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土地制度【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土地制度【作业】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张家界模拟)《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2.(2019·安阳模拟)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据下图可知(  )‎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解析:选B。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铁犁的推广情况,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2019·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D.无须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 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中“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须联系,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图一和图二是有关宋代的农事图。 ‎ 这些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古代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C.热情高涨的个体农户生产 D.南方的牛耕技术仍然落后 解析:选A。图一、图二均体现了宋代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精细性,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耕获场景,与南北方经济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图二中集体劳作的场景说明不是个体农户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牛耕技术的比较,故D项错误。‎ ‎5.(2019·吉林阶段性统一考试)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 朝代 ‎ 农业措施 ‎ 西周 ‎ 休耕制 ‎ 战国 ‎ ‎“尽地力之教”‎ 秦汉 ‎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 禁捕青蛙 ‎ 明清 ‎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解析:‎ 选D。从材料中各朝农业措施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 ‎6.(2019·沈阳联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 A.脆弱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先进性 解析:选B。材料并未涉及小农经济易破产的境况,因此未涉及其脆弱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从战国到1949年粮食产量增加缓慢可知,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具有落后性,故B项正确;封闭性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先进性,故D项错误。‎ ‎7.(2019·河南省名校联盟联考)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国家税收 ‎ C.打击土地兼并 D.确保制度延续 解析:选B。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8.(2019·安徽省高中十校联盟摸底)右图材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 A.不抑兼并 B.重农抑商 C.分化相权 D.重文轻武 解析:选A。材料中宋代苏辙认为富家大姓(豪强地主)是州县强大、国家稳固的重要力量,并不值得去担忧,同时也不应该打击、削弱豪强地主的力量,说明他认为对于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的现象可以采取纵容的态度,即不抑兼并,故A项正确。‎ ‎9.(2019·安阳调研)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制是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 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永佃制度的实行与普及是明清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一种表现,故A项正确。‎ ‎10.(2019·辽宁省六校协作体考试)《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这段文字实质(  )‎ A.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 B.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 C.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D.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 解析:选B。唐代均田制就开始瓦解了,故A项错误;材料“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体现了政治因素的逐渐淡出,材料“民自以私相贸易”体现了经济因素的促动,故B项正确;租佃经营反映的是地主与佃农的关系,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自战国以来政府就已经承认土地的流转,故D项错误。‎ ‎11.(2019·佛山模拟)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唐代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 据表可知(  )‎ 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分析可知,曹魏屯田制下耕种者可以获得收成的4/10,西晋占田制下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北魏均田制下农民可出卖一部分桑榆枣树,唐代均田制下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可出卖。由此可知从曹魏到唐代政府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福利逐步地制度化,故A项正确。‎ ‎12.(2019·郑州模拟)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占有土地及比例 ‎ ‎1亩以下 ‎ ‎69 ‎ ‎27.43亩,2.4% ‎ ‎1~10亩 ‎ ‎122 ‎ ‎494.62 亩,43.6% ‎ ‎10~20亩 ‎ ‎36 ‎ ‎469.36 亩,41.4% ‎ ‎20 亩以上 ‎ ‎6 ‎ ‎142.86 亩,12.6% ‎ 合计 ‎ ‎233 ‎ ‎1 134.27亩,100%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经济盛行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解析:选B。根据材料“占有土地1~10亩有122户,共 494.62 亩,占土地比例的43.6%,占土地10~20亩有36户,共469.36 亩,占土地比例的41.4%”可知,休宁某地拥有1亩到20亩地的农民户数约占总户数的68%,占地比例超过80%,据此可推知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从农作物品种的变化、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南北格局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从人地矛盾、农产品的商品化等方面进行回答。(2)结合两则材料,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人们饮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影响及对地租方式转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4.(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 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秦 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魏晋 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明 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清 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移民对于边疆开发的作用。解答此类开放性试题,除了对材料信息提取外,还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本题首先依据材料拟定论题,然后据表格信息分别从秦汉、魏晋和明清时期对于边疆开发的措施来分析论证。‎ 答案:示例 论题: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阐述: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 边疆安宁。‎ 综上,移民活动,尤其是内地至边疆的移民,扩大了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地区经济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