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两小题。 ‎ 孔子作《春秋》,增加了史书中“寓褒贬,别善恶”的内涵,文字虽短,少者只有几个字,但却使史书由史事、史文,又增添了史义。孟子评说道:“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样,就形成了史学的三要素:即史实、史文和史义。所谓史义,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寓褒贬于行文之中的“春秋笔法”。孟子曾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司马迁在《史记》中,秉春秋笔法,又敢于直言评说。他不但敢于斥责历史上的暴君,而且敢于对当代的帝王评议其所短。如在《留侯世家》中,写了“沛公(即刘邦)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居留之”的贪财好色的恶习;借商山四皓之口批评刘邦“轻士善骂”的不良作风。再如在《萧相国世家》中,记述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在《淮阴候列传》中,用韩信之口喊出“狡兔死,走狗烹”,控诉了刘氏对功臣的残害。在《孝景本纪》中,在指出“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的同时,又指责汉文帝“赏太轻、罚太重”,并反衬出景帝无能等问题。在《孝武本纪》中,说他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并通过《封禅书》暗示对汉武帝迷信的讽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会招致灭顶之灾、杀身之祸的。他为了忠于事实,敢讲别人之不敢说,敢做别人之不敢为,表现出一位史学家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 ‎(材料见黄济《国学十讲》)‎ ‎1. 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解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商山四皓 皓:hú 即“鹄”,天鹅,这里指代老人 B. 狡兔死 狡:jiǎo 意思是“狡猾”‎ C. 封禅书 禅:chán 古代帝王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D. 铮铮铁骨 铮:zhènɡ 声音响亮,形容坚贞刚强 ‎2. 根据文意,《史记》对下列人物的分类方式,没用运用“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 陈涉写入“世家”之列 B. 孔子写入“世家”之列 C. 项羽写入“本纪”之列 D. 刘邦写入“本纪”之列 ‎【答案】1. B 2.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皓:hào,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C项,禅:chán——shàn。D项,铮:zhènɡ——zhēng,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史记》对下列人物的分类方式,没用运用“春秋笔法”,结合“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寓褒贬于行文之中的‘春秋笔法’”分析,D项没用运用“春秋笔法”。‎ ‎3.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雾霾来袭之际,也是那些 的说法乘“霾”而入的时机:一来,当前社会对于雾霾的认知,本就还存在诸多未知和模糊 ;二来,身处环境焦虑中的人们,更容易产生认知 ,降低对信息真实度的辨别意识。‎ A. 混淆是非 地域 蜕化 B. 似是而非 地域 退化 C. 似是而非 地带 退化 D. 混淆是非 地带 蜕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和词语的正确运用。“混淆是非”是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似是而非”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根据语境,第一处是指那些错误的说法,所以用“似是而非”。“地带”是指具有某种性质或范围的一片地方;“地域”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根据语境和用词习惯,这里应该选“地带”,强调是有界限具有区别意义的一块地方。“蜕化”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退化”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根据语境,这里并不是说人变坏了,而是指失去了一些辨别能力,所以用“退化”。‎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与物质的享受外,还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 , , , , , 。‎ ‎①如王夫之就提倡诗应“亦理亦情亦趣” ‎ ‎②并由“趣”生出旨趣、情趣、意趣、风趣、兴趣等一系从属范畴 ‎ ‎③中国古代审美中“趣”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 ‎ ‎④中国文人历来就很讲情趣 ‎⑤否则,生活就太枯燥、单调、寂寞了 ‎ ‎⑥无论诗、书、画、乐都讲究趣味 A. ④①③②⑥⑤ B. ④⑤①③⑥②‎ C. ⑤③⑥②④① D. ⑤④③⑥②①‎ ‎【答案】D ‎5. 下列戏曲唱词的内容与人物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汉剧《甘露寺》:“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关羽)‎ B. 昆曲《长生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李世民)‎ C. 秦腔《长坂坡》:“白龙马驮回子龙将,血染战袍粘雕鞍。怀抱婴儿泪不干。累得你叔父苦无边。恨不得把儿摔当面。”(赵云)‎ D.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项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戏曲唱词的内容与人物对应分析,需要平时注意积累。A项,汉剧和京剧《甘露寺》都有的一段唱词,这里乔国老提到的人是关羽,他被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他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斩颜良诛文丑,在古城计斩蔡阳。B项,《长生殿》写天宝年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C项,是说大闹长坂坡情节,赵子龙单骑救主,刘备心疼子龙怒摔阿斗。D项,是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虞姬面对熟睡的项羽的唱词。‎ ‎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 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齐让伯夷 让: 推让 B. 盍往归焉 盍: 通“何”,为何 C. 爰及干戈 干戈: 兵器,代战争 D. 义不食周粟 义: 坚持正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盍”通“何”,译为何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 ‎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作吏,未遽废也。‎ ‎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①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②,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③,逮于周秦诸子之书。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④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注释:①仆,我。②单行,指散体创作;排偶,这里指诗体创作。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诗,指《诗经》,作者记述有误,应该是司马迁的话。‎ ‎7.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遽废也 遽:就,立即 B. 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袭:蹈袭,沿循 C. 皆采取而假借之 假:借 D. 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聊:无聊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遵宪一生痴迷诗歌创作,从少年到晚年都有志于此,他对诗歌有自己的认识,对诗歌创作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 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必受前人的束缚,这样做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 C. 黄遵宪追求诗歌在语言上可以融入散体特点,取材上可以从经典中寻找贴合时代的内容,而对流俗中的语言也不排斥、大胆吸收。‎ D.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诗境、选材、风格上都注重吸取古人精华,并且大胆创新,他认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取得超越古人的成就,自立于文坛。‎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2)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3)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答案】7. D 8. D ‎ ‎9. (1)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政以后,天下都归顺周朝,但伯夷、叔齐却认为那是可耻的。‎ ‎(2)然而因为太爱好它的缘故,也每每在公事之余做它。‎ ‎(3)然而我虽本来就在这些方面有志向,但是能力却不能达到。‎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聊”,结合“以俟他日”分析,应该译为姑且,暂且。‎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最终一定能取得超越古人的成就”错。原文是“未必遽跻古人”,是就算超不过古人的意思。‎ ‎9.‎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宗”译为归顺;“而”表示转折,连词;“耻”译为以……为耻。(2)“然”译为然而,“以”译为因为,“故”译为缘故。(3)“固”译为本来,“逮”译为及、达到。‎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我十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以后四处奔走,游历各地,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几乎没有再去想过作诗。但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因此每每遇到一件事就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官职卑微,但这一习惯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作为后辈看前人之作,可以称得上大家的,不下近百人。我希望去除前人作品中的不好的地方,而不受他们作品的束缚,这的确太难了啊。尽管如此,诗歌有话外之音,始终有作者的心迹,今天的世界已于古代不同,今天的人为什么要和古代人一样?‎ 曾经在心中有这样的想法:一是使用古人在诗歌中采取的比兴之法,二是每一行用排比对偶的形式,三是选取离骚,乐府诗集的神韵而不再用他们的形式,四是将古人作品的诗句融合在一起,作为诗材,无论是诸子百家、春秋左传史记和各位大家的注解都可以。凡名字一样的就直接使用。在叙述事情的时候,使用今天的官话俗语方言典故,遇到古人没有的东西,没有想出的意境,只要想到的就用笔记下来。至于风格,从曹操,鲍照,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直到最近的各位名家,不拘一格皆可利用,但必须是有我自己特点的诗。如果真是这样,就算超不过古人,也可以别具一格了。但我虽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足。诗写了一些却达不到以上的要求,心里想往能够做到。就写到这里,以后再言。‎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0. 赏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艺术表现力。‎ ‎11. 全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0. 夜雨、落叶、昏灯,渲染悲凉的氛围;比兴手法,以落叶喻人,表现风烛残年的无限凄凉之情。 ‎ ‎11. 生活艰辛的悲凉;见到表弟的欣喜;人生白首的凄凉;对表弟无以回报的愧疚;朋友亲人不能长守的遗憾。‎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注意从艺术表现力角度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12.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答案】 (1).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2)官盛则近谀 (3). (3)驽马十驾 (4).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河流最蓝的地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那段时间,连最简单的食品都受到诡计和掺假的威胁。没有哪一天报纸不提到在市场上又有惊人的发现,奶酪是用塑料做的,蔬果类含砷杀虫剂的浓缩比例比所含的维他命还要高。‎ 马可瓦多每次在公司或咖啡馆听到别人说这些事情,就觉得好像有一头骡子在胃里面踢腿。在家里,当他太太买完菜回来,以前那些让他雀跃不已的芹菜、茄子,还有杂货店粗糙多孔的面包,现在却引起他的恐慌,就如同有敌人潜入了他的住家。‎ ‎“我要尽我所有的努力,”他自我期许,“以供给我家人那些没有经过不可靠的投机者之手的食物”。早晨他去上工时,好几次遇到一些带着鱼竿,穿着长统靴的男人往沿河公路走去。“这是一个办法。”马可瓦多对自己说。但是城里的河流是垃圾、排水管的集中地,引起他莫大的反感。“我要找一个地方,”他自言自语道,“那里水是水,鱼是鱼,我才愿意垂下我的钓竿。”‎ 骑着机动脚踏车,马可瓦多下工后便去探勘城市上游的河流,还有小河的支流。他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远离柏油路面的河段,他取道小径,穿过柳树丛,直到他的脚踏车不能再前进为止,然后把机车留在灌木丛中,步行到有河流的地方。有一次他迷失了路,在灌木丛和陡峭的河岸边打转,既找不到任何小路,也弄不清河流是在哪个方向。忽然,拨开一些枝叶,瞥见下方几步之遥,那宁和的水波——那时河口,几乎成为一个小而幽静的深潭——呈现出就像是山上湖泊的蓝。‎ 激动的情绪并没让他忘记细看水流轻柔涟漪的下方。终于,他的顽固得到了奖赏。啪嗒一声,直鳍在河面上明显地一闪而过,然后另一次,又再一次,他如此地欣喜以至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是整条河流鱼的汇集地,钓鱼者的天堂,也许除了他以外还没被其他人发掘。回头走时,天色已经暗了,他停下来在榆树皮上刻画记号,在某些地方堆几块石头,以便能再找回小路。‎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准备用具。说实在的,他早就想好了。在邻居和公司同事中他已经设定了十来个钓鱼爱好者。半透露半提示地答应说只要一确定那个只有他知道的游满了丁鲈的地方,就会通知他们每个人,便成功地从这个人借一点,那个人借一点地备齐了一大仓库前所未见的完整的钓鱼设备。‎ 这时,他什么也不缺了。一个晴朗的早晨,从六点到八点一一在上工以前,游着丁鲈的河流有可能钧不到鱼吗?事实上,只要把鱼线丢下去就可以拎起一尾鱼:这些丁鲈毫不迟疑地一口就咬住鱼饵。既然用钓鱼线这么容易,试着用渔网捞捞看;丁鲈早已准备好一头栽进网里去了。‎ 当他的鱼篓装满时,也到了该离开的时侯了。他溯流而上,想找一条小径。‎ ‎“喂,你!”在河岸一个转角的杨树林中,直挺挺地站着一个戴着警卫帽子的家伙,瞪着马可瓦多。‎ ‎“叫我,什么事?”马可瓦多觉得有一股不知名的威胁冲着他的丁鲈而来。‎ ‎“你哪里抓的鱼,篓子里的那鱼?”警卫问。‎ ‎“啊,怎么啦?”马可瓦多的心已经跳到嘴巴里了。‎ ‎“如果你是在这下面钓的,赶快把鱼丢掉。你没看到上游有座工厂吗?”指着一栋长而矮的建筑物。现在马可瓦多转过了河流的拐弯处,才看到它在柳树的那边正向空中吐烟,向水中排放浓密的云团,是可怕的青绿色和紫色。‎ ‎“起码你看清楚水是什么颜色吧!油漆工厂就是那个:蓝色毒害了河流,还有鱼。赶快把它们丢掉,不然我得把鱼扣押起来。”‎ 马可瓦多想:“虽然我很想扔掉这些有毒的鱼,但是在警卫面前,我不能丢这个脸。”‎ 于是他回答道:“如果我是在上面钓的呢?”‎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不但要扣押鱼,还要给你开张罚单。工厂上游是钓鱼保留地。你看那块牌子!”‎ ‎“说真的,”马可瓦多急急地说,“带着钓竿,只是为了让朋友信以为真,其实这些鱼我是向附近乡镇的卖鱼人买的。”‎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你只需要付税,就可以把鱼带回城里,我们这里是在城外。”‎ 马可瓦多已经打开篓子把鱼倒回河里了。应该还有一条丁鲈是活的,因为它一扭鱼鳍快乐地游走了。‎ ‎13. 小说开头两段有哪些作用?‎ ‎14. 联系全文,分析马可瓦多的人物形象特点。‎ ‎15. 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有哪些含义?‎ ‎16. 小说以“河流最蓝的地方”为题,请探究意蕴。‎ ‎【答案】13.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使小说进入叙事更舒缓、自然;‎ ‎②为下文马可瓦多努力寻找安全食物的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丑陋现象的谴责。 ‎ ‎14. ①对投机商人不满,说明他不甘被损害,有正义感;‎ ‎②因为担心食物危害健康他决定自己去为家人寻找放心食物,说明他有责任心;‎ ‎③不辞辛劳找到了“最佳”犯错误钓鱼地,说明他做事执着;‎ ‎④想方设法不让别人知道钓鱼地点,却从别人那里备齐了一大仓库前所未见的完整的钓鱼设备说明他小心眼,耍心机。‎ ‎⑤在警卫面前狡辩、说谎,说明他好面子,虚荣。 ‎ ‎15. 满篓的鱼只“还有一条是活的”,展示了现代人在污染、罚单、税收等重压下生存环境恶劣、生活空间狭窄的现状。‎ ‎“应该”和“快乐地游走”象征着生活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马可瓦多一样的人,在痛苦中不失希望,从而给文章增添了一些亮色。 ‎ ‎16. ①“河流最蓝的地方”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也象征人们对美好家园、幸福生活的追求。②工业文明让“河流最蓝的地方”成了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是对“文明”的讽刺。‎ ‎③引发读者反思,警示世人不要以牺牲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幸福生活为代价追求工业发展。‎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作用分析。小说开头两段的作用,处于文章开头的句子或者段落或者情节,往往起到交代背景,推动后文故事发展,铺垫下文的作用。“那段时间,连最简单的食品都受到诡计和掺假的威胁……蔬果类含砷杀虫剂的浓缩比例比所含的维他命还要高”,交代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马可瓦多每次在公司或咖啡馆听到别人说这些事情……就如同有敌人潜入了他的住家”,为下文马可瓦多努力寻找安全食物的情节作铺垫。‎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丑陋现象的谴责。‎ ‎14. 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从文章中“我要尽我所有的努力,他自我期许,以供给我家人那些没有经过不可靠的投机者之手的食物”,表明了他的责任感,和对投机者的憎恶;“他取道小径,穿过柳树丛,直到他的脚踏车不能再前进为止,然后把机车留在灌木丛中,步行到有河流的地方”,说明了他做事的执着;马可瓦多想:“虽然我很想扔掉这些有毒的鱼,但是在警卫面前,我不能丢这个脸”,这体现了他的面子思想严重;想方设法不让别人知道钓鱼地点,却从别人那里备齐了一大仓库前所未见的完整的钓鱼设备说明他小心眼,耍心机。‎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理解。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句子中特别提到了一条活着的鱼,其他的鱼都已死去,前文又提到这片水域受到了污染,由此可知,这是在展示现代人的生活现状;同时又提到它“应该”“快乐地游走”,这是一种揣测,一种希望。‎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意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河流最蓝的地方”,从文章内容来看,这片最蓝的地方,看起来是最干净纯洁的地方,实质上是受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社会的进步到底应该怎样与工业文明共处呢,起到了警示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谈“中庸之道”‎ 余秋雨 关于“中庸之道”,该怎么理解呢?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主义和单边主义的一种制衡哲学。‎ 人类,太容易走极端了。能不能在两个极端之间,找一条最恰当、最合适的路?儒家的好处,就是相信这条路的存在。即使一时找不到,它也存在。这种信念,变成了一种信仰,因此,方法论也就变成了目的论。‎ 实际上每个年轻人都有可能沾染极端主义思维。极端主义的初级形态就是追求危言耸听的“痛快”,极端主义的高级形态就是争取成为站在悬崖峭壁上的“英雄”。为什么是站在悬崖峭壁上的呢?因为这些人越要吸引观瞻,就要把对立面看得越大、越强,结果把自己脚下可踩踏的地方越逼越小。我见过“文革”时期的造反派头头,以及某些族群分裂主义首领,几乎都是这样。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首领?因为提出的口号特别刺激。特别刺激的口号一定是狭隘、苛刻、夸张的,那就成了“原教旨主义者”,或者说“基本教义派”。他们容不得任何修正、宽容和妥协,并把修正、宽容、妥协看成是叛变。这种思维,把满世界都看成是仇敌,那就只能把自己看成是无以立足的孤独者了。不少人喜欢仰望这种形象,于是他们也就扮演起这种形象,到后来,让别人和自己都没法活。‎ 中庸之道否定了这种扮演,笑眯眯地解救了这些人,也解救了他们的所谓“仇敌”。天下的活动空间很大,人类的生存方式很多,何必玩这种极端?极端主义认为,“离佛一尺即是魔”。这种理论看似保护了佛的纯洁性,其实是孤立佛、限制佛,让佛失去了话语空间和行为自由,并对一尺之外的所有物象进行呵斥和打斗,那么佛也就不再是佛。中庸之道正相反,认为“离魔一尺即是佛”,佛的世界无比广阔,一切人都能走向光明。‎ 正因为这样,孔子把中庸之道看成是最高、最广的道德。他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由此进一步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就是说,那些永远在玩弄极端概念、陈述刺激话语的“英雄”,基本上是小人。这话,希望大家记住。我为什么历来不与极端主义辩论?因为心中早有孔子的这个判断。‎ 学习中庸之道,我建议大家多读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篇,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所记述的,很有价值。我在这里忍不住要为大家读一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一直认为,中庸之道,是二十一世纪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学,可惜很难让外国人领会。我还认为,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 (节选自《中华文化七十讲》,有删改)‎ ‎17. 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18. 文中“离佛一尺即是魔”“离魔一尺即是佛”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9. 结合全文,说说“中庸之道”的特点。‎ ‎【答案】17. 首先提出年轻人可能沾染极端主义思维的看法;‎ 接着指出极端主义的两种形态并举例分析这种思维的产生原因;‎ 最后揭示这种思维的本质和危害。 ‎ ‎18. “离佛一尺即是魔”,极端主义把自己比作“佛”,认为不合他们思想的就都是敌人,都是魔。“离魔一尺即是佛”,中庸之道认为佛的境界很大,只要不走极端,大多数人都可以被解救,成为有“佛”性的人。 ‎ ‎19. (1)中庸之道是一种讲制衡的理论,是一种处世原则;‎ ‎(2)中庸之道反对极端主义的做法,主张所有人都可教化;‎ ‎(3)中庸之道讲究中和之美,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评分细则:每点两个采分点。‎ ‎“处世原则”可以表述成处世方法(文中第二段信息);‎ ‎“反对极端主义”可以答成“在两个极端之间,找一条最恰当、最合适的路”,不极端等。‎ ‎“可教化”可用原文“走向光明”;‎ ‎“高尚的道德”可以用文中“最高、最广的道德”。‎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述层次。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文段内容,然后为文段划分层次,最后概括出各层意思。第二段的第一句为第一层,直接提出“每个年轻人都有可能沾染极端主义思维”的观点;“极端主义的初级形态……看成是叛变”是第二层,先指出极端主义思维的两种形态,然后分析极端主义思维产生的原因,接着又以造反派头头儿以及某些族群分裂主义首领为例,说明了这种思维的表现;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指出极端主义的危害。考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句子所在的位置,根据上下文来分析其含意。“对一尺之外的所有物象进行呵斥和打斗,那么佛也就不再是佛”,说明极端主义对不合其思想的人的敌视,也即“离佛一尺即是魔”。“佛的世界无比广阔,一切人都能走向光明”,说明中庸之道认为只要不走极端,人人都可以被解救,即“离魔一尺即是佛”。‎ 点睛: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主要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及其作用。“重要句子”多数是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或者结构比较复杂且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句子的含意”主要包括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要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何种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本题中,抓住“魔”“佛”的比喻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筛选、概括。“中庸之道”的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儒家的好处,就是相信这条路的存在。即使一时找不到,它也存在。这种信念,变成了一种信仰,因此,方法论也就变成了目的论”,中庸之道是一种讲制衡的理论,是一种处世原则。“人类,太容易走极端了。能不能在两个极端之间,找一条最恰当、最合适的路”“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主义和单边主义的一种制衡哲学”“中庸之道否定了这种扮演,笑眯眯地解救了这些人,也解救了他们的所谓‘仇敌’”,中庸之道反对极端主义的做法,主张所有人都可教化。“孔子把中庸之道看成是最高、最广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是亦苦海。‎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答案】凡事都要有个度 记得有一句广皆词说得好:“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呦!”酒虽好酒,但多了会伤身体,喝酒也需要有限度,做事情也同样如此,有了度才会产生美。‎ 有诗云:“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花虽美,但过度的爱惜,反而弄巧成拙,欣赏不到花的美丽,虽曰爱之,真是害人,爱花,我们需要有度。弹琴鼓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弹好了,我们可以领略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境界,但过度的弹奏,超过了琴弦的能力范围弹,那也就会“断弦舞指间,苍海变桑田”的悲惨场面。所以说,做事有了度,我们才会收到美的效果,才会领略春花、夏炎、秋实、冬寒的真正内含。‎ 回首千年,小小的秦国凭借其足智多谋的军事策略最终统一了全中国,在之后的几百年秦国大兴土木,搜刮民财,建房造宫,使天下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这种做法超过了百姓所能承受的限度,最终“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令人悲哉。”秦国就应为做事超过了度,才会一败涂地,枉费基业。如果秦国治国有度。那也许会使秦国振兴上千年,落个国泰民安呢!故此,抛弃了限度,他就会报复你,让你疮恨累累;把握了限度,他就会 感恩你,让你飞黄腾达。所以治国也需要有度。‎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无疑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代名词,但随着网络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一些络,不能自拔,这不仅是浪费金钱,也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我们运用网络,是从中获得知识,学习最新科技知识,而不是整天沉迷于网游中,打打杀杀,荒废了学业,所以说我们运用网络也得有个度,创造一个学、玩良性循环的环境,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做事有了度,花才会更美,月才会更圆,风才会清凉,雪才会飘盈;做事有了度,我们的人生才会更辉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生活处处皆有度,事物都有合适的度,如果过了“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也许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爱好丰富多彩的生活,享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乐趣,这都是大雅之趣,但如一味痴迷,失去当初本意,大雅则变大俗,大俗则变桎梏。山居的本意是要远离尘嚣。如果对山林起了热情,岂不是有违本意吗?每见名山胜景,大兴土木,原味尽失,加上游人缺乏公德,满地果皮纸屑,那么山林又何异于市场。写字绘画,原本是风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购置名家之作而后甘,则沦为买卖,雅意尽失,成为炫财傲富的事。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诱惑太多,学坏容易学好难。可是生活就是这样,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孰轻孰重,唯有修炼一颗清净心,才能做出判断。在人生的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机遇。想要看透生活,先要沉淀自己的内心。‎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