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教材)2019-2020新课程同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新学案课时双测过关(十八)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课时双测过关(十八)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A 级——学考水平达标练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隔离中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选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 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正确;隔离中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错误;共同进化导 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 正确。 2.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只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 正确;生物进化的原材 料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 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不一 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通过染色体变异可形成多倍体新物种,C 错误;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D 错误。 3.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 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占 18%,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占 4%。则 该种群中基因 B 的频率是( ) A.57% B.36% C.18% D.9% 解析:选 A 该种群中,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占 18%,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占 4%,则 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占 78%,该种群中基因 B 的频率=BB 的频率+1/2Bb 的频率=57%。 4.经常刮大风的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 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的性状分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析:选 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为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导致翅的长度出现不 同的类型。 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析:选 C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 错误;新 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因此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错误;自然 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只能为生物进化提 供原材料,C 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 发展和进化,D 错误。 6.(2019·孝感期末)如图,a、b、c 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 3 个地区。 物种甲的部分个体从 a 地区迁移到 b、c 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 丙、两群体数量较多,雌雄比例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丙中 BB 占 64%,Bb 占 32%,则 B 的基因频率为 80% B.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迁移到 b、c 地区的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就可形成物种乙和物种丙 D.可遗传变异决定乙、丙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 A 若种群丙中 BB 个体占 64%,Bb 个体占 32%,bb 个体占 4%,则 B 基 因的频率为 64%+32%×1/2=80%,A 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B 错误;迁 移到 b、c 地区的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 错误;生物进 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D 错误。 7.如图表示生物形成新物种的主要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产生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选 D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 发生了进化,但不能标志新物种的产生,A 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现 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 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导 致生殖隔离,C 错误;一般情况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 正 确。 8.(2019·宁德期末)某生物种群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 年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70 年该种群 Aa 基因型的频率为 42% C.1990 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D.环境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选 D 1950~1980 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发生了进化; 1970 年该种群 A 基因的频率为 0.3,a 基因的频率为 0.7,根据遗传平衡定律 Aa 基因型的 频率为 0.3×0.7×2=42%,但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1970 年该种群 Aa 基因型的频率不一 定为 42%;1990 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环境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 率发生改变。 9.依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容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 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还发生了其他改变。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 配产生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 种蛙与原来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 交配。 (1)材料中蛾和蛙演变的结果都是产生了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3)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将导致 种群的密度降低,基因库________。 (4)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材料中蛾和蛙演变的结果都是产生了生殖隔离,不能与原物种交配产生可育 后代。(2)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 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 体逐渐干涸,将导致种群的密度降低,基因库变小。(4)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所吃 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对被捕食者种 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答案:(1)生殖隔离(或新物种) (2)自然选择 (3)变小 (4)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 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10.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 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 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图 1 为内华达 州 1 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万多年后,D 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 两湖的鳉鱼能进行 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两湖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来自 C、D 两湖的 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 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C 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A 和 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 图 2 为某段时间内,种群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 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 Y3~Y4 时间段内该种群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解析:(1)D 湖中的所有鳉鱼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湖中的所有鳉鱼 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2)A、B 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 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C、D 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 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3)由题图曲线可知,C 湖泊中鳉鱼种群的 A 基因频 率在 Y1~Y3 之间发生变化,因此该阶段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 Y3~Y4 时间段内保持遗传 平衡,且只有 a 一个等位基因,A 的基因频率是 0.9,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0.1,该时间段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2×0.9×0.1×100%=18%。 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2)生殖隔离 基因多样性 (3)Y1~Y3 18% B 级——选考水平高分练 11.基因型为 AA、Aa、aa 的一个种群后代中,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是 AA=Aa>aa,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 B.A 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a 基因频率将逐渐下降 C.与 a 基因相比,A 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自然选择过程中,AA 与 Aa 的基因型频率始终相等 解析:选 D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A 正确;由于生存能力或竞 争能力是 AA=Aa>aa,所以在生存斗争过程中,A 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而 a 的基因频 率将逐渐下降,B 正确;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 AA=Aa>aa,说明与 a 基因 相比,A 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C 正确;由于 A 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而 a 的 基因频率将逐渐下降,则 AA 与 Aa 的基因型频率不可能始终相等,D 错误。 12.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 T(抗锈病)对 t(易感病)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 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 TT 占 20%,Tt 占 60%,tt 占 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 病,致使全部的易感病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 之后基因 T 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 30% B.50%和 62.5% C.80%和 30% D.80%和 100% 解析:选 B 由题意可知,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TT=20%,Tt=60%,tt=20%, 则 T 的基因频率=(20%+60%÷2)×100%=50%;感染锈病之后,tt 个体全部死亡,此时, TT∶Tt=1∶3,TT=25%,Tt=75%,T 的基因频率=(25%+75%÷2)×100%=62.5%。 13.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 C.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 D ①表示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A 错误;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地 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还有一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某些多倍体 的形成,B 错误;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C 错误;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正确。 14.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 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 P 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低 C.浅色岩 Q 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 DD、Dd D.与浅色岩 Q 区相比,浅色岩 P 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 解析:选 B 囊鼠的毛色与环境差异的大小会影响其被天敌捕食的难易程度,通过自 然选择的作用,囊鼠的毛色与环境的颜色相互协调,最终使深色和浅色的囊鼠在不同区域 中的分布情况不同,A 正确。浅色岩 P 区 D 基因的频率是 0.1,则 d 基因的频率为 0.9,杂 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 2×0.1×0.9=0.18,隐性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 0.81;深色熔岩床 区 D 基因的频率是 0.7,则 d 基因的频率是 0.3,则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 2×0.7×0.3= 0.42,隐性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 0.09;浅色岩 Q 区 D 基因的频率是 0.3,则 d 基因的频 率为 0.7,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 2×0.3×0.7=0.42,隐性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是 0.49, B 错误,D 正确。深色为显性性状,所以深色囊鼠的基因型有 DD 和 Dd 两种,C 正确。 15.1 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 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 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的实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在对松鼠物种 1 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 别为 10%和 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则在这一年中,该松鼠种群是否 发生了进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 A 的基因频率为 5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 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数量减少 20%,则一年后 A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解析:(1)由分析可知,图中 a 表示地理隔离,c 表示生殖隔离,b 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 不断积累。(2)图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现代生 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已知松鼠物种 1 的某一种群中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Dd 所占的比例为 20%,则 D 的基因频率 =DD 的基因型频率+1/2Dd 基因型频率=10%+10%=20%,同理 d 的基因频率为 80%。 第二年该种群中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Dd 所占的比例 为 32%,则 D 的基因频率=DD 的基因型频率+1/2Dd 基因型频率=4%+16%=20%。由 此可见,在这一年中,该松鼠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该松鼠种群没有发生进 化。(4)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 A 的基因频率为 50%,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50%,AA 的基因 型频率为 25%,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50%,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5%。假设原松鼠的种群数 量为 100 只(AA 的个体为 25 只、Aa 的个体为 50 只、aa 的个体为 25 只),环境变化后,峡 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数量减少 20%,则 AA 的数量为 30 只,Aa 的数量为 60 只,aa 的 数 量 为 20 只 , 所 以 一 年 后 A 的 基 因 频 率 = (60 + 30×2)÷(30×2 + 60×2 + 20×2)×100%≈54.5%。 答案:(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3)没有 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4)54.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