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盐与化肥试题
第23讲 盐与化肥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一、盐 盐的概念: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盐的化学性质:盐能跟某些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盐能跟某些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二、常见的盐 1.氯化钠:俗称食盐,白色粉末,水溶液有咸味,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用作调味品、防腐剂、消除积雪(长期过量使用融雪剂会破坏植被和道路,还会使土壤盐碱化),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制生理盐水(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 2.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含十个结晶水的碳酸钠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Na2CO3与NaOH的用途很相似,但是玻璃工业是个例外)。 3.碳酸钙:俗称石灰石、大理石,白色固体,不溶于水。用作建筑材料、补钙剂,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主要原料。 4.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白色晶体,易溶于水。用作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没有碳酸氢钠时可用碳酸钠代替),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三、复分解反应 1.复分解反应就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后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没有酸参加的反应要求反应物必须都是可溶的(无酸皆可溶)。 (2)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 四、粗盐的提纯 主要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玻璃棒在这三个步骤中的作用分别是搅拌液体加速粗盐溶解、引流、搅拌液体使液体均匀受热而防止液体飞溅。 五、化学肥料 1.化学肥料是指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具有营养元素单一、肥效快的特点。而农家肥料的特点则是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的缺点:有可能导致土壤板结,使江河、湖泊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3.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氮肥:能促使农作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的表现:叶黄。尿素[CO(NH2)2]是使用最普遍的氮肥,含氮量高,肥效慢而持久,对土地没有不良影响。 钾肥:能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抗倒伏(壮秆)。缺钾的表现:叶尖呈褐色,植株易倒伏。 磷肥:能促使农作物根系发达,穗数增多,籽粒饱满(催果),增强作物抗寒、抗旱能力。缺磷的表现:生长迟缓,叶片呈暗绿色,根系不发达。 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化肥。 【复习难点】 1.的检验方法:向待测样品中滴加稀盐酸,若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样品中含有。 2. 的检验方法:向待测样品滴加Ba(NO3)2溶液(或BaCl2溶液)和稀硝酸,若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则样品中含有。 3.Cl-的检验方法:向待测样品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样品中含有Cl-。 4.检验Cl-和时,要加几滴稀硝酸,目的是除去等杂质离子的干扰。因为与AgNO3或BaCl2溶液接触时,也有白色沉淀Ag2CO3、BaCO3生成,但这些沉淀都溶于稀硝酸。溶液中若同时有SO2-4和Cl-需要检验,应该先检验,而且应用Ba(NO3)2溶液而非BaCl2溶液。然后将BaSO4沉淀滤去,再往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Cl-。因为硫酸银微溶于水,若原溶液中浓度较大,如果先检验Cl-,加入AgNO3溶液时,就会生成Ag2SO4(微溶)沉淀,从而干扰对Cl-的检验。 5. 的检验方法:将待测样品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后有气体产生,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样品中含有。 6.Fe3+的检验方法:向待测样品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Fe3+。 7.Cu2+的检验方法:向待测样品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出现蓝色絮状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Cu2+。 【易考点】 1.几种常见的盐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应用。 2.离子的检验,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及相关应用。 3.氮、磷、钾对农作物的作用。 考点精析 考点一盐的化学性质与物质的推断 例1、【镇江】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O4、(NH4)2CO3、BaCl2、NH4Cl、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 , 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 (2)写出①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写出②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解题思路】(1)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由步骤①可知,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于水呈蓝色;过滤得到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盐酸不溶解,因此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碳酸铵,此白色固体是硫酸钡,说明原混合物中一定有Na2SO4、BaCl2;由步骤②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了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此气体是氨气,因此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铵;KCl可能有也可能没有。(2)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配平即可。(3)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 【方法归纳】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同时也考查了几种常见盐的反应等,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易错误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 考点二 探究复分解反应 例2、【贵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两个实验:CuSO4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实验结束后将两实验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的滤液呈无色。 (1)写出废液混合后使滤液变无色时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 (填“酸”“中”或“碱”)性。 (3)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Ⅰ: ; 猜想Ⅱ: ; 猜想Ⅲ: 。 【实验探究】 在实验②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解题思路】(1)碱与盐、盐与盐反应时反应物须均可溶,第一个反应: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第二个反应: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废液混合后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说明第一个反应中NaOH溶液过量,将混合废液中的氯化铜反应消耗完。(2)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仍为紫色,说明溶液显中性。 【作出猜想】最终滤液无色,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铜离子,滤液呈中性,说明氢氧化钠与氯化铜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钠。第一个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溶液,所以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是氯化钠和硫酸钠。若第二个反应中氯化钡过量,则其废液中还有氯化钡,若氯化钡与第一个反应生成的硫酸钠恰好反应,由于氢氧化钠与氯化铜恰好反应,则滤液中溶质为氯化钠。若第二个反应中过量的氯化钡与第一个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反应后氯化钡仍有剩余,则滤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钡,再结合实验操作的现象和结论分析猜想的内容。 【实验探究】实验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碱溶液,无现象,说明滤液中无钡离子,则猜想Ⅱ是NaCl、BaCl2。加入某物质能产生白色沉淀且最后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说明加入的是碱性溶液,能与碱反应生成沉淀的是硫酸钠,所以猜想Ⅲ是NaCl、Na2SO4,硫酸钠可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据此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1)CuCl2+2NaOH=Cu(OH)2↓+2NaCl (2)中 (3)NaCl NaCl、BaCl2 NaCl、Na2SO4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振荡 【方法归纳】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应用,以及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要依据物质间的反应细心分析解答。 【易错误区】在猜想溶质的成分时,除了从各种物质相互间反应的情况去考虑外,还须考虑到具体实验操作时的结论。 考点三 氮、磷、钾对农作物的作用 例3、实验室有三种化肥未贴标签,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为鉴别三种化肥,小李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A、B、C,并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写出三种化肥的名称:A: ;B: ;C: 。 (2)如果实验Ⅱ中B、C两种样品没有量取,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3)常温下如要鉴别B、C两种样品, (填“能”或“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 (4)小李家种的庄稼生长不茂盛,叶色偏黄,且籽粒不饱满。他应向父母建议购买的化肥是() A.CO(NH2)2 B.KNO3 C.Ca3(PO4)2 D.NH4H2PO4 【解题思路】(1)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都能和熟石灰反应产生氨气,尿素[CO(NH2)2]不能和熟石灰反应,故A是尿素。碳酸氢铵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铵和稀盐酸不反应,故B是碳酸氢铵,剩下的C就是氯化铵。(2)因为碳酸氢铵能与盐酸反应,氯化铵与盐酸不反应,所以无需量取。(3)碳酸氢铵和氯化铵都是铵态氮肥,但是碳酸氢铵常温下会分解,而氯化铵常温下不分解,所以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鉴别。(4)小李家的庄稼生长不茂盛,叶子偏黄,籽粒不饱满,应该施加含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复合肥。 【参考答案】(1)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 (2)无 (3)能 (4)D 【方法归纳】本题主要考查了铵态氮肥的检验和复分解反应,应熟悉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的现象,学会利用现象来确定物质。 【易错误区】(1)认为碳酸氢铵和氯化铵都含有铵根离子,所以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来鉴别;(2)学生会根据缺少单一元素来考虑庄稼的不正常情况,但不会对其进行综合考虑。 考点四 探究物质的组成及化学计算 例4、【镇江】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NaHCO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 (一)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 (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二)为确定气体和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呈淡蓝色;将燃烧的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明显现象。则该气体为 (填化学式)。 (2)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测】 查阅资料1: Mg(HCO3)2能溶于水。 ①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②白色固体可能是 ; ③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2。 【实验】 ①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 溶液,观察到 ,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 查阅资料2: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分解后都生成两种氧化物。 ②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该同学进行了定量实验: 称取干燥的白色固体22.6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1.8g,则白色固体中含有 ,再通过碱石灰,碱石灰增重8.8g,则固体中各成分的质量比为 。 【解题思路】(一)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二)氢气燃烧能够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的产物不能与氢氧化钙反应; 【猜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物质的组成情况; 【实验】①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②碳酸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18g,说明白色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镁,分解生成水的质量是18g。 解: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 则碳酸镁的质量为22.6g-5.8g=16.8g。 氢氧化镁和碳酸镁的质量比为5.8g∶16.8g=29∶84,那么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的质量比为84∶29。 【参考答案】(一)增强 (二)H2 【猜测】Mg(OH)2 【实验】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②Mg(OH)2 84∶29(或29∶84) 【方法归纳】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装置的设计和物质的推断等方面的知识,这类题型是中考常见题型,既是考试的重点,又是考试的难点。 【易错误区】若不能通过题目所给的信息判断出白色固体包含MgCO3和Mg(OH)2,其后的计算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考点五 盐的化学性质的综合应用 例5、【江西】CaCO3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种大理石除主要成分CaCO3外,还有少量的硫化物(会与酸反应产生H2S)。小茜同学和小明同学用这种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分别开展以下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 资料一:已知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O2↑+H2O+CaCl2可自发进行。在常温下,测得浓度均为a%的下列五种溶液的pH大小情况: 表中pH大小的情况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下列反应均能发生,其中不符合该规律的是() 资料二:常见干燥剂有:①浓硫酸;②无水氯化钙;③碱石灰;④生石灰;⑤五氧化二磷。 【实验探究】 小茜同学为了得到纯净的CO2,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请你分析: (1)制备的CO2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 (2)上述装置中,A是 (可吸收H2S),NaHCO3溶液可以吸收 。 (3)上述装置中,B物质的名称可能是。 (4)用这个实验得到的气体测定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B物质失效,那么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5)小明同学为了计算这种大理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定量实验: 实验 小明同学通过分析计算,得出结论:该实验中生成的CO2的质量是4.4g。大理石样品纯度为83.3%。请你评价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错误”),并简述理由: 。 【解题思路】【查阅资料】由资料一提供的信息可知酸性强的酸能制取酸性弱的酸,因H2S的酸性比硫酸的酸性弱,故D选项错误。 【实验探究】(1)因大理石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加入盐酸后可能与盐酸反应生成H2S气体,故生成的CO2气体中可能含有H2S、HCl和水蒸气。(2)根据除杂的要求,选用合理物质,而NaHCO3溶液用于吸收HCl气体。(3)B物质用于干燥制得的CO2,可选用无水CaCl2等;碱石灰、生石灰也能作干燥剂,但会与二氧化碳反应。(4)若氯化钙失效,会使气体干燥不彻底,使CO2中混有水蒸气,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小。(5)大理石中含有硫化物,硫化物与盐酸反应会生成H2S气体逸出,该方法把生成的气体全部作为CO2,使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 【参考答案】D (1)H2S、HCl和水蒸气(至少写出二种) (2)CuSO4溶液(合理即可)HCl气体(或酸性气体) (3)无水氯化钙(或五氧化二磷)(4)偏低(5)错误逸出的4.4g气体是CO2和H2S的混合物,大理石样品纯度小于83.3% 【方法归纳】本题很好地将化学实验与其他化学知识有机地结合于一体,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外,考查的知识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 【易错误区】(1)在分析B是什么物质时,会忽略此干燥剂不能与CO2反应,而选择碱石灰或生石灰。(2)学生在思考小明的实验时,容易忘记前面的提示而忽略了硫化物与酸的反应。 探究提升 例、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1)Ca(HCO3)2可溶于水; (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猜想】 (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后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 (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甲所示。 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问题讨论】(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乙、图丙所示)。 澄清石灰水与Na2CO3溶液反应 ①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 。 (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 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 的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发生上述反应的原理较复杂,有待今后学习。 (3)①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 。 ②根据你分析:Na2CO3受热 (填“易”或“不易”)分解。 ③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拓展应用】(1)固体Na2CO3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通过 方法除去。 (2)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加入适量的 溶液。 【解题思路】【问题讨论】(1)通过分析图中有关反应物混合前后离子的变化,可以写出反应方程式和参与反应的离子。(2)根据所给信息: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可知该反应既有白色沉淀又有气体产生,而碳酸钠和CaCl2溶液反应只有沉淀生成。【拓展应用】(1)因为碳酸氢钠不稳定,可用加热法除杂质。(2)可以采用转化法将碳酸氢钠转化为碳酸钠。 【参考答案】【问题讨论】(1)①Na2CO3+Ca(OH)2=CaCO3↓+2NaOH ②OH-、、Ca2+(2)有无气泡产生(3)①空气受热膨胀②不易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大试管管口有水珠等【拓展应用】(1)加热(2)NaOH 【方法归纳】本题信息量、阅读量很大,首先必须要认真理解题意,通读题目后,再结合课本已有知识进行解题。 【易错误区】本题的难点在于信息量、阅读量大,前后信息容易引起混乱。 【考点范围】正盐和酸式盐两种不同形式的盐的性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