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镇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卷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D.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D。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治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C。正确答案为D。 【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2.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由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这主要体现了 A. 儒家的治国追求 B. 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C. 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D. 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孝的内涵由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来看,儒家逐渐把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体现了儒家的治国追求。故答案为A项。B项“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与材料时间“由孔子到孟子”不符,排除;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排除。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4.董仲舒对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于 A. 提出了君权神授主张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 体现了天人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在于宣传君主统治天下的合理性,有利于天下服从君主从而加强统一,故为后世历代皇帝所推崇,有利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所问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作用,A、B两项与题干所问无关,故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故排除D。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实质上是“外儒内法”,他所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统一、专制的体现,这又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独尊儒术”虽然是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但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专制原则,材料不是强调法家思想是否是新儒学的核心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改造儒学过程中吸收了法家学说,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其基本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没有失去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C选项错误。 6.隋唐五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设计上,宋代陶瓷不再拘泥于外形与装饰上的新奇和奢华富丽,而是以功能为主,辅以朴素典雅的设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B. 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C. 制瓷工艺不断进步 D. 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宋代陶瓷不再拘泥于外形与装饰上的新奇和奢华富丽,而是以功能为主辅以朴素典雅的设计观为主,主要原因是程朱理学对理和心性的强调逐渐影响了宋代简约的审美观念,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突出瓷器的功能,而非彰显皇权,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外观设计,没有强调工艺进步,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瓷器外销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7.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置刑法而不用)矣。”据此推断他 A. 摒弃君主制度 B. 宣扬君权神授 C 主张民贵君轻 D. 提倡君臣共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材料信息可以获知,顾炎武主张用“众治”取代“独治”,主张简刑法。根据所学顾炎武的思想具有早期民主启蒙但是不免时代的局限性,为此他并未直接否定君权而是反对君主专制,故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无直接体现君权和神权相结合,故错误;C选项,是儒家的民本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的民主思想,一个是对于人民的重视一个是对于君主的限制,不符合故错误;D选项反映了“众治”的信息,是顾炎武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体现,故正确。 8.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 9. 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 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A. 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 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 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 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A项错误。B、C发生较晚,D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评价 【详解】 10.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 A. 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B. 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 C. 阐述了社会契约论 D. 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 【答案】A 【解析】 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是智者学派的主张,以人为标准,肯定了人的重要性,故答案为A项。法律制定要符合人的天性,从本质上看还是为了突出人的重要性,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外界的环境和人事常常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这反映了 A. 肯定知识即美德 B. 人不必要遵守法律判决 C 人要追求自由平等 D. 人要不断地认识自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美德”,排除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由材料“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可见符合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思想,故选D。 12.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 践行“因信称义” C. 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 主张政教分离 【答案】B 【解析】 马丁·路德的这一举措是符合他的新教的观念的,他主张“因信称义”,不在乎形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这要目的;C选项说法错误,马丁·路德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D选项与此无关。 13.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A. 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B. 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 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D. 宗教改革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新教育’的论著”“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重视现世生活,体现了反神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反映了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当时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但没有强调教育摆脱了天主教的束缚,表述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出现于17-18世纪,故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教育,并未体现宗教改革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14.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 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B. 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 无授予则无权利 D. 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等信息可知,卢梭特别强调立法权的重要作用,认为立法权是最重要的,所以掌握立法权的议会也是最重要的,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卢梭特别强调立法权的重要性,没有体现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立法权的重要性,因此掌握立法权的议会同样重要,没有体现无授予则无权利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立法权的重要性,没有体现防止集权的制度设计,故D选项错误。 15.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翮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对暴力革命的内涵理解不同 B. 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C. 两人对公民权利认识 D. 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答案】D 【解析】 启蒙思想家卢梭和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人生而自由”和“思想自由”。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他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康德在卢梭的“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有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结合材料可知,关于获得自由平等是两人的共同主张,不同在于达成目的的手段,所以答案选D。 A 说法有误,两人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 不合题意,两人对待自由态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获得自由的途径;D说法有误,二者都主张民主权利。 16.法国大文豪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的摇篮可以看作是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这是因为伏尔泰 A. 反对天主教会,倡导三权分立 B.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 C. 以他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D. 反对罗马教皇,倡导依法治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宝光”“微亮”,可以判断出伏尔泰的思想为人们带来了光明,指导着人们去追求解放,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倡导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故A项排除;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故B项排除;伏尔泰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没有倡导依法治国,故D项排除。 17.古代著名诗僧齐己有一首诗:“烘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何消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齐己诗中称赞的书写材料,其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哪个朝代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出自《谢人惠纸》,是唐朝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称赞的是书写用纸,其发明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称赞的是书写用纸,其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秦朝时期没有书写用纸,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书写用纸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而不是东汉或唐朝,故C、D选项错误。 18.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 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 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C. 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 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信息可得,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均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一时期“赋”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气势恢弘”,B选项符合题意。为现实主义奠定基础的是《诗经》,A选项排除。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征,C选项排除。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D选项排除。 19.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认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下列绘画作品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反映的是文人画,《渔庄秋霁图》属于文人画,故B项正确。《人物龙凤图》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故A项不符合题意。《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故C项错误。《和合献宝图》属于木版年画,故D项不符合题意。 20. 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 相对论 B. 生物进化论 C. 经典力学 D. 量子假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到的这项科学理论不是对以前的理论“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而是“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之间的关系,前者把后者概括到自己的理论里,使其成为自己理论的一个特例,故选A而排除C;题干说的是物理学方面的理论,而B属于生物学方面的理论,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量子假说是根本上改变人们近代物理学传统观念的理论,但是与前面的物理学理论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D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21.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誉为“震撼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 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C. 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D. 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认为生命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而来的,从而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故B项正确。达尔文的理论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虚假性,D错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A项错误;分子生物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C项排除。 22.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吗”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城市交通建设推动了餐饮业的革命 B. 经济发展带来饮食结构的颠覆 C. 现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互联网经济,“美团外卖”“饿了吗”等属于互联网服务平台,人们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说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交通建设,故A排除;“饮食结构的颠覆”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反映饮食结构的颠覆,故B排除;“现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 23.康有为认为:美国式的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剽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反映康有为 A. 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 反对美国式的政治体制 C. 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D. 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人皆不保”可知康有为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渐进式的资产阶级改良,故排除C项,选择A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故排除D项。 2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显然是指“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这种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所以答案选B,A项其时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 D两项均晚于B项。 25.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术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A. 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B. 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 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学受到追棒,而旧书无人问津,体现了甲午战败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故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科举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相关信息,排除B;C项维新变法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所以选D 26.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 洋务派 B. 早期维新派 C. 康梁维新派 D. 民主革命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关键词“商战”、“力挽利权”可知此主张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项,洋务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故排除。C项,康梁维新思想以早期维新思想为基础,故排除。D 项,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故排除。 27.下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有 名称 创办时间 地点 基本宗旨与社会活动、刊物 新民学会 1918.4 长沙 宗旨:“改造中国与世界” 平民教育演讲团 1919.3 北京 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举行定期演讲 少年中国学会 1919.7 北京 《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月刊,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 觉悟社 1919.9 天津 刊物《觉悟》,追求“人”的生活 ①新文化运动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③社团青年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 ④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前后创办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等为宗旨的社团,这有利于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社团的宗旨符合当时思想革新和社会改造之需,③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南北方新文化运动的情况,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的结论,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28.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相对论和对民约论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科学、民主(赛先生、德先生)的追求,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两大旗帜,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一代人;C选项材料中反映不出;D选项材料无法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29.“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 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 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表明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故D项正确;中国劳工的觉醒、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改变和民主、革命在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在材料未体现,排除ABC三项。 30.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主要是 A. 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打倒军阀 B.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 C. 平均地权,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 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主要体现了两党的共同目标:即是反帝反封建。故选A。B项是中共的最高纲领;C项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D项是孙中山反对段祺瑞而发表的《北上宣言》的内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 在黄宗義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近代文明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作用? 【答案】(1)同:创办教育,培养科学人才;都著有科学著作;都是百科全书式学者(或总结多项科学成果);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创造性的科学解释;所创立的逻辑学在逻辑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异:对后世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同(或墨子学派对我国后世科技发展没有直接影响,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精神,对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2)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作用: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 【详解】(1 )同,根据材料“其著作《墨经》”“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可归纳出二者都著有科学著作;根据材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等信息可归纳出二人都总结多项科学成果;根据材料“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可归纳出二人都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创造性的科学解释;根据材料“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等信息可归纳出二人都所创立的逻辑学在逻辑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异,根据材料“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和亚里士多德二人对后世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即墨子对我国后世科学技术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后世科学技术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根据材料“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等信息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有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等;原因,根据材料“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可知,当时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根据材料“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理学僵化也是重要的原因。 (3)指导思想,根据材料“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严重,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康有为等人领导下掀起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以维新思想为指导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首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都是推动中国“内部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开展的运动先后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等,有利于推动我国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是一位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法国18世纪上半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温和派代表,由于孟德斯鸠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所以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也没有正面反对整个封建制度:维新派本身都是官僚士大夫,与旧制度之间存在割不断的联系。他们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试图用只立不破、多立少破的方法来发展资本主义。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物”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材料中任意一段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论题进行阐释,逻辑严密,史结合。) 【答案】示例: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着眼于历史发展大趋势(或我们更应该关注历史事物的长期影响) 阐述:孟德斯鸠是西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是发生于17-18世纪的一次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有利于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变法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一次救亡图存运动,虽然维新派没有正面反对整个封建制度,但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围绕材料所给限制条件“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物”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着眼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角度,也可以选择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关注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作用的角度,也可以选择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该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去分析的角度,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就如何正确评价材料所述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即可,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