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15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27—1949年)学案
考点15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1927—1949年)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__________革命根据地,点燃了“_______________”的星星之火。 3.内容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________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4.红军长征 (1)原因:红军第________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__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遵义会议 ①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________的标志。 (4)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会师。 (5)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抗日战争:通过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__________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解放战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3)进程 ①土地改革:________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_______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________。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依据:中国人民推翻了________、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标志:1949年10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宣告成立。 (3)历史意义 ①国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4)历史经验: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答案:土地革命 井冈山 工农武装割据 瑞金 五 1934 毛泽东 成熟 会宁 帝国主义 1947 大别山 南京 帝国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共十年对峙 解读: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残酷的斗争中,中共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国民政府在与共产党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采取许多经济措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放战争 解读: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积极参加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但国民党为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挑起内战。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不仅使它在解放战争中失败,而且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困境。解放战争的胜利,亦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重点理解]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主要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原因: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①社会性质: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③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 ④政治特点: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3)意义 ①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陷入低潮中的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②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正确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1)“农村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为“苏区”(苏维埃区域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3.运用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 提示:1927—1937年中国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粮食大丰收。 (2)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2016·浙江卷] 提示:1947年,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提示: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此时中国共产党应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而《宪法大纲》却将资本家、富农等排斥在革命队伍之外,表明《宪法大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提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初期,照搬苏联的模式,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材料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必须与城市革命高潮联合才能发挥作用,反映出当时的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跟进题组] 1.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知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是由于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故A项正确;右倾思想在当时并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南昌起义创立了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也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故C项错误;此时间段内“左”倾思想并没有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故D项错误。 2.下图为1930年至1931年鄂东南苏区印制的纸币的正面和背面。从中可以看出纸币的印制十分重视( ) A.政治宣传 B.联系群众 C.经济发展 D.勤俭节约 答案:A 解析:题干说明这是苏区的纸币,背面的文字是“十月革命歌”,这些信息都指向了政治宣传,故A项正确;“联系群众”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发展”在图片信息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勤俭节约”的信息,故D项错误。 3.1945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当时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所谓“千载一时的机会”是指当时( ) A.国民政府基本放弃反共的立场 B.共产党已表明和平民主的决心 C.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 D.国共两党的政治立场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并未放弃反共立场,故A项错误;共产党一直主张和平民主,这不是“千载一时的机会”的表现,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各族人民渴望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各界人士要求停止内战和平建国,故C项正确;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不一致,故D项错误。 主题一 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1.史料探史——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1938年,毛泽东写道:“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探究 中共六大主张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答案:革命道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地图探史——中国革命中心的转移 图1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探究 从图1、图2看,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转移: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瑞金)转到西北(延安)。 影响:长征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有利于人民武装的发展壮大;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抗战的来临,革命中心陕北成为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归纳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主题二 “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战争 1.漫画证史——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论从史出 这是华君武先生作于1947年的一幅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画中的人物一手持写有“和平方案”的盾牌,一手正在磨刀霍霍,典型的挂“和平”之羊头,卖“内战”之狗肉。漫画寥寥数笔,揭穿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使人们对重庆谈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归纳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3.重点讲解——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 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 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共走向成熟 抗日战 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 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国民党退踞台湾,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启示: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