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延庆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延庆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生物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淀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 每个ATP分子中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 所有的体细胞中都含有磷脂 D. 盘曲的肽链被解开时,蛋白质的功能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2、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3、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 ‎【详解】葡萄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A错误;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每个ATP分子中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所有的体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磷脂,故所有细胞中都含有磷脂,C正确;盘曲的肽链被解开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破坏,蛋白质的功能丧失,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脂质的分布、糖类的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B. 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 C.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 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3、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详解】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因此可能属于不同的蛋白质,A错误;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B正确;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需要水解酶催化,水解酶是蛋白质,故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C正确;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D正确;故选A。‎ ‎3.真核细胞中,下列物质与其合成场所对应有误的是 A. 淀粉—叶绿体 B. 抗体—内质网 C. 细胞板—高尔基体 D. tRNA—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真核细胞中,线粒体是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线粒体内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核糖体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和“发送站”;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主要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转运有关,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细胞板的合成有关。‎ ‎【详解】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葡糖糖,葡糖糖脱水缩合形成淀粉,A正确;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真核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转录形成三种RNA即tRNA、mRNA、rRNA,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叶绿体、核糖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 ②③ B. ④⑤ C. ① D. 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组成内环境的物质。‎ ‎【详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④钠离子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⑤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综上所述①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③④⑤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对于内环境概念和组成成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下图是四种细胞器的电镜照片,关于这四种细胞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丙酮酸在①中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释放能量 B. ②与分泌蛋白的再加工有关,在胰腺细胞中其含量非常丰富 C. ③能合成ATP,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D. ①②④三种细胞器都参与了胰岛素的形成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不同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布,图中①是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②‎ 是高尔基体,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有关,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③是叶绿体,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是光合作用的场所;④是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详解】丙酮酸在①线粒体中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释放能量,即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A正确; ②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再加工有关,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较多,故在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含量非常丰富,B正确;③叶绿体能合成ATP,但是合成的ATP只为暗反应所用,不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C错误;①线粒体为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提供能量,②高尔基体④内质网加工胰岛素,故三种细胞器都参与了胰岛素的形成过程,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场所,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6.以下对于稳态概念、生理意义及调节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是指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B.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C.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D. 健康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以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正确; ‎ 健康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不是恒定不变的,以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下列年龄结构不属于增长型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年龄结构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结构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由题图可知:A为增长型;B为增长型;C为衰退型;D为增长型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年龄结构。‎ ‎8.如图,关于甲乙两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甲种群的数量小于乙种群 B. 期间两种群数量都在增长 C. 时甲种群数量最大 D. 期间乙种群数量在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种间关系、群落概念、环境容纳量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本题只知道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不知道甲乙两个种群的基数是多少,故无法比较种群数量,A错误;—甲种群虽然增长速率在下降,但是种群数量在增加,乙种群—期间增长速率在变大,种群数量也在增加,故两种群数量都在增长,B正确;时甲种群数量最大,C错误; —期间乙种群数量在增加,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和种群数量变化及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农田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上升 B.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 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 D.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A正确;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但是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所以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C 正确;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和群落的特征;特别注意农田在退化成荒地是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变复杂,这是本题的易错点。‎ ‎10.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B. 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C.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2、人体激素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3、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详解】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微小,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A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B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只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的特点、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11.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⑤之和小于输入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 C. ⑧主要是以热能形式散失 D. 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可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 ‎【详解】输入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是①⑤之和,故①⑤之和小于输入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B正确;⑧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形式散失,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能之比,④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能,②也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能,且图示中二者为同一营养级,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体现了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体现了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结构①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突触结构,能分析在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和在突触处信号的转变过程。‎ ‎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是起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 B. 同一植株的幼苗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C. 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D.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详解】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只起到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A正确;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因此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B错误;植物激素调节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知识作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该突变体可能存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障碍 B. 生长素与拟南芥花的发育过程有关 C. 突变体内生长素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 D. 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供中两个重要信息,信息之一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信息之二是“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由此可推测P基因起作用的机制。‎ ‎【详解】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这说明花的发育与生长素以及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关,也能说明“该突变体可能存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障”,A正确;由题干信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说明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B 正确;突变体内生长素含量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C错误;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性较强,是一道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阅读理解的题目,主要考查植物生长素,植物性状表现与基因、激素的关系,基因突变与化学物质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解题时注意把结合题干中的有用信息采用排除法做题。‎ ‎1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的杂草生长 B.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 C. 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D. 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的考查,回忆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不同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功能,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生长,A错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获得无籽果实,B正确;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不能促进成熟,C错误;脱落酸可促进各种组织衰老,在果实的衰老阶段含量最高,D错误;故选B。‎ ‎【点睛】对于乙烯和赤霉素及生长素的作用、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6.以下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内容,正确的叙述是 A. 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为外负内正 B.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 C. 神经冲动会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并向两侧的神经元继续传导下去 D. 突触前膜是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处的细胞膜,它与突触后膜直接接触,传递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后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并在膜内外形成局部电流,即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错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外的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正确;神经冲动会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但是在神经元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C错误;突触前膜是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处的细胞膜,它与突触后膜不直接接触,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意在让学生加深对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后膜电位的变化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理解。‎ ‎17.下列关于人体缩手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从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的传递是单向的 B. 看到仙人掌后缩手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扎指血时大脑皮层可抑制缩手反射弧的活动 D. 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经胞吞进入效应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可以进行。(2)缩手发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3)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在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在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转.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反射弧中兴奋从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看到仙人掌后缩手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V区参与,B正确;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会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所以抽指血时被针扎不会缩手,说明大脑皮层能调控脊髓的反射活动,C正确;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经胞吐进入效应器,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以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18.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①、②表示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①或②,可能会使E产生相同的反应 B. 在神经肌肉接点处和C处均存在突触 C. 刺激②处不会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是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该图是反射弧的结构,其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反射弧上的兴奋传导的途径是A→B→C→D→E,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详解】刺激①或②,可能会使E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A正确;在神经肌肉接点处和C神经中枢处均存在突触,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故刺激②处不会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不是反射,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反射的概念和结构基础,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9.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通过反射弧来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B. 细胞a与细胞b分泌的激素有协同作用 C. 生长激素可与多种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 D. 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B细胞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但是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快。(4)激素间的关系: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正常情况下,生长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产生的生长激素释放素(GHRH)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GHIH,也称生长抑制素SS)的调节,不是通过反射弧来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A错误;由于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垂体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垂体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拮抗关系,B错误;生长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结合图可知生长激素作用于胸腺、软骨、脂肪等等,所以生长激素可以与多种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 C正确;由图可知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胸腺中无B细胞,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区分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列表比较,明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并且识记各自的调节特点。‎ ‎20.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 青霉素是由青霉菌产生的抗生素,可引起过敏反应 C. 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 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 ‎ 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A错误;青霉素是由青霉菌产生的抗生素,可引起过敏反应,B正确;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结合特性,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血浆中的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的反馈调节机制 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D. 复杂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传递效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2‎ ‎、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一般包括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等;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生态功能)。‎ ‎【详解】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C正确;复杂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仍然为10%~20%,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价值,掌握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相互关系,属于中档题。‎ ‎22.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群落 B.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 C. 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演替: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除少数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群落,可能正在进行演替,A正确;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分析,初生演替的起点是原先没有过植被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这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B正确;一般情况下,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C 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速度不相同,初生演替的速度慢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下列关于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B.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C.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 D.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详解】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A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需要经过T细胞才能呈递给B淋巴细胞,B错误;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C错误;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免疫的知识,要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24.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识别与①有关 B. 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 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需要②的协助 D. ②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和构成膜基本支架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糖蛋白(糖被),具有识别功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②为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细胞识别与物质①糖蛋白有关,A正确;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正确;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通过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故需要②蛋白质的协助,C正确;②蛋白质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作用,但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的名称;还要求考生识记和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能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B. 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C.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 D. 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详解】太阳鱼同化的能量为1483J.m-2.a-1,其能量有四个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因此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小于1357J.m-2.a-1‎ ‎,A错误;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1920J•m-2•a-1,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780+4200)J•m-2•a-1,再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公式可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980÷31920×100%=25%,B错误;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食物链中,鲈鱼为第四营养级,而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食物链中,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C正确;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数据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6.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 引入稻田中的鱼不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B. 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 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D. 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被引入稻田的鱼最终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成S型增长;鱼捕食浮游植物减小了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养鱼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详解】被引入稻田的鱼最终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成S型增长,A错误;鱼捕食浮游植物减小了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B正确;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鱼粪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后,被水稻吸收,C错误;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D错误;故选B。‎ ‎【点睛】考查生态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判断浮游植物和水稻间的竞争关系,能够分析鱼捕食浮游植物降低了浮游植物与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27.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B细胞,逐渐使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 B. HIV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没有核糖体 C. HIV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就是指艾滋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的作用机理和传播途径。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2、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 ‎【详解】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逐渐使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A错误;HIV是一种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没有核糖体,B正确;HIV遗传物质在细胞内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C错误;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症,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艾滋病的治疗为背景,主要考查了HIV作用机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8.图中细胞Ⅰ、Ⅱ和物质E、F的关系不可能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下丘脑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物质E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项错误;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B项正确;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抑制下丘脑的分泌,C项正确;神经元通过产生递质作用于肌肉细胞,D项正确。‎ ‎29.香蕉保鲜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升高导致香蕉后熟较快,研究人员用不同冷激处理对香蕉进行研究,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0℃冰水处理不同时间(小时)‎ ‎0℃冷空气处理不同时间(小时)‎ ‎0h ‎0.5h ‎1h ‎2h ‎0h ‎1.5h ‎2.5h ‎3.5h 后熟软化天数 ‎12‎ ‎18‎ ‎23‎ ‎7‎ ‎12‎ ‎19‎ ‎24‎ ‎16‎ 有无冻伤状斑点 ‎-‎ ‎+‎ ‎++‎ ‎++++‎ ‎-‎ ‎-‎ ‎-‎ ‎-‎ ‎(注:-表示无 +表示有,数量越多表示斑点越多)‎ A. 香蕉后熟过程中的淀粉水解产物可用苏丹Ⅲ染液检测 B. 乙烯可能通过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香蕉成熟 C. 该实验自变量为冷激处理的处理时间 D. 根据表格0℃冷空气处理3.5小时最有利于香蕉的保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冷激处理方式和时间,因变量是后熟软化天数和有无冻伤状斑点;实验结果是0℃冰水处理时间越长,后熟软化天数越短,但冻伤状斑点越多;而0℃冷空气处理时间越长,后熟软化天数越短,但无冻伤状斑点。‎ ‎【详解】香蕉后熟过程中的淀粉水解产物是麦芽糖,不可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A错误;研究发现,香蕉产生的乙烯能提高淀粉酶活性而促进其成熟,导致香蕉的硬度下降,B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冷激处理方式和时间,因变量是后熟软化天数和有无冻伤状斑点,C错误;选取0℃冷空气处理2.5小时的冷激处理条件,对香蕉后熟软化的抑制效果最显著,且不会使香蕉产生冻伤,对延缓香蕉后熟效果最理想,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酶的作用机理,对照实验的分析和还原性糖的鉴定,意在考查学生理解酶的作用机理和特性,分析对照实验的方法,了解还原糖的鉴定。‎ ‎30.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活性胰蛋白酶原的合成场所为内质网 B.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 C. 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的部分肽键等化学键 D. 水解过程没有改变胰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属于蛋白质,其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A错误;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发在生人小肠肠腔内,不在内环境中,B错误;通过图示可知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的部分肽键等化学键,C正确;水解过程改变胰蛋白酶原的结构,使其成为胰蛋白酶具有活性,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相关知识,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自噬是细胞维持稳态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自噬可清除细胞内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质以及受损或老化的细胞器。下图表示细胞内自噬体的产生以及溶酶体参与自噬的过程。‎ ‎(1)细胞自噬作用普遍存在于___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细胞中;鉴定细胞发生了自噬的方法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是否形成__________。自噬体是包裹了蛋白或细胞器的囊泡,该囊泡可与__________融合并被后者所含水解酶消化,这一融合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__________性。‎ ‎(2)细胞自噬现象是最早发现于酶母细胞中,酵母细胞能在饥饿状态下通过细胞自噬而生存在来,其机理是将自身物质或结构降解后作为__________过程的原料,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与溶酶体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腔。据研究,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据图推测癌细胞能在营养条件较为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基于上述原理,请提出治疗癌症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项即可)。‎ ‎(4)为探究B蛋白对细胞自噬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的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研究人员判断,B蛋白可以诱导自噬体的形成,依据如下:‎ ‎① a组作为____________;‎ ‎② b组敲除________________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下降;‎ ‎③ c组敲除________________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恢复;‎ ‎④ d组敲除________________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未恢复。‎ ‎【答案】 (1). 真核 (2). 自噬体(自噬小泡) (3). 溶酶体 (4). 流动性 (5). 细胞呼吸 (6). 受体 (7). 促进细胞自噬,获得的降解产物为癌细胞合成自身的有机物提供原料 (8). 抑制热休克蛋白的活性、抑制相关受体的活性 (9). (空白)对照 (10). B蛋白基因 (11). B蛋白基因并转入正常基因 (12). B蛋白基因并转入突变基因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首先图示受损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其次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水解酶开始分解线粒体。‎ ‎【详解】(1)细胞自噬作用需要溶酶体,故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鉴定细胞发生了自噬的方法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是否形成自噬小泡。自噬体是包裹了蛋白或细胞器的囊泡,该囊泡可与溶酶体融合并被后者所含水解酶消化,这一融合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细胞自噬现象是最早发现于酶母细胞中,酵母细胞能在饥饿状态下通过细胞自噬而生存在来,其机理是将自身物质或结构降解后作为细胞呼吸的原料,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通过图示分析,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溶酶体识别复合物,‎ 膜上有识别作用的是糖蛋白,也称受体,故与溶酶体膜上受体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腔。据研究,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据图推测癌细胞能在营养条件较为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原因可能是促进细胞自噬,获得的降解产物为癌细胞合成自身的有机物提供原料。基于此,可推测通过抑制热休克蛋白的活性、抑制相关受体的活性来治疗癌症。‎ ‎(4)根据柱形图所示,① a组作为对照组,②研究人员根据敲除B蛋白基因后(b组与a组比较),细胞内自噬体数目下降;③敲除后转入正常B蛋白基因(c组与a、b组比较),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恢复;④敲除后转入B蛋白基因的突变基因(d组与a、b组比较),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未恢复,可判断B蛋白可以诱导自噬体的形成。‎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癌变,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癌变的机理,掌握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能结合表格信息准确答题。‎ ‎32.科研人员为研究植物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植物茎伸长生长的作用,用豌豆黄化苗做了一系列实验,请回答问题:‎ ‎(1)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IAA抑制剂和GA抑制剂处理豌豆茎切段,测量结果如下:‎ ‎①组实验中都有用IAA抑制剂或GA抑制剂为0的溶液处理豌豆茎切段的操作,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IAA抑制剂或GA抑制剂可以抑制切段内_________,所以本实验不需要将获得的豌豆茎切段放在清水中漂洗。‎ ‎②图1中,低浓度组的豌豆茎段伸长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中等浓度(40 mg · L-1)的IAA抑制剂对豌豆茎切段的伸长生长________作用。‎ ‎③图2中,随着GA抑制剂浓度的________,对豌豆茎切段的抑制作用增强。‎ ‎④综合分析,IAA和GA对豌豆茎切段的伸长生长起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植物体内GA有GA1、GA2……等多种,已知GA1是有GA20‎ 转化而来的,转化过程如下:‎ ‎①研究表明,IAA参与GA的生物合成,当缺少IAA时会抑制豌豆茎间细胞的伸长生长,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缺少IAA时无活性的GA20向有活性的GAl的转化____________,要恢复其正常伸长生长可以适当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别作为(空白)对照 (2). 内源IAA和GA的作用(切段内相关激素) (3). IAA抑制剂本身会有微弱的促进生长的作用 (4). 无明显 (5). 增加 (6). 促进 (7). 减弱 (8). 外源IAA(GA)‎ ‎【解析】‎ ‎【分析】‎ 图1、图2两组实验均出现茎切段的伸长生长受抑制现象,表明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或都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 豌豆去顶后,茎杆中IAA的浓度降低,无活性的GA20向有活性的GAl的转化也减少,生长素具有促进GA1的合成作用;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追踪GA20的转化途径,结果表明生长素具有促进GA1的合成作用,生长素最终促进GA3酶基因的表达。‎ ‎【详解】(1)①生物实验遵循对照原则,组实验中都有用IAA抑制剂或GA抑制剂为0的溶液处理豌豆茎切段的操作,其目的是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由于IAA抑制剂或GA抑制剂可以抑制切段内内源IAA和GA的作用(切段内相关激素),所以本实验不需要将获得的豌豆茎切段放在清水中漂洗。‎ ‎②IAA抑制剂浓度大于40mg•L-1时,茎切段的伸长量小于对照组,说明浓度高(80和160mg•L-1)的IAA抑制剂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IAA抑制剂浓度为40mg•L-1时,茎切段的伸长量与对照组相当,说明中等浓度(40mg•L-1)的IAA抑制剂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无明显作用,IAA抑制剂浓度小于40mg•L-1时,茎切段的伸长量大于对照组,说明浓度低(10和20mg•L-1)的IAA抑制剂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有促进作用,说明IAA抑制剂本身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③通过图2分析可看出,随着GA抑制剂浓度的增加,对豌豆茎切段的抑制作用增强。‎ ‎④两组实验均出现茎切段的伸长生长受抑制现象,表明IAA和GA都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 ‎(2)①豌豆去顶后,茎杆中IAA的浓度降低,无活性的GA20向有活性的GAl的转化也减少,生长素具有促进GA1的合成作用。要恢复其正常伸长生长可以适当添加外源 IAA(G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假设实验在适宜条件下肌肉和神经组织均能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甲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刺激e处,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偏转。‎ ‎(1)刺激e处,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是________。‎ ‎(2)若将b、c处的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中,适当降低溶液中的Na+溶液(低Na+),请在图丙坐标里用虚线画出低Na+溶液中神经细胞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_____‎ ‎(3)若已知阿托品溶液阻隔兴奋在神经纤维与肌细胞的连接处传递,现将阿托品溶液滴加在脊柱内部处,刺激d处,结果肌肉不收缩,电流计不偏转。说明脊柱内部存在_____结构。‎ ‎(4)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推测与化学突触比较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__。‎ ‎(5)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Ach的分解,则会导致________。‎ ‎【答案】 (1). 指针发生2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2). (3). 突触 (4). 快 (5). 双向的 (6). 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反射弧和突触结构以及免疫失调,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刺激e处,c处先产生动作电位,b处于静息状态,电流表指针相右偏转,兴奋继续传递到b处,b处产生动作电位,c处于静息状态,电流表指针相左偏转,故刺激e处,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是指针发生2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2)动作电位主要来自于钠离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这个电位值和细胞外钠浓度与细胞内钠浓度的比值有关,正常情况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如果细胞外钠浓度下降,那么这个比值就减小,动作电位的数值也减小,因此低Na+溶液中神经细胞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为:‎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故已知阿托品溶液阻隔兴奋在神经纤维与肌细胞的连接处传递,现将阿托品溶液滴加在脊柱内部处,刺激d处,结果肌肉不收缩,电流计不偏转。说明脊柱内部存在突触结构。‎ ‎(4)电突触的传递依靠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由于电突触的突触前膜没有突触小泡,不借助于神经递质,且突触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因此构成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中,任何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均可以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故化学突触比较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方向是双向的。‎ ‎(5)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 Ach不被分解,则Ach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体内信息传递和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4.胆固醇的合成和分解主要发生在肝脏中。为研究雌激素缺乏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科研小组以健康的大鼠为研究对象,切除其卵巢一段时间后,统计子宫重量及肝脏胆固醇总量、血清雌激素含量,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指标 实验 子宫重量 ‎(g)‎ 肝脏胆固醇总量(μmol/L)‎ 血清雌激素 ‎(μg/L)‎ 对照组 ‎0.63‎ ‎4.06‎ ‎16.69‎ 去除卵巢组 ‎0.11‎ ‎4.87‎ ‎7.82‎ ‎(1)在人体细胞中,胆固醇是构成__________的重要成分。切除卵巢后,大鼠体内___________部位产生的促性腺激素的含量将______________。‎ ‎(2)大鼠雌激素缺乏与肝脏胆固醇的代谢关系是雌激素降低,会导致肝脏胆固醇总量_______。雌激素能够维持雌性第二性征,那么雌激素含量在体内是越高越好吗?请说明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某同学建议再增加一组实验。则该实验组的处理是在其它相同的条件下,切除大鼠卵巢一段时间后,再给小鼠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膜 (2). 垂体 (3). 增加 (4). 增加 (5). 不是,雌激素过多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或稳态失调) (6). 注射适量雌激素 ‎【解析】‎ ‎【分析】‎ ‎(1)胆固醇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 ‎(2)下丘脑→垂体→卵巢过程表示分级调节,同时雌雄激素过多会引起激素的反馈调节。‎ ‎【详解】(1)在人体细胞中,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性激素存在分级调级: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卵巢→雌性激素,切除卵巢后雌性激素分泌不足,大鼠体内垂体部位产生的促性腺激素的含量将增多,促进卵巢分泌更多的雌性激素,这是一个正反馈调节。‎ ‎(2)通过表格分析可知,大鼠雌激素缺乏与肝脏胆固醇的代谢关系是雌激素降低,会导致肝脏胆固醇总量增多。雌激素能够维持雌性第二性征,但是雌激素过多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或稳态失调),故雌激素含量在体内不是越高越好。‎ ‎(3)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无关变量做到相同且适宜。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故为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再增加一组实验。其处理的方法是在其它相同的条件下,切除大鼠卵巢一段时间后,再给小鼠注射适量雌激素。‎ ‎【点睛】本题考查胆固醇、激素的分级调节、‎ 实验设计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5.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RNA病毒。下图是人体防御H7N9病毒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回答有关问题:‎ ‎(1)H7N9流感病毒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后,首先被①__________细胞摄取、处理,然后把抗原呈递给②_________细胞,最终激活③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⑥细胞,后者分泌⑧__________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由②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⑤__________细胞能够与该病毒的宿主细胞结合,使其裂解。‎ ‎(3)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_(多选)‎ A. 溶菌酶    B.汗液   C.口腔黏膜    D.吞噬细胞 ‎【答案】 (1). 吞噬 (2). T (3). B (4). 抗体 (5). 效应T (6). AD ‎【解析】‎ ‎【分析】‎ ‎1、对于病毒类的细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毒的传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2、病毒侵入机体后,会依次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经过免疫的机体中含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当抗原二次攻击的时候,会发生二次免疫,并且二次免疫更快更强。‎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图:‎ ‎【详解】(1)H7N9流感病毒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后,发挥功能的是第二道防线,突破第二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启动,故首先被①图示中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抗原,然后把抗原呈递给②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最终激活③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⑥浆细胞,浆细胞分泌⑧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由②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⑤效应T细胞能够与该病毒的宿主细胞结合,使其靶细胞裂解释放出H7N9病毒,机体再进行体液免疫,消灭H7N9病毒。‎ ‎(3)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故A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D吞噬细胞既可是第二道防线也可做第三道防线。故选AD。‎ ‎【点睛】本题以H7N9型禽流感为背景,考查病毒和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6.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该植物耐贫瘠,入侵后可迅速侵占撂荒地、稀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研究其入侵机制,对某入侵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项目 重入侵区 轻入侵区 未入侵区 植物 覆盖度 紫茎泽兰覆盖度(%)‎ ‎67.2‎ ‎20.3‎ ‎0‎ 当地植物覆盖度(%)‎ ‎3.1‎ ‎45.8‎ ‎52.5‎ 土壤 微生物 总真菌数(×104个)‎ ‎17.9‎ ‎5.8‎ ‎8.3‎ 固氮菌(×105个)‎ ‎4.4‎ ‎2.9‎ ‎2.2‎ 硝化细菌(×104个)‎ ‎8.7‎ ‎7.8‎ ‎7.2‎ 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 NO3-(mg/kg)‎ ‎92.0‎ ‎27.9‎ ‎15.7‎ NH4+(mg/kg)‎ ‎53.0‎ ‎15.3‎ ‎5.3‎ 植物可吸收磷(mg/kg)‎ ‎8.7‎ ‎3.4‎ ‎2.6‎ 植物可吸收钾(mg/kg)‎ ‎351.0‎ ‎241.5‎ ‎302.8‎ 注: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 ‎(1)紫茎泽兰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属于_________,与当地草本植物主要是__________关系。‎ ‎(2)科研人员研究了紫茎泽兰与入侵地土壤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上表结果分析:‎ ‎① 真菌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② 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_________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③ 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________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 ‎(3)由表可知,紫茎泽兰科可_________当地植物的生长。‎ ‎(4)紫茎泽兰的入侵作为一种干扰,使入侵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5)如果该地区遭遇火灾,植物被全部烧光,那么在原有地点将发生_________演替。‎ ‎【答案】 (1). 第一营养级 (2). 竞争 (3). 分解者 (4). 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5). 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 (6). 提高 (7). 正反馈 (8). 抑制 (9). 下降 (10). 稳态 (11). 次生 ‎【解析】‎ ‎【分析】‎ 分析题表可知: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②根据紫茎泽兰未入侵区土壤和重入侵区的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说明紫茎泽兰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 ‎【详解】(1)‎ 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属于第一营养级,与当地草本植物主要是竞争关系。‎ ‎(2)①由表格数据可知,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②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故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3)由表可知,紫茎泽兰科与当地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故紫茎泽兰科可抑制当地植物的生长。‎ ‎(4)紫茎泽兰的入侵作为一种干扰,使入侵地生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入侵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的稳态。‎ ‎(5)如果该地区遭遇火灾,植物被全部烧光,在原有地点将发生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表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千岛湖是1960年为建设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大型人工湖,人工湖构建以来气候变化相对稳定,1998、1999年发生大面积藻类水华。为探究这次水华爆发的原因,研究者分析并调查了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如下图。‎ ‎(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__的合成。‎ ‎(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_,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 ‎(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_______。‎ ‎(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措施。‎ ‎【答案】 (1). 核酸(和蛋白质) (2). 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3). 竞争 (4). 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 (5). 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 (6). 营养结构 (7).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NP增加藻类的生物量,鲢鱼、鳙鱼、银鱼与浮游动物抑制藻类的生物量;图2表示千岛湖1989-1999年N和P的含量。‎ ‎【详解】(1)常见的生物大分子由多糖,蛋白质,核酸。多糖有C、H、O三种元素组成,蛋白质由C、H、O、N组成,核酸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故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核酸的合成。‎ ‎(2)银鱼捕食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捕食藻类,因此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藻类→浮游动物→银鱼,鲢鱼、鳙鱼、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鲢鱼、鳙鱼、‎ 银鱼存在竞争关系,因此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竞争。‎ ‎(3)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 ‎(4)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 ‎(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