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二 鉴赏散文形象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二 鉴赏散文形象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微案二 鉴赏散文形象 微点突破一 分析概括形象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设问方式 ‎1.(2019·天津高考)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2.(2017·全国卷Ⅱ)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 ‎3.(2017·北京高考)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4.(2017·天津高考)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5.请概括×××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四入手”‎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散文中。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分析事件,理清文脉,进而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 ‎2.从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品质等方面加以概括。‎ ‎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中去分析概括。‎ ‎4.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推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分析概括物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四考虑”‎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等),明确它与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4.明确作者借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概括它在线索、内容、情感等方面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答题模板 ‎(1)人物形象分析:①××。(性格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分析)。②③④与①格式相同,先概括性格,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物象分析:①××。(概括精神品质)××××。(结合环境分析)。②③④与①格式相同,先概括精神品质,后结合环境分析。‎ 教材演示 速读《记念刘和珍君》,完成问题。‎ 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在叙述刘和珍的事迹时,可以按文章内容的顺序来总结:①“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说明她追求进步;②“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说明她的勇气和决心;③“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说明她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也富于斗争的品质;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说明她善良、谦和;⑤“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⑥“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说明她热心于爱国的政治运动;⑦“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说明她是一名敢于牺牲和奉献的热血青年。对上面内容按题目要求分类整理即可。‎ 答案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①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②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③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⑦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昆仑山的灯光 窦孝鹏 ‎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青藏高原的汽车兵,部队常年执行繁重的运输任务。茫茫青藏线上人烟稀少,陪伴我们的就是那些设在路旁的兵站。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就是其中一个。每当夜幕降临,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便会被点亮。‎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开的车在半道上抛了锚。副连长留下修理班长和我们车组一起修车,便带车队走了。‎ 这里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我们冒着飞扬的大雪和刺骨的严寒修好车辆后,已到了21时30分。等我们看见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那盏大红灯笼时已是凌晨0点40分。‎ 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大红灯笼下的餐厅棉门帘一掀,走出一个人来,正是兵站炊事班的老班长徐宏武。‎ 徐班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餐厅,每人先送上一碗温开水。我抱歉地说:“老班长,让你久等了!”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 原来,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老班长都要找带队干部了解途中有无抛锚车辆,哪怕只有一台车未到站,他也要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 不一会儿,一盆高压锅蒸的米饭和面条、一盘肉末烧豆腐、一盘肉丝炒豆芽便送上了餐桌。这地方气压低,没有高压锅,米饭、面条都煮不熟。老班长嘟囔道:“我向你们连长打听了,你们三人中有两个四川人,一个陕西人,所以准备了米饭和面条,慢慢吃,别烫着。”‎ 徐班长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老高原人都知道他是1951年入伍的陕北汉子,是跟着“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进藏的老军人,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后来就索性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 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兵站沿线都不能种菜,兵站吃的菜大都从兰州买来,长途运输浪费很大,冬天路上冻掉一半,夏天路上烂掉一半,吃到大家嘴里的普通菜也就成了高价菜。‎ 还有,上级发的许多黄豆,他只能靠着锅台边的热气给大家泡豆芽吃,他想做豆腐,给大家改善伙食,一方面缺乏工具和设备,另一方面技术上也不入门,这让他很伤脑筋。‎ 老班长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家探亲了。那年,他趁着汽车兵搞冬训、兵站接待任务不多的空儿,千里迢迢回了趟老家。到家后,他一头钻进了镇上一个豆腐坊。经过10天的跟班劳动,他把做豆腐、豆腐脑、豆腐干和豆浆的技术学到了手;接着又到县城一家食品厂去学做面包、蛋糕、凉粉以及腌小菜的手艺。他态度诚恳,老师傅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他。‎ 一个月的假期快到了,归队前老婆给他准备了许多土特产。但他每样只拿了一点点,因为他有许多“宝贝”要带。其中一个“宝贝”就是一个磨豆腐的小石磨。‎ 回了兵站,开始试验做豆腐。首先是磨豆腐,他们只能用人推。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氧气“定量”供应,人推着石磨转圈,累得头昏眼花,心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憋得喘不过气来。推着推着,眼一黑,腿一软,摔倒了。没关系,换两个人再来。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锅豆腐,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们把从山上采来的点豆腐的石膏用火烧过后研碎,再用面箩筛一遍,然后再次试验,但仍不好吃。是不是水质有问题?他们把水烧开,使水碱沉淀下去,再用清水煮豆浆,果然,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香。以后,又用上了昆仑泉水。后来,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技师给他制作了一个带发电机的电动石磨,才圆了老班长让住站人员都能吃上豆腐的心愿。‎ 老班长不但做出了豆腐、豆腐脑和豆浆,还用新学到的手艺做出了面包、糕点、凉粉,腌制出了各种口味的小菜……兵站的伙食品种丰富了,质量也提高了。‎ 吃完饭,我一抬头,在大红灯笼的照耀下,我看见墙上贴着住站部队送给兵站的一封表扬信,上书“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 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饭准备出发,吃上了老班长做的豆腐脑、包子和馒头。上路前,我把写好的表扬信贴在了餐厅的门上,上面是:双手巧做百样饭,红灯照暖万人心。‎ 我们鸣着喇叭表示感谢,出发上路。走出很远很远了,我回头一看,兵站门前那盏大红灯笼于薄明中仍在闪闪发光。‎ 啊,昆仑山的灯光,照着一批批汽车兵,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直至今天,直到永远。‎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品中多处写到灯光,茫茫青藏线上的纳赤台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发出的光芒,这不仅带给人们温暖和力量,也渲染了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徐班长一直在焦急地等着“我们”,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就掀帘走出来,文中的“一瞪眼”“废话……我能封炉关灶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 C.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如“氧气‘定量’供应”等句子展现出高原的地域特色;“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这样的表扬信又为作品增添了雅致色彩。‎ D.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我”的所见所闻,自然地交代了事情原委,增强了故事真实感,同时又通过“我”的感受烘托了作品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错误,文中“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是老班长针对“我”的歉意而言,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并不能反映其“焦急”的心理。‎ ‎★2.作品中说“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老班长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执着、坚持。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他都要去了解车队情况,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他带领大家试验做豆腐,一次次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让大家吃上了豆腐等。②工作细心,热爱战士。他提前打听好住站人员的饮食习惯,并对他们说“慢慢吃,别烫着”。③尽心竭力为大家服务。他苦心学习烹饪技术,克服重重困难,丰富了兵站伙食品种,提高了饮食质量等。(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具有的精神,可从人物的言行入手。如从“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这已是他的铁规”可以概括出老班长执着、坚持的精神;从老班长说的“我向你们连长打听了……慢慢吃,别烫着”可以概括出老班长工作细心、热爱战士的精神;从老班长借回家的时机学做豆腐等其他做饭手艺的情节,可以概括出他竭力为大家服务的精神等。‎ ‎3.作品主要写“我”在纳赤台兵站住宿、进餐的 经历,却用较大篇幅通过回忆来写这样的经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从主题上看,大篇幅的回忆使作品内容更充实,使作品所表现的对老班长热爱战士、军队,献身边疆精神的赞美这一主题更突出。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大篇幅的回忆扩大了时间、空间范围,更好地突出老班长的性格,使一个对边疆、军队、战士有着深厚感情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③从艺术效果上看,把大篇幅的回忆插入作品中,使行文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实际是要求回答文中大篇幅写回忆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结合文章情节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即可。‎ 微点突破二 分析物象作用 散文借助景、物等抒情言志,故鉴赏散文形象作用侧重考查分析形象中物象的作用。物象有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之分,其作用分析方向为三个角度:结构构思作用、内容主旨作用、物象自身的作用。如要分析结构作用,或在全文情感、文脉及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应全面考虑。‎ 设问方式 ‎1.(2013·浙江高考)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2.文章开头描写农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作者着重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5.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分析主要物象作用“二角度”‎ 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内容主旨作用 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 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分析次要物象作用“三思考”‎ ‎1.对文章结构作用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构思,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的思考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答题模板 通过对……的描写等,起到了……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材演示 速读《小狗包弟》,完成问题。‎ 分析小狗包弟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小狗包弟是文章的主要物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主旨和艺术构思两个方面。①主旨方面,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折射出“文化大革命”时期许许多多的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②艺术构思方面,通过写小狗展示了自己的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自己“出卖”与“背叛”小狗包弟,谴责自己的懦弱,表现自己沉重的负罪感和忏悔之情。小狗是实写,心灵是虚写,虚实相生,写出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世界。‎ 答案 ①主旨方面,以小见大。作者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说明连一条小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②艺术构思方面,虚实相生。作者通过写小狗展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自己“出卖”与“背叛”小狗包弟,谴责自己的懦弱,表现内心沉重的负罪感和深深的忏悔。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写虚以写实为基础。‎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张抗抗 趟开没膝深的白雪,我们走进山林。‎ 踩着赵尚志和他战友们留在雪地上的脚窝,我们被硝烟裹挟,回到那个也许已在平静的日子里渐渐淡忘了的岁月。‎ 几年前去过长白山,在如今柏油马路穿过的山林里,半个世纪以前刻在树干上的大字依然模糊可辨:抗联由此过,从此不低头。‎ 呼吸不可抗拒地急促,手心攥出了汗,精神迅速亢奋,人一旦处于平庸之中,便渴望着崇高的拯救。于是坐下来看《赵尚志》,居然一集不落。没有人指定我必须看这部片子,如若是指定我准保不看。我看《赵尚志》是因为我看了一个开头便只想往下看。还在电视报上用红笔画出下一集的日期。那几天我很有些疑惑自己中了什么邪。因为作为女人,一般来说我极少对战争产生兴趣。‎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我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被大面积开垦的荒原,如今已没有多少抗联战士居住过的窝棚的遗迹。只是在往日老职工家火热的土炕上,仍终日弥漫着亚布力烟呛人的气息。盛放在用碎纸片粘合成的烟笸箩里的金色烟叶,在漫长的冬夜里一撮一撮化为灰烬,如同我们和父辈曾经燃烧过的热血与激情。那场风暴几乎袭击了整个中国,而在这片辽远的土地上,从长白山一直到黑龙江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皑皑白雪、茫茫白桦林、莽莽苍穹,天地一派苍茫。那苍茫唤起你亲切的回忆,而艳红的鲜血洒在苍茫之上,却是一种亲切的悲壮。‎ 几年前,曾经读过《赵尚志》的原著——老作家王忠瑜先生的长篇小说《总司令的悲剧》。于是坐在电视机前时就很悲壮地想:假如没有年轻的导演李文岐豁出身家性命,四处筹资将其搬上荧屏,那个苍茫岂不是留下一个大大的空白么?‎ 有意思的是,在白山黑水间用心血填上了那个空白的作家和导演,都在不同的场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写(我拍)赵尚志,是因为我崇仰这个人。‎ 因此,片头“赵尚志”这三个字就像冰雪鞑子香一般,钻出封冻的地层,傲雪凌霜而立。“赵尚志”三个字,如同民族仇恨的狂飙,在荧屏上风起云涌,一泻千里。“赵尚志”——由千千万万拥戴他信任他的民众汇集而成。赵尚志不是一个人,赵尚志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然而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的赵尚志,最终又还原为赵尚志本人——他永远只能是他自己。‎ 片头奇艳的艺术构思,使我长久地沉湎于那个悲剧的开始。也许从赵尚志强烈个性生成的开始,就蕴含着悲剧的结尾。亚布力烟始终迷茫而苦涩,这种辛辣的烟雾终日弥漫在他嘴边,以至笼罩了他的一生。生命和热血都是可以抛洒的,重要的只是一个活法而已。人活一口气,便不能憋着那一口恶气苟且,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奴隶。所以当片尾那金色的烟叶一张张飘落,忽然隐隐地就掂出了烟雾散尽后大气的凝重和虚浮。此时,苍凉而铿锵的歌声响起:“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攥紧拳头,不想哈腰,杀鬼子,那个拜土地,天生愿遭罪呀,嗯哎唉嗨哟。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翻开眼皮,心里没事,抬起头,那个挺直身,人活一口气呀,嗯哎唉嗨哟。抬起头呀,挺直身,人活那一口气呀嘿,人活一口气。”‎ 故事被传诵着又被不断赋予新的解释最后再被忘却,甚至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姓名。所有的背景渐渐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 历史活着。历史不是因墓碑而辉煌,而是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 于是《赵尚志》的主题歌最后一句是:亚布力烟,有滋味……‎ 我虽没有尝试的勇气,但我相信。‎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叙写“我”观看电视剧《赵尚志》的经历与感受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赞美了赵尚志等抗联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B.文章第四段生动细致地描写“我”紧张、亢奋的表现,并且交代“我”非看不可,而且一集不落,为下文叙写电视剧《赵尚志》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C.文章中的一些议论语句含意深刻富有哲理。如“历史活着……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肯定了人的骨气、民族气节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D.文章写法巧妙,叙写赵尚志善于用侧面烘托,比如叙述作家王忠瑜写赵尚志与导演李文歧竭尽全力将赵尚志搬上电视荧屏,都是因为崇仰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A项,“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错误,文中没有对“战斗场面”的叙写。‎ ‎5.赵尚志为什么为人们所崇仰?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他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有着不惜流血牺牲、勇于担当的抗战精神,他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体现了不苟且、不屈服的民族气节。②同时,他又是一个有强烈个性的人,他有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 解析 ‎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赵尚志为什么为人们所崇仰,实际就是分析赵尚志的性格特征。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由千千万万拥戴他信任他的民众汇集而成。赵尚志不是一个人,赵尚志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然而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的赵尚志,最终又还原为赵尚志本人——他永远只能是他自己”“也许从赵尚志强烈个性生成的开始,就蕴含着悲剧的结尾”“所有的背景渐渐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概括即可。‎ ‎★6.“亚布力烟”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赵尚志爱好抽亚布力烟,亚布力烟雾终日弥漫在他的嘴边,笼罩了他的一生,是赵尚志的生活特征之一,写亚布力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文章题目是“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在文章前面又提出问题“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后文回答“亚布力烟,有滋味”,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③“亚布力烟,有滋味”暗示文章主旨,增强情感表达,反复渲染,强调热血、激情、骨气永远令人们景仰,永远让历史铭记。‎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①从人物形象看,“抽亚布力烟”是赵尚志的个人爱好,由此使人物的性格丰满;②从文章结构看,题目是“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在文章前面又提问,后文又做出回答,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③从文章主旨看,“亚布力烟,有滋味”暗示文章主旨,强调热血、激情、骨气永远令人们景仰,永远让历史铭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