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尚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D.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 ‎【答案】D ‎【解析】材料“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表明西周时期家国同构局面确立。故答案为D项。A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谈不上专制王权得到强化、中央集权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贵族等级秩序森严,排除。‎ ‎2.汉代地方察举应试的儒生需要参加中央的射策考试。据《汉书·武帝纪》载,至元光元年(前134)武帝正式下诏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这一举措旨在 A. 使儒生对经典更深刻理解应用 B. 按对策得分合理分配官员职务 C. 为帝王进谏以纠正帝王的行为 D. 选拔政务人才并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选拔政务人才,以加强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这一举措并非以儒生为出发点,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配职务的内容,B选项错误;C选项不是汉武帝这一举措的宗旨,排除。故选D。‎ ‎3.‎ 汉武帝元光五年,汉朝疆域内共有侯国92个,王子侯国仅有5个。至汉武帝太初元年,王子侯国有76个,侯国数量达到118个,其中仅有8个侯国是元光年间留下来的。这-变化表明汉武帝旨在 A. 推行削藩政策抑制侯国 B. 加强侯国势力抵御外患 C. 制衡侯国扩大刺史权力 D. 削弱侯国防止威胁中央 ‎【答案】D ‎【解析】据“仅有8个侯国是元光年间留下来的”并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将封国进行析分,导致了侯国数量的增加,目的在于削弱侯国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排除B;汉武帝采取的是推恩令而非削藩,排除A;汉武帝制衡侯国采用的不是扩大刺史的权力,排除C;故选D。‎ ‎4.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更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A. 内阁其实就是明代决策机构 B. 军机处是清代中央一级政府 C. 宰相制废除后相权随之消失 D. 废除宰相制后相权弱而未亡 ‎【答案】D ‎【解析】相权与君权是矛盾里的统一体,二者共存亡,所以出现了宰相制度废除后,又有了地位等同于宰相的内阁等机构。D正确;依据材料“奉旨办事”来看,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A排除;据所学可知,军机处只能跪拜笔录,实际上是皇帝的内廷机构,B排除;内阁、军机处的存在证明相权只是遭到了削弱,没有随之消失,C排除。故选D。‎ ‎5.雅典在颁布的《交换法》中规定,凡是城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公民就必须捐献财物,按照其拥有的财富多少进行缴纳,越富有的人缴纳的越多。这一法规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的方式以达到维持雅典社会稳定的目的。这说明古代雅典 A. 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B. 通过法律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C. 关于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高度发达 D. 剥夺富有者是达到民主的有效手段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必须”“强制执行”等信息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选项说法本身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A。‎ ‎6.‎ 德国史学家蒙森在其著作《罗马史》中对罗马法起源进行了清晰的讨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由此可知罗马法有利于 A. 维护法律权威 B. 保障人民的权益 C. 保护私有财产 D. 限制权力的滥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可知罗马法以契约形式确保了各权力代表的相互制约关系,有利于形成权力约束,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反映罗马法对法律权威的维护作用,排除。材料未体现罗马法保护人民权力及私有财产,故排除BC两项。‎ ‎7.“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部分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 君主立宪制仍未建立 B. 地方权贵垄断地方选举 C. 基层治理制度极混乱 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答案】D ‎【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部分选区选举中依然存在各种舞弊行为,说明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仍然需要完善,故D项符合题意;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部分选区的舞弊行为,由此说明地方权贵不能垄断地方选举,排除B项;部分选区选举的舞弊行为不能说明当时英国基层治理制度混乱,排除C项。故选D。‎ ‎8.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美国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广人稀,组织难度大 B. 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的影响 C. 联邦制,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D. 奉行开国总统制定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美国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C正确;地广人稀不是没有统一考试的原因,A排除;自由民主启蒙思想与统一考试无关,B排除;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并未制定这样的原则,D排除。故选C。‎ ‎9.1879年,法国温和共和派格雷维当选为总统,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共和制的改革。议会修改了宪法,规定共和制度不可触犯禁止以前的皇族成员参选共和国总统。共和派政府对军队、法院、各省行政机构以及政府各部进行人员调整,使权力全部落入共和派手中,这表明当时法国 A. 照搬了美国的民主共和体制 B. 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C. 民主共和体制逐渐得到稳固 D. 君主派已经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C ‎【解析】材料“议会修改了宪法,规定共和制度不可触犯禁止以前的皇族成员参选共和国总统。……使权力全部落入共和派手中”可以得出,改革进一步巩固了共和制,故C正确;美国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法国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法国不是照搬美国共和制政体,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心背向,故B不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共和派权力得以巩固和扩大,不能得出君主派退出政治舞台,故D不正确。‎ ‎10.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 A. 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C. 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D. 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政府的对外交往。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A项;中国近代与西方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平等关系,故排除C项;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可知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了中国,故选B。‎ ‎1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A. 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B. 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C. 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 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圣库制度,显然没有消灭私有制,并不是农民所想要的结果,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C正确;该制度违背历史潮流,A错误;B与材料主旨相反;D公平公正说法绝对。‎ ‎12.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据此可知 A. 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 B. 《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C. 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 D. 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 ‎【答案】D ‎【解析】“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可见对割台事件,内部分争很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给日本,排除A项;根据所学,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B项;“清廷各级大小官员”没有涉及到民众,排除C项。‎ ‎13.毛泽东在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时指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不过成功与失败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可以说:巴黎公社是开的光明的花,俄国革命是结的幸福的果——俄国革命是巴黎公社的继承者。毛泽东这段话旨在 A. 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 B. 为中国革命争取国家援助 C.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 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是1926年。依据材料“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借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强调工人阶级和民众的力量,主张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毛泽东主张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不是为中国革命争取国家援助,B排除;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C排除;材料涉及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D排除。故选A。‎ ‎14.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以践行 B.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走向高潮 C. “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全党共识 D. 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4年”“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坚决保卫赤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以践行,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高潮,故B错误;“农村包围城市”尚未成为全党共识,故C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故D错误。‎ ‎15.共产国际在1930年10月间对中国苏维埃革命的特点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辑:“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用农民风潮底铁围来包围当地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和最大的城市,在军阀军队里组织我们自己的力量,十倍加强我们在这些军队里的工作。”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A 主张中共贯彻俄国城市中心道路 B. 说明中共并未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C. 忽视了苏区的作用和红军的工作 D. 有利于纠正中共中央的迷信态度 ‎【答案】D ‎【解析】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肯定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对于中共中央内部仍然走俄国道路态度的人给予纠正,D正确;材料表明共产国际主张中共走农村中心道路,A错误;依据所学,此时中共已经找到适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B错误;材料说明了在苏区外的工作,但这不代表忽视苏区的工作,C错误。故选D。‎ ‎16.日本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中写道:“盘踞华北一带的共军,于‎1940年8月22日夜,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特别是在山西,其势……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由此推知,这次“奇袭”‎ A. 表明了游击战争的灵活性 B. 削弱了日军对华北的统治 C. 旨在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D. 显现了八路军力量的壮大 ‎【答案】D ‎【解析】材料“其势……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说明八路军的奇袭改变了日军对华北八路军的看法,引起了日军对八路军力量的重视,实际上显示了八路军力量的壮大。D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八路军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体现了运动战主动出击的特点,A排除;百团大战后,日本加强了华北地区的力量,因而并没有削弱日军的统治,B排除;百团大战是为了打击国民党投降的倾向,客观上配合正面战场,但这并非百团大战的目的,C排除。故选D。‎ ‎17.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根据“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二月革命的背景。二月革命推翻了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D正确;十月革命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错误;二月革命没有满足民众和平和面包的要求,没有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错误。‎ ‎18.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这一认识源于 A.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 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C.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80年”“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可知,邓小平准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源于“文革”期间民主法制建设惨遭践踏和破坏的教训,A正确;拨乱反正是纠正“文革”错误的表现,与设问要求“源于(原因)”不符,排除B;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于1997年,排除C;1980年,虽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顺利进行,但这并不是邓小平准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排除D。‎ ‎19.1917年,中国《大陆报》发表社论,指出:“此乃与世界进行不已之民政主义大有价值者。虽俄京之事变犹令人回溯法国革命时之惨剧,然其有益于俄国犹清廷退位之有益于中国。”李大钊也表示:“今日俄人之革命……必足以坚共和之信仰,而寒帝政之魂胆,此吾人所可信者。”材料中的“俄京之事变”、“俄人之革命”‎ A.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C. 结束了俄国封建专制统治 D. 助推了中国的清帝退位 ‎【答案】C ‎【解析】根据“必足以坚共和之信仰,而寒帝政之魂胆”可知,这次革命冲击了帝政,结束君主专制政体,结合所学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结束了俄国封建专制统治,故C正确;材料中的“俄人之革命”指二月革命,AB是十月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1912年中国的清帝已经退位,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的职务,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 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B ‎【解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故答案为B项。一届人大于1954年召开,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于1956年提出,而不是1949年,排除D项。‎ ‎2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 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 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 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投了弃权票,故A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B排除。弃权票不等于反对票,故没有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故C排除。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22.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1962年8月31日,美国从侦察机拍摄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也看到了运载地对地导弹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这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是 A. 局部地区冲突不断发生 B. 美苏争夺世界新霸权 C. 多极化趋势得到了发展 D. 美国居于冷战的优势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美苏分别在意大利、土耳其和古巴布置导弹,反映了美苏争霸的态势,因此B选项正确;美苏双方建立导弹基地并非局部冲突,A选项错误;C、D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 ‎23.(2017年北京卷)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 B. “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的“1949年美国报纸”以及图片中的美国纳税人拉着欧洲“自立”前进分析可知,①处应该为马歇尔计划,C正确。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于1951年,均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A、B、D三项。‎ ‎24.‎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率大跌。1973年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 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C. 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D. 经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元汇率大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等信息,可见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故选C;材料反映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而非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A;材料说明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而非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排除B;材料无法反映经济多极化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排除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个题目,满分52分。第25题21分,第26题21分。第27题10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化、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意志,官僚制度中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也就被削弱。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甚至为了迎合上意,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因此,中国古代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 ‎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但未获得议会通过。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世界历史: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特点及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两国官僚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与专制皇权存在着潜在的紧张关系;儒家伦理奠定了官僚政治运行的文化环境;存在着民众、官僚、皇权三者矛盾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 弊端:忽视法律;行政执法有随意性;剥削民众与缺乏责任。‎ ‎(2)特点: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原创性、连续性和渐进性;适应时代,不断创新;坚持公平竞争和择优录用的原则。‎ 认识:官僚制度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由不公平到渐趋于公平、公正和理性的历程;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及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政治制度改革须与时代结合,传承传统的同时,要不断创新丰富发展。‎ ‎【解析】‎ ‎(1)“特点”,由材料一“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可知,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与专制皇权存在着潜在的紧张关系;由材料“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可知儒家伦理奠定了官僚政治运行的文化环境;由材料“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说明存在着民众、官僚、皇权三者矛盾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材料“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体现了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 ‎“弊端”,由材料一信息“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得出:剥削民众与缺乏责任;由“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忽视法律、行政执法的随意性等。 ‎ ‎(2)“特点”,由材料二信息“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得出:立法推进;由材料“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得出:适应时代,不断创新;由“1853、1855、‎1870”‎三个时段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 得出:原创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由“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得出:坚持公平竞争和择优录用的原则。‎ ‎“认识”,由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得出:官僚制度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制,由不公平到渐趋于公平、公正和理性的历程;由材料“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得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对英国及世界民主政治的影响;政治制度改革要传承传统,更要创新。‎ ‎26.【百年辛亥】‎ 材料一:(法国)在1875年通过了(仅以一票之优势)系列基本法律,宣布法国为第三共和国。……第三共和国尽管宪法上存在着种种缺陷,却勉力维持到了1940年,比1789年以来任何法国政治体系都要长得多。它能够获得长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法国其他制度——比如家庭、司法和警察等的稳定性。‎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1912年初,孙中山亲自设计了两枚辛亥革命纪念邮票,可惜后来政局风云变幻,这两枚邮票仅出了样张而未公开正式发行。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前夕,一直珍藏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这两组珍邮终于向社会公开露面了。‎ 材料三:“辛亥革命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另一个则存在于人们心里,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已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能够获得长寿”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认为更为关键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的两枚邮票中都书写有中文和法文。有史学家认为这寓意着辛亥革命与法国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请依据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的“两个”“辛亥革命”的含义。‎ ‎【答案】(1)因素:法国其他制度的稳定性,更关键的因素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展开和工业革命的深入,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2)法国大革命实践了启蒙思想家以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的主张,建立了自由和平等的社会。而辛亥革命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进行的,井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学生从政治实践、思想启蒙两方面表述亦可)‎ ‎(3)政治巨变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巨变革命、创新(“武昌首义”所代表的时代精神),自由、民主(“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 ‎(1)据材料一“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法国其他制度——比如家庭、司法和警察等的稳定性。” 可知法国其他制度的稳定性。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大革命的发展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进行回答。‎ ‎(2)材料二两枚邮票中都书写有中文和法文,一张是孙中山头像,一张是冯如制造的飞机,要说法国大革命和辛亥革命的联系,邮票的寓意就是法国的启蒙思想乘着冯如的飞机来到中国,给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带来了精神指引,并因此建立中华民国政府。‎ ‎(3)据材料“一个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另一个则存在于人们心里,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已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 根据所学从政治巨变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分析,是实体所见的;另一个就是精神上的,是一种思想,精神革命,如民主共和的观念,以后再不能有君主专制政权。‎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美国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评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富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分答案1: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二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被迫应战。‎ ‎(1)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2)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3)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 答案2: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二战后,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不得不发动冷战;同时苏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的不断升级。‎ 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 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答案3: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结合答案1与答案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冷战的相关问题。从冷战的形成背景、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材料一共涉及到了三种观点一种是因为苏联的扩张引起了冷战另一种观点是说因为美国的对苏联的遏制政策造成了冷战第三种观点是说冷战是由美苏两个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回答。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需要从苏联的对东欧的控制苏联为主的国家结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从第二个观点分析则要从美国的冷战政策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遏制苏联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行动如果认可第三种观点则是要从二者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