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大姚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十月语文月考卷 Word版含答案
云南省2021届高三大姚县实验中学十月 语文月考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小题,共150分,共6页。 2、考试时间:60分钟。 3、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19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是人们的普遍观点,但此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很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两者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礼治社会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C.第三段引用“颜渊问仁” 19 的事例,说明了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这一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传统因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已养成对礼的敬畏感.就可能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19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19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使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B.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C.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D.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19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娘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但木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了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回娘家。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最终,等男人上门赔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饭、拉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问,儿子小根已经4岁。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要去外公家。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嗦着说:“乖儿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又哭又闹,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也哭了。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等埋葬了公爹,木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19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夜里,小根肚子疼。秋葵与木根连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第二天,秋葵便让木根将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水利建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秋,我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秋葵背着行李,走在前头。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走得木根出了一身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19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擦着擦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C.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给木根,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D.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了,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8.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是怎样叙述“回娘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淳化元年,丁外艰 19 。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蜀人何光逄,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B.召薛氏人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C.召薛氏人/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D.召薛氏人/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子十六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古代丧制名,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为“丁外艰”;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为“丁内艰”。 C.“革职”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指因犯事被削除官籍中的名氏,意味着除名,永不录用。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的死刑有车裂、腰斩、枭首、弃市等,种类众多。 19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易简聪明好学,笔下生花。他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考取进士;殿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被太宗选拔为甲科之首。 B.苏易简才能出众,备受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 C.苏易简勤奋努力,胸有城府。写文章不达要点,他刻苦磨练;太宗想等他名望成熟后任他为宰相,他以双亲年老急于被任命为由参与大政。 D.苏易简大义灭亲,大公无私。挚友何光逄因贿赂丢官,在京城替人代考,被他清除;面对何光逢的诽谤,他逮捕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 (2)母薛氏以杀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巨鱼纵大壑① 钱起 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 奋跃风生鬣,腾凌浪鼓鳍。 龙摅②回地轴,鲲化想天池。 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 倾危嗟幕燕③,隐晦诮泥龟④。 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 [注]①本诗是钱起为应试而作。②龙摅:指龙飞腾上天③幕燕:筑巢在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极安全。④泥龟:出自《庄子》,“吾将曳尾于涂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巨鱼遨游于大壑与天空,其势如同飞腾的龙,又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 19 B.巨鱼不被理解,暂且偷安的燕子嗟叹它的危险,曳尾泥涂的龟讥讽它的不遇。 C.诗歌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以营造宏大雄浑的意境,表现出刚健豪迈的诗风。 D.最后两句点明巨鱼腾跃蕴含的意义,“逢明主”与前面的“乘时”遥相呼应。 15.全诗描绘了巨鱼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句默写。(共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送柴侍卿》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已停,听众却仍久久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强力推动了媒体融合,带来了一场“传播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评论、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文艺生态发生了__________的变化,文艺评论也出现了__________的新特征。但是,近年来,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对象,文艺作品因为资本等市场力量和互联网等科技力量的强力介入,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质量上却__________。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也改变不了评论者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决定性影响,不管网络文艺如何喧嚣热闹,更改变不了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潮流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功能和作用。 19 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因此,文艺批评者要__________、主动应对,坚守艺术理想、批评精神和独立品格,引领文艺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阔步前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铺天盖地 空前绝后 良莠不齐 当仁不让 B.翻天覆地 空前绝后 参差不齐 首当其冲 C.铺天盖地 前所未有 良莠不齐 首当其冲 D.翻天覆地 前所未有 参差不齐 当仁不让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是多出精品、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B.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C.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提高审美的重要力量。 D.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引导创作、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B.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C.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D.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 在1955年怀仁堂举行的元帅军衔及勋章授予典礼上,林彪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虽然本人未到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观林彪的一生,其成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失败,只是政治上野心膨胀的结果。军事上,他战功卓著。在长征、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位高权重,成为党内的二号人物。其后期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与中央相左,甚至妄图达到自己篡党夺权的目的。给党和国家在国内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林彪一生也没能超越自己的老师聂荣臻和叶剑英。 2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而林语堂的译本为何深受喜爱?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其他创下文化交流佳绩的大师,如卫礼贤、辜鸿铭等,莫不如此。如果说老子与惠特曼一样怀有宽博的慈爱,庄子则像梭罗一样具有个人主义者的坚强朴质。可以说,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1937年7月28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遭日军轰炸,正在江西某空军基地紧张备战的张锡祜得知消息后,给父亲张伯苓(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写信道:“去年十月间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12天后,张锡祜以身殉国。得知噩耗,张伯苓怔了许久后说:“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材料二: 19 一位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我工资不高,但我勤俭持家,孝顺长辈,呵护小孩,我们小家过得幸福美满;这谈不上对祖国有多大贡献,但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热爱我们的祖国,就像热爱我们的母亲一样。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9 高三上十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A.“我们是礼治社会”错,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C.“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错,原文有“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的说法。D.“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文中只是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明确哪个更优越,且原因分析错误。 2. D解析:D.“‘礼治和法治的不同’这一中心论点”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法社会。 3. C解析:C.“其效力无从发挥”过于绝对,由文中“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和“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可知,传统在现代社会也发挥作用。 4、 D,“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错。 5、 D A.“成功研制生产出……疫苗”不是主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主要原因带来的结果。 B,范围、程度失当。范围上,原文是“部分地方政府”,程度上,原文是“比较缺乏” C.“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在原文是作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普遍赞赏中单拎出来的一例呈现的,是由集合到元素的关系。选项中以偏概全,成了元素代表集合,而且将原文中的“普遍”二字去掉了。 6、 (1)党政领导组织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总揽全局,各级政府严格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 (2) 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3) 民众协作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7. C 【解析】 19 A“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分析不当。应为突出了秋葵的隐忍性格。B“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分析不当。秋葵前两次回娘家未如愿是家庭原因,基本没有涉及到社会背景;第三次回娘家未如愿是社会原因,是在社会背景中展现的。D“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分析不当。这里通过描写秋葵对娘家一带天、山和空气的感受,从侧面表现娘家一带人民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善。 8.① 温顺隐忍。挨丈夫打骂或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而不像其他人一样哭闹。 ② 勤劳纯朴。她从事各种家务农活,悉心伺候家人。 ③ 善良,识大体。公爹殁了,秋葵将车票钱拿出来;家里经济困难,虽然想家但始终未回。 ④ 重亲情。她经常掂挂爹娘与弟弟、妹妹;回娘家时为娘家人买回大包小包的礼品。(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9.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故事情节在较大跨度中清晰呈现。 ②以“回娘家”为主线叙述故事。脉络清晰,层次感强。 ③采用简洁的对话来叙事。这样写,使叙事更加紧凑,并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④插入典型的环境描写。典型扼要的环境描写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赋予“回娘家”的故事以诗意美,烘托人物的心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10.B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11. A解析:A.“男子十六岁称弱冠”错,男子二十岁称弱冠。 12. C解析: C. “以双亲年老急于被任命为由参与大政”分析不全面,原文有“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的说法。 13. (1)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业,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来加固宏大的基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 (译出大意2分,关键词“盈”“慎”“丕”各1分) (2)他的母亲薛氏因他害死挚友严厉地责备他,苏易简哭着说:“我本认为不会致死,是我的罪过啊。” 19 (译出大意2分,关键词“以”“切责”“不谓”各1分) [参考译文]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苏易简年幼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年满二十,考中进士。太宗正留心儒术,贡士都临殿复试。苏易简所作答卷三千多字很快写成,进奏皇上,太宗看后称善,选拔为甲科之首。被授职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苏易简年幼时随父亲到河南,贾黄中任使者来河南,曾经教他作文;到此时,成为同列官吏。淳化元年,遭父丧。苏易简续写唐朝李肇的《翰林志》二卷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他。有一天,苏易简在宫中值班,用水来试验欹器。皇上私下听说这件事,趁晚朝的时候,命令他取来试玩。苏易筒上奏:“我听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器物装满了就会倾覆,事物繁盛后就将衰敗。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业,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来加固宏大的基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遇上郊祀典礼,苏易简担任礼仪使。这之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苏易简援引唐朝旧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历任州县职的,不得任为知州、通判。皇上下达诏书同意。改为主持审刑院,不久掌管吏部选官,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苏易简表面虽然坦诚直率,心中却有城府。由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年纪不满三十岁。写文章开始不达要点,到掌管语命,非常刻苦磨练。在翰林任职八年,太宗遵照旧有制度,想等他名望成熟后任宰相。苏易简因为双亲年老急于被选拔任用,因为及时谈论时政得失,于是参与国家政务。蜀人何光逢,是苏易简的挚友,曾经担任过县令,因贿赂被削除官籍,客居京城。正遇上苏易简主管贡部,何光逢替人代试以收取费用,苏易简在考试的人群中把他清除出来。何光逢于是捏造谤书,指斥朝廷政事,并且讥刺苏易简。苏易简获得他的谤书告诉皇上,逮捕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杀何光逢不是本意,平时常常怏怏不乐。他的母亲薛氏因他害死挚友严厉地责备他,苏易简哭着说:“我本认为不会致死,是我的罪过啊。”苏易简任参知政事后,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道:“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 ”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就用礼仪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就用《诗》《书》教育他。”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真是孟母啊。” 19 14.B(3分) 诗句“倾危嗟幕燕,隐晦诮泥龟”的意思是:在乱世中,巨鱼嗟叹幕燕的苟且偷安;于不遇时,巨鱼讥讽泥龟的消极归隐。 15.①大展雄风,志向远大,特立独行。②渴望知遇于明主,施展才华谋略,昂扬自信。(6分,每点3分) 1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7、D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此处指文艺生态的变化而不是声势;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此处新特征应该之前未有,不能断言包括以后; 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此处对象为文艺作品质量;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此处是指文艺批评者要积极主动。 18、 B ,.此处根据后文提示,文艺评论作用对象首先应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其次是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等的阅读者即大众,最终是对社会风气的作用,排除C项、D项;再根据行为先后逻辑顺序排序,应是先创作才有精品,排除A项。故选 B 。 19、 B.此题“不仅”应放在“优秀的文艺评论”之后,排除A、C两个选项;“解决”和“倾向”属于搭配不当,排除C、D两个选项。根据内容的递进关系,应先是具体性的帮助创作者、读者和观众,然后才是对抽象性的文艺风气、文明风尚等产生影响,故可排除A选项。 20、(1)超越了他(在黄埔军校)的老师聂荣臻和叶剑英 (2)是军事上和政治上双重发力的结果 (3)政治上,他紧跟中央 19 21.“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能够使用比较方法。 22.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中,要围绕“爱国主义”这个主题,结合古今爱国事例,谈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爱国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爱国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有行动。 【立意】从两则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立意:①国是家后盾,有国才有家;②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③爱国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有实际行动。 1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