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虚实互换素材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虚实互换 所谓虚实互换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虚写实,由实写虚。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称之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1.虚题实做法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把握,怎样写好这类题目呢?将这类比较大比较虚的题目化为比较小比较实的题目即可。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 2.实题虚写法 有些作文题从表面上看实实在在,范围很小,如《路边小草》、《秋叶》、《春雨》等,这类作文题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写实物,而要写出他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写《路边小草》就要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秋叶》就要突出秋叶的奉献精神,或写叶落归根的情怀;写《春雨》就要写出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写出春雨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可以引申出党的好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实惠。 运用实题虚写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对实题(物)应做必要的描绘,但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和象征的那一部分。 (二)“虚拟”与“实题(物)”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联想合理,过渡自然。 下面我们以一篇作文题目为例来看一下: 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要求:1、书写工整、卷面整洁;2、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真实姓名。 「审题探讨」 “友善”这个题目内容宽泛,范围较大,属于虚题,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友善,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 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希望工程”;是“送温暖”活动……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它表明一个人胸怀的宽广,体现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纯洁高尚,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我们可以从以上思考中选择一个仔细考虑,材料“小”到何种程度呢?要小到叙事只叙一件事,议论只议一种现象,抒情只抒一种情。比如可从材料中截取这一句话:“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构思,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困难,遇到困难时有没有人帮助过你?有,就把这件事写好,写出对方的友善,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感情。如果不想这样写,再反向想一下,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人吗?你有过友善的举动吗?同样可以作为写作内容。 [例文欣赏] 倾听成长的声音 成长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它不惧车辆的嘈杂声、人类的呼喊声,仍藏在各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在成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自己成长的声音。 成长有谁听? 是路旁的小草,它们在听。绿绿、嫩嫩的小草摇摆着身子,舒展着腰肢,好像在告诉我:“我们听到了!”是的,昨日,我无所顾忌的小草一棵棵、一片片地被我们踩倒在脚下,听不到它们的呻吟,看不到它们的愤怒,却自以为“爽”,身后只留下一串魔鬼般的笑声弥漫着小草。而今天,我总是款款地在小路上走过,用手去和小草打招呼而不再伸出双脚。于是小草向我欢呼:你成长的声音是充满爱好。 成长有谁听? 是空旷的校园,它们在听。这时的校园静幽幽地把我托在掌中,他在欣慰:不再有昔日我发出的,能把一切都扰乱的尖叫,而出落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女孩儿。是的,昨日的我如一匹野马,纵情“驰聘”校园,直至把老师引出来喊我,才把一串串回音收走。而今天,我漫步校园时,少了吼叫却多了读书声。于是校园露出了一抹笑:你成长的声音包含了一份成熟的韵味。 成长有谁听? 我身旁的事物都在听,它们时刻倾听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但是它们依然只是我成长的小小见证。 成长,是需要 我们自己去聆听的。听听自己成长的声音,能检测出自己的成长中是否有污点,能验证我们的成长是否是长大。 听听自己成长的声音吧!别让别人告诉你怎样去成长,而应从声音中摸索出自己的成长过程,更有助于你的继续成长。 成长,需要你自己去听,而且,有你足矣。 点评: 这位考生巧思妙想,提出了“成长有谁听”的问题,多么新奇的视角!它触发读者多么丰富的联想!作文运用三问“成长有谁听?”一是照应文题,二是领起下文,三是形成迭咏,营造出“心潮逐浪高”的抒情氛围。“是路旁的小草,它们在听”,“是空旷的校园,它们在听”,是“我身旁的事物都在听”,连用拟人,让客观事物作见证,见证“我”的成长。“成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聆听的”,由客观到主观,形成一个递进,一个飞跃,把题旨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生习作] 绿 田小池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我爱这四季的绿。 春天,万物复苏,那点点浅绿便争先恐后地从地面探出脑袋,从枝头伸出小手,这便是生命的开始,在绿色装点下的春天里,让人们感觉到的是那无限的希望, 夏天,林荫蔽日,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给人们送上了阴凉,夏天因有绿而显得热烈、旺盛,这绿浓得可爱,在绿色支配下的夏天让人感到生命强大的力量。 秋天,果实累累,丰收的景象让人们绽开了笑脸,谁不知这金色的硕果是绿色生命的结晶。 冬天,万簌寂静,绿也隐藏了形迹,此时人们明白那绿正在沉睡中孕育新的生命。 绿色在大自然中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在生活中我对绿色更是情有独钟。 我喜欢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交通事故常常夺走人的生命,而绿灯却尽力地阻止着这一切的发生,是这绿色带给我们安全与畅通。 我感激“绿衣使者”----递员。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互通信息,“绿衣使者”传递的虽然只是一封封一件件普通的信物,但这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是这绿色带给我们交流与发展。 边关、军营,那里有绿色的队伍,战士们穿着威严的军装,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组成了一道最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我敬仰这道绿,是这绿色带给我们幸福与和平。 我感谢“绿色食品”给我们带来健康,我感谢“绿色家园”给我们带来祥和……绿色在 我们这个世界随处可见,它是世界的主宰。 愿绿色永驻! 点评: 本文作者有一双能探询、发现“绿”带给世界美的眼睛。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赞美,认为“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作者先由四季的绿展开联想:春天的绿让人看到的是希望;夏天的绿让人感到的是力量;秋天的绿是基础;冬天的绿象征活力。然后用了一个过渡句:“在大自然中绿色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在生活中我对绿色更是情有独钟”。从而对大自然中绿的赞叹转向对现实生活中绿的讴歌:“喜欢红绿灯带给我们安全与畅通”,“感激绿衣使者带给我们交流与发展”,“敬仰绿色军队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和平”,以及“绿色食品”“绿色家园”等等“绿”所代表的美好。本文感情真挚,主题鲜明,形散神聚。 路 左开颜 春夜,乡村,农家。 “爸爸,地上原来有路吗?” “鲁迅先生在书中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咋走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类人猿直立行走以后,才劈荆斩棘,开辟道路,从愚蠢走向智慧,从野蛮走向文明,但那时的路是坎坷崎岖,满是泥泞。” “爸爸,你小时的路好走吗?” “孩子,爸爸想给你讲个故事……” “好呀!” “小时侯,爸爸老是做进城梦。梦想着进城看看大马路。当然,还有路边的楼房啦,商店啦。记得八岁那年,村里组织人用架子车往城里运砖,一块砖付一分钱。母亲借来一辆架子车,到村里装了二百多块砖,估计能挣两块多钱。母亲往车把上拴了一条绳子,让我帮着拉,还许给我到城里买白馒头吃,雪白雪白的,软软的,甜甜的。我一听,心里格外高兴,心想:这顿再也不用吃又硬又磨嘴的玉米饼子了。可母亲怕我半路上饿,硬往包里塞了一大块玉米饼。我很不高兴。可母亲还是微笑着把包系在车把上。记得当时天气十分冷,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我们往北走,正顶风。母亲使劲地 拽着车把,肩上套着绳子,弓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挨。我在一旁抓住绳子。路坑坑洼洼,二十多里路,用步量,好长好长……” “你走进城了吗?” 半路,我又累又饿,腰都直不起来了。没法,我说:“娘,我饿!”母亲停下车,依然微笑地解下包,掏出饼子。我伸手抓过来就啃,真香,一直香到肠子里。说真的,这辈子再也找不到那么香的感觉。饿呀!中午,终于进了城。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美好。路,好宽!好平!好亮!高楼、商店、汽车,看得人眼花缭乱。穿红着绿的城里人,真让人羡慕。看着,想着,我忘了拉车了。“你把车绳拉弯了”。母亲还笑着逗我。母亲卸了砖,领了两块多钱,领我到老十字路口馒头摊前,买了两个馒头,我咬上一大口,甜丝的,一直甜到舌根,馍真小,像小拳头似的,几口就吃完了。母亲又把她的馒头掰一半给我,还是吃不饱,老感到不压饿,心想:白馒头啥时能一次让我吃个够呀! 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把白馒头吃个饱吃个够的愿望,而且柏油马路修到了家门口,手机高楼啥都有…… 夜,静谧,温馨,迷人。 点评: “路”是一个很实际的事物,如何能够对这个题目作出新的审定,让立意更胜一筹,本文小作者巧用“虚实互换”之法,由现实的路想到生活的路,于是行文便显得意境开阔,主题深远。 [写作例话] 唐伯虎祝寿 大家对于明代文人唐伯虎也许并不陌生。一次,唐伯虎应邀出席一家财主婆八十寿宴。当轮到唐伯虎致祝寿辞时,他劈头劈脑一边手指宴主,一边口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引得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于是,他趁势口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客们顿时化忧为喜。不待情绪安定,唐伯虎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儿孙和祝寿者们无不惊讶、怒目而视。不料,诗人妙语回天,“偷得蟠桃寿至亲”,顿时,众人开怀大笑掌声轰然。从第一句开始诗人就设置悬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直到末句,才完全解开悬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