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天水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级第二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D。 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 C. 延续了血缘宗法制度 D.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显然不能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B 错误;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3.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官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渐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官府合一制”,结合所学,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削弱相权,直至明朝废除丞相,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官府合一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官府合一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错误。 4.《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家国一体 C. 君主专制 D. 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 依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可知,材料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理念,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故B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官僚政治指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5.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指的西周的分封制,后者是指的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坏,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分封制的继续推行使得诸侯实力不断增强,挑战了周天子权威。秦始皇转而实行郡县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统治。但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导致二世而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故排除ABD三项。 6.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宗法制为维系政权服务,故选D。材料重在强调制定“大宗小宗之法”的原因,而非强调大宗与小宗的血缘关系,A项片面反映材料内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诸侯的庶子可分封为卿大夫,仍有相应的政治权利,B项说法错误,排除;天子分封的对象包含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政权显然未被一家一姓所掌控,C项说法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语句“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学生对于因果关系或者转折关系的把握一定要敏感。 7.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丽王,夫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C. 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答案】A 【解析】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血缘分封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血缘分封在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皇权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且血缘分封长期存在,所以本题答案为A选项。B选项错误,相比于分封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C选项错误,后世基本不在沿用分封制;D选项错误,分封长期存在并不能说明分封的对象。 8.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哪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 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左传•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A. 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 C. 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 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和“楚子县陈”不能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故A项错误;三则史料引文分别出现了“县”“县”和“郡”等字眼,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故C项错误;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 任嚣的职位由吏部任命,不可以世袭 B. 郡县制从秦朝开始实行 C. 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 南海郡实际上是任嚣的封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全部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故A项错误;郡县制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实行,故B项错误;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故C项正确;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不再拥有封地,故D项不符合史实。 10.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A。B与材料中所强调的“有功异姓也能封侯”相悖,C与D不是其主要目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对地方管理 11.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同时,通过分权达到加强君权的目的。故C正确。 12.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 隋朝的科举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隋创立科举制和元朝创立行省制是创新,没有体现继承,故排除AC;明废除丞相制度是除旧,而内阁制是创新,也不是继承,所以D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所以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唐三省六部制 13.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 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14.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可以看出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即可。 1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淸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实行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促使部分杜会阶层的变动 C.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两宋至明清时期科举进士来源近一半来自于平民阶层,反映了科举制推动了下层社会阶层向上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平民及贫寒家庭并不是地主阶层,排除A项;“扭转”“完全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两项。故选B。 1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 17.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这表明当时 A. 朱元璋反对儒家思想 B. 文化专制的加强 C. 儒学丧失了社会基础 D. 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答案】B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同时科举考试仍以儒家思想命题,说明儒家思想仍占主导,故A、C、D项说法错误;朱元璋下令停止对孔子的祭祀、删《孟子》、对科举考试规定,这些体现了文化专制,故B项正确。 18.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元朝实行一省制 C.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内阁”是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所以排除A、B两项。再根据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以判断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执掌六部权力,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所以选择C项。清朝的军机处一直不是国家正式机构。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点评:本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解答此类选择题的策略: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9.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20.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清时的中央集权。由必须就藩到一律在北京居住,可知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君主专制的加强,故排除A项,故选B;明代藩王必须就藩,说明分封制并不是徒具其名,故排除C项;清代藩王一律在北京居住,且封号变为礼节性,说明宗室诸王的地位有所下降,故排除D项。 【点睛】由明代藩王必须就藩到清代藩王一律在北京居住,可知是为了防止诸侯王在地方扩张势力威胁中央,因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中央集权。 21.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答案】A 【解析】 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判断A项正确,排除D。B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项理解有误。 【考点定位】必修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2.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解析】 A项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而且假如这个正确,那么也不会出现材料中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因此排除A项。B项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这个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说法过于决定,错误不选。D项,从题干信息“一项法律规定”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致,而非伯利克里个人行为,排除D项;C项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个人的声音和思想会被抹杀。 【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23.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准确把握和理解材料。A项,材料中“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是现在民事诉讼不告不理原则,该项表述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B项,由材料“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可知,只有判决后才可认定一个人有罪,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故B项正确。C项,由材料可知,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以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而不是必须辩护。故C项错误。D项,材料只给出“法官审判应重证据”,并没表明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4.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规定,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这说明罗马法高度重视法律程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习惯旧俗下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材料中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而非要强调法官至上;D选项错误,罗马法律强调的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人人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 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B. 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C. 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D.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了罗马法对交易过程中具体行为的关注,就打造戒指这个商业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权责划分,将不同的商业活动细化,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故选D项正确;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排除C。 二、非选择题 2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15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30年的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是维新,为何结局不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的维新变法有何相似之处。 (2)同是维新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为什么会不同?这对今天我们改革开放有何帮助意义? 【答案】(1)相同之处: ①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国外面临西方列强侵略。 ②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领导阶级相似: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④政策措施相似: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2) 不同的原因: ①社会背景不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而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②群众基础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并且推翻了幕府。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③改革的进程:日本在推翻幕府,建立新政权后发布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中国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④国际环境:日本: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了列强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客观上给日本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意义: 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的方案必须切实可行,改革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③改革要有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 ④改革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⑤改革变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对敌对势力触动太深。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此题虽然是材料题,但是主要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把握,同时会比较分析。 (1)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主要是从背景、性质、领导阶级和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 (2)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可以从两国的封建阶级的力量与领导这场变革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和二者采取的具体的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改革启示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但回答的基本内容往往较为固定。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详解】 2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观点一:同意。原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二战的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随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力量不断壮大,并最终决定了二战的结果。含义: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7分) (2)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平衡被打破。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和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国家纷纷寻求“拥核”以自保,使核武器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 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从观点一:同意与观点二:不同意,可任选取一种观点,结合二战结束的有关史实分析回答。爱因斯坦所言暗示核战必然将人类打回蛮荒,会毁灭人类文明。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恐怖平衡”是指美苏两极对峙和核威胁,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平衡被打破。恐怖平衡”被打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可以结合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分析说明。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两极格局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二 中国封建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材料四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含义,并分析雅典民主制的作用。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请以中国和希腊为代表说明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成就,并简述其产生的必然性。 【答案】(1)积极: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经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思想: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思想文化交流,推动先进文化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传播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政治:等级森严、极端皇权、亲贵合一、裙带风气,不利于政治的民主化发展经济: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阻碍了近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2)含义:雅典民主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民主方式原始(抽签选举,直接民主),容易形成暴民政治;民主范围有限,排除奴隶、妇女、外邦人,所以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作用:政治: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保证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权利,培养了雅典公民意识;为近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推动了雅典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思想: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民族性格:铸就了希腊人开拓进取、勇于进取的民族性格 (3)成就: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希腊:民主制度必然性:中国:地理:大河文明,地域辽阔,为了对广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管理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统一的管理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思想:法家大一统思想的推动希腊:地理:海洋文明,多山多岛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经济繁荣政治:城邦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主思想:公平、平等思想的推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历史任务……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从政治统一、经济建设及思想文化交流层面进行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结合所学知识从阻碍民主化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阐述其消极影响。 (2)含义根据材料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从雅典民主的阶级本质、民主方式及民主范围进行概括;作用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政治上从对政治模式、公民意识、近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了雅典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思想上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与希腊的政治成就分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民主政治;必然性方面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上从文明形态及疆域管理需要、经济上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政治上从国家统一、思想上从法家大一统思想进行阐述;希腊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上从文明形态地貌特征、经济上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经济、政治上从城邦政治、思想上从公平、平等进行阐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