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北碚区朝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经历了从①北京-②上海-③广州(武汉)-④赣南闽西根据地-⑤陕甘宁边区-⑥(西柏坡)北京的迁移过程。其中在①③④⑤阶段取得的成就分别为 A. 马克思主义传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开创、全民族抗战局面实现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思想成熟 C. 马克思主义传播、国民革命运动高涨、革命道路开创、毛泽东思想成熟 D. 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土地革命高涨、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经历了从①北京-②上海-③广州(武汉)-④赣南闽西根据地-⑤陕甘宁边区-⑥(西柏坡)北京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④⑤阶段取得的成就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国民革命运动高涨.革命道路开创.毛泽东思想成熟,故C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属于④赣南闽西根据地,故A排除。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上海,故B排除。民主革命基本胜利,在⑥(西柏坡)北京的迁移过程,故D排除。 2.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B.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可知这种戏剧公演能够培养公民之间的情感和公民的集体意识,故D正确;戏剧公演是适用于众多雅典的公民,并不体现开放性,故A 错误;“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雅典是有条件限制的平等,只适用于本城邦的成年男子,不适用于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突出戏剧公演与雅典公民在政治方面的关系,故C错误。 3.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项 描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B 【解析】A描述的是筒车用于山地灌溉,排除;B项描述的灌钢法正确的,故选B;C描述的是古代浙江的青瓷,排除;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 4.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 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影响是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而且不是主要影响,应排除。故选C。 5.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答案】A 【解析】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6.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A 【解析】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与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表明是关注帝王而非百姓,故B项错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力量,排除D。 7.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表明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中“与下交流、转换”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故C项正确;“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是解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8.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64年”和材料“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结合所学可知,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在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D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与题干20世纪50年代末不符合,故A项错误;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这是正确的探索,不是错误,故B项错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不是纠正错误,故C项错误。 9.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候,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实行使封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项错误。 10.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答案】A 【解析】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标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 11.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C.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的原材料,侵占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业不断走向商业化,故C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开始逐步解体,其主体地位也趋于崩溃,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恶劣并不能解释“商业性农业”得到发展这种现象,故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不重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12.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作法 A. 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朝廷赐朱熹谥曰: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赐给朱熹谥号和从祀孔庙的做法说明了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不等于孔孟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故C项错误;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应该指陆王心学,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赐谥号、从祀孔庙”的意义,学生应该联系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的特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注意区别程朱理学与孔孟儒学的概念。 13.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忧患意识转变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易观念转变为“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本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这些转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关,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C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A。社会性质、政治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化项近代文化转变,排除B。传统文化为近代革命提供借鉴,而非是指导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从题干“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在行省制下,地方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对比宋朝而言,地方的权力相当大。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没有提及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排除;D项,行省隶属于中书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 15.如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这里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 社会变迁 B. 文明传承 C. 道德标准 D. 阶级分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说明作者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评价罗马法的积极影响,即属于文明史观的视角,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分析、道德标佳和政治体制的内容,给故ACD不符合题意。 17.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②③⑤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建党伟业》指的是1921年;②《长征》指的是1934—1936 年;③《建军大业》指的是1927年;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批的是1947年;⑤《百团大战》指的是1940年,所以其先后顺序时①③②⑤④,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18.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词“东汉”,再结合所学知识,大秦是指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万有引力定律为牛顿在17世纪创立,排除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但是提出日心说的是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排除C;《春秋繁露》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所著,《理想国》为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排除D;《九章算术》是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罗马法是古罗马时期的代表性政治成果,因此选B。 19.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答案】D 【解析】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属于“开辟荒地”,周的贵族属于“故旧移殖焉”,符合题意。D正确;A属于第二类分封特点;B和C属于第一类分封特点。 20.唐太宗时期编撰的《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定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 宗法制得到完善 【答案】A 【解析】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新兴氏族依靠科举制度,才可以入仕做官,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信息,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信息,故排除C;宗法制度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调整、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D。 21.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22.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排除D项。 23.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 A. 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B. 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 C. 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D. 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格致书院的学习内容“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旁及时事洋务”可知,格致书院突出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分析得知,格致书院的办学主旨体现的是“西用”而非“中体”,故A项错误;格致书院的办学是“以西学为主”“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与文化渗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说明格致书院重在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 24.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管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答案为B项。A项,周的宗法制是基于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排除;C项,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25.(2017年新课标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及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教训进行分析。 第(2)问,由材料“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来分析。 26.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厦门地区在1845年即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 (1)根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 (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据此概括指出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 【答案】(1)不同:前者是因为欧亚传统商路受阻,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后者因为价格革命,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的全面上涨。 (2)“新天新地”指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因素:工业革命开展;海外市场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3)现象: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影响:客观上向被侵略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但是也给被侵略地区的经济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解析】 (1)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前传统商路受阻及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价格革命对欧洲的影响进行回答。 (2)一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19世纪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二问根据材料二“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海外市场及政治制度变化进行分析阐述。 (3)一问根据材料“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从自然经济解体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客观进步性及破坏性层面进行分析阐述。 27.追求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目的是,不让人民占上风,出现一个平民政治的国家,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名称,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政治学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根源、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的原因。 【答案】(1)君臣平等;君臣共治;设置宰相;设立学校议政。 (2)君主立宪制政治学说:三权分立。 (3)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内容:未跳出儒学的范畴;规划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即可归纳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可知是君主立宪制,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 (3)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经济上:根据材料“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可知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17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内容上: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未跳出儒学的范畴,而材料中“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宣扬理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28.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不仅是确定工作重点的根据,而且是划分社会实践发展阶段的根据。 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党在各个阶段的纲领和路线。 ——十九大报告宣讲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某一阶段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主要矛盾与中共工作重心”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阐述:大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的工作重心是反帝反封建;中共成立后,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先后发动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领导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示例二: 论题:国内阶级矛盾与工农武装制据。 阐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的工作重心是武装反对国民党的统治;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建立人民军队,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制据,武装夺取政权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粉碎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进行长征,实现战略转移。 示例三: 论题: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共合作抗日。 阐述;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编军队,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示例四: 论题:阶级矛盾与中共进行解放战争。 阐述: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的工作重心是团结全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促使国民党召开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战略反攻,组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 示例五: 论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阐述:中共八大确立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中共的工作重心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并取得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中共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九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经济建设,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不同时期的主次地位不一样。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人民开展斗争的主题是反侵略求独立、反封建求民主;不同时期两类矛盾的主次地位不一样,决定了中共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不一样。如在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中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因此可以确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国内阶级矛盾与工农武装制据”、“ 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共合作抗日”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论题,然后联系史实来论证,阐述过程一定要有史实作为依据,来证明论题的成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