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 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C. 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D. 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这起火灾。 【答案】B 【解析】A.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句中误解为“没有成功”。望文生义,错误。 B.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使用正确。 C.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语境是指兴趣爱好少,不符合语境,错误。 D.不足为训:意思是指对事情不以为意,认为不值得仿效。语句中是指不值得引起重视,望文生义,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移动电子支付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有逐步取代现金支付的趋势,甚至有人断言纸币支付可能会成为明日黄花 B. 美国参众两院终于达成妥协,奥巴马政府可以靠发行国债过日子,自10月1日关门的美国部分政府机构也得以改弦更张 C.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D. 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答案】A 【解析】A.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使用正确。 B.改弦更张更: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语境是指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不符合语境,错误。 C.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句中是说年轻的科学家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应用褒义词,褒贬误用,错误。 D .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语句中是指影视界的名人,对象不当,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 ①发函得诗(发现)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加速) B. ①比得软脚病(等到) ②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抵押 C. ①废卷而哭(搁下)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D. ①或随有廖(病逝) ②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 【答案】A 【解析】A.发:打开;速:招致。译文:①打开箱子发现写诗的文稿。②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燕国便马上招来了祸端! B.比:近来。译文:①等到得了软脚病。②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好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 C.原:推究。译文:①搁下书卷哭泣。②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 D.瘳:病愈。译文:①随即又痊愈了。②确实是自然界最美丽的风景。 故选:A。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2.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远具时羞之奠 ②政如邯郸梦断 B. ①善刀而藏之 ②敛不凭其棺 C. ①皆康强而早世 ②与可没于陈州 D. ①今日罹此果报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答案】D 【解析】A.“羞”通“馐”,美食;“政”通“正”,恰。 B.“善”通“缮”,擦拭;“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C.“世”通“逝”,逝世;“没”通“殁”,死亡。 D.无通假,译文: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无通假,译文:(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滕王阁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滕王阁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或师焉,或否焉:“不”通“否”(《师说》)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六国论》)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省所怙 汝来省吾 B.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D. 斯用兵之效果也 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答案】C 【解析】A.知道;探望译文:不知道父母的模样;你来探望我。 B.恐怕;一定译文:我大概对人世间的事情再也没有什么心思去考虑了;你一定不要忘记。 C.或者 D.使用;因为 译文:这是使用军队的效果;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和人,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 故选:C。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平时的积累。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B. ①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C. ①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D.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②吾与汝俱少年,以为暂相别 【答案】B 【解析】A.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成家,古义:安家。今义:建立家庭。 B.均古今同义。披靡,喻车队溃败;仓皇,慌张的意思。 C.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 D.从事,古义:一般属官。今义:做什么工作。/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今义: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少年儿童。 故选:B 。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汉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感情色彩变化。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牖其前以通明 ②函梁君臣之首 ③理固宜然 ④贫则面语之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矣 ⑥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⑦夺其物,故仇我 ⑧予我千金,吾生若 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⑩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A. ①③⑨⑩/②④/⑤⑥/⑦⑧ B. ①②⑨⑩/③④/⑤⑥⑦⑧ C. ①②⑨⑩/③④/⑤⑥⑧/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C 【解析】①名词做动词,打通窗户。 ②名词做动词,装上。 ③名词作状语,在道理上。 ④名词作状语,当面对他说。 ⑤使动用法,使其早逝。 ⑥使动用法,使退却。 ⑦意动用法,内心怀恨。 ⑧使动用法,使你活下来。 ⑨名词做动词,对待。 ⑩名词做动词,捆绑。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把握词性的变化。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1. 下列各项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③洎牧以谗诛 ④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⑤斯用兵之效也 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⑦其又何尤 ⑧稚兄嫂是依 ⑨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A.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⑨ B. 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 ①③/②/④⑥/⑦⑧/⑤⑨ D. ①/②④/③⑥/⑤⑦⑨/⑧ 【答案】A 【解析】①③被动句式:①“为”表被动,译为:由此而(导致)自己被杀,国家败亡,被天下人天下耻笑;③“诛”是“被诛杀”的意思,译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④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译为: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 ⑥定语后置句:应为“百余人骑能属者耳”,译为:能够跟上来的骑马的人不过一百左右! ②⑦⑧宾语前置句:②应为“未尝技经肯綮”,译为: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⑦应为“其又尤何”,译为:又能抱怨谁呢;⑧应为“惟依兄嫂”,译为:只有依靠兄嫂。 ⑤⑨判断句:⑤“也”表判断,译为:这是用兵的效果;⑨译为: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把握常见句式特点,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 薨:《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也都称薨 D.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考课黜陟之方,在清代是最高司法机关。 【答案】D 【解析】D.“考课黜陟之方”是吏部职责。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霞明灭或可睹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 未始以为忧也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有二十八骑 【答案】A 【解析】A.“或”都译为“有时”; B.“因”分别译为“依据”和“因为”; C.“以”分别译为“把”和“因为”; D.“乃”分别译为“你的”和“仅”。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2. 《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 《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 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答案】D 【解析】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错误,陆游立志于恢复中原而难以实现和诸葛亮一致,引起共鸣。 答案:D。 译文: 《蜀相》: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城官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书愤》: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蜀相》: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书愤》: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 下面对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 “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 “鹿门月照开烟树”中的“开”字用词生动,意境全出.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竞消,树影清新. D. 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高蹈出世、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 【答案】A 【解析】A“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错,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答案:A 附诗歌: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赏析: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 ,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其二)》) ______ ,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 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 ,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此中有真意, ______ 。(陶渊明《饮酒》) 浩荡离愁白日斜, 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______ ,童稚携壶浆。(白居易《观刈麦》) 马作的卢飞快, 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______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最爱湖东行不足, 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答案】【小题1】垆边人似月 【小题2】惟觉时之枕席 【小题3】栗深林兮惊层巅 【小题4】至于夏水襄陵 【小题5】欲辨已忘言 【小题6】吟鞭东指即天涯 【小题7】妇姑荷箪食 【小题8】弓如霹雳弦惊 【小题9】折戟沉沙铁未销 【小题10】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析】故答案为: (1)垆边人似月(重点字:垆) (2)惟觉时之枕席(重点字:席) (3)栗深林兮惊层巅(重点字:巅) (4)至于夏水襄陵 (重点字:襄) (5)欲辨已忘言(重点字:辨) (6)吟鞭东指即天涯 (重点字:鞭) (7)妇姑荷箪食(重点字:箪) (8)弓如霹雳弦惊(重点字:霹) (9)折戟沉沙铁未销 (重点字:戟) (10 )绿杨阴里白沙堤(重点字:堤)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辑录: (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4)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下列对本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从远处落笔,描写作者对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颈联用“留滞”“艰危”二词写出了漂泊困顿的处境,然而艰难和危险反而让作者气魄壮大,临危无惧。 D.尾联中作者化用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尾联“卒章显志”,实现了情感上的突转。 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D.“情感上的突变”理解错误。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故选D。 (2)相同点:“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写出了江湖漂泊的凄凉孤寂,《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两首诗都是写漂泊异乡之苦;不同点:本诗“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以图南的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而《登岳阳楼》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表达出诗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感伤之情,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1)D。 (2)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岳阳楼》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 译文: 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近百层。 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 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 图南之举未可逆料,但鲲鹏变化是巨大的,将会飞向南天。 赏析: 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756年,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认真研读诗歌内容。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对比研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向的要求,要注意从情感的异同角度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它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 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 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数量分布估值分布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B.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估值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 C.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增加、城市全面普及等特点。 D.独角兽企业在宁波、成都等城市的出现体现了国家的创新政策。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 B.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自发前进。 C.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D.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C.“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城市全面普及等特点”错误,从材料二来看,文中说的是“,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并没有“全面普及”。故选C项。 (2)D.“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由此可知,“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无因果关系。故选D项。 (3)本题的答题区域集中在三则材料中,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即可。如材料三中“‘独角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这说明政府重视;如材料三中“‘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材料一中“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这是新经济时代,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形成了独角兽企业出现的社会土壤;如材料三“‘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二是要有生态圈”,这是说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成长的特点,并且形成了发展的生态圈;结合材料二的图表来看,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投资者看好这一前景,敢于投资。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C (2)D (3)①政府重视。国家的创新政策,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打造区域名片的引导和支持。②新经济时代,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形成了独角兽企业出现的社会土壤。③投资者看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前景,敢于投资。④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成长的特点,并且形成了发展的生态圈。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象是位诗人时,我脑子里快速涌现出很多关于诗人的负面形象:贫困潦倒,愤世嫉俗…… 不过我还是答应见见 --这人长得太帅了,你看那照片,匀称的倒三角体形,脸部线条像用炭笔勾勒出来的,这简直就是中国版贝克汉姆嘛。 约定的那一天很快到来,诗人从照片里走了出来。他给我看他拍摄过的照片,或雄山峻岭,或一江春水,或落叶飘忽,都是他去过的地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 我窃喜,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光蛋嘛!你听,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绕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 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然而每次我在微信里跟他提出见面,他都会以各种借口岔开话题,或者干脆打开语音功能吟起诗来。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都活在他的诗中了。 熬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我没有他确切的地址,只能天天到他所在的那个区去轧马路,一边走一边在脑中想象着:偶遇那一刻,他会吟出怎样一首令人惊喜的诗? 我忘了,马路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辆大货车在距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刹停,扬起满脸灰。 货车司机噌噌下了车,张口就道:“不要命呀!” 我抬头一看,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 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 他也认出我来了,有些发慌,用最快的速度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拉拉衣角,脸向斜四十五度一仰,又摆出了诗人的姿态。 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愤愤地问:“你到底是货车司机还是诗人?” 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 “活着还有仪式?”我惊讶地问。 “当然有!”他指了指副驾驶位说,“上车,我带你去看看。” 车子开得很慢,他一路沉默,始终保持着那个半仰着头的姿态,腰绷得笔挺,双手优雅地左右扭动着方向盘。若不是那身装扮,他还真像个优雅的指挥家。后面的车喇叭震天,有人伸出头来骂:“你丫散步哪?!” 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 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 “然后我的生活就只剩下骂了。” “那又怎样?”我问。 “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他说。 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 他没有停,继续说着:“为了安抚生活,我决定给它举行个仪式。” “什么仪式?”我问。 “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 我想起了他相机里的照片,问:“所以你就到处去旅游?” “干吗要去旅游?”他奇怪地看着我说,“我开着车,每天都在旅游。” “快看快看,夕阳!”他兴奋地指着前方说。 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开始吟诗:“落日!红了脸,躲起来,它要躲起来……” 不躲才一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 “神经病!”这是我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几个月后,我如愿跟一个算是事业有成的相亲对象结了婚。婚后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我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 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是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我”骂他“神经病”,是因为“我”无法接受“诗人”对“我”的欺骗。 B.文章多次写到“诗人”“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这个细节,突出了一个卑微困窘的货车司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自尊与倔强。 C.小说中的“我”在与“诗人”相亲前、相亲时、相亲后、马路相遇,直到“我”做了母亲后,心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D.小说以“我”的视角,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诗人的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小说结尾的划线句子。 “诗”是本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A 【小题2】 【小题3】 【解析】(1)A.“‘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是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我’骂他‘神经病’,是因为‘我’无法接受‘诗人’对‘我’的欺骗”错,“诗人”并没有“拒绝”再见面,而是逃避见面;“我”骂“诗人”是“神经病”的根本原因是“我”理解不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与体悟。 (2 )①作品以“我”在琐碎的家务中手忙脚乱,却“迸出了一句诗”而结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童子尿”与“诗”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戏剧效果,语言含蓄诙谐;②结构上看,“我”的生活状态与前文“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照应,写出了人们在诗意和生活中选择务实生活的现实状态;③情感上,前面“我”因为追求务实的生活而逃避诗人,现在生活的现实让她吟出诗句,从中可以看出“我”的转变,含有对“诗人”诗意生活态度的默认,让故事情节产生起伏;④动作描写,“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再现了“我”生活的忙碌琐碎,而“我嘴里逬出了一句诗”,表达出渴望在枯燥的生活中寻觅诗意的愿望,暗示出小说的主旨,面对生活,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寻求精神的诗意和远方,让生命富有仪式感。 (3)可以围绕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我”因为喜欢诗人的形象而“答应见见”,“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绕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我”受到他的诗的感染“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从而渴望见面,但是偶遇后,得知真实身份,“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而逃离,最后在枯燥的家务中想起诗,可以看出“诗”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②“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为了安抚生活,我决定给它举行个仪式”“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通过一个货车司机写诗,寻找生活中的诗意,给予生活仪式感,看出其珍惜生活、热爱生活。③从小说主旨上看,“诗”象征着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作品借此货车司机的形象启发人们,在生活善于发现美与诗意,丰富精神生活。 答案:(1)A。 (2)①情节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引人深思;②结构上与前文“诗人”“生活不易”的感慨遥相呼应,突出当下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③情感上,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诗人”生活态度的认可,使文章又生一层波澜;④动作描写,突出我生活的忙碌混乱,而“我嘴里逬出了一句诗”含蓄地暗示主旨,面对纷乱糟糕的生活,寻求精神层面的寄托才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⑤语言含蓄蕴藉,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3)①“诗”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因为喜欢“诗人”的诗而急于去见他,才发现他的真实身份;我因被他开车时吟诗的举动惊吓而逃之夭夭。 ②“诗”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渠道。它是人物活着的仪式,也是对抗生活的方式,是超脱现实困境的出路,爱诗吟诗更是他们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的象征。 ③“诗”是表现作品主题的关键所在。它象征着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作品借此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不易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美与诗意,以此安抚生活,抚慰现实。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要从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结构,要围绕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进行分析。 做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的技巧: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 【注】①挽,同“晚”;一说意为“挽救”。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B.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C.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D.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规律 C.此其大较也 大较:大略;大致 D.失势则客无所之 之:到,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曾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把文言文阅读《史记•货殖列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②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案】【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解析】(1)根据对文句的理解,“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姜太公封在营丘,“营丘”地点状语,后面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C; 根据理解文句,“女功”指妇女,不能断开,排除D; 整句译为: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 故选:A; (2)B.“道”通“导”,引导;译文: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 (3)B.“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强调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人民自发地发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 (4)①之:结构助词,的;渐:浸染;虽:即使;以:介词,用;终:终究; 整句译为: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 ②者……也:判断句式;之:结构助词,的;原:本源;则:就;饶:丰富;鲜:少; 整句译为: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 答案: (1)A; (2)B; (3)B; (4)①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 ②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 译文: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3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 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语句。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答案】【小题1】(1)重点:“闻”,听说;“购”,悬赏;“为”,送给;“若”,你。 译:我听说汉王用千两黄金,万户封地悬赏我的头颅,我送你个人情吧。 (2)重点:“纯明”,纯正聪明;“宜”,应该;“蒙”,承受;“其”,代词,你的父亲。 译: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3)重点:“如此”,像这样;“然”,这样;“而”,转折连词,但。 译:与可像这样教给我(画竹的道理)。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1)我听说汉王用千两黄金,万户封地悬赏我的头颅,我送你个人情吧。 (2)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3)与可像这样教给我(画竹的道理)。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5月4日,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在北京轰轰烈烈地展开,五四运动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00年过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 70个年头,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和谐发展。站在2019年这个新的起点,各行各业的青年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自己的期许。 留学青年:2019年,身在万里外,心中系归途。我希望让青春之光闪耀奋斗之路。 快递小哥:2019年,送达欢乐,亦迎来满足。我希望用勤劳收获满满的幸福。 眼科医生:2019年,患者的希望,成为我的梦想。我希望更多人看到世界的精彩。 边防战士:2019年,用执着的坚守,向祖国致敬。我希望人人多奉献,祖国更强大。 …… 为小家,也是为大家,更是为国家。2019,让我们和祖国一起出发! 在即将到来的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中国青年报》策划了一次以“我和我的祖国一起出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参加这次征文,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写下你的期许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与国携手再出发,奋斗以成谋复兴 100 年前的5月4日,国家危难,一群爱国青年不甘耻辱,救亡图存,谱写了赤诚报国的人生篇章;如今,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当代各行青年追梦圆梦,奋斗以成,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号角。站在2019年这个新的起点,吾辈青年学子亦当立鸿鹄大志,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生最大的目标,把人生价值融进民族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 为小家,也是为大家,更是为国家。2019,让我们和祖国一起出发!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小家、大家、国家是三位一体。试想,若一个国家孱弱、衰败、动荡,其治下百姓可能有自由发展、实现价值的机会吗?答案不言而明。又试想,若一个个国民愚昧、冷漠、自私,其所在之国可能有强大昌盛、雄于全球的机会吗?答案同样不言而喻。我们的幸福生活需要有多少人的无私奉献?我们能坐在教室里学习,是因为有爸爸妈妈的负重前行,他们在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有老师的无私奉献,他们披星戴月,忘我工作……明天的我们,也会出现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那么,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该当何为呢? 一曰反求诸己:做好自己,奋斗为乐。 凡事自身求,无须身外寻,因为一切成败荣辱皆系于自身。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以奋斗为本。君不见革命青年,暴霜露,斩荆棘,奋斗以成,建立新中国;君不见改革先锋,不空谈,敢为先,奋斗以成,繁荣新中国。所以,当我们考试失利,创业失败,科研挫折之时,无须怨天,更无须尤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只能说明我们更需奋斗,唯有自强,唯有自新,唯有自立,方能走出人生新天地,活出炫彩人生。2019,做一个反思、奋斗之青年,我和祖国一起出发! 二曰兼济天下:胸怀壮志,勇于担当。 真正的圣贤,不能“独乐其乐”,而要“与众共乐”,心怀大家,关心他人,这种人生、这种境界才是中华文明之根。范仲淹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虽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但我也会心怀祖国,努力学习,为他人、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价值。也许我成就不了大的事业,那么我做一个眼科医生,能为患者带来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世界的精彩。做一个快递小哥,就为别人送达欢乐,亦迎来满足。不过2019年的我正心怀梦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我行走在追梦的路上。 2019 ,做一个有壮志、有担当之青年,我和祖国一起出发! 也许,我们的祖国还有种种不足。孙中山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国家尚存不足,不正是我辈青年大展宏图之绝佳机遇吗?我们青年学子当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用才华、用奋斗、用奉献书写自己的人生。 与国携手再出发,奋斗以成谋复兴。纪念五四,当代青年要大有作为,2019 年,我希望自己的青春之光闪耀奋斗之路,我希望用勤劳收获满满的幸福。2019,我和我的祖国一起出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材料分为两大部分:百年前:国家危难,五四青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百年后:社会稳定,当代青年用自己的思考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留学生以青春奋斗闪耀人生,快递小哥用勤劳收获幸福,眼科医生为更多人带来光明,边防战士执着坚守。虽然他们期许不同,但是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都有着为大家、为国家带来幸福的志向。引导语明确了相关的写作情景:纪念五四、当代高三青年、征文活动、立志报国…… 参考立意: 1.位卑亦忧国,奋斗以成谋复兴。 2.立志报国,与国同行。 3.青年强大则国家强大。 4.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5.穷达皆为国,“奋斗”荐轩辕。 6.奋斗以成己,成己须为国。 7.我是中国一分子,与国携手再出发。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