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测历史试题

安徽省定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周测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政策是商人们精心设计,然后灌输给对经济事务一窍不通的统治者和政客,并用“重商主义”一词来使其制度化,突出其荒诞性和不公正性。由此判断亚当·斯密认为 A. 重商主义政策需要辩证认识 B. 重商主义政策已不合适宜 C. 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无益的 D. 重商主义政策只对商人有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重商主义。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是荒诞和不公正的,并没有对重商主义政策进行辩证分析,故排除A项;重商主义的影响和作用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项。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是荒诞和不公正的,很明显他认为重商主义已经不合时宜了,故选B。‎ ‎【点睛】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19世纪后成长为自由贸易,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 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 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 C. 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 ‎3.下表是美国城市人口在不同时段的统计 年代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20‎ ‎61‎ ‎9.6‎ ‎7.2‎ ‎1860‎ ‎392‎ ‎31.4‎ ‎19.8‎ ‎1880‎ ‎939‎ ‎50.2‎ ‎28.2‎ 由此推知,美国 A.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巳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1690-1880年之间美国城市数目、总人口和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从材料中得知,这一时期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的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美国城市人口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A选项错误;至1880‎ 年,美国开始了二次工业革命,不能够说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对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知是否已位居世界首位,故D选项错误。‎ ‎4.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新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土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A. 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变 B. 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 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新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绅士文化的变化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的经济转型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绅士文化注入新的概念,与低俗化无关,B选项排除。英国绅士文化的变化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而且19世纪的时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已经完成,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绅士文化概念的变化,绅士文化并未消亡,D选项排除。‎ ‎5.如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 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 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 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1750年后,英国的总人口在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西北部的人口开始超过东南部人口。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应用,对煤炭需求变化导致的,B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城市化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A选项排除。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人口优势只不过是其中之一,C选项排除。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6.“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在英语世界中才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法语中则早得多)。对这些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新“主义”都来源于启蒙运动 B. 法国的资本主义比英国更先进 C. 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分化,法国大革命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这些“主义”的出现受到了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共产主义是工人运动兴起的结果与要求,不是来源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B选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英国,其资本主义发展比法国更先进;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 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 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资本的自由流通,排除A项;材料涉及到的是国际间的贸易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而没有涉及到国际经济交流的准则问题,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材料论述的是两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 ‎8.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 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 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 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 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答案】C ‎【解析】‎ ‎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是处于中国被迫开放,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背景,体现了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故C正确;‎ 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其是近代化的行政官员,故A错误;职务管辖范围显然不是本质问题,故B错误;职能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上海道台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故D错误。故选C。‎ ‎9.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 ‎11.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杈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A. 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 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 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可知,19世纪80年代洋务企业的发展已经面临困难,根据材料中“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可知,洋务企业的办理权限回到了政府手里,反映了洋务企业发展艰难,洋务企业封建的局限性无法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洋务企业不等同于中国近代企业,且政策不是决定近代企业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的为清政府,排除;C项,官员督办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2.以下对下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年份 出口 指数 进口 指数 ‎1871—1873‎ ‎110‎ ‎100‎ ‎106‎ ‎100‎ ‎1881—1883‎ ‎108‎ ‎98.2‎ ‎126‎ ‎118.9‎ ‎1891—1893‎ ‎167‎ ‎151.8‎ ‎219‎ ‎206.6‎ ‎1901—1903‎ ‎311‎ ‎282.7‎ ‎473‎ ‎42‎ ‎1909—1911‎ ‎570‎ ‎518.2‎ ‎702‎ ‎662.3‎ A. 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 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C. 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 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中的数据仅反映了中国进出口货值的变化,1871--1873年处于顺差,并不是始终是逆差,故A排除;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表明中国被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不是游走于世界市场边缘之外,故B排除;表中的数据表明中国进口货值增加较快,出口货值增加较慢,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侵略特权,操纵市场,中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致,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故D排除。‎ ‎13.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 A.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 C. 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 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郭嵩焘的思想主张。依据材料可知,郭嵩焘认为应该打破官府在矿业开采上的垄断,允许民众办理,这一主张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矿业由官办还是商办与是否健康发展没有必然关系;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郭嵩焘的认识,并未体现政府的态度;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民族工业并未突破这一思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 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 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 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 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排除A。材料涉及各类资本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投资情况,没有涉及重工业资本和轻工业资本的对比,排除B。C项说法错误,外国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没有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从1894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的投资保持较大比例,故体现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D项正确。‎ ‎15.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统计表。从材料可知 年代 棉纱(千担)‎ 价值(千海关两)‎ 棉布(千匹)‎ 价值(千海关两)‎ ‎1870年代 ‎70‎ ‎1877‎ ‎14439‎ ‎24877‎ ‎1880年代 ‎152‎ ‎3648‎ ‎13561‎ ‎19735‎ ‎1890年代 ‎1081‎ ‎19392‎ ‎16561‎ ‎25629‎ ‎1900年代 ‎1488‎ ‎30187‎ ‎15964‎ ‎45419‎ ‎1910年代 ‎2282‎ ‎62831‎ ‎17013‎ ‎67852‎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从表格信息来看,中国进口棉布的数量大体上是稳中略有提高,而棉纱的进口量是迅速提高。根据所学可知,棉布是工业制成品,而棉纱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可以看出我国民族织布业所需原料在不断增加,对外国棉布的依赖程度在降低,故答案为D项。题干所反映的时间是1870-1910年间的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没有特殊影响,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在这一时间段内,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逐渐由以商品倾销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 ‎16.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0.32‎ ‎166.86‎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 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 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C. 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D. 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表明白银与制钱比价大致上升。结合所学,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经济侵略和战争赔款,白银大量流向国外,故导致上述现象,故选D;AC是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材料给出的时间,无关政府镇区农民运动,排除B。‎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轮船招商局最初由旧式沙船商人出身朱其昂主持,招股困难重重,而买办唐廷枢、徐润接手以后,短时间内即招足100万股本;上海织布局在郑观应入局之前后,其局面之不同也与之同类。符合史论的是 A. 买办阶层一定程度上代表先进生产力 B.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于近代官办企业 C.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 实业兴国已成为近代民族思想主流 ‎【答案】A ‎【解析】‎ 题干反映了近代买办对于民族企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起初买办参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经济活动,他们从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买办在获得大量资金时并未像传统的地主阶级一样用于买房置地,而是把这些资金投资于实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为洋务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一定程度上代表先进生产力,故答案选A;轮船招商局和上海织布局均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题干没有提及洋务运动的影响,排除C;实业兴国在甲午战后成为近代民族思想主流,排除D。‎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判断“轮船招商局”“上海织布局”企业的性质。‎ ‎18.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 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 B. 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 C. 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 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以及“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说明洋务派试图在经济上形成垄断地位,以此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实现“求富”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洋务派的这一措施不是针对外国资本主义,而是针对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项;C项不能反映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排除;洋务运动在实践中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排除D项。‎ ‎19.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 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引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技术人员,使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只能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AB两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清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D项排除。‎ ‎20.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 A. 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 B. 与顽固派根本立场相悖 C. 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 D. 对西学的理解过于肤浅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没有违背封建传统的伦理纲常,排除A 。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统治,与顽固派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立场是一致的,排除B。李鸿章和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领导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向西方学习科技的做法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故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两者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体现对西方有一定的理解,排除。‎ ‎21.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行业 项目 ‎1912年 ‎1920年 年平均增长率(%)‎ 棉纱 棉纱产量指数 ‎100.0‎ ‎422.4‎ ‎17.4‎ 面粉 面粉产量指数 ‎100.0‎ ‎516.9‎ ‎22.8‎ 卷烟 资本额 ‎137.8‎ ‎1680.4‎ ‎36.7‎ A. 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 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 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 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1912-1920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速的“短暂的春天”,其中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A项;C项属于1927年后国民政府开展的活动,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的背景,一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二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三是这一时期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2.下图是“1926~193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 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B. 外国加强了华资本的输出 C. 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 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轻工业品进口呈下降趋势,出口在上升;‎ 重工业基础薄弱,但进口和出口都在增加,说明此时期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故D项正确。由图示可知,中国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缓慢,故经济结构不平衡,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列强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排除B。图示信息反映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而不是民族工业发展受挫,排除C。‎ ‎23.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 A.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 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 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 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当时公私合营后工厂生产产品的时间长,产品质量不高,希望有私营经济同它竞争,提高质量和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的信息,而是强调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的对比,无法推断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排除C。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4.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1959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 A. “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 “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C. 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材料显示1961年我国对农村征购的粮食数量大大减少,这是因为当时正面临着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之前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措施的实行,农业为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导致积累较少,所以消费较少,而题干中的变化则会使得农村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故选C;大跃进时期,农业发展收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A错误;1960‎ 年开始我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发展的劣势有所缓解,故B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开始注重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但并不是以农业为主,故D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25.有学者通过坐标的方式,以生产力发展为横轴,经济体制演变为纵轴,将古代自然经济、原始工业化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四种经济类型定位。下面坐标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关系,属于封闭体制,故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D,故D正确;计划经济不属于手工劳动,故AC项都错误;计划经济不属于开放体制,B应该属于现代市场经济,故B错误。故选D。‎ ‎26.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故B正确;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 ‎27.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 ‎28.从新中国成立到1964年,重工业部门累计新建的大中型项目,有2/3以上是在1958年至1960年间开工兴建的,形成的炼钢能力占1950年至1979年新增炼钢能力的36.2%;炼铁能力占32.7%,采煤能力占29.6%。这反映出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 B. 初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 C. 重工业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增强 D. 全民所有制企业曲折中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工业建设的成就,重工业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工业建设的成就,不能说明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也不能说明工业布局比较合理,也不能说明企业发展的曲折,故ABD项错误。‎ ‎29.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B.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C. 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资料,当时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克服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A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排除B;题干与农业的改造有关系,与土地革命没有关系,排除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名师点睛】三大改造:‎ ‎(1)实质:三大改造就是把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农民、手工业者、资本家私有变为国家公有。因此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标志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①从革命任务看,新中国成立后,需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然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直到1956年底才基本完成这种过渡。‎ ‎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看,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 ‎③从经济基础看,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30.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而不是供给方面的,故可排除B;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到了90年代国务院颁布相关规定条例就是为了推动改革的深化,故选C;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可排除D。‎ ‎31.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不能从先进工业国为保持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更不能学习某些不发达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旨在 A. 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果 B. 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失效 C. 说明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 D.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答案】D ‎【解析】‎ ‎“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D正确;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应该学习的经验,不能反映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排除C。‎ ‎32.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 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 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 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79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安徽的肥西县委……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不能说明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故B项错误;包产到户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的效果如何,故D项错误。故选A。‎ ‎33.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 A. 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 B. “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 C. 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 D. 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内容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由批评到肯定的变化,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故C项正确。选项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决定”一词错误。选项B,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纠正了“左”倾错误所以“仍占主流”错误。选项D关于认识的观点正确,但是和题干变化反映的内容无关。‎ ‎34.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 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 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C.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D. 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答案】B ‎【解析】‎ ‎“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说明他们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故B正确;清远不是特区,故A错误;清远位于山区,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故C错误;此时刚刚进行改革,并不是深化改革,故D错误。‎ ‎35.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美元)‎ ‎2011年 ‎1160‎ ‎600‎ ‎560‎ ‎2012年 ‎1117‎ ‎772‎ ‎345‎ ‎2013年 ‎1176‎ ‎902‎ ‎274‎ ‎2014年 ‎1196‎ ‎1029‎ ‎167‎ ‎2015年 ‎1263‎ ‎1180‎ ‎83‎ ‎2016年11月截止 ‎1138‎ ‎1617‎ ‎—479‎ A. 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 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C. 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 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答案】B ‎【解析】‎ 表格显示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的数额明显增多,与直接利用外资的差额不断增加,说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故B正确;A中与材料上升趋势相反;C中跨越式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显示利用外资情况,并不能体现贸易差信息,故D错误。‎ ‎3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连成一片,京津冀只有北京和天津经济比较发达,并没有形成那种真正的城市片区。从这一角度看,雄安新区(地理位置见下图)的成立 A. 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B. 改变了中国延续千年的经济格局 C. 有利于京城资源的高效配置 D. 使首都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南方,而在北方设立雄安新区是有利于使南北方经济均衡发展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一个雄安新区并不能改变中国延续千年的经济格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从城市片区的角度而非京城资源的高效配置看待雄安新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城市片区的角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