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课标版高考文科数学一轮复习学案: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7节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课标版高考文科数学一轮复习学案: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7节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第七节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最新考纲]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 有关的实际问题. 测量中的几个有关术语 术语名称 术语意义 图形表示 仰角与俯 角 在目标视线与水平视线所成的角中,目 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叫做仰角,目 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方位角 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按顺时针方向到 目标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方位角.方 位角θ的范围是 0°≤θ<360° 方向角 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北偏东α, 即由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 向,南偏西α,即由正南方向顺时针旋 转α到达目标方向,其他方向角类似 例:(1)北偏东α: (2)南偏西α: 一、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从 A 处望 B 处的仰角为α,从 B 处望 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 180°. ( ) (2)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 0,π 2 . ( ) (3)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 ) (4)方位角大小的范围是[0,2π),方向角大小的范围一般是 0,π 2 . ( ) [答案](1)× (2)× (3)√ (4)√ 二、教材改编 1.如图所示,设 A,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 A 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 C, 测出 AC 的距离为 50 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 A,B 两点的距离为 ________m. 50 2 [由正弦定理得 AB sin∠ACB = AC sin B ,又∵B=30°, ∴AB=ACsin∠ACB sin B = 50× 2 2 1 2 =50 2(m).] 2.如图,在山脚 A 测得山顶 P 的仰角为 30°,沿倾斜角为 15°的斜坡向上走 a 米到 B, 在 B 处测得山顶 P 的仰角为 60°,则山高 h=________米. 2 2 a [由题图可得∠PAQ=α=30°, ∠BAQ=β=15°,△PAB 中,∠PAB=α-β=15°, 又∠PBC=γ=60°, ∴∠BPA=(90°-α)-(90°-γ)=γ-α=30°, ∴ a sin 30° = PB sin 15° ,∴PB= 6- 2 2 a, ∴PQ=PC+CQ=PB·sin γ+asin β = 6- 2 2 a×sin 60°+asin 15°= 2 2 a.] 3.如图所示,D,C,B 三点在地面的同一条直线上,DC=a,从 C,D 两点测得 A 点的仰 角分别为 60°,30°,则 A 点离地面的高度 AB=________. 3 2 a [由已知得∠DAC=30°,△ADC 为等腰三角形,AC=a,所以在 Rt△ACB 中,AB =AC·sin∠ACB= 3 2 a.] ⊙考点 1 解三角形中的实际问题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相关的三角形 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1)江岸边有一炮台高 30 m,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由炮台 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 45°和 6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 30°角,则两条船相距 ________m. (2)如图,高山上原有一条笔直的山路 BC,现在又新架设了一条索道 AC,小李在山脚 B 处看索道 AC,发现张角∠ABC=120°;从 B 处攀登 400 米到达 D 处,回头看索道 AC,发现 张角∠ADC=150°;从 D 处再攀登 800 米可到达 C 处,则索道 AC 的长为________米. (1)10 3 (2)400 13 [(1)如图,OM=AOtan 45°=30(m), ON=AOtan 30°= 3 3 ×30 =10 3(m), 在△MON 中,由余弦定理得, MN= 900+300-2×30×10 3× 3 2 = 300=10 3(m). (2)在△ABD 中,BD=400 米,∠ABD=120°.因为∠ADC=150°,所以∠ADB=30°.所 以∠DAB=180°-120°-30°=30°.由正弦定理,可得 BD sin∠DAB = AD sin∠ABD ,所以 400 sin 30° = AD sin 120° ,得 AD=400 3(米). 在 △ADC 中 , DC = 800 米 , ∠ADC = 150° , 由 余 弦 定 理 得 AC2 = AD2 + CD2 - 2·AD·CD·cos∠ADC=(400 3)2+8002-2×400 3×800×cos 150°=4002×13,解得 AC =400 13(米).故索道 AC 的长为 400 13米.] (1)实际测量中的常见问题 求 AB 图形 需要测量的元素 解法 求竖直高 度 底部 可达 ∠ACB=α, BC=a 解直角三角形 AB=atan α 底部不 可达 ∠ACB=α,∠ADB=β, CD=a 解两个直角三角形 AB= atan αtan β tan β-tan α 求水平距 离 山两侧 ∠ACB=α, AC=b, BC=a 用余弦定理 AB= a2+b2-2abcos α 河两岸 ∠ACB=α, ∠ABC=β, CB=a 用 正 弦 定 理 AB = asin α sin α+β 河对岸 ∠ADC=α,∠BDC=β, ∠BCD=δ,∠ACD=γ, CD=a 在 △ADC 中 , AC = asin α sin α+γ ; 在△BDC 中, BC= asin β sin β+δ ; 在△ABC 中,应用 余弦定理求 AB (2)三角应用题求解的关键是正确作图(平面图、立体图),并且条件对应好(仰角、俯 角、方向角等). 1.一船以每小时 15 km 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 A 处看到一个灯塔 B 在北偏东 60°的 方向上,行驶 4 h 后,船到达 C 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 15°的方向上,这时船与灯塔 的距离为________km. 30 2 [如图,由题意知,∠BAC=30°,∠ACB=105°, ∴B=45°,AC=60,由正弦定理得 BC sin 30° = AC sin 45° , ∴BC=30 2(km).] 2.如图所示,位于 A 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 距 40 海里的 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 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 30°、相距 20 海里的 C 处的乙船, 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 CB 前往 B 处救援,则 cos θ的 值为________. 21 14 [在△ABC 中,AB=40,AC=20,∠BAC=120°, 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 120°=2 800, 得 BC=20 7. 由正弦定理,得 AB sin∠ACB = BC sin∠BAC , 即 sin∠ACB=AB BC ·sin∠BAC= 21 7 . 由∠BAC=120°,知∠ACB 为锐角, 则 cos∠ACB=2 7 7 . 由θ=∠ACB+30°,得 cos θ=cos(∠ACB+30°) =cos∠ACBcos 30°-sin∠ACBsin 30°= 21 14 .] ⊙考点 2 平面几何中的解三角形问题 与平面图形有关的解三角形问题的关键及思路 求解平面图形中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梳理条件和所求问题的类型,然后将数据化归到 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建立已知和所求的关系. 具体解题思路如下: (1)把所提供的平面图形拆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然后在各个三角形内利用正弦、余弦定 理求解; (2)寻找各个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交叉使用公共条件,求出结果. 如图,在平面四边形 ABCD 中,∠ABC=3π 4 ,AB⊥AD,AB=1. (1)若 AC= 5,求△ABC 的面积; (2)若∠ADC=π 6 ,CD=4,求 sin∠CAD. [解](1)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C2=AB2+BC2-2AB·BC·cos∠ABC, 即 5=1+BC2+ 2BC,解得 BC= 2, 所以△ABC 的面积 S△ABC=1 2 AB·BC·sin∠ABC=1 2 ×1× 2× 2 2 =1 2 . (2)设∠CAD=θ,在△ACD 中,由正弦定理得 AC sin∠ADC = CD sin∠CAD ,即 AC sin π 6 = 4 sin θ , ① 在△ABC 中,∠BAC=π 2 -θ,∠BCA=π-3π 4 - π 2 -θ =θ-π 4 , 由正弦定理得 AC sin∠ABC = AB sin∠BCA , 即 AC sin3π 4 = 1 sin θ-π 4 , ② ①②两式相除,得 sin3π 4 sin π 6 =4sin θ-π 4 sin θ , 即 4 2 2 sin θ- 2 2 cos θ = 2sin θ,整理得 sin θ=2cos θ. 又因为 sin2θ+cos2θ=1, 所以 sin θ=2 5 5 ,即 sin∠CAD=2 5 5 . 做题过程中,要用到平面几何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平行四 边形的一些性质,要把这些性质与正弦、余弦定理有机结合,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如图,在平面四边形 ABCD 中,0<∠DAB<π 2 ,AD=2,AB=3,△ABD 的面积为3 3 2 , AB⊥BC. (1)求 sin∠ABD 的值; (2)若∠BCD=2π 3 ,求 BC 的长. [解](1)因为△ABD 的面积 S=1 2 AD×ABsin∠DAB=1 2 ×2×3sin∠DAB=3 3 2 , 所以 sin∠DAB= 3 2 . 又 0<∠DAB<π 2 ,所以∠DAB=π 3 ,所以 cos∠DAB=cos π 3 =1 2 . 由余弦定理得 BD= AD2+AB2-2AD·ABcos∠DAB= 7, 由正弦定理得 sin∠ABD=ADsin∠DAB BD = 21 7 . (2)因为 AB⊥BC,所以∠ABC=π 2 , sin∠DBC=sin π 2 -∠ABD =cos∠ABD= 1-sin2∠ABD=2 7 7 .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 CD sin∠DBC = BD sin∠DCB 可得 CD=BDsin∠DBC sin∠DCB =4 3 3 . 由余弦定理 DC2+BC2-2DC·BCcos∠DCB=BD2, 可得 3BC2+4 3BC-5=0,解得 BC= 3 3 或 BC=-5 3 3 (舍去). 故 BC 的长为 3 3 . ⊙考点 3 与三角形有关的最值(范围)问题 解三角形问题中,求解某个量(式子)的最值(范围)的基本思路为:要建立所求量(式 子)与已知角或边的关系,然后把角或边作为自变量,所求量(式子)的值作为函数值,转化 为函数关系,将原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问题.这里要利用条件中的范围限制,以及三角 形自身范围限制,要尽量把角或边的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找完善,避免结果的范围过 大. (1)(2019·安徽六安模拟)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若2a-c b = cos C cos B ,b=4,则△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 A.4 3 B.2 3 C.2 D. 3 (2)(2019·福建漳州二模)△ABC 的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已知 3acos A =bcos C+ccos B,b+c=3,则 a 的最小值为( ) A.1 B. 3 C.2 D.3 (1)A (2)B [(1)∵在△ABC 中,2a-c b =cos C cos B , ∴(2a-c)cos B=bcos C, ∴(2sin A-sin C)cos B=sin Bcos C, ∴2sin Acos B=sin Ccos B+sin Bcos C=sin(B+C)=sin A, ∴cos B=1 2 ,即 B=π 3 ,由余弦定理可得 16=a2+c2-2accos B=a2+c2-ac≥2ac-ac, ∴ac≤16,当且仅当 a=c 时取等号, ∴△ABC 的面积 S=1 2 acsin B= 3 4 ac≤4 3.故选 A. (2)在△ABC 中,∵3acos A=bcos C+ccos B, ∴3sin Acos A=sin Bcos C+sin Ccos B=sin(B+C)=sin A,即 3sin Acos A=sin A,又 A∈(0,π),∴sin A≠0,∴cos A=1 3 . ∵b+c=3,∴两边平方可得 b2+c2+2bc=9,由 b2+c2≥2bc,可得 9≥2bc+2bc=4bc, 解得 bc≤9 4 ,当且仅当 b=c 时等号成立,∴由 a2=b2+c2-2bccos A,可得 a2=b2+c2-2 3 bc =(b+c)2-8bc 3 ≥9-8 3 ×9 4 =3,当且仅当 b=c 时等号成立,∴a 的最小值为 3.故选 B.] 求解三角形中的最值、范围问题的两个注意点 (1)涉及求范围的问题,一定要搞清已知变量的范围,利用已知的范围进行求解,已知 边的范围求角的范围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进行转化. (2)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本例中锐角三角形的条件,又如 A+B+C=π,0<A< π,b-c<a<b+c,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等. 1.在钝角△ABC 中 ,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B 为钝角,若 acos A= bsin A,则 sin A+sin C 的最大值为( ) A. 2 B.9 8 C.1 D.7 8 B [∵acos A=bsin A,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Acos A=sin Bsin A,∵sin A≠0, ∴cos A=sin B,又 B 为钝角, ∴B=A+π 2 ,sin A+sin C=sin A+sin(A+B)=sin A+cos 2A=sin A+1-2sin2A =-2 sin A-1 4 2 +9 8 , ∴sin A+sin C 的最大值为9 8 .] 2.在△ABC 中,b= 3,B=60°. (1)求△ABC 周长 l 的范围; (2)求△ABC 面积最大值. [解](1)l= 3+a+c, b2=3=a2+c2-2accos 60°=a2+c2-ac, ∴(a+c)2-3ac=3, ∵(a+c)2-3=3ac≤3× a+c 2 2 , ∴a+c≤2 3, 当仅仅当 a=c 时,取“=”, 又∵a+c> 3, ∴2 3<l≤3 3. (2)∵b2=3=a2+c2-ac≥2ac-ac, ∴ac≤3, 当且仅当 a=c 时,取“=”, S△ABC=1 2 acsin B≤1 2 ×3×sin 60°=3 3 4 , ∴△ABC 面积最大值为3 3 4 . [教师备选例题] 设△ABC 的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a=btan A,且 B 为钝角. (1)证明:B-A=π 2 ; (2)求 sin A+sin C 的取值范围. [解](1)证明:由 a=btan A 及正弦定理, 得sin A cos A =a b =sin A sin B , 所以 sin B=cos A,即 sinB=sin π 2 +A . 因为 B 为钝角,所以 A 为锐角, 所以π 2 +A∈ π 2 ,π , 则 B=π 2 +A,即 B-A=π 2 . (2)由(1)知,C=π-(A+B)=π- 2A+π 2 =π 2 -2A>0,所以 A∈ 0,π 4 . 于是 sin A+sin C=sin A+sin π 2 -2A =sin A+cos 2A=-2sin2A+sin A+1 =-2 sin A-1 4 2 +9 8 . 因为 0<A<π 4 ,所以 0<sin A< 2 2 , 因此 2 2 <-2 sin A-1 4 2 +9 8 ≤9 8 . 由此可知 sin A+sin C 的取值范围是 2 2 ,9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