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人教版)(49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人教版)(49张PPT)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4 - 1 . 大气的受热 过程 (1) 能量来源 ①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A 太阳辐射   。   ② 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B 地面辐射   。   - 5 - (2) 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 地面的增温 :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 使 地面   增温。   ② 大气的增温 : 地面以 长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 大气的两大作用 ① 削弱作用 :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吸收   和散射作用。   ② 保温作用 :C 大气逆辐射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 6 - 2 . 热力环流 (1) 成因 : 太阳辐射能   的纬度分布不均 ,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 形成过程。 - 7 - 特别提醒 (1) 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在同一地点 ,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 , 水平运动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 - 8 - 3 .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 (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水平气压梯度力   。   (2)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 9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 , 实现了受热过程 , 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 - 10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 11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 .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 —— 空气稀薄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 内陆地区 —— 晴天多 , 阴雨天少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2)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 地势高低 : 地势高 → 大气稀薄 →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② 天气状况 :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 ,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③ 下垫面性质 :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 → 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 → 昼夜温差小 , 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 12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 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 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 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13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5) 解释不同地形的 “ 高处不胜寒 ” 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 , 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 ; 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 “ 供热不足 ” 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 ; 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 14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典题示例 1 (2017 全国 Ⅰ 卷 ,9~10)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 , 采用双层覆膜技术 ( 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 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 (12 月至次年 2 月 )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15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该地寒冷期 (    ) A. 最低气温高于 -16 ℃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 16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 分析 - 17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 (1) 题 , 材料提示图示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寒冷期气温变化 , 因此膜内温度要高于膜外温度 , 先排除 ③ 和 ④ ; 枯雪年 , 降水少、云层薄 , 削弱和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 平均温度较低 ; 丰雪年 , 反之。第 (2) 题 , 图示寒冷期 (12 月至次年 2 月 ) 平均气温在 9—10 时达到最低 ( 接近 -16 ℃ ), 所以最低气温极值低于 -16 ℃ ,A 项错 ; ①② 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 差异较大 ,C 项对 ; ③④ 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 , 差异较小 ,B 项错 ; ①② 曲线和 ③④ 曲线变化差异明显 , 故 D 项错。 - 18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命题立意 试题以反映气温 ( 温度 ) 日变化的统计图作为主要信息载体 , 推断不同条件下的气温 ( 温度 ) 变化曲线、判断气温 ( 温度 ) 变化特征。试题提供的统计图和文字材料构成了考生相对陌生的 “ 新情境知识 ”, 考查了问题探究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素养。考生解答问题 , 需要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 推断图中四条曲线各自对应的条件。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 , 再次利用图像信息对该地寒冷期气温 ( 温度 ) 的变化做出判断。 答案 (1)B   (2)C - 19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对点训练 1 】 (2018 北京丰台二模 )“ 山明水净夜来霜 , 数树深红出浅黄 ” 。 ( 唐 · 刘禹锡 )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数树深红出浅黄 ” 的时节 , 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 A.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 我国江南地区草长莺飞 C.“ 雪龙号 ” 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 D. 美国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 (2)“ 夜来霜 ” 的形成原因是 (    ) A. ① 增强 B. ② 增强 C. ③ 减弱 D. ④ 减弱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数树深红出浅黄 ” 反映的是秋冬季节。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 我国江南地区树木凋零 ; 此时适合 “ 雪龙号 ” 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 ; 美国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 , 此时温和多雨 , 森林火险等级低。故 C 项正确。第 (2) 题 , 晴天晚上多霜 , 主要是由于云量少 , 大气逆辐射弱 , 保温作用差 , 故气温骤降 , 易形成霜冻。从图中可以看出 , 主要是④减弱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1)C   (2)D - 20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 . 逆温的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 , 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 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 , 称为逆温。 (1) 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 21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 22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 形成逆温现象的 原因 - 23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 逆温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 24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典题示例 2 (2015 浙江卷 ,9~10)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 - 25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 , 正确的是 (    ) A. 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 , 向上减小 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 , 后减弱 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 , 日出前消失 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 , 后半夜降速快 (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 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 26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分析 第 (1) 题 , - 27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 (2) 题 , 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 , 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 , 再由谷底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 , 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C 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有关 , 与昼夜无关 , 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有关。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文字介绍和逆温时空变化图展示试题材料 , 考查图文信息获取能力、大气受热过程和山谷风等热力环流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答案 (1)A   (2)C - 28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对点训练 2 】 (2018 重庆第三次诊断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河谷 1 月份晴天平均气温时空分布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 29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 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 (    ) A.190 米 B.260 米 C.330 米 D.400 米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逆温现象持续时间约为 8 个小时 B.8 时逆温层厚度达到一天中最大 C. 该地逆温形成仅与夜晚吹山风有关 D. 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据图可知 , 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温差约 2 ℃ , 海拔每升高 1 000 米 , 气温约下降 6 ℃ , 谷底、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 330 米 ,C 项对。 A 、 B 、 D 三项错。第 (2) 题 , 逆温持续时间即谷底温度低于坡顶温度的时间 , 持续时间约为 14 个小时 ,A 项错误。根据图示各时刻的谷底、坡顶温差可知 ,6 时逆温层厚度可能达到一天中最大 ,B 项错误。该地逆温形成与夜晚吹山风有关 , 也与天气状况有关 ,C 项错误。气温日较差越大 , 夜晚降温幅度越大 , 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1)C   (2)D - 30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热力环流 1 . 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图的 判读 (1) 气压高低的判读 ① 同一地垂直方向上 , 高度越高 , 气压越低。如图中 , 四地气压 P A >P C ,P B >P D 。 ② 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 ( 同一高度 ) 上的气压高低。如图中 , 四地气压 P C >P D ,P B >P A 。 ③ 综上可知 ,P B >P A >P C >P D 。 - 31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 气流流向的判读 同一水平面上 , 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处流向低气压处。如图 ,A 处气压低 , 说明该处受热 , 空气膨胀 , 气流上升 ; 而 B 处气压高 , 说明该处较冷 , 空气收缩 , 气流下沉。所以 B 处气流流向 A 处。高空气流运动方向与近地面的相反。 (3) 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 判断陆地与海洋 ( 湖泊 ): 夏季 , 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 ( 湖泊 ); 冬季 , 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 ( 湖泊 ) 、上凸处为陆地。 ② 判断裸地与绿地 : 裸地同陆地 , 绿地同海洋。 ③ 判断城区与郊区 : 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 , 上凸处为郊区。 (4) 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的地区多阴雨天气 , 气温日较差小 ; 等压面上凸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 气温日较差大。 - 32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 .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 海陆风 影响 :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 , 降水增多。 - 33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 山谷风 影响 :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 , 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 , 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 , 易造成大气污染。 - 34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 城市 风 影响 :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 , 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 35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典题示例 (2014 山东卷 ,8)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 1 和 P 2 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 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 36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 分析 - 37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从高空等压面倾斜情况看 ,38 ° N 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 , 而在 37.5 ° N 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 , 可以判断 38 ° N 上空的气压较 37.5 ° N 上空气压高。故 38 ° N 近地面气压低于 37.5 ° N 近地面气压 , 再加上北半球右偏的地转偏向力 , 甲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如下图所示 : - 38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命题立意 本题设计的等压面三维立体图新颖独特 , 为考查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对考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较高。 答案 B - 39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对点训练】 (2019 山东枣庄八中东校区高三月考 ) 读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 , 完成下列各题。 - 40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 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    ) A. 山顶夜雨少 B. 河谷盆地昼雨多 C. 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 D. 从河谷盆地到山顶 , 日降水量减少 (2) 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 山顶与河谷盆地地形起伏不同 B.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C. 山顶与河谷盆地植被状况 D. 山顶与河谷盆地气温的差异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据图中降水量特征可知 , 山顶降水主要集中在白天 , 夜雨较少 , 故 A 项正确 ; 河谷盆地夜雨较多 , 故 B 项错误 ; 山顶日降水量变幅较大 , 故 C 项错误 ; 山顶降水量大于河谷盆地 , 故 D 项错误。第 (2) 题 , 据图可知 , 山顶夜雨少 , 白天降水较多 , 原因是山顶白天气温较高 , 气流上升形成对流雨。河谷盆地夜晚盛行上升气流 , 多夜雨 ;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 , 多晴朗天气。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1)A   (2)D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1)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 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2) 风向表示方法 : 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 , 如下图所示。 - 41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 42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 在气压场中画风向的方法。 ① 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 在等压线图中 , 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 由高压指向低压 ),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 画出实际风向 : 北半球向右偏 , 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偏转 30 ° ~45 ° , 高空偏转 90 ° 。 - 43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③ 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 , 可用 “ 左右手法则 ” 来判断 , 北半球用右手 , 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 :“ 伸出右 ( 左 ) 手 , 手心向上 , 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 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 ; 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 ” 如下图 ( 单位 :hPa): - 44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 45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4) 风力大小判定 : 在同一幅图中 , 等压线密集 ,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 , 风力大 ; 等压线稀疏 , 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 , 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 , 比例尺越大 , 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 , 风力越大 ; 比例尺越小 , 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 , 风力越小。 (5) 风向的应用 :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 46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典题示例 4 月 14 日晚 , 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 , 海水涌向陆地 , 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 , 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 , 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 甲 B . 乙 C. 丙 D . 丁 - 47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 分析 - 48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据图可知 , 甲地位于高压系统边缘 , 应为离岸风 ; 丙、丁地受低压系统影响 , 但都位于半岛背风坡 ; 乙地既受低压中心影响 , 又处于迎风坡 , 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风暴潮影响最严重。 命题立意 本题以风暴潮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材料为依托 , 要求考生运用图文信息获取能力 , 分析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影响风向和风暴潮大小的因素 , 对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较高。 答案 B - 49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对点训练 】 下 图 1 为天津市某时刻气压场示意图 , 该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打算利用自制的风向标 ( 图 2) 进行风向的测定。观测小组在甲点测风向时 , 风向标的金属箭头指向的方向是 (    ) A. 西北 B . 西南 C. 东北 D . 东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结合图示及指向标 , 可知甲点位于低压中心的北侧。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 根据等压线判读其风向应该为东北风 , 风向标的金属箭头应该指向东北方向 ,C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