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

历史等级考 ‎( 考试时长:90分钟 满分100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2分,共6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 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 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D.全民族抗战 ‎3.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4.某抗日将领在评价某战役时指出,这一行动的伟大意义在于“我们反攻了敌人,振奋了华北的人民……摧毁了敌人的据点,扩大了我们的根据地,锻炼了八路军”。该战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5.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6.《中国的近代化》:“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7.“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是20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反映陕甘宁边区实行 A.民主选举 B.土地改革 C.记名投票 D.农业垦荒 ‎8.阅读以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战场名称 起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①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 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为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参加了 A.开国大典 B.遵义会议 C.重庆谈判 D.中共七大 ‎10.“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军事行动是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1.林彪意识到:“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由此判断他是在谋划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国民党政权在中国22年统治的战役是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包括 ‎①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  ③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④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如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这一统计图能够说明 A.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得以确立 ‎15.1949年11月,上海一担米价格为40万元,为7月的5倍多。有些资本家甚至狂妄地宣称:共产党是军事100分、政治80分、财政0分。他们扬言,共产党管政治,资产阶级管经济。这说明 A.民族资产阶级对计划经济体制不满 B.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形势严峻 C.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重道远 D.官僚资本仍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16.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在印度的万隆召开 ‎ 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18.中国“一五”计划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19.年画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如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的年画《入社》,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B.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运动 ‎20.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21.有学者评价20世纪中国的某次历史事件时说:“革命成了善动力,革命成了恶外衣。”以下口号能体现“恶外衣”的是 A.“消灭一切封建剥削” B.“有衣同穿,有饭同食”‎ C.“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2.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23.如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内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B.“大跃进”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 ‎24.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国民经济的调整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25.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报告所指出的历史现象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影响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6.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建立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C.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D.开发河北雄安新区 ‎27.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早晚喝菜粥,中午啃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C.“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D.“缝纫机缝住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 ‎29.据下图判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30.下列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 A.政治协商制度 B.“九二共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31.中国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3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中国开始利用WTO规则贸易 ‎33.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下列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34.《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到2015年,减少了92.8%。中国经济总量在1990—1996年占世界总量的1.83%,2017年占世界比重达到14.84%。中国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因素包括 ‎①农村和城市先后开展改革 ②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③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④积极支持不结盟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题(共两题,总分32分)‎ ‎35.(12分)阅读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下图为中华民国‎38年4月25日的《人民日报》‎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图片中“南京完全解放”用史实进行说明。(3分)‎ ‎(2)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史,古老的南京城是这一部历史的见证者。列举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至少三件历史大事,并简要说明其影响。(9分)‎ ‎36.(20分)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呈《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并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内涵。(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反应及原因。(8分)‎ 选择题 ‎1-5.ADCCB 6-10. DACCC ‎11-15.ADDCB 16-20.DBCCC ‎21-25.CCBBA 26-30.ADCCD ‎31-34.DABA 二、材料题 ‎35、(1)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名党统治中心南京,国名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2)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后,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抗日战争中,日军侵占南京,制造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罪行。‎ ‎36、(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正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6分)‎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2分)‎ 内涵: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4分)‎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分)‎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