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1--8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9--12题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选对且不全的得2分,选错的得0分。)‎ ‎1.温州南塘,每年端午龙舟比赛热闹非凡,如图是龙舟在进行500m的直道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队员的划桨动作,可将队员看成质点 B. 以龙舟为参考系,岸上站立的观众是静止的 C. 获得最后一名的龙舟,平均速度一定最小 D. 获得第一名的龙舟,撞线时的速度一定很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研究队员的划桨动作时,人的肢体不能忽略,所以不能把队员看成质点,故A错误;‎ B.龙舟在划的过程中相对地面是运动的,所以以龙舟为参考系,岸上的观众应该也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每只龙舟都会到达终点,即位移是相同的,最后一名所用的时间最长,故平均速度最小,故C正确;‎ D.最先到达终点的所用时间最少,只能说明平均速度最大,无法确定撞线时的瞬时速度,故无法得出D结论.‎ ‎2. 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B. 力的产生离不开受力物体,但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C.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果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这个力就不存在 D.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可见力可以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ABD错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果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这个力就不存在,C正确;‎ ‎3.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沿水平方向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B所受的拉力F=25 N,则物块A受到B的摩擦力为(  )‎ A. 0 N B. 大于0 N,小于25 N,向右 C. 25 N,向右 D. 25 N,向左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A分析可知,A受重力和支持力而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A受到B的摩擦力一定为零,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加速度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的速度变化为正,则其加速度可能为负 B. 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则其加速度一定大 C. 物体的速度大,则其加速度一定大 D. 物体的速度变化快,则其加速度一定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 可知,为正,则a一定为正,故A错误;‎ B.根据 可知大,a不一定大,故B错误;‎ C.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可以很小,比如高速飞行的飞机,其加速度可能为0,故C错误;‎ D.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即速度变化快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故D正确.‎ ‎5.将弹性小球以10m/s的速度从距地面2m处的A点竖直向下抛出,小球落地后竖直反弹经过距地面1.5m高的B点时,向上的速度为7m/s,从A到B,小球共用时0.3s,则此过程中( )‎ A. 小球发生的位移的大小为0.5m,方向竖直向上 B. 小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3m/s,方向竖直向下 C. 小球平均速度的大小为8.5m/s,方向竖直向下 D. 小球平均加速度的大小约为56.7m/s2,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 A、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从题中可以看出,A的位移为0.5m,方向指向末位置,即竖直向下,故A错误;‎ B、速度的变化量等于末速度减初速度,规定向下为正,则 ,负号表示与规定方向相反,即速度变化量得方向向上,故B错误;‎ C、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小球的位移为s=0.5m,方向竖直向下,所以小球的平均速度,方向竖直向下,故C错误;‎ D、规定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加速度公式 ‎ 知: 负号表示方向竖直向上,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D ‎6.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力为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A. 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 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 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 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小球受到重力G和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F,由于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弹力与重力平衡,故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应竖直向上,大小为F=G=2N;‎ A. 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 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 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 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与结论相符,选项D正确;‎ ‎7.对重力有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但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 B. 重力的方向总足垂直于接触面.‎ C. 无论物体形状怎么改变,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 在同一地点,同一物体静止时所受的重力与其运动时所受的重力不一样.‎ ‎【答案】A ‎【解析】‎ ‎【详解】A.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但可以将各个部分受到的重力等效到某一点上去,这个点就叫作重心,故A正确;‎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而并不是总垂直于接触面,比如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就并不垂直于斜面,故B错误;‎ C.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之外,故C错误;‎ D.在同一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应保持不变,重力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无关,故D错误.‎ ‎8.如图所示,物块A放在木板上,当缓慢抬起木板的一端,使木板与水平面夹角α分别为30°、45°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则物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木板的倾角α分别为30°、45°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同,分析可知:当倾角为30°时物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当倾角为45°时物块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当倾角为30°时,静摩擦力大小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即;当倾角为45°时物块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得,得到 ,解得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选C.‎ ‎9.物体甲的x-t图象和物体乙的v-t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 甲在t=6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B. 甲在t=6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m C. 乙在t=6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D. 乙在t=6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m ‎【答案】BC ‎【解析】‎ ‎【详解】AB. 甲为位移—时间图像,在t=6s时间内一直朝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2-(-2)=4m,故A错误,B正确;‎ CD.乙在0-3s内朝负方向做减速运动,在3-6s内朝正方向做加速运动,图像 所包围的面积表示运动走过的位移即总位移为零,故C正确,D错误;‎ ‎10. 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在下列给出的几组力中,能使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是( )‎ A. F1=3N,F2=8N,F3=2N B. Fl=3N,F2=1N,F3=5N C. F1=7N,F2=5N,F3=10N D. Fl=5N,F2=17N,F3=15N ‎【答案】CD ‎【解析】‎ 解:A、3N与8N合成最大11N,最小5N,当取2N时与第三个力合成,得到最小值为3N,故A错误;‎ B、1N和3N合成最大4N,最小2N,不可能为5N,故与第三个力不可能平衡,故B错误;‎ C、7N和5N合成最大12N,最小2N,可能为10N,故与第三个力可能平衡,故C正确;‎ D、5N和17N合成最大22N,最小12N,可能为15N,故与第三个力可能平衡,故D正确;‎ 故选CD.‎ ‎11.已知力F的一个分力F1跟F成30°角,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为,方向未知,则的大小可能是( )‎ A. B. C. D. ‎ ‎【答案】AC ‎【解析】‎ ‎【详解】因一个分力F1跟F成30°角,F2的大小为,F2大于,因此有两种分解结果;‎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如图,‎ 通过几何关系得,或.‎ 故选AC.‎ ‎12.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两点的速度分别是和,经过、的时间是,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经过、中点的速度是 B. 经过、中间时刻的速度是 C. 前时间通过的位移比后时间通过的位移少 D. 前位移所需时间是后位移所需时间的2倍 ‎【答案】BCD ‎【解析】‎ ‎【详解】B.根据推论可得平均速度:,即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B正确。‎ A.根据推论可得中点位移处的速度:,故A错误。‎ C.前时间通过的位移:,后时间通过的位移:,所以有:x2-x1=1.5vt,故C正确。‎ D.前位移有:,后位移有:,联立可得:‎ 故D正确。‎ 二、实验题(13题6分,14题10分,共16分).‎ ‎13.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另一端到某一点并记下该点的位置;再将橡皮条的另一端系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 ‎(1).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其中正确的是( )‎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C.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要注意使两个弹簧秤的读数相等 D.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必须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用一个弹簧秤拉时记下的位置 ‎(2).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中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图示,F与F ′两力中,__________是F1 、F2合力的理论值.‎ ‎(3)某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丙所示的两个已知力F1和F2,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2N,两力的合力用F表示,F1、F2与F的夹角分别为θ1和θ2.关于F1、F2与F、θ1和θ2关系正确的有( )‎ ‎ ‎ A.F1=4N B.F=12N C.θ1=45° D.θ2=30°‎ ‎【答案】 (1). BD (2). F (3). B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验证力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原理 ‎【详解】(1)细线的作用是能显示出力的方向,所以不必须等长,故A选项错误;在拉弹簧秤时必须要求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否则会影响力的大小,故B选项正确;两个分力没有必要相等,故C选项错误;合力与分力作用效果应该一样,所以必须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用一个弹簧秤拉时记下的位置,故D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D.‎ ‎(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由图可知,F是理论合力.‎ ‎(3)在方格纸上完成平行四边形,可知,,,根据几何关系,可以求得θ1=45°,θ2=arctan,综上所述,本题应选BC.‎ ‎14.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1)本实验采用电火花计时器,所接电源应为220V的交流电.‎ ‎(2)为了减小误差,重物应选_____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木块 B.铁块 C.塑料块 ‎(3)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天平 B.停表 C.刻度尺 ‎(4)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上的某段如图乙所示,若…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10s.由图中给定的长度,求得重物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打下C点时重物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_.‎ ‎(5)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误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B (3). C (4). (5). 实验中不可避免受到纸带与限位孔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的影响,因此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解析】‎ ‎【详解】①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应尽量减小阻力带来的影响,所以应该选择密度大的物体,故本题选B;‎ ‎②为了测量加速度,则必须要有刻度尺,故本题选C;‎ ‎③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 ‎④实验中不可避免受到纸带与限位孔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的影响,因此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15题12分,16题12分,17题12分,共3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15.一小钢球从离地80m高处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它到达地面所需的时间;‎ ‎(2)下落2秒时的速度;‎ ‎(3)落地前最后一秒内的位移.‎ ‎【答案】(1)4s(2)20m/s(3)35m ‎【解析】‎ 详解】(1)小钢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有:‎ h=gt2‎ 解得:‎ ‎(2)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下落2秒时的速度为:‎ v=gt=10×2=20m/s ‎(3)运动总时间为4s,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最后1s的平均速度等于3.5s时刻的瞬时速度,有:‎ ‎=v3.5=3.5×10=35m/s 所以落地前最后一秒内的位移为:‎ x=t′=35×1=35m ‎16.汽车以v0=10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运动,刹车后经2秒速度变为6m/s,求:‎ ‎(1)刹车后2秒内前进的距离和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 ‎(2)刹车后前进9米所用的时间 ‎ ‎(3)刹车后8秒内前进的距离 ‎【答案】(1)16m;-2m/s2(2)1s(3)25m ‎【解析】‎ ‎【详解】(1) 刹车后2秒内前进的距离 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为 ‎(2)由位移公式可得 解得:‎ ‎(3)汽车从刹车到停止所用的时间为 所以刹车后8s内的位移等于5s内的位移,则 ‎17.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 以内.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判定警车在加速阶段能否追上货车?(要求通过计算说明)‎ ‎(3)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答案】(1)75 m; (2)不能; (3)12 s ‎【解析】‎ ‎【详解】(1)警车在追赶货车过程中,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们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动后经过t1时间两车的速度相等,则 t1=s=4 s s货=(5.5+4)×10m=95 m s警=at12=×2.5×42m=20 m 所以两车间最大距离 s=s货-s警=75 m ‎(2)vm=90 km/h=25 m/s,当警车刚达到最大速度时,运动时间 t2=s=10 s s货′=(5.5+10)×10m=155 m s警′=at22=×2.5×102m=125 m.‎ 因为s货′>s警′,故此时警车尚未赶上货车 ‎(3)警车刚达到最大速度时两车距离 Δs′=s货′-s警′=30 m 警车达到最大速度后做匀速运动,设再经过Δt时间追赶上货车 则:Δt==2 s 所以警车发动后要经过t=t2+Δt=12 s才能追上货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