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2017-04)
2016~2017学年度(下期)高2014级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 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 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 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 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 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 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他的那部《茶经》 不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经验并加以提高与规范化,其中充满了士大夫的审美情味。这是世界 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 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 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 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 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 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 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 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 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 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 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 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 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 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 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 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 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 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 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 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 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 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 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 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 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 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 分) 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 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添加其他东西。 B.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 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C.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 才变得很昂贵。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 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 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 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 旁山斋”的茶室等。 D.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 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 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 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 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 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节选) ①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 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 ②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 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不够。到他这一辈, 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启功的意志。他一边教家馆 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 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③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空 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终于有一天明 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 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 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 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用 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④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他 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2000 年 4 月,88 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 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 年 10 月,91 岁高龄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 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2004 年 7 月,他出版了 《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⑤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 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这在客观 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 样拿字卖钱。 ⑥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要制成 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启功先生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批 评了他毫无诚意。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启功 缓缓问道:“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 答:“那当然不会。”启功说:“那我就放心了你走吧。” ⑦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 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 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 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 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 的权利。” ⑧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 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暂地在 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为自 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 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 “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再不能染 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 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作伪者 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 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②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他总 是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1999 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 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 不是 “部级”;直到 2000 年之后,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 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启功向溥心畬学画,证明了书法与绘画等艺术创作都有共通的审美意趣。元代著名书 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 出的结论却不同。这说明凡学习,不可尽信权威,要敢于质疑。 B.启功先生 88 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 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 《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启功自曝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格自律、 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以启功先生的自曝其丑、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 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D.有人假冒启功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他对此非常愤怒,而有人假冒他的书法 去销售,他却表现得很超然。这反映了启功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定了他 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启功经常主动赠字给一些普通老百姓,如修理工、服务员,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他书法 艺术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C.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坚决, 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D.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空灵” 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E.启功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 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6.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 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 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 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 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 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纸条。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 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 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种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 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画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 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经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 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 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 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 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 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 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 L 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了,不来打 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 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 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 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 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的人,可惜,连这一 点也没有得到过。 7.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以“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 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情低沉的情感基调,同时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 与后文相关情节形成了照应。 B.第一段中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意在表明主人公东 西 搬得非常干净,做事十分细心。 C.作者在第十一段中写道:“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 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意在表现男主人公情感已极度哀伤,像溺水之人窒息的 感觉,为后文他积极乐观地振作起来做铺垫。 D.《半张纸》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男主人公的家庭琐事,情节波澜起伏,情感真实动 人。 E.《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主 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旨在表现 20 世纪初的瑞典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无法掌握 自己的命运却又对幸福充满坚定乐观的期待,选材别致,语言平实,构思新颖。 8.小说的结尾画线句子“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请结合文 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9.文章为什么以“半张纸”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 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 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 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 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 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 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 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 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 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 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 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 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 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 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 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 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 后世殆难继矣!”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悼,谥曰成侯。子毓嗣。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辟:征召 B.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易:轻视 C.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 单:通“殚”,竭尽 D.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殆:几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是“孝 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B.关右,古代地区名。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 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 久劳师。相公征关右。”“关右”指的就是函谷关以东。 C.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 此有了“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 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D.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 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王羲之 并成为“钟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 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B.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 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 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欣赏,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 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 望也。(5 分) (2)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 李 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 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 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 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 言有尽而意无穷。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 味无穷。 15.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提醒后主要赏罚分明,标准一致。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离 骚 》 中 表 现 诗 人 执 着 追 求 理 想 , 即 使 失 去 生 命 也 心 甘 情 愿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今中外,高举某种远大理想以改造社会的方案可谓不绝如缕,然而理想常常是越崇 高越不容易实现,甚至变成从潘多拉魔盒中出来的妖怪。 ②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引领,学生投入,这样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学风。 ③萨缪尔.贝克特所写的《等待戈多》属于荒诞派戏剧,“戈多”指西方的上帝,戏剧主 题晦涩,让读者不忍卒读。 ④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鲁迅通”,只要让他开设《鲁迅作品选讲》,他会将鲁迅小说 中的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让学生沉醉。 ⑤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作者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 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被创作出来。 ⑥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要求我们在价值认知层面毫不含糊,因为明辨是非才能立场坚 定,激浊扬清才能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温江区检察院积极探索深化检务工作的新途径,通过推行案件公开听证、文书说理、 通报工作等,丰富了检务公开新内涵,展示了良好社会形象。 B.当下,很多艺术家把摄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融入到艺术创作的构架中,与带有声 音和视频功能的流媒体结合,进行了有益的视觉创作和尝试。 C.人民币正式加入 SDR 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不仅投射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 的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也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 D.至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记者今日上午从台湾第九公路警察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 事故游览车车速过快,具体调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发布。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① 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 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 ②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③ , ④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⑤ 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 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⑥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而且 但是 虽然 是 因为 所以 B 但是 因为 虽然 / 尽管 因此 C 但 / 然而 纵使 因为 因而 D 可是 因为 但是 即使 / 总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在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膳食纤维与矿物质元素七大营养素 中,矿物质占身体重量的比重不超过 5%, ① 。矿物质参与人体各项的酶活动、体液平衡 及能量补给等生化反应。 ② ,会影响到免疫功能或内分泌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也可 能造成情绪失衡、抗压性减弱、记忆力衰退或对环境不适应等现象。但这些元素人体无法自 行制造, ③ 。因此,人类的食物里要含有均衡且足够的矿物质。 21.请将下面这个句子按要求改写,不得改变句子原意。(6 分)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委婉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烈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在某档电视栏目里,主持人邀请了三位成功人士谈他们的成功经验。第一位总结自己的 成功经验时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第二位认为“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三位认为“要把 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看完这档节目后,人们议论纷纷,各持己见。 上面的材料,触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答案:B. 本题考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析:宋代开始就有了“清”的审 美趣味。 2.答案:D 本题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析:因果关系错误。 3.答案:B 本题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茶道没出现的原因,原 文并未说是和要求过高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4.(3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理解传主人物性格特征。 答案:C (A 项启功向溥心畬学画是为了表现他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B 项不是为了 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而是为了表现先生的认真。D 项不是反映启功性格中矛盾的一面,而 是他的大度。) 5.(5 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传主的性格特征。 答案:C E. (答 E 得 3 分,答 C 得 2 分,答 B 得 1 分,答 A 强加因果,相关内容在原文第 2 段,B 项客观上一句不准确,应是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 D 项并非“空灵” 的关键在于“结字”。) 6.(4 分)本题考查分析传主的性格,挖掘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答案:(1)这与启功先生的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的含义相一致,表 现了他的人生志趣和追求,同时也便于他勉励自己,鞭策自我。(2 分) (2)坚,指坚如磐石,主要体现在生活上自立自强、坚韧不拔、决不苟且;学术和书画上 执着、认真、敢于怀疑。举例的事迹略。(1 分) (3)净:指纯净如水,主要体现在平易近人、不图名利、不媚权贵、坦诚而用于自我剖析。 举例的事例略。(1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7.(5 分)B C (选 B 得 3 分,选 C 得 2 分)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能力,主要是对小说的文体 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B 项句意重在表现妻子双双离世后男主人公一无所有,情绪极 度低落,同时准备告别过去。C 项句子的作用不是为后文做铺垫,而是与后文男主人公振作 起来形成反衬,哀伤愈深,振作弥坚,更具感染力。 8.(4 分)本题考查小说的语言艺术鉴赏,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答案:①“相反地”一词 意在进行一种对比,当经历了人生的大不幸后很多人将悲痛延续无法自拔,但本文的男主人 公却更加坚定乐观。(1 分)②“高高地抬起了头”这个动作塑造出男主人公不屈服于厄运, 经历失去亲人的痛楚后依然积极向上的形象。(1 分)③卒章显志。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 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2 分) 9.(5 分)本题考查小说的主旨理解和小说标题的作用。答案:①从主题上看,半张纸浓缩 了主人公两年喜乐悲愁,半张纸上记录的内容折射出人生的无常和幸福对人的积极意义。(2 分)②从情节结构上看,半张纸是文章的线索,它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连缀起回忆中 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使结构更紧凑。(2 分)③从艺 术效果上看,半张纸设置悬念,给人遐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3 分)答案 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殆:应表推测, 大概) 11.(3 分)答案 B,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古人以西为右,应称关西,从 文中“关东”“关中”“关右”可推知。) 12.(3 分)答案 A,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能力 (不是暗中与曹操有交情,而是钟 繇政治才能的体现。) 13.(10 分)答案(1)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操是心里想着王室 的,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用来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矫”“逆”“副”“所以”关键 词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2)于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天子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 一切事务都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被条文制度拘泥。(“表”“委”“后事”“不拘科制” 关键词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4.(5 分)答案 C、D 本题考查诗歌理解鉴赏能力。(C应为感叹自己,3 分D“委婉含蓄” 错,应为“直率明白”,2 分 15.(6 分)答案: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表达能力。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 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 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 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 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 2 分,答对 3 点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理解能力。(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 月而长终 (3)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3 分)D本题考查对词语运用的辨析能力。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望文生义。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成语的感 情色彩不对。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 理。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 褒扬好人好事。 18.(3 分)答案 B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应在“通报工作等”后加 “机制”。C.语序不当,“不仅…也”后面的内容调换一下。D.句式杂糅,“的原因 … …系 因 … …”句式杂糅。可去掉“系因”中的“因”字。 19.(3 分)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 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脆弱”和“有思想”可知,此处表示转折,排除 A 项。前面是 “用不着宇宙毁灭”,后面是“宇宙毁灭”,应该是转折的假设。⑤是对死亡高贵的原因的解 释,最后一处是对全段的总结,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综合看来 C 项最合适。 20.(4 分)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案①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②一旦人体缺少足 量的矿物质 ③必须从饮食中摄取 (答出一处给 1 分, 答出两处给 3 分,答出三处给 5 分。 21.(6 分)答案:本题考查句式变换。根据要求,第一句要求是委婉语气,可以考虑“是 不是”“恐怕”等含有推测语气的词语进行重组。而第二句要求是强烈语气,可以考虑用双 重否定的“不能不”,也可以考虑否定词和反问语气的组合。 示例:(1)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恐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吧! (2)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四、写作(60 分) 22.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层级 E 级。 审题:此题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难度,在写作时,可以选择“要做别人不做的事”铸就成功, 也可以选择“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赢得胜利,还可以选择“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获得 成功。任选其一进行写作即可,忌讳把两个甚至三个观点糅合起来写。 附文言翻译: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 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 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催、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 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 意。钟繇劝李催、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 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 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 繇,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催、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后来李催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 韩斌共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于 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托给他, 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 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 匹战马补给军用。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关中平和安定, 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 合说你呀。” 那以后匈奴单于作乱于平阳,钟繇率领诸军围困敌军,没有攻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东 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丁众多。诸将商议想放他离开,钟繇说:“袁尚势力正强盛,郭援到 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如果 放弃让他们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是仇人?即使我们想回 去,难道能够回得去吗!这就是没作战先自己败下阵来。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我军, 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张 既劝说马腾会合攻打郭援,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击郭援。郭援到了,果然轻率地要渡 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不听。渡水未到一半,钟繇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他们,斩杀郭援, 降服单于。这件事收录在《既传》中。那以后河东卫固作乱,和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一起当 了贼寇,钟繇又率领诸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从天子移民西迁以来,洛阳百姓人数将尽,钟 繇迁徙关中百姓,又招纳逃亡叛民来补充人数,几年间百姓人口数量稍稍增多。 文帝即王位,钟繇又担任大理寺卿。等到文帝登基为帝,改任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又 升为太尉,转而被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先朝名臣。文帝退朝后, 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了!”太和四年,钟繇去世, 皇帝亲自前去悼念,谥为成侯。儿子钟毓袭爵。小儿子钟会,另外有传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