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无机盐的重吸收是伴随着水分的重吸收而进行的 B.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人体内缺水,引起口渴,同时尿量减少 C. 肾小管重吸收无机盐要消耗能量,水盐的平衡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下完成 D.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起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肾小管和集合对水分的吸收是自由扩散的过程,对无机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以不是同时进行的,A错误;‎ B、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不是降低,B错误;‎ C、肾小管重吸收无机盐要消耗能量,水盐的平衡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下完成,C正确;‎ D、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在水盐平衡调节中起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A. 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B. 瓜熟蒂落 C. 萎蔫的青菜叶洒上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D. 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详解】A、熟苹果能产生乙烯,促进青香蕉提早成熟,A正确; B、瓜熟蒂落主要是乙烯和脱落酸的作用,与植物激素有关,B正确; C、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因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渗透吸水使青菜逐渐变得硬挺,所以与激素作用无关,C错误; D、松树宝塔状的树形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中的顶端优势体现,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区别,意在考察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能力,难度一般。‎ ‎3.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都要防止微生物污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果醋发酵阶段应封闭充气口,防止杂菌进入 B. 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细菌的增殖 C. 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将封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一些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详解】A、果醋发酵用到的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严格的需氧菌,封闭充气口,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A错误;‎ B、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以调味和抑制细菌的增殖,B正确;‎ C、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不能将封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否则会杀死葡萄汁中的野生酵母菌,C错误;‎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由于越接近瓶口,被杂菌污染的机会越大,因此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厚一些,D错误。‎ 故选B。‎ ‎4. 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 ‎1920 ‎ ‎1925 ‎ ‎1930 ‎ ‎1935 ‎ ‎1940 ‎ ‎1945 ‎ ‎1950 ‎ 数量(百只) ‎ ‎130 ‎ ‎200 ‎ ‎398 ‎ ‎990 ‎ ‎1350 ‎ ‎1290 ‎ ‎1190 ‎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 A. 1925年~1930年 B. 1930年—1935年 C. 1940年~1945年 D. 1945年~1950年 ‎【答案】B ‎【解析】‎ 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35~1940年为72,1940~1946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B正确,A、C、D错误。‎ ‎5.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在发酵的初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 B. 进入乳酸菌增长的后期,由于代谢废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 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发酵初期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 D. 在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K值)时,泡菜坛内各种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 ‎、“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其他微生物和乳酸菌之间属于种间关系,所以属于竞争;  2、“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属于乳酸菌之间的共同协作,产生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属于种间互助;  3、根据“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到了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等资源的缺乏,导致种内发生斗争。‎ ‎【详解】A、在发酵初期,乳酸菌较少,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泡菜坛内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种间斗争,A正确;  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后期,由于代谢废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B正确;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C正确;  D在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他微生物的含量很少,而乳酸菌分泌的乳酸等物质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存,所以其他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泡菜的制作,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区分种内斗争、种内互助和竞争的概念,并从题干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灵活的运用概念进行解题。‎ ‎6.下面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示意图.据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 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 碳在营养级之间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详解】A、据图分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通过物质循环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 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正确; C、图中生产者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的,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且②中的能量已经包括了③以及④中的部分能量,所以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不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错误;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的各营养级之间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7. 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对图中各结构的判断,错误的是 A. a是效应器 B. c是突触 C. d是神经中枢 D. e是传出神经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故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f为效应器,图中c为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即突触,故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如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至少需要经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3液成分与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⑤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A.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 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 有2种说法正确 D. 3种说法正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3中的葡萄糖由3血浆经1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和5到达4细胞内液(一层细胞膜)的过程,需要经过3层生物膜,①错误;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氧气浓度最高的是2,②错误;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红细胞不能穿过1毛细血管壁进入5组织液,③正确;④3血浆成分比5组织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4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也不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④正确;⑤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导致5组织液中液体增多,⑤正确。‎ 故选D。‎ ‎【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点睛】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而内环境主要由3血浆、5组织液以及淋巴是组成。‎ ‎9.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 C. 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D. 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A项正确;图中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由于信号分子通过体液的流动来运送,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项正确;体温调节过程有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发挥作用,涉及体液调节,C项错误;垂体细胞可以分泌多种促激素,则靶细胞可以是多种,而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D项正确。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 ‎【点睛】易混点提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切不可认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分泌。‎ ‎10.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特征和性别比例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 故选:B。‎ ‎【点睛】注意: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11. 右图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 a细胞具有吞噬、呈递抗原的作用 B 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直接清除抗原 C. 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D. d细胞通过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其中a为吞噬细胞,b为效应B细胞,c为靶细胞,d为效应T细胞。‎ ‎【详解】‎ 图示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其中a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A正确;b为效应B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B错误;c为靶细胞,被抗原入侵后,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C正确;d为效应T细胞,其能与靶细胞结合并将之裂解死亡,D正确。故选:B。‎ ‎12.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 ‎【详解】唾液中的溶菌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病原菌,A正确;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的作用是一道物理屏障,B正确; 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D。 ‎ ‎13. 如图中琼脂块1和2按图中位置被转移至刚切除尖端胚芽鞘左侧,几天后的结果应是以下哪项(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单侧光和重力都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胚芽鞘尖端横向摆放,而生长素又不能通过云母片,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琼脂块l中的生长素少于琼脂块2中的生长素。因此,放置琼脂块l的切除尖端的胚芽鞘生长速度慢于放置琼脂块l的切除尖端的胚芽鞘生长速度,因而弯曲程度小。故选:A。‎ ‎14.如图中甲为神经元细胞的模式图,乙为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图中的结构仅需甲图中的⑤部位 B. 刺激甲图中的③,兴奋将发生双向递减的传导 C. 乙图中兴奋的传递只能从A神经元到B神经元 D. 甲图中⑤的末端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突触由轴突末端、突触间隙和树突或胞体形成,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不递减的传导,B错误; C、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A神经元到B神经元,C正确; D、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含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神经元以及突触的结构,兴奋的产生以及传导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 ‎15. 下列不会导致组织液增加而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量少 B. 花粉过敏,某些细胞释放组织胺 C. 毛细淋巴管堵塞,淋巴循环受阻 D. 注射生理盐水,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错误;‎ D、生理盐水为等渗液,注射生理盐水,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不会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定位】内环境的稳态 ‎【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16.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 “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 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 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恒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酸碱度,掌握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的原理,能根据实验的目的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及得出实验结论。‎ ‎17.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子西瓜 C.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D. 顶端优势的现象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本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自由扩散,A错误。乙烯是对果实进行催熟的,B错误。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C错误。顶端优势因为侧芽浓度高而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而顶芽能优先生长,故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D正确。故选:D。‎ ‎18.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 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能力,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识别能力。HIV侵入人体主要破坏T细胞,降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 ‎【详解】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 C、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根据图示可知:HIV侵入人体后对⑤⑥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具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对⑤细胞免疫,C正确;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 ‎ 故选C。‎ ‎19.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不包含(  )‎ A. 根瘤菌能使大气中的氮气固定并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 B. 一些微生物将生物体内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土壤中 C. 一些微生物将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氮气释放回空气中 D. 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为氮气释放回大气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如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等作用而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利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中的过程。生物固氮是大气中的游离态氮分子在微生物体内还原为结合态的氨分子的过程,具有这种能力的生物称固氮生物,生物固氮对于植物和土壤的氮肥供应有重要作用。‎ ‎【详解】根瘤菌能使大气中的氮气固定并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是无机环境是氮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A正确;一些微生物将生物体内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土壤中还是含氮化合物,不属于氮循环,因此不是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B错误;一些微生物将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氮气释放回空气中,是生物群落中的氮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C正确;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为氮气释放回大气中,是生物群落中的氮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明确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20.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具有如下步骤,其正确顺序为(   )‎ ‎①溶化 ②调pH ③加棉塞 ④包扎 ⑤分装 ⑥称量 A. ①②⑥⑤③④‎ B. ⑥①②⑤③④‎ C. ⑥①②⑤④③‎ D. ①②⑤④⑥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操作顺序如下:称量、溶化、调节pH、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等。‎ ‎【详解】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称量不同的营养物质,然后溶化、调整PH、培养基的分装、加棉塞、包扎等,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⑥①②⑤③④。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培养基的制作过程,意在提高学生的识记和实验能力。‎ ‎2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Ⅰ(PEPCKI)是参与人体内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糖异生途径的一种关键性酶,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据图可推测糖异生途径发生的场所主要在肝细胞内,以弥补肝糖原储备不足 B. 机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可能与PEPCKI在细胞内的活性表达有关 C. 机体内也存在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的途径,这与糖异生途径是一个可逆反应 D. 血糖浓度升高后,可通过促进PEPCKI的乙酰化从而抑制糖异生作用,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通过促使PEPCKI酶活性的降低即促进PEPCKI乙酰化,从而加速PEPCKI的水解,使糖异生途径受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目的。‎ ‎【详解】A、据图可推测糖异生途径发生的场所主要在肝细胞内,以弥补肝糖原储备不足,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而PEPCKI能使糖异生为葡萄糖,因此机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可能与PEPCKI在细胞内的活性表达有关,B正确; C、机体内也存在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的途径,但这与糖异生途径不是一个可逆反应,C错误; D、血糖浓度升高后通过促进PEPCKI乙酰化从而抑制糖异生作用,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识图判断与分析作答能力,关键是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利用及生理作用。‎ ‎2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会发生的变化是 A. 皮肤血管收缩 B. 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C. 汗腺分泌活动加强 D. 代谢活动减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量下降,A正确; B、寒冷环境时,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则皮肤的血流量收缩,会使散热量减少,B错误; C、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即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C错误; D、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所以代谢活动增强,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23. 一些山区的溪水中生活的蝌蚪往往比其他地区长的大,并且较长时间不能不能变态成为青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地区的蝌蚪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B. 这些蝌蚪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C. 这些蝌蚪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不足 D. 这些蝌蚪新陈代谢旺盛,有机物分解加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幼小动物体的发育,山区水中蝌蚪不能发育成蛙,而长成巨型蝌蚪,最可能的原因是缺碘,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故选C。‎ ‎24.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微生物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B. 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 C. 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 D. 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除微生物外的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灭菌或消毒,A错误;‎ B、筛选尿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的选择培养基,B正确;‎ C、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C正确;‎ D、酒精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A。‎ ‎25.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相应腺体,a、b、c表示相应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a、b、c三种激素中,激素c的靶细胞在人体内存在最广 B. 激素a、b、c的化学本质均是蛋白质 C. 激素c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的患者体内,可以通过注射激素a来判断病变部位是A或B D. 此图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据图分析,C是下丘脑,A是垂体,B是甲状腺,其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c 是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A、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靶细胞是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靶细胞是甲状腺,c是甲状腺激素,能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可以作用于所有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则其靶细胞在人体内存在最广,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属于蛋白质,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B错误; C、在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若注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其可以促进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若检测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则判断病判断病变部位是甲状腺,否则是垂体或下丘脑,C正确; D、此图解中下丘脑通过激素控制垂体,而其又通过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控制其激素分泌的多少,属于分级调节;然甲状腺分泌的激素过多其又会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是其减少释放相应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解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解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激素c抑制A和B,因此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26. 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 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 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C. 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 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 A、B选项的描述为物理信息,C选项的描述为化学信息。食物信息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化学信息也可以在同一种生物之间传递,D不符合题意。故选:D。‎ ‎27.关于人脑各部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A. 大脑皮层有言语区 B.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C. 脑干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D. 下丘脑具有调节体温、水平衡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脑皮层有语言有关的区域,称为言语区,A正确;‎ B、小脑能维持身体平衡,B正确;‎ C、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C错误;‎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中枢,D正确。‎ 故选C。‎ ‎28.植物叶片的脱落与激素调节有关。其中叶柄离层的远基端(远离茎的一侧)和近基端(靠近茎的一侧)的生长素含量与叶片脱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据图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是在幼叶中合成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扩散 B. 叶片接近脱落时,脱落酸可能促进离层细胞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C. 叶片脱落与否取决于远基端和近基端生长素的相对浓度 D. 叶片脱落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当叶柄离层的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基端时,叶片不脱落;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等于近基端时,叶片脱落;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基端时,叶片加速脱落。‎ ‎【详解】A. 生长素主要是在幼叶、芽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 B. 叶片接近脱落时,脱落酸可能促进离层细胞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从而使细胞分离,B正确;‎ C. 由图示分析可知,叶片脱落与否取决于远基端和近基端生长素的相对浓度,C 正确;‎ D. 叶片脱落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29.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有单一的靶器官、靶细胞 B. 能够对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起催化作用 C. 都是含量微少但有高效的调节功能 D. 都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植物激素的作用和动物激素的调节,以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运用的能力.‎ ‎【详解】有的激素有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有的激素作用范围广泛,如甲状腺激素、植物生长素等,A错误.‎ 激素的作用是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B错误.‎ 生物体内激素含量很少,但对生命活动有高效的调节功能,C正确.‎ 蛋白质类激素,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而固醇类激素,比如性激素,不需要它们的加工,D错误.‎ ‎【点睛】激素是由机体活细胞产生的,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30.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答案】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d点和e点时,d、e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A2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f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综上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 二、非选择题 ‎ ‎31.下图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激素B是生长激素,它由____________细胞合成。‎ ‎(2)若激素B是胰岛素,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进而产生生理效应,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功能,如果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____________。‎ ‎(3)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应具有与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受体。‎ ‎(4)蛋白激酶能够使某些种类的蛋白质发生磷酸化(会改变所带电荷),使其________________改变,从而使蛋白质的活性发生变化。‎ ‎(5)若甲状腺激素与激素A的作用机理相似,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促使细胞合成特异的mRNA,经过____________合成新的蛋白酶,进而促进细胞代谢。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过程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表现出____________作用。‎ ‎(6)分别用含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培养液同时培养甲状腺瘤组织细胞,培养72小时检测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变化(以吸光值的大小衡量细胞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说明: A—空白对照 B—10~5 mmol/LC—10~3 mmol/L D—10~1 mmol/L 由实验结果分析,在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作用下甲状腺瘤细胞____________(不增殖、增殖被抑制、正常增殖、加速增殖),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越大,甲状腺瘤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体 (2). 信息交流(信息传递) (3). 升高 (4). (神经)递质 (5). (蛋白质)空间结构 (6). 翻译 (7). 拮抗 (8). 正常增殖 (9). 细胞数量越多(或增殖速率越大)‎ ‎【解析】‎ ‎【分析】‎ 图1中可以看出,激素A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激素A与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来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激素B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表面,激素B与受体结合后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图2中可以看出,肾上腺素的浓度不同,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没有变化,说明肾上腺素对细胞增殖没有影响;而随着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升高,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越来越多。‎ ‎【详解】(1)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垂体合成。 (2)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本题着重体现了信息交流的功能。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如果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3)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和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可能具有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 ‎(4)蛋白激酶如果能够使某些种类的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则使该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进而改变其生理功能。 (5)mRNA经过翻译过程合成了蛋白质(新的蛋白酶),进而促进细胞代谢。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过程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表现出拮抗作用。 (6)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肾上腺素浓度增大培养液中甲状腺瘤组织细胞数量不变,说明在肾上腺素溶液中细胞能正常增殖;而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中随浓度增大甲状腺瘤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说明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越大,细胞数量越多。‎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激素调节、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2.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释放它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造成毒品依赖。突触后膜上各种离子的进出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______,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______,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____,“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特异性受体 (3). 增加 (4). 减弱 (5). ‎ 选择透过性 (6). 内流 (7). 受到抑制 (8). 减少 (9). 多巴胺释放增加 ‎【解析】‎ ‎【分析】‎ 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详解】(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突触后膜上各种离子的进出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内流,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多巴胺释放增加,“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素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3.图表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由图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2)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 ‎)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通过信息分子,如____(最少两项)等,在体液中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信息交流,途径二: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______细胞就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的.‎ ‎(4)手术中,为了不产生痛觉,常施用药物麻醉,以阻断信息的传递。请问小手术的局部麻醉,药物作用于反射弧的部位(环节)是____。‎ ‎(5)有科研人员利用免疫调节原理将毒性弱的霍乱菌苗注入正常小鼠体内,作为____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该过程会出现上图___(填A或B)所示的现象。‎ ‎(6)向(5)中小鼠第二次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后小鼠没有发病,则在此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特异性细胞是__________,其主要生理反应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 (2). 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3). 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2、H+ (4). T (5). 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6). 抗原 (7). B (8). 记忆 细胞和浆细胞 (9). 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或体内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是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 分析图2:A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B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其中结构1为内质网,结构2为高尔基体,结构3为线粒体,结构4为核糖体,结构5为抗体。‎ ‎【详解】(1)由图1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2)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因此T细胞活性下降会导致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3)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通过信息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2、H+等,在体液中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信息交流,途径二:吞噬细胞与T细胞之间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4)反射弧由感受态、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局部麻醉可阻断信息传递,使人不产生痛觉,而痛觉是神经中枢产生的,可见该药物作用于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5)毒性弱的霍乱菌苗相当于抗原起,可使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即图2中B所示的现象。 ‎ ‎(6)向(5)中小鼠第二次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后,小鼠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细胞也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将抗原消灭。‎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34.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右图是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三种激素对细胞纵向伸长的影响。已知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茎秆伸长的作用,而生长素合成过程中会有ACC合成酶的合成,这种酶是合成乙烯必要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其促进细胞生长具有______________特点。‎ ‎(2)结合c、d两过程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条件下,细胞纵向生长受到抑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赤霉素能够促进茎杆伸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5)某研究小组想知道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月季插条生根方面是否有协同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a.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一年生月季枝条若干,平均分成四组,每组10根,编号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三组插条基部分别用等量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细胞分裂素溶液和一定比例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溶液处理相同的时间,丁组不做处理。‎ c.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统计每组插条的平均生根数。‎ ‎①该实验中每组选取10根插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设计丁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若出现________结果,则说明赤霉素和生长素促进月季插条生根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 (1). 吲哚乙酸 (2). 两重性 (3). 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乙烯的合成,乙烯抑制了细胞的纵向伸长 (4). 促进了生长素的产生,抑制了生长素的分解 (5). 正反馈 (6). 防止实验偶然性误差 (7). 空白对照 (8). 甲乙丙三组插条生根数均多于丁组,且丙组多于甲乙两组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表现在: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析图:由图可知赤霉素促进了生长素的产生,抑制了生长素的分解,从而促进茎杆伸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乙烯的合成,乙烯抑制了细胞的纵向伸长。‎ ‎【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其促进细胞生长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2)分析c、d过程可推知,高浓度生长素条件下,细胞纵向生长受到抑制可能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乙烯的合成,合成的乙烯却抑制了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3)赤霉素能够促进茎杆伸长的原因可能是:促进了生长素的产生,抑制了生长素的分解。‎ ‎(4)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5)①该实验中每组选取10根插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偶然性误差。‎ ‎②设计的丁组不做处理,其目的是空白对照。‎ ‎③若赤霉素和生长素在促进月季插条生根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则出现的结果应为:甲乙丙三组插条生根数均多于丁组,且丙组多于甲乙两组。‎ ‎【点睛】注意:分析本题中(2)(3)小题都需要结合题中图解的含义进行,否则无法得到合理的答案。分析(5)小题要注意结合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重复可操作性原则。‎ ‎35.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草同化的能量d=_____________。‎ ‎(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图中的箭头表示碳循环的一部分,则图中还应补充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与之有关的生理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g+b+j (3). c/a×106 (4).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6). 次生演替 (7). 抵抗力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 ‎3、群落的演替方式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草同化的能量是指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能量,将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所以d=g+b+j。‎ ‎(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为1×106kJ×b / a ×c / b =c/a×106 k J。‎ ‎(3)碳循环发生于生物圈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4)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则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属于次生演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由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所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点睛】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碳循环,难度中等,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6.微生物培养技术在医疗、工业生产、食品生产等方面均有应用。下表是一种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 牛肉膏 ‎ 蛋白胨 ‎ NaCl ‎ 琼脂 ‎ 水 ‎ ‎0.‎5g ‎ ‎1g‎ ‎ ‎0.‎5g ‎ ‎2g‎ ‎ ‎200ml ‎ ‎(1)此培养基中的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各种成分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灭菌。‎ ‎(2)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进行细菌的耐药性试验,其大致过程是:将含有某种细菌的菌液用________法接种在培养基表面并进行培养,最终形成单个的菌落;再分别将含有等剂量不同种抗生素的相同大小的圆形滤纸片置于该平板上有菌落的位置,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若滤纸片下的菌落死亡,说明该细菌对该抗生素____________。(填“敏感”或“不敏感”)‎ ‎(3)用上述方法统计菌落数目时,一般选择菌落在____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5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稀释倍数为105时,则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由于土样不同 ②由于培养基污染 ③由于操作失误 ④没有设置对照 ‎(4)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甲同学在实验时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则纤维素分解菌位于___________。‎ A.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1). 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 (2). 调节pH (3). 稀释涂布平板 (4). 敏感 (5). 30-300 (6). 2.5×107 (7). ①②③ (8). 刚果红染色 (9). A ‎【解析】‎ ‎【分析】‎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其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五个步骤。‎ ‎2、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尿素分解菌应该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操作是配制培养液、调整pH、分装、包扎、灭菌、搁置斜面.微生物的计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将培养皿倒置。‎ ‎【详解】⑴此培养基中的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在各种成分溶化后分装前,应该先调节pH,然后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 ‎⑵分离纯化菌种,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将含有等剂量不同种抗生素的相同大小的圆形滤纸片置于该平板上有菌落的位置,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若滤纸片下的菌落死亡,说明该细菌对该抗生素敏感。‎ ‎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为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5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稀释倍数为105时,则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50÷0.2)×105=2.5×107。A同学与其他同学筛选的菌落数差异很大,可能的原因是:采集的土样不同、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而导致培养基被污染、或是实验过程中没有进行无菌操作,造成操作失误,即①②③。‎ ‎⑷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 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据此可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图示中的纤维素分解菌位于③,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