂交得到F1中,雌鼠为XTXT、XTXt,雄鼠为XTY、XtY,产生的雌配子有XT、Xt,雄配子有XT、Xt、Y,因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导致有XTXt和XtXt的受精卵死亡,故F2中雄鼠只有存活,雌雄的数量比为1:2,A正确;因F2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概率为XTXT:XTXt,均为长尾,F2中雄鼠的基因型及概率为XTY(长尾):XtY(短尾),故长尾与短尾之比为:=5:1,B正确;F2中雌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2+1):1=7:1,C错误;F2中雄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D正确。 5.[2019·山东济宁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C 解析: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会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选择作用较弱,但种群基因频率会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发生变化,B错误;同一环境的不同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正确;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基因交流,但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错误。 6.[2019·山东烟台模拟]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在鼠尾草进化的过程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 C.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 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雄蕊高度专化有利于蜜蜂帮助其完成传粉,从而产生更多的后代,可见,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B正确;蜜蜂可以帮助鼠尾草完成传粉,但由题意信息不能得出“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的结论,C错误;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体现了不同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 7.[2015·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当两个大小相等的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因此,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8.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答案:C 解析:图示可见,四个物种是由共同祖先经过长期的进化而形成的,进化的原材料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比较图示可知人类与黑猩猩DNA的差异为0.99%,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则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项正确;比较图示中数据可知,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要近,D项错误。 9.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正确;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B项错误;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项正确。 10.[2019·四川凉山州模拟]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图中显示在使用农药前害虫中并不存在抗药性变异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从而保留了抗药性强的类型,并逐代积累 答案:B 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繁殖产生的大量变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A正确;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B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保留下来,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C、D正确。 11.[2019·石家庄市模拟]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B.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C.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D.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A 解析: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错误;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正确;d越大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其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C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12.[2019·合肥质检]人类的活动导致豹栖息地片段化,形成较狭小的甲区域和较宽阔的乙区域,研究发现若干年后,甲区域豹的数量急剧减少,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种群消亡,由乙区域引入了一些成年雌豹,甲区域豹的数量在随后的7年间出现增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区域豹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甲区域引入雌豹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C.乙区域雌豹迁出后物种丰富度下降 D.甲区域容易发生近亲交配,导致有害基因纯合的概率增加 答案:D 解析: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根据题干信息“由乙区域引入了一些成年雌豹,甲区域豹的数量在随后的7年间出现增长”,说明甲、乙区域的豹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甲区域引入雌豹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上升,B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乙区域雌豹的迁出不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C错误;甲区域较狭小,故甲区域容易发生近亲交配,导致有害基因纯合的概率增加,从而使其数量急剧减少,D正确。 13.[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三次质量考评]如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种的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B.物种戊的形成是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的结果 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图解可知本来生活在某一岛上的甲因为某些原因分别生活在A、B两岛,由于两岛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不同,使甲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分别形成乙和戊,C项正确;在B岛上甲形成戊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结果,B项错误;在A岛上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正确;由此可知,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D项正确。 14.[2019·广东汕头质检]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D正确;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Q 点以后,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C正确。 15.[2019·山东德州模拟]玉米的白化基因a纯合时出现白化苗,白化苗在幼苗期死亡。在一个非常大的、处于成熟期的玉米种群中,AA占1/3,随机交配2代,发现两代中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 B.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相等 C.理论上,a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不变 D.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的原因可能是Aa具有杂种优势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亲代成熟的种群中AA占1/3,Aa占2/3,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3,A正确;因为是随机交配,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都占1/2,它们的基因型频率相等,B正确;理论上a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升高,C错误;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的原因可能是Aa具有杂种优势,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9·广东茂名五大联盟学校联考]2013年3月,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麦维尔角地区发现一种独特的壁虎(壁虎甲)。它们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修长的身形和四肢,还有一双巨大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利于该壁虎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3)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60%、30%和1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 ①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________(用分数表示)。 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4)若壁虎甲的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如图仅绘出相应区段的碱基序列,请在空白虚线框内写出原虚线框内倒位后的碱基序列。 答案:(1)不一定 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 (2)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① ②A基因频率逐渐变大,a基因频率逐渐减小 (4)如图所示: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①假设该种群中雌雄个体各有100个,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60×2+30+50)÷(200+100)=。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A基因频率逐渐变大,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4)倒位片段的碱基序列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因此倒位后的碱基序列如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